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0347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壳体装置,尤指一种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电子装置盒体例如路由器、电视盒、无线模组、控制模组(Controller Module)或数位输入/输出(Digital Input/Digital Output)装置等,于电子装置盒体内会依不同使用需求而容置有不同功能之电路板。此外,电子装置盒体通常会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埠,例如网路线连接埠、视讯线连接埠、音源线连接埠、电源线连接埠等。该些连接埠用以做为相关的电路线连/插接使用。然而现有的电子装置盒体一般皆制作为矩形的壳体形状,当电子装置盒体内部零组件损坏或需维修时,针对现有盒体的设计,使用者必须以手向上提拉便能将盖体拆离,虽然这样的操作方式便利、省时,但适用性与弹性仍有不足,无法满足所有各式产品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快速释放或组装机壳的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操作弹性并满足产品操作需求的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包括:

一壳体,包含二侧壁、开设于各该侧壁的一缺口、沿着各该侧壁形成的一狭槽及开设于各该侧壁的一轴孔,其中各该轴孔连通相对应的各该狭槽;

一锁定释放构件,包含设置于该二狭槽的二支臂、设置于各该支臂一端的一弹性件、连接各该支臂的一连接件、连接各该连接件的一扣件及凸设于各该扣件一侧的一枢轴,其中该枢轴枢接该轴孔;及

至少一操控件,连动地带动该二支臂相对该二狭槽移动,各该支臂连动各该连接件并推动各该扣件一端移动,各该扣件的另一端则远离该缺口。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操控件具有一推动部,各该支臂相对各该推动部则具有一抵触端,该推动部可旋转地或移动地推动该抵触端使该支臂向下移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推动部包含一半圆柱面,或者各该推动部为一平板状凸轮或一圆柱状凸轮,各该抵触端则包含一平面或连接该平面的一倒角。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推动部包括一曲面,各该抵触端则包含一平面及与该平面连接的一弧面,该曲面从该平面移动至该弧面以推动该支臂移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推动部为一按键,各该抵触端与各该按键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的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还包含套设于各该按键的二解除按键及与各该解除按键连动的二弹性卡勾,该按键相对各该弹性卡勾具有二定位凸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壳体还包含从该狭槽二侧分别延伸而出的一弹性卡勾,各该支臂相对各该弹性卡勾则具有二定位凸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的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还包含分别具有多个脚部的二解除按键,各该脚部相对各该弹性卡勾设置,且下压的撑开各该弹性卡勾以脱离各该定位凸部的限制。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解除按键还包含供该操控件穿设的一穿孔及卡固该壳体的限制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操控件还具有枢接该壳体的一枢接部及连接该枢接部的一柄部,该壳体相对该枢接部则设有一开孔部,该柄部则凸设于该壳体外。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操控件还包含连接各该柄部的一连接杆。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支臂与各该扣件平行,每一该连接件分别连接该支臂与该扣件。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连接件还包含一本体及分别与该支臂和该扣件连接的一连接端,该连接端厚度小于该本体的厚度。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侧壁还包含凹设的一空间,该空间供各该扣件一端容置。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扣件还包含一板片及设置于该板片一端的一勾部,该枢轴凸设于该板片的至少一侧,该勾部则相对该缺口设置。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弹性件的一端具有一定位端,该壳体相对该定位端则具有一结合部,该定位端卡固该结合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弹性件与各该支臂一体成型制成。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该弹性件为一板片弹簧或一板状弹簧。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壳体包含相互盖合的一第一壳部与一第二壳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第一壳部设置有连通各该狭槽的一开槽及设置于各该侧壁内的多个扣点,该第二壳部则设有遮蔽该狭槽的一盖板及与该些扣点相对应设置的多个扣接板。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与开设有二扣孔的一机壳配合使用,所述二扣孔分别对应二缺口设置,通过锁定释放构件的各扣件锁定各扣孔,以组装所述机壳。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lever principle),将二扣件的枢轴枢接于壳体的轴孔中,通过至少一操控件连动地下压二支臂,使支臂推动扣件的一端。扣件的另一端相对远离缺口,即解除与机壳的扣孔的锁定关系/状态。如此达到快速拆卸(或组装)的操作,对内部的电子零件进行维修、替换或其他适合的作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各操控件具有一推动部,各支臂相对各推动部则具有一抵触端。推动部可旋转的、可移动的或直接按压地推动锁定释放构件的抵触端,使支臂向下移动。支臂连动下方的弹性件、连接件及扣件,其中使扣件转动的释放(或锁定)机壳的扣孔。

