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元件带覆盖膜的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819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处理元件带覆盖膜的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总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将电子元件与电路板进进行自动贴装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处理元件带覆盖膜以使处于元件带上的承载皮带上不同凹处内的电子元件敞开的工具。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不断地输送位于元件带上的电子元件的元件供给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将位于元件带上的电子元件敞开的工序。



背景技术:

在对元件载体、特别是电路板进行电子元件、特别是所谓表面贴装器件等元件的贴装时,待加工的元件经由一种元件供给装置被连续输送至一个元件贴装准备位置。在此位置处,贴片机的贴装头拾起准备就绪的元件,将其运送至贴片机的贴装区域并将其放置在位于该贴装区域内待贴装的电路板上。

一般来说,元件经由一种元件带被输送至元件贴装准备位置,在元件带上,元件被分别堆放在一个个隔离的凹处中,也即所谓的元件带口袋(gurttasche)中。一种针轮传动器(stiftrad)从侧面嵌入元件输送带侧面的穿孔眼中,并将元件带逐步输送至贴装准备位置。在此位置上,贴装头拾起相应的元件。元件带中被清空元件的部分经由一种分离装置与剩余的元件带部分分离,并被运离而接受废料处理。

为了避免在操纵元件带期间元件不小心从凹处中脱落,使用现有技术中的覆盖膜方式,其封闭了设置在所谓的承载皮带中的凹处。通常情况下,覆盖膜与元件带是一样的长条状物,具有薄的材料配合连接(粘合或焊接)在其纵向的两侧,即覆盖膜借助所述连接粘附在元件带的承载皮带上。元件带由承载皮带和设置在它上面的覆盖膜构成。

为取出元件,就需要在其到达贴装准备位置前完全去除覆盖膜,或者对其进行其他处理,以便待取出的元件被敞开。只有这样,贴装头才能从上往下抓取元件。

完全去除覆盖膜可通过移开覆盖膜并随即将其塞进废料存储器中实现。在这种情形中,承载皮带和覆盖膜两个长边缘间由材料决定的连接也即连接缝被完全去除。

其他处理覆盖膜以使元件敞开的现代方法可能包括:通过一种紧邻元件带表面的工具将覆盖膜沿其长轴剪开,并将剪开后的两部分长条分别朝两边折叠,这时承载皮带与覆盖膜之间的两条连接缝都仍然得以保留。另一种方式是,这种工具不用来剪开覆盖膜,而仅仅是去除两条连接缝之一,这时,覆盖膜将朝仍然存在的连接缝折叠,这同样能够令元件敞开。

连接缝相对于元件带口袋或说承载皮带上的运输凹处的位置(目前)是不固定的或适应于某一种标准的。连接缝可以位于覆盖膜的边缘,也能近邻元件带口袋,有时连接缝甚至可以遮盖住元件带口袋,而元件带口袋的大小往往是根据其装载的元件大小而确定的。另外,在元件带口袋之间(沿元件带长轴方向)覆盖膜还可能在局部位置与承载皮带相连接。

由于元件供给装置和元件带在生产和组装方面所需的包容性,在上文所述通过一种工具处理覆盖膜的过程中,工具相对于元件带口袋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必定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处理覆盖膜的准确程度会受到损害。以外,覆盖膜具有很高的机械灵活性与很薄的厚度(通常不会超过0.1mm),而完整组装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一般只有很小的空间,就加大了准确可靠地处理覆盖膜的难度。

此外,至少目前覆盖膜与承载皮带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机械特性。基于这些原因,上文所述通过一种工具对覆盖膜进行处理以便敞开位于元件带口袋中的元件就意味着一个很难操作和控制的工序。但为了保证元件供给装置以及整个贴装过程的安全,可靠地处理覆盖膜是必须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通过一种尽量优化的覆盖膜处理方式来敞开待贴装的元件,以提高对电路板与位于元件带口袋中的元件进行贴装的工序可靠性。

本发明的任务由独立权利要求的对象实现。本发明具有优势的实施例在独立权利要求中得到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将描述一种处理元件带覆盖膜以使分别处于元件带的承载皮带上不同凹处内的电子元件敞开的工具。这种工具具有(a)一个尖部部段,该尖部部段与元件带的传送方向相对,且其构造能使其钻入承载皮带与覆盖膜之间并且将覆盖膜从承载皮带上朝向工具抬起;(b)一个处理部段,在工具工作时位于尖部部段之上,且处理部段的构造能使其沿被尖部部段掀起的覆盖膜的长轴、也即平行于工具长轴的方向处理被掀起的覆盖膜。

所述工具是基于如下认识,即在工具与元件带之间合适的高度条件下,通过工具本身的几何特性可可靠地完成对覆盖膜的处理,也即至少可以将覆盖膜从凹处也即元件带口袋处移除,进而使位于元件带口袋中的电子元件敞开。这意味着,贴装头能够从上往下抓取这些元件,以便元件按已知的方式分别被贴装头的一个元件拾取装置抓取并被移出其分别所处的元件带口袋,以完成和电路板的贴装。

