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0477阅读:668来源:国知局
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很多品牌都推出了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主要依靠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进行充电,但目前的充电桩在散热时,只安装了散热风扇,而这种方式存在散热效率不高,且容易将外界的灰尘吸附到充电桩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散热且能避免将灰尘吸入充电桩内的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所述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水箱、风管和风机,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滤网和密封罩,所述密封罩与风管连接,所述风机设在密封罩内,所述滤网和风机之间设有过滤组件,所述风管部分设于水箱内,位于水箱内的风管部分呈S形,所述水箱上设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风管的出口位于水箱外且倾斜向下。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罩内设有滑槽,所述过滤组件设于滑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绵、过滤框以及两个支撑网,所述过滤棉设在两个支撑网之间,所述两个支撑网固定在过滤框上。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罩与壳体侧壁固定,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更换开口,所述过滤框密封更换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框上设有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故障检测装置,所述故障检测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无线通信器以及报警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无线通信器和报警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壳体的温度,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并通过无线通信器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处还设有防水罩,所述防水罩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处设有防水板。

本实用新型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在其壳体内设置散热装置,散热装置通过风冷的形式对壳体内电器部件进行散热,在风对电器部件降温前,将风通过水箱进行降温保证了散热效果;同时在此之前还将风进行过滤,避免了外界的灰尘进入壳体内,保证了电器部件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防水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故障检测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壳体1、设在壳体1内的散热装置和故障检测装置,所述故障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壳体1的温度是否过高;所述散热装置用于给壳体1的电器零部件散热。

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进风口11,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更换开口。所述进风口11处设有滤网2、密封罩3和防水罩4;所述滤网2用于过滤大杂物,防止进入密封罩3内;所述防水罩4上设有通风口41,所述通风口41处设有防水板42。所述密封罩3与壳体1侧壁固定,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有更换开口。所述密封罩3内设有滑槽。

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水箱5、风管6和风机7,所述风管6与密封罩3连接,所述风机7设在密封罩3内,风机7将外界的冷风吸入,并通过风管6排出冷却壳体1内的电器零部件。所述滤网2和风机7之间设有过滤组件9,所述过滤组件9用于过滤风中的灰尘。所述风管6的部分设于水箱5内,进一步的冷却风管6中的风;位于水箱5内的风管6部分呈S形,使其能对风管6中的风冷却时间更长;所述风管6的出口位于水箱5外且倾斜向下,使其风出壳体1底部从下往上流动,使其能冷却更多的电器零部件。所述水箱5上设有进水管51和排水管52,进水管51和排水管52用于更换水箱5内的水。

如图4所示,所述过滤组件9包括过滤绵91、过滤框92以及两个支撑网93,所述过滤棉91设在两个支撑网93之间,所述两个支撑网93固定在过滤框92上。所述过滤框92设在密封罩3内的滑槽中。所述过滤框92上设有把手921,便于拉动过滤框92。所述过滤框92用于密封更换开口,需要更换过滤组件9时,只需通过拉动把手921,将过滤框92从密封罩3内的滑槽中拉出即可更换,简单方便。

如图5所示,所述故障检测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81、控制器82、无线通信器83以及报警器84,所述温度传感器81、无线通信器83和报警器84均与控制器82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81用于检测壳体1的温度,所述控制器82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81的信号并通过无线通信器83传输,无线通信器83传输给后台用于记录充电桩的温度。当温度传感器81检测到的温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器82控制报警器84进行报警。所述报警器84为报警灯和/或蜂鸣器。

通过风冷的形式对壳体1内电器部件进行散热,在风对电器部件降温前,将风通过水箱5进行降温保证了散热效果;同时在此之前还将风进行过滤,避免了外界的灰尘进入壳体1内,保证了电器部件的散热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