此外,本实用新型利用各种不同结构的操控件,通过操作连接杆、各柄部或按压各解除按键,实现下压各支臂的操作方式,借此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弹性或满足产品操作需求。再者,一些实施例的各操控件为二各别设置的柄部,使用者必须以双手操作方能对壳体装置与机壳进行锁定或释放操作。然而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亦可设置连接二柄部的一连接杆,如此能够提升操控件操作时的同步性与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

图2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操控件与锁定释放构件的立体图。

图3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锁定机壳的剖视图。

图5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6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释放机壳的剖视图。

图7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

图8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操控件与锁定释放构件的立体图。

图9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10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

图1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操控件与锁定释放构件的立体图。

图12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13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

图14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操控件与锁定释放构件的立体图。

图15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6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7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操控件与锁定释放构件的立体图。

图18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19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第一动作剖视图。

图20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第二动作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机壳;

20扣孔;

30插槽;

100壳体装置;

110壳体;

112第一壳部;

114第二壳部;

115开槽;

116开孔部;

118扣点;

120盖板;

122扣接板;

124结合部;

126弹性卡勾;

128支撑块;

130侧壁;

132缺口;

134狭槽;

136轴孔;

138空间;

139开口;

140锁定释放构件;

142支臂;

144定位凸部;

146抵触端;

1462平面;

1466弧面;

148倒角;

150操控件;

152推动部;

153按键;

154枢接部;

156柄部;

158连接杆;

160弹性件;

162定位端;

164凸柱;

166抵触端;

170连接件;

172本体;

174连接端;

180扣件;

182枢轴;

184板片;

186勾部;

190解除按键;

192脚部;

194穿孔;

196限制部;

200电路板;

210电性插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下压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100,包括一壳体110、一锁定释放构件140及至少一操控件150。本实用新型的壳体装置100较佳与一机壳10配合使用,以共同组成一电子装置(未标示),所述电子装置包含但不限于路由器、电视盒(机上盒)、无线模组、控制模组、数位输入/输出装置,甚至微型的工业控制器(IPC)或可程式编辑控制器(PLC)等。然而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壳体装置100亦可应用于非电子装置的壳体110中,并不限定。

本实施例的壳体装置100更包含组装一电路板200及凸设于电路板200一端的一电性插接端210,壳体110则开设有供电性插接端210凸出的一开口139。当壳体装置100组装于机壳10时,电性插接端210能够相对应的插接机壳10的一插槽30,而轻易的完成组装作业并形成电性耦接。

壳体110包含二侧壁130、开设于各侧壁130的一缺口132、沿着各侧壁130形成的一狭槽134及开设于各侧壁130的一轴孔136,其中各轴孔136连通相对应的各狭槽134。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较佳成矩形且为塑胶材料制成的壳体110还包含相互盖合的一第一壳部112与第二壳部114。

第一壳部112设置有连通狭槽134的一开槽115及设置于侧壁130内的多个扣点118,第二壳部114则设有遮蔽狭槽134的一盖板120及与该些扣点118相对应设置的多个扣接板122。当各扣接板122扣合各扣点118时,第一壳部112能够稳固的卡固第二壳部114,其中开槽115与盖板120相对应设置。

较佳同样为塑胶材料制成的锁定释放构件140包含设置于二狭槽134的二支臂142、设置于各支臂142一端的一弹性件160、连接各支臂142的一连接件170、连接各连接件170的一扣件180及凸设于各扣件180一侧的一枢轴182,其中枢轴182枢接轴孔136且扣件180以枢轴182为中心旋转。

如图2至图4所示,各支臂142较佳与各扣件180平行设置,连接件170分别连接支臂142与扣件180,且连接件170较佳位于支臂142与扣件180之间。各连接件170还包含一本体172及分别与支臂152和扣件180连接的一连接端174,连接端174厚度小于本体172的厚度。

塑胶制成的连接件170具有一纵向宽度,且较佳与支臂142和扣件180的宽度相符,故连接件170具有一定的塑性强度,各连接端174能够轻易的被支臂142或扣件180带动而相对移动。各扣件180还包含一板片184及设置于板片184一端的一勾部186,二枢轴182则凸设于板片184的二侧,勾部186则相对缺口132设置,用以扣固扣孔20。

各侧壁130邻近轴孔136还包含凹设的一空间138,空间138供扣件180的一端容置。枢轴182较佳凸设于板片184中间的位置,因此扣件180能够以枢轴182为支点摆动,空间138提供板片184的一端容置,扣件180另一端的勾部186即可脱离扣孔20的限制(远离缺口132)。