对覆盖膜的处理是通过所述工具与元件带之间的相对移动来实现的,其中该工具最好是固定安装在元件供给装置中,而对应的元件带则相对该工具被移动。

上文所述工具工作时的合适高度条件尤其是这样体现的,即尖部部段正好处于承载皮带和覆盖膜之间。这样就能保证覆盖膜至少在其被处理的长条区域至少是轻微地被从承载皮带掀起。另一种或并存的选择是,通过对元件带的合适的传输使元件带(在尖部部段钻入承载皮带与覆盖膜之间后)在工具下方下沉。所谓的“钻入”最好发生在元件带向尖部部段靠拢时元件带的(靠前)一端。而所谓的“下沉”则可通过将元件带的支承面相对所述工具向下移动来实现,因为元件带是沿其支承面被运送的。完成“下沉”更具优势的方式是,支承面在沿元件带传送方向上所述工具所处的区域内有一个梯级,以使元件带(靠前)一端在抵达这个梯级时相对于工具向下沉。基于承载皮带的刚性,这个梯级也可导致元件带在梯级的区域之前出现下沉。

应当指出的是,至少在元件带前端的区域内,尖部部段也能够些许钻入承载皮带的覆盖膜之下。其钻入的程度应该相当小,以保证承载皮带的上表面仅仅被尖部部段划破或刻入。

对此处所述工具而言,尖部部段和处理部段完成两种不同的任务或说功能。也即(a)钻入承载皮带和覆盖膜之间并将覆盖膜抬起以及(b)沿运送方向对覆盖膜进行处理的过程由此至少是近乎于相互独立。就构造而言,尖部部段与处理部段可视其待完成的任务而确定最优的几何构造。

尖部部段可以是任何能够伸入承载皮带与覆盖膜之间的空间结构造型。尖部部段可以具有一个两种维度上的尖头,这意味着,尖部部段在相反于传输的方向上逐渐变尖,并最终至少接近成为一个点。更具优势的选择是,尖部部段只在一个空间维度上具有一个尖头,这意味着,尖部部段(在相反于传输的方向上)只在一个维度上逐渐变尖。后者的优势在于,尖部部段将具有相对较高的强度。

所谓的“朝向工具抬起”尤其应该这样理解,即覆盖膜被尖部部段抬起至某一高度,在这一高度上,覆盖膜能够继续被工具除尖部部段外的其它部分处理。这里的其它部分就是上文特别指出的处理部段。

尖部部段和处理部段在构造上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开的,其中一体式的设计可能更具有优势,因为在制造工具时就不再必须将尖部部段和处理部段在该工具基座上进行组装。而由于工具本身一般都是元件供给装置的一个焊接件,那么工具制造的简化就尤其具有不容低估的好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处理部段的构造使其能够将被抬起的覆盖膜沿其长轴方向、最好从正中将其切割成两条纵向长条。

直观地说,处理部段的作用在于,沿、更准确地说是相反于传送方向将覆盖膜沿其纵轴方向剪开。此外,为使元件敞开,还需要令被剪开的两个相对较窄的纵向长条向边缘折下,同时最好也应该(稳定地)将其折下,以令覆盖膜两个较窄的纵向长条至少不会在贴装头拾取元件时又返回原位进行妨碍对拾取元件的过程技术的可靠性。这一“折下”的动作可通过工具自身和/或其他工具完成。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处理部段的构造使其能够将被抬起的覆盖膜的一个侧面沿其纵轴方向从承载皮带上揭开。

直观地说,承载皮带与覆盖膜之间的两条连接缝之一被解开了。在从侧面揭开覆盖膜的情形中,同样要注意保证(相对于从中间剪开覆盖膜)相对较宽的覆盖膜长条被(可靠地)折下。这种“折下”同样可由工具自身和/或其他工具完成。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工具还具有一个顶盖。处理部段位于尖部部段与顶盖之间。另外,相较于处理部段),顶盖在垂直于工)长轴的方向上至少在处理部段的一个处理边缘的区域内加宽。

上述顶盖尤其可能带来如下好处:(1)通过顶盖可保护处理部段免受机械损伤;(2)工具尤其是处理部段的机械稳定性得到提高,因而在设计工具时也具有了更高的自由度;(3)工具的制造得到简化;(4)处理部段可由一个弧形的刀刃构成,这样一来,取决于切割动作发生的位置也即覆盖膜上切割口所处的位置,刀刃与承载皮带上表面之间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这一角度因此可以自动沿刀刃边缘而改变,以达到最优的切割角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沿工具的长轴,处理部段的前端尤其应位于尖部部段的前端相对。这有利于对两个功能进行极好的区分:(a)前文所述的将覆盖膜从承载皮带朝向工具抬起的过程,以及(b)继续对覆盖膜进行处理。由此,“尖部部段”和“处理部段”这两个部件的形式和几何构造便可按其各自不同的需求而加以优化,这些需求包括比如离两条连接缝的距离、覆盖膜固定的方式和程度、覆盖膜的厚度以及/或者覆盖膜的材料等等。同样,响应的承载皮带的特性也可以考虑进来,以实现尤其是尖部部段的最优化设计。

