一种可拆卸式加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6311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拆卸式加热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卸式加热管。



背景技术:

加热管作为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在空调、洗衣机等设备上的使用非常广泛,但是,现有的加热管一般使用寿命最短的是管体以及加热丝,一旦管体和加热丝失效,需要整体更换,比较浪费,另外,加热管的功率型号毕竟有限,并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拆卸式加热管,便于替换,环保,更加精细,使用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拆卸式加热管,包括:

底座,其一侧安装外接电源连接端头;

轴,轴上设有一组电极组,电极组包含至少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该电极组与外接电源连接端头之间电连接;

存在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一端设有第一单电极,另一端设有与第一单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加热部件插孔,且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的一端转动连接轴,当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相对于轴转动时,第一单电极与第一电极维持电连接;

至少存在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一端设有第二单电极,另一端设有与第二单电极电连接的第二加热部件插孔,且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的一端转动连接轴,当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相对于轴转动时,第二单电极与第二电极组中的第二电极维持电连接;

加热部件,其上设有第一电连接插头和第二电连接插头,第一电连接插头与第一加热部件插孔匹配,第二电连接插头与第二加热部件插孔匹配。

优选地,轴固定在底座上与外接电源连接端头位置相对的一侧,底座上开设通孔,外接电源连接端头与电极组之间通过穿过通孔的导线电连接。

优选地,在轴的轴向上,第一加热部件插孔与第一电连接插头插接的位置同第二加热部件插孔与第二电连接插头插接的位置平齐。

优选地,第一加热部件插孔、第二加热部件插孔为圆孔。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可调,使得第一电连接插头、第二电连接插头跨度不同的加热部件均可以匹配,便于更换,有效节省部件,另外,在功率上可以叠加,通过多个加热部件的叠加,可匹配出更多功率型号的产品,从而用户可以挑选功率范围更符合其要求的产品,更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拆卸式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拆卸式加热管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拆卸式加热管,底座2一侧安装外接电源连接端头14,用于电连接外接电源;轴4上设有一组电极组,电极组包含至少第一电极6与第二电极10,轴4固定在底座2上与外接电源连接端头14位置相对的一侧,底座2上开设通孔,外接电源连接端头14与电极组之间通过穿过通孔的导线电连接。该电极组与外接电源连接端头14之间电连接;存在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3,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3一端设有第一单电极7,另一端设有与第一单电极7电连接的第一加热部件插孔8,且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3的一端转动连接轴4,当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3相对于轴4转动时,第一单电极7与第一电极6维持电连接,加热部件1上设有第一电连接插头9,第一电连接插头9与第一加热部件插孔8匹配。实际使用中,外接电源连接端头14、第一电极6、第一单电极7、第一加热部件插孔8以及第一电连接插头9依次电连接,形成第一通路;至少存在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5,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5一端设有第二单电极11,另一端设有与第二单电极11电连接的第二加热部件插孔12,且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5的一端转动连接轴4,当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5相对于轴4转动时,第二单电极11与第二电极10组中的第二电极10维持电连接,加热部件1上设有第二电连接插头13,第二电连接插头13与第二加热部件插孔12匹配。实际使用过程中,外接电源连接端头14、第二电极10、第二单电极11、第二加热部件插孔12以及第二电连接插头13依次电连接,形成第二通路;在轴4的轴向上,第一加热部件插孔8与第一电连接插头9插接的位置同第二加热部件插孔12与第二电连接插头13插接的位置平齐,如此设计,有助于加热部件1与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3以及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5之间的插接,第一加热部件插孔8、第二加热部件插孔12为圆孔,如此设计,不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如何转动第一加热部件安装板3或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5,使得插接角度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正常插接,也可以通过使形成第二加热部件插孔12的局部区域可相对于第二加热部件安装板5可相互转动,实现不影响正常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由于可调,使得第一电连接插头9、第二电连接插头13跨度不同的加热部件1均可以匹配,便于更换,另外,在功率上可以叠加,可匹配出更加精细的实际需求功率,节能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