各弹性件160较佳与支臂142同样为塑胶或相关材质制成。各弹性件160与扣件180较佳并列地设置于狭槽134内的一板片弹簧或一板状弹簧。也就是说,各弹性件160较佳是一体成型的连接于各支臂142的下端。然而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各弹性件160亦可以组装的方式,例如压缩弹簧或其他适合的弹簧,连接在支臂142与壳体110之间,并不限定。

此外,各弹性件160的一端还具有一定位端162,壳体110相对定位端162则具有一结合部124,使定位端162卡固结合部124。在此所述的各弹性件160能够弹性的回复二支臂142的初始位置。在如图2的第一实施例中,成板片弹簧的定位端124较佳为一插片,壳体110的结合部124则为定位块或其他适合的元件,以供所述插片插设定位。

至少一操控件150连动地带动二支臂142相对二狭槽134移动,各支臂142连动各连接件170并推动各扣件180一端移动,各扣件180的另一端则远离缺口132。换言之,壳体装置100能够脱离机壳10的二扣孔20的锁定,因此当使用者例如再朝上施力即可将壳体装置100的电性插接端210脱离机壳10的插槽30。

各操控件150分别具有连动的推动各支臂142的一推动部152、枢接壳体110的一枢接部154及连接枢接部154的一柄部156。锁定释放构件140的各支臂142相对各推动部152则具有一抵触端146。壳体110相对枢接部154则设有一开孔部116,柄部156则凸设于壳体110外。

在如图4至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操控件150还包含连接各柄部156的一连接杆158,借由转动连接杆158能够一并的操作二柄部156转动,进而使推动部152推动各支臂142向下移动。本实施例的推动部152较佳包含一半圆柱面,抵触端146则为一平面。因此当各操控件150的推动部152旋转的推动各支臂142的抵触端146时,支臂142会向下的推动连接件170,进而带动扣件180一端移动。扣件180依杠杆原理,扣件180一端往空间138移动,扣部186同时会远离缺口132,即可脱离扣孔20的锁定。弹性件160同时会成压缩状态并储存一弹性力。

也就是说,当连接杆158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释放位置时,壳体110的开槽115能够容置柄部156,连接杆158则转动的移动到上盖120上方。此时,使用者通过拉起连接杆158即可进一步的使壳体装置100与机壳10快速分离,达到操作简便、快速及省时的功效。

此外,由于各操控件150的枢接部154定位在壳体110的开孔部116、扣件180的枢轴182枢接于轴孔136,以及弹性件160的定位端162定位在结合部124,因此使用者能够轻易的操作连接杆158或各柄部156即可将壳体装置100脱离或组装机壳10。

当壳体装置100维修或置换等作业完成后,即可将壳体装置100相对应的组装于机壳10。也就是说,当各操控件150从释放位置回复到锁定位置时,各弹性件160释放所述弹性力以自动的回推各支臂142,各连接件170同时拉动各扣件180,因杠杆原理,勾部186再次回复至缺口132的位置进而与扣孔20再次形成锁定关系,即壳体装置100的电性插接端210会再次电性耦接机壳10的插槽30。

请一并参考图7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操控件/锁定释放构件的立体图及其剖视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各操控件150的推动部152较佳为具有曲线周缘的一平板状凸轮,各支臂142的抵触端146则为一平面。开孔部116开设于侧壁130上供枢接部154穿设,且垂直连接枢接部154的柄部156凸设于侧壁130之外,以便使用者操作。

当使用者旋转二柄部156(从锁定位置旋转至释放位置)时,成平板状凸轮的推动部152旋转地推动成平面的支臂142向下移动。扣件180的勾部186因杠杆原理旋转的释放机壳10的扣孔20,完成分离机壳10的操作。本实施例详细的操作方式、其他构件及其连接关系,请参考第一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请进一步参考图10至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各操控件/锁定释放构件的立体图及其剖视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各操控件150的推动部152较佳为一圆柱状凸轮,各支臂142的抵触端146则包含一平面1462及连接平面1462的一倒角148。如图所示的圆柱状凸轮较佳成中空状,且一端具有曲线周缘以顺利的越过倒角148而推抵平面146。开孔部116开设于盖板120上以卡固枢接部154,各柄部156垂直的连接枢接部154且凸设于盖板120之外,以便使用者操作。