此处描述的工具的几何特征,即处理部段位于尖部部段之后的

特征还具有如下优点:

(1)尖部部段得以具备相对而言比较狭窄的造型,这样一来,在处理(被抬起)的覆盖膜时,覆盖膜内产生的挤压非常小。

(2)即使在传输元件带的过程中(从中间)切割覆盖膜时,覆盖膜被剪开的两半长条比(与传输方向相对的)处理边缘更早分开,也能避免覆盖膜至少部分滑出工具、落在工具下方并立即导致覆盖膜处理过程停止。

(3)由于覆盖膜能够稳固地附着在工具上,工具的长度就可以设计得更短一些。这样也就能极具优势地提高整个元件供给装置的整体性。

v:工具的外形可以呈铲形,其中向外凸出的部分作为尖部部段,处理部段则位于后面。这种铲形最主要的特征是,尖部部段相较于处理部段具有一个凸出部位,或者本身就是一个凸出部位,因此,这种铲形能够阻止覆盖膜从工具意外滑落。这种铲形的另一优势是,其尖部部段具有很高的机械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工具的下表面是一个弯曲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语境中,“弯曲”造型应理解为非纯粹平整的表面。这种弯曲可以包括柔和的弯曲和/或者突出的棱边。更具优势的是,这种弯曲形状能与一种传输装置、尤其是一种齿轮器或针轮器相适应,这种传输装置负责运送相应元件带,也即通过齿轮或针论嵌入到元件带两侧的传输孔中带动元件带。直观地说,工具的下表面的造型应至少能够部分适应齿轮或针论的形状,且不会碰撞到齿轮或针轮。

通过工具下表面适宜的弯曲造型,元件带及承载皮带即便在处理覆盖膜的区域内依然能稳定地与齿轮和针轮咬合。此外,适宜的弯曲造型还有利于沿运送方向延长元件带和传输装置相咬合的区域,以便承载皮带也能在更长的区域范围内被传输装置咬合。这样一来,元件带就能在处理覆盖膜的区域内得到空间准确地传输,而对覆盖膜的处理也能在非常确定的条件下进行。

工具下表面的弯曲造型可如此设定,即工具处于水平方向时,相对于一个水平方向的基准面,(a)尖部部段下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第一距离或说前端距离在0.1-0.2mm之间,而工具下表面与基准面之间有一个第二距离或说后端距离在0.4-0.5mm之间。当然以上数值只是针对目前更具优势的实施例而言的参考值。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间的(高度)差值要大于0.05mm,或更好地是大于0.1mm,尤其值得推荐的是大于0.2mm,而更优的差值是大于0.4mm。

此外,工具的下表面还可或多或少连续地、尤其是至少在某一段呈现出圆曲面。而曲率半径可设定为令工具的下表面刚好适应元件带传输装置的外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工具还具有一个扩展部段,该扩展部段起于处理部段,并沿工具的长轴方向延伸向工具的背面,其构造特点是,在工具背面变得更宽,而这个宽度是按垂直于工具长轴方向测量得出的。

在工具的常规运行中,其长轴方向至少始终是接近平行于元件带的运送方向的。更具优势的是,工具的长轴方向与传送方向以及覆盖膜也即元件带的纵轴方向完全一致,尤其是当将从中间切割覆盖膜时更应是这种情形。

在本文件中,工具的正面与背面的概念是相对于元件带的传送方向确定的。尖部部段位于工具的正面,在元件带嵌入元件带传输装置并按通常的传送方向移动时,尖部部段首先钻进元件带的前端并由此进入承载皮带和覆盖膜之间。

在本文件中,覆盖膜从承载皮带上被抬起的方向被称为垂直方向。而垂直于垂直方向也即垂直于工具长轴及元件带纵轴及传送方向的方向则被称为横向。在扩展部段的范围内,扩展部段的宽度最好也就是整个工具的宽度。

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工具也可以是由多个部件组装而成的,当然一体化或一件式的构造则基于前文已述的理由更具优势。

通过上文所述的扩展部段在横向上的扩张或延伸还能实现工具另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为安全地敞开元件带口袋,可通过扩展部段适宜的外形令至少被剪开的两半覆盖膜之一朝向侧面并向侧面折下。在从中间剪开覆盖膜的情形中,扩展部段最好具有相对于工具长轴的对称构造,以便在切割后覆盖膜的两个被切开的长条都被抬起并被折下。而在通过只解开一条连接缝来揭开覆盖膜的情形中,扩展部段可以不具备相对于工具长轴的对称构造。因为在后一情形中,只需要将相对较宽的被揭开的覆盖膜长条向仍然存留的连接缝一侧抬起并朝仍然存留的连接缝一侧折下。

更具优势的是,扩展部段至少在其最宽的位置宽于两条连接缝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当从中间剪开覆盖膜时,便不仅仅只像通常那样将两个被剪开的覆盖膜长条抬起,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长条将分别向其对应的连接缝折起或至少是部分永久地折下。扩展部段的宽度(大于两个连接缝之间距离的)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即使当工具的位置出现(横向的)误差时,元件带口袋也能彻底被敞开。

根据本发明另一具有优势的实施例,工具还具有一个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它位于扩展部段的下表面并沿横向方向从扩展部段凸出。

上述(第一)侧面止动凸起的作用在于,即使在所谓逆运送方向过早切割覆盖膜或意外撕裂覆盖膜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覆盖膜意外滑落。通过所述止动凸起,尤其能够保证处理覆盖膜的工序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具有优势的是,第一侧面止动凸起不止是沿工具长轴方向位于扩展部段的侧面,而是向前直至延伸至处理部段的区域。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具有相对较高弹性的覆盖膜在被过早切割时出现上文所述的意外滑落。

在上述止动凸起的尺寸方面,实验性的检测已经证明,这一(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应该具备相当薄的厚度,也就是具备较小的高度。止动凸起的高度可小于1mm,小于0.5mm则更佳,更优的选择是小于0.2mm甚至是小于0.1mm。

应当指出,上述(第一)侧面止动凸起不仅在从中间切割覆盖膜的情形中,而且在如前文所述的从一侧揭开覆盖膜的情形中都能同样以具有优势的方式阻止覆盖膜的意外滑落。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工具还具有一个第二侧面止动凸起,它位于扩展部段的下表面并沿横向方向从扩展部段凸出,其凸出的方向与第一侧面止动凸起相反。

所述(第二)侧面止动凸起的作用在于,当沿覆盖膜的长轴对其进行切割时,能够尤其可靠地避免出现上文所述的(过早切割时)覆盖膜滑落的情形。

应当指出,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至少能够与扩展部段为一件式构造。这意味着,每个止动凸起都是在扩展部段上模制而成的。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应具有这样的造型,即工具的宽度朝工具的背面方面逐级加宽。其优势在于,由第一和/或第二止动凸起构成的止动凸起结构的第一(前面)部分始终处于承载皮带与覆盖膜的两个连接缝之间,而第二(后面)部分则至少部分伸出两条连接缝之外。这样一来,切割覆盖膜后形成的两个覆盖膜长条中至少有一个能够足够充分地向侧面折下,以保证元件带口袋完全敞开。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至少具有一个阶梯,以使工具的宽度朝工具的背面方面逐级加宽。其优势在于,在处理覆盖膜时能够保持相对较小的拉力。这又进一步提高了处理覆盖膜时的工序稳定性。

在上文语境中,“阶梯”应理解为一种工具所具有的非沿续性的、而是(圆弧形的)的凸角。当然,至少一个的侧面止动凸起并不必须要使工具朝其自身背面方向不断变宽。工具的宽度在朝其背面的方向上也可以一直保持不变,甚至是逐渐缩小。

即使可以无限向上设置阶梯的数量,事实证明,当止动装置仅具有一个或两个阶梯时,就能在所述工具几何构造的复杂性和有效减少处理覆盖膜时出现的拉力之间达到很好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上至少一个的阶梯具有如下构造,即能在处理覆盖膜时覆盖膜内产生的最大拉力出现在阶梯之后的区域内。其优势在于,在覆盖膜被处理的区域,覆盖膜内部的拉力较小。这又进一步提升了处理覆盖膜的程序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在扩展部段的后端区域内,扩展部段不具有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这意味着,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并不延伸至扩展部段的后端区域。换言之,在所述扩展部段后端区域,工具的宽度由扩展部段后端区域的宽度决定。止动凸起结构的最大宽度由此与扩展部段的最大宽度相吻合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工具还具有一个基底段,它起于扩展部段、沿工具长轴方向向工具的背面延伸,并决定了工具的最大宽度。

该基底段最好具有平行于工具长轴的侧壁,并尤其有助于将工具稳定地固定在元件供给装置中。将工具稳定地固定在元件供给装置的某个相应的固定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如上文所述,处理覆盖膜的程序稳定性尤其要求非常精确地对工具尖部部段和被传送的元件带之间进行相对定位。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基底段具有至少一个侧壁,该侧壁平行于工具长轴、且垂直于由长轴和横向撑开的基准面,或者与该基准面呈斜角。

基底段上述至少一个的垂直侧壁或斜面侧壁有助于确保覆盖膜以及经切割产生的覆盖膜长条能够非常稳定地从承载皮带向上抬起,以便待贴装的元件能够可靠地敞开。另一种或可并存的选择是,斜面侧壁同样用于将工具稳定地固定在元件供给装置内。