当使用者旋转各柄部156时,成圆柱状凸轮的推动部152旋转的越过倒角148并推动平面1462,进而使各支臂142相对狭槽134向下移动。本实施例成圆柱状凸轮的推动部152,其从低点旋转的移动至高点的距离能够达到推动扣件180一侧移动并使其转动的效果,如此完成释放机壳10的操作。然而当壳体装置100组装机壳10时,弹性件160能够释放所示弹性力以推抵各支臂142回复初始位置。若弹性力设计得当,抵触端146能够自动地回推推动部152使柄部156一并回复初始位置/锁定状态。

又请一并参考如图13至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具体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各操控件/锁定释放构件的立体图及其剖视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各操控件150的推动部152较佳为一曲面或一圆弧,各抵触端146则包含一平面1462及与平面1462连接的一弧面1466。当成曲面或圆弧的推动部152从平面1462移动至弧面1466时,可推动支臂142向下移动。开孔部116开设于盖板120上,柄部156直立的连接推动部152并凸设于盖板120之外。

当各柄部156的枢接部154平行的沿开孔部116移动时,各推动部152从平面1462移动至弧面1466以推动支臂142向下移动,如此完成释放机壳10的操作。然而当壳体装置100组装机壳10时,弹性件160回复弹性的推抵各支臂142并使勾部186均回复初始位置。此时,推动部152能够沿抵触端146从弧面1466移动到平面1462,使柄部156一并回复初始位置/锁定状态。

请再同时参考图16至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相关图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各实施例差异在于各操控件150的推动部152为一按键153,各抵触端146与各按键153一体成型制成。也就是说,各操控件150较佳与各支臂142为一体成型制成。如图所示,壳体110还包含从狭槽134二侧分别延伸而出的一弹性卡勾126,各支臂142相对各弹性卡勾126则具有二定位凸部144,以定位的锁定各按键153的相对位置。

本实施例还包含分别具有多个脚部192的二解除按键190,以进一步释放各按键153的锁定位置/状态。如图17、图19及图20所示,各脚部192分别为向内倾斜的相对各弹性卡勾126设置,且能够下压的撑开各弹性卡勾126以脱离各定位凸部144的限制。此外,各解除按键190还包含供操控件150穿设的一穿孔194及卡固壳体110的限制部196。各限制部196,例如凸缘等,用以限制各解除按键190相对壳体110的位移,使各解除按键190可活动的在盖板120与各弹性卡勾126之间位移。

当各操控件150直接按压各按键153以推动各支臂142向下移动(即按键153从锁定位置下压移动至释放位置)时,各定位凸部144会卡固各弹性卡勾126。此时,弹性件160会压缩且连接件170推动扣件180移动,使扣件180的勾部186远离缺口132(即释放扣孔20),如此完成释放机壳10的操作。

当锁定释放构件140回复锁定状态(即锁定机壳10)时,必须按压各解除按键190,使各脚部192向下移动的撑开各弹性卡勾126。此时,各操控件150及各支臂142因弹性件160的作用下自动上移复位,因此按键153能够再次回复初始位置,亦即,壳体装置100的勾部186会再次与机壳10的扣孔20形成锁定位置/状态。

在此须说明的是,由于各脚部192与各弹性卡勾126分别具有相对应的倾斜面(未标示,如图20所示),使各弹性卡勾126能够平滑且弹性的撑开。当各弹性卡勾126抵触相对应的侧壁130时,各解除按键190即无法继续下压,而具有限位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各种不同结构的操控件150,通过操作连接杆158、各柄部156、按压各解除按键190或其他适合的构件,实现下压各支臂142的操作方式,借此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弹性、满足产品操作需求或达成其他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至第五实施例的各操控件150虽为二各别设置的柄部156,使用者必须以双手操作方能释放壳体装置100与机壳10的锁定关系。然而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亦可设置连接二柄部156的一连接杆或其他适合的连件件(图略),如此能够提升操作时的同步性与便利性。此外,为了让锁定释放构件140在狭槽134内相对移动更加稳定,壳体110还包含设置于各侧壁130的多个支撑块128,使各支撑块128导引的限制各支臂142能够相对狭槽134平稳的移动。

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通过各操控件150连动的下压二支臂142,使各支臂142推动扣件180的一端。扣件180的另一端(即勾部186)以枢轴182为中心转动的相对远离缺口132,如此解除或锁定机壳10的扣孔20。此外,各弹性件160能够自动的回推各支臂142及各扣件180。各勾部186能够再次回到各缺口132的位置,由于各扣件180的勾部186一侧面具有倒角(未标示),使壳体装置100可以轻易且快速地与机壳10的二扣孔20完成锁定,操作上十分便利又省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