斜面侧壁可沿工具长轴方向直接连接在扩展部段上,或者与扩展部段保持一定距离。侧壁与垂直于基准面的平面之间的角度可以在比如10°到30°之间,更好的选择是在15°到25°之间。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基底段中有一个开口,且这一开口穿过整个工具,从工具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开口尤其可用于穿过工具取出被贴装头抓取的元件并将其送至贴装程序。穿过工具抓取出元件尤其具有这样的优势,即通过基底段中的至少一个侧壁,开口的区域将非常可靠地免于被(a)在一侧被揭开并被折下的覆盖膜以及(b)处理覆盖膜后产生并被折下的两条覆盖膜长条遮盖。这样就能尤其显著地提高元件抓取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工具还具有一个另外的扩展部段,该另外的扩展部段(i)始于基底段,并沿工具长轴方向延伸向工具的背面;(ii)具有如下造型,即这一另外的扩展部段朝向工具背面的宽度变窄,这一宽度同样是沿横向测量得出的。

直观地说,工具的宽度在基底段之后又重新变窄。其导致的结果是,在成功抓取元件之后,被折下的覆盖膜又能至少是接近翻回至其原有位置。这简化了对已经处理完毕的元件带部分的清除,因为已被处理的覆盖膜又重新放置在了承载皮带上。直观地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再有任何与承载皮带仍松散连接的覆盖膜片段,而后者可能损害清除已处理元件带部分的程序稳定性。

所述向后逐渐收窄的另外的扩展部段的另一优势在于,元件带能够临时性地朝其正常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在如下情形中可能需要临时性地将元件带逆其正常传送方向移动,即当所述工具用于一种传送两种不同元件带的元件供给装置时,要么是其中一条元件带上的元件或是另一条元件带上的元件被传送至共同的元件抓取位置。在这样一种又被称为“自动加载投料机”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为实现一条元件带嵌入共用的传送通道也即嵌入元件带的针轮驱动器的同时性,常需要将一条元件带至少向后移动一点点距离。在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另外的扩展部段的作用就在于使在前一次传送中被处理的覆盖膜重新被折起。另外的扩展部段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和由另外的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另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构成的另外止动凸起结构一,阻止在反向运送传送带的途中覆盖膜从工具滑落并落入承载皮带和工具之间这样一来,就能以具有优势的方式避免损害承载皮带和工具。因为从工具滑落的覆盖膜可能彻底脱离承载皮带并堵塞住元件拾取区域。

根据本发明另一具有优势的实施例,工具还具有(a)一个另外的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其位于另外的扩展部段的下表面,并沿横向方向从另外的扩展部段凸出,以及/或者(b)一个另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它位于另外的扩展部段的下表面并沿横向方向从扩展部段凸出,其凸出的方向与另外的第一侧面止动凸起相反。针对元件带的反向、也即逆其正常的传送方向的运送,另外侧面止动凸起具有前文所述侧面止动凸起同样的优势。例如,由另外的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另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构成的另外止动凸起结构可以是(相对于工具的横轴)与止动凸起结构是轴对称的。考虑到在往回传送元件带时,工具没有必要切割或揭开覆盖膜,另外侧面止动结构也可以具有和侧面止动结构不同的构造。但根据目前的认识状况,另外的第一侧面止动凸起和/或另外第二侧面止动凸起上的阶梯同样有利于提高重新折起覆盖膜长条的程序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至少处理部段是由钢或陶制成的,尤其是由一种浇铸的陶制成。用具有极强机械稳定性的材料制做本发明所述工具的优势在于,前文详细描述的覆盖膜处理工作带来的损耗相对很小。这样一来,在实践中与元件供给装置所需的停机维修间隔也将显著延长,这种停机间隔主要用于更换所述覆盖膜处理工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将描述一种持续不断将电子元件输送至贴装程序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电子元件分别位于元件带上的凹处中,而元件带具有一个承载皮带和覆盖膜,且承载皮带带有凹处的第一条状部位被覆盖膜覆盖,而紧接着的带有等距传输孔的第二条状部位是完全敞开的。元件供给装置具有(a)一个底架;(b)一个位于底架侧面或内部的元件带驱动器,具有一个马达和可由马达驱动的传输装置,传输装置可嵌入传送带的传输孔并由此带动传送带;(c)一种引导装置,其(c1)位于底架上,(c2)具有长形结构,(c3)如此安装在传输装置旁边,以令至少在元件带的前端被引导装置引导并被传输时,i)在第一条状部位部分,覆膜的上表面和/或(ii)在第二条状部位,被传输装置抓取的元件带的承载带的上表面至少在这种情况下时从下往上贴住引导装置(332)下表面,即当元件带的前端被引导装置牵引并沿该装置向前滑行时;(d)一个上文所述的工具,位于底架上并具有相对于引导装置的固定的空间位置,以便元件带在被传送的过程中被工具处理,而其承载皮带带有的凹处至少部分不再被覆盖膜遮盖。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是基于如下认识,即通过固定的引导装置和同样固定安装的工具,工具就具有了一个相对于待处理的元件带而言精确的空间定位。直观地说,针对元件带的引导装置具有这样的构造,即朝着元件供给装置内贴装准备位置传送的元件带的前端能够在一个非常确定的高度位置与工具相遇。

工具的精确定位,或更准确地说,被传送的元件带相对于固定安装在底架上的工具的精确定位能够保证在一个新的待处理的元件带进入元件供给装置并被朝向元件贴装准备位置传送时,元件得以自动敞开。这也就完成了自动、也即不需要任何人工操作而处理元件带的前提条件。

应当指出,工具相对于引导装置而言位于一个固定的空间位置这一特征只针对元件带处理过程。这一特征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比如在元件供给装置开工或停机期间,操作人员对工具进行调整,使其恰好位于处理下一元件带所需的准确位置。

上述马达可以是一种电力驱动器,能够以合适的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传送装置与传输装置相连接。传输装置可以是一个安装在相对底架固定的转轴上的齿轮。另一种选择是,传输装置至少一部分具有可直线移动的齿部。不过,通过齿轮来实现传输装置在当前看来尤其具有优势,因为从结构上来讲,轴转动要比直线移动更容易实现。

更具优势的传输装置在其外侧边缘区域具有多个嵌入部件,能够嵌入到承载皮带的传输孔中。当传输装置是一种齿轮时,嵌入部件可能是比如齿轮或针轮的齿针。

承载皮带上形成的凹处的数量足以分别装载每个电子元件。从其功能出发,这些凹处又可被称为(装载)口袋。

本文件中,“安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将某个部件固定在另外部件上。此处某个部件尤其是指引导装置和工具,而另外部件尤其是指元件供给装置的底架。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元件供给装置还具有一个安装在底架上的另外的引导装置,其具有一个长形结构并沿传送方向与引导装置相连,其中另外的引导装置的至少一个底面在垂直于传送方向上与工具的距离要大于引导装置与后者的距离。

直观地说,待输入的元件带的前端位于前文所述的所谓加工位置的第一(高度)位置,在这一位置上,工具也即其尖部部段伸入承载皮带和覆盖膜之间。此后,也即在对元件带(已被工具处理的)相应段落进行一定传送后,其前端就处于第二(高度)位置,且这一位置相较于第一(高度)位置被放低,因而元件带在此处与工具之间的距离被拉大。通过另外的引导装置实现的、也即通过弹簧支撑的将此时已经引入并嵌入元件带驱动器的元件带的前端进行“放低”的结果是,紧接着前端而来的元件带的其它部分也跟着相对于工具向下放低。由于第二(高度)位置上工具与元件带之间拉大的距离,就能够避免工具意外损坏承载皮带或承载皮带意外损坏工具。这样一来,元件贴装准备的程序可靠性就得到进一步提高。

直观地说,通过由从上往下弹压元件带的弹簧支撑的另外的引导装置,元件带前端的以及紧接着前端的被传送的承载皮带的其它部分的上表面相对于固定的工具的位置被放低了,而且承载皮带与工具之间的(垂直)距离被拉大。这样就能通过简单可靠的方式避免电子元件在被贴装头抓取前受到损坏。

通过另外的引导装置实现的对元件带也即承载皮带相对于工具的位置的放低尤其在前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具有积极作用。当被引入的元件带的前端从引导装置传送向另外的引导装置的过程中,通过将整个元件带的位置放低,就能够使得承载皮带仅仅是靠前的一段的上方区域被破坏,而紧接着的承载皮带的其它部分不会与工具发生接触。这就以具有优势的方式减少了工具的损耗,因为工具只需处理或说破坏承载皮带靠前的相对较短的一部分。此外,前文所述的止动凸起结构和尖部部段能够在伸入覆盖膜后托住覆盖膜,这在承载皮带被另外的引导装置放低后仍然如此。

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引导部件包括(a)一个属于引导装置的第一滑动部段,(b)一个属于另外的引导装置的第二滑动部段,和(c)一个两个引导段之间的台阶部段。

引导部件可由一种以合适方式弯曲的铁或其他金属构成的长条制成,承载皮带在引导部件的下方被引导。在一种尤其简单但有效的实施例中,两个引导段是引导部件笔直或弯曲的组成部分,而承载皮带在引导段引领下线性移动。两个笔直或弯曲的引导段可以是彼此平行或同心的,但也可以通过台阶部段互相错开。从引入元件带时元件带的前端到达另外的引导装置的时刻开始,这种错开恰好与元件带前端的第一(高度)位置与前端及其紧接部分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间的落差相吻合。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将描述一种处理元件带覆盖膜以便使位于元件带承载皮带上凹处中的元件敞开的工序。该工具包括(a)在元件供给装置中将元件带沿传送方向进行传输,而一个具备前文所述要求的工具固定安装在元件供给装置上;(b)将尖部部段伸入承载皮带与覆盖膜之间;(c)将覆盖膜朝向工具抬起;以及(d)通过处理部段对覆盖膜进行处理。

上述工序是基于如下认识,即上文中通过不同实施例得以描述的工具能够实现工艺稳定的覆盖膜处理。通过覆盖膜处理,前文中描述的被抬起的覆盖膜(a)或者沿其长轴被切割为两个覆盖膜长条,(b)或者沿长轴方向从一侧将其从承载皮带上揭开。

应当指出,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通过不同的发明对象得以描述。特别是,一些实施例借由不同的装置要求、另一些实施例借由不同的工序要求而得到阐明。专业人士在阅读本文件后应立即认识到,除非有特别的说明,则即可对属于某一种发明对象的特征进行组合,同样也可对属于不同种类的发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任意组合。

本发明其他优势和特征将在下文中以示例的形式加以说明,所采用的范例都是当前更具优势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以示意性的展示了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处于运行状态的元件供给装置。

图2展示了元件带,其能够借助元件供给装置进行加工,以便为装配工序连续地提供电子元件。

图3为图1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展示了元件供给装置的覆盖膜加工装置的工作瞬间,在此工作瞬间在元件带的开端上将固定工具正好带到承载皮带和覆盖膜之间。

图4以放大示意图的方式展示了覆盖膜加工装置的工作瞬间,在此工作瞬间固定工具在中间逆着元件带的传输方向将覆盖膜剪开。

图5a和5b展示了元件供给装置中处理传送带覆盖膜的工具的两种可能的几何构造。

图6至图9展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不同实施例的工具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和方面。

附图标记

100元件供给装置

102底架

103元件带传送通道

110元件带驱动器

112马达

114传输装置/齿轮/针轮

118元件贴装准备位置

120覆盖膜加工装置

180元件带

181元件带料盘

190电子元件

192元件拾取装置/吸管

194贴装头

196废料箱

197切割装置

198元件带废料

t传送方向

282承载皮带

284第一条状部位

285凹处

286第二条状部位

287传输孔

288覆盖膜

289连接缝/粘贴条

315啮合元件/齿部/针部

330引导部件

332引导装置/第一滑动部段

334台阶部段

336另外的引导装置/第二滑动部段

348加工位置/刺入位置

360工具

450弹簧

452弹簧脚

454弹簧脚

456中间部段

d元件带-工具间距

560a/b工具

562尖部部段

564处理部段/切割段

566顶盖

660工具

662尖部部段

664处理部段/切割段

666扩展部段

670基底段

671开口

672斜面侧壁

674a/b第一/第二侧面止动凸起

675阶梯

la长轴

θ切割角

β迎角

788a第一条状部位/长条形/条状部位

788b第二条状部位/长条形/条状部位

860工具

876另外的扩展部段

878a另外的第一侧面止动凸起

970基底段

973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应指出,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不同实施例的特征或部件(它们与其它实施例的相应特征或部件相同或者至少功能相同)设置有相同的参考标记或者不同的参考标记,所述不同的参考标记只是在其第一个字母上与相同的或至少功能上相同的特征或部件的参考标记不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已经借助前面描述的实施例阐述的特征或部件在后面不再详细阐述。

此外应指出,以下描述的实施例只是从本发明的可能的实施例中选出来的。尤其可能的是,单个实施例的特征以适当的方式彼此组合,因此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借助此处详细描述的实施方案就能把许多不同的实施例看作是明显公开的。

此外应指出,应用了有关空间的概念例如“前”和“后”、“上”和“下”、“左”和“右”等,以便描述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或其它元件的关系,如同在这些附图中展示的一样。因此,这些有关空间的概念能够适用于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不同的方位。但应理解,为了简化描述,所有这些有关空间的概念都涉及在图面中描述的方位,但绝不是对它进行限制,因为这些描述的装置、部件等在使用时都能占据与在图面中描述的方位不同的方位。

图1以在示意性的透视图中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处于运行过程中的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装置具有一个底架102,在底架上具有一个元件带传送通道103,当元件供给装置100运行时,元件带180按惯常的方式在此区域内沿传送方向t被传送。传送带180的传送是由一个元件带驱动器110驱动的,该驱动器具有一个马达112和一个由马达驱112驱动的传输装置114。从图1中可见,传输装置114是一个齿轮或者所谓的针轮,并在外围具有图中未画出的嵌入元件,嵌入元件能够嵌入元件带180上同样未画出的传输孔中。

待传送的元件带180在入口处由一个元件带料盘准备就绪,在元件供给装置100开始运行时,元件带从元件带料盘展开。在出口处,已清空元件的元件带180被送入在废料箱196中进行的废料清理程序,其中还有一个剪切装置197可将元件带切成碎块,这些小碎块构成了元件带废料198。

元件供给装置100的底架102上有一个元件处理装置120,其对元件带180将进行这样的处理,即令处于凹处或说元件带口袋中的元件从上方完全敞开。如下文图3和图4所示,对元件带180的处理是通过一种直接或间接固定安装在底架102上的特殊的工具完成的。位于被敞开的凹处中的元件在被敞开之后被运往元件贴装准备位置118,在此处它们将按惯常的方式被贴装头194的元件拾取装置192抓取。根据此处描绘的实施例,元件拾取装置是由一个所谓的吸管构成的。图1中展示了一个标示为190的被拾取元件。

图2展示了一个元件带180,其在元件供给装置持续不断将电子元件190输送至贴装程序的过程中得到处理。元件带180具有一个承载带282,在承载皮带上沿元件带的长轴方向设置有(a)许多用于装载图2中未画出的电子元件的凹处285,以及(b)许多传输孔287,图1画出的针轮114嵌入这些传输孔中将元件带180沿传送方向t运送。

承载皮带282由一种如人造材料或厚纸板等基底材料一体式构成。从图2可见,凹处285位于承载皮带282第一条状部位284中,而传输孔287位于第二条状部位286上。第一条状部位284和第二条状部位286构成了承载皮带282的两个长形的、在边缘相连接的虚拟部位。

此外,元件带180还具有一个覆盖膜288,覆盖膜只在第一长条284内上上方遮盖住凹处285,以令位于其中的电子元件不会滑出。根据此处描绘的实施例,覆盖膜288在其两个长边的边缘分别具有一个狭窄的粘贴289,在本文件中,这种粘贴又被称为连接缝289。两个粘贴289的作用在于使覆盖膜288附着在承载皮带282上。

图3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中展示了覆盖膜加工装置120的工作瞬间或短暂的运转状态,在此工作瞬间或在此运转状态下正好将固定工具340在元件带的开端上带到元件带180的承载皮带282和覆盖膜288之间。由于元件带180沿着传输方向t进行传输,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元件带180朝固定工具340移动。该固定位置用参考标记348表示,在此固定位置中开始对元件带180进行加工或者准确地说开始将覆盖膜288从承载皮带282上抬起。该位置在此文献中称为加工位置或刺入位置348。。

从图3可见,一个齿轮或针轮的啮合元件315嵌入到传输孔287中,后者位于承载皮带282(的第二条状部位286)上。

在导入元件带180时,承载皮带282的第二条状部位286的前端从下往上紧贴一个引导部件330。根据此处描绘的实施例,在传送元件带280时,其前端正是沿引导部件330的下表面滑行的。通过引导部件330的几何及空间构造,就能确定元件带被传送的前端在元件带180传送距离内覆盖膜加工装置120内的高度位置。

根据此处描绘的实施例,引导部件330是一个长形的金属条,其具有(a)一个第一滑动部段332,在本文件中又被称为引导装置,以及(b)一个第二滑动部段336,在本文件中又被称为另外的引导装置。如图3所示,这两个引导部段332和336借助台阶部段334相互连接。这样一来,新输入的元件带180的前端在处于第一滑动部段332的范围内时具有一个第一高度位置。而当已被输送一段时间的元件带的前端位于第二滑动部段336的范围内时,就具有了一个低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第二高度位置。通过第二滑动部段(以及一个如图4所示从上往下弹压元件带的弹簧450),被传送承载皮带282的前端以及紧接前端的其它部分的上表面就相对于处于固定位置的工具360下沉了。这样一来,几乎所有位于传输装置114范围内的元件带180部分都至少接近处于第二高度位置。

固定的工具360在覆盖膜处理设备120中是这样进行定位的,即当元件带前端位于第一滑动部段221范围内时,在传送元件带180时,工具360的尖部部段正好能够钻入元件带180之中并处于到承载皮带282和覆盖膜288之间。在继续传送元件带180的前端时,这一前端经由台阶部段224而被放低。如前文所述,通过引导段336(以及图4所示的弹簧450),传送带180上紧接前端的其它部分的上表面也被放低,由此承载皮带282的上表面与工具360之间出现了一个距离d。

从图4可见,根据此处描绘的实施例,使凹处285以及位于其中的电子元件的敞开是通过如下三个对覆盖膜388的具体处理步骤完成的:

(a)首先,在加工位置348,工具360的尖部部段被送入覆盖膜288之下。基于尖部部段的几何构造,覆盖膜288的中间部分被从承载皮带282上微微抬起。

(b)通过工具360的切割段将覆盖膜288从其中间进行切割,由此产生了两个长形覆盖膜条部分,其中一个覆盖膜条部分附着在承载皮带282的一侧,另一个覆盖膜条部分附着在承载皮带282的另一侧。

(c)通过工具360几何构造,将覆盖膜288两个由切割形成的长形覆盖膜条部分掀开并向外折下。

为以极高的程序安全性完成至少以上三个具体处理步骤之一,当然更具优势的是以极高的程序安全行完成整个敞开凹处的工序,覆盖膜处理设备120还具有一个弹簧450,其作用在于,保证覆盖膜288在加工位置450之前附着在承载皮带282上。这样一来,就能避免覆盖膜288逆传送方向t出现意外和不被控制的撕裂。

根据此处描绘的实施例,弹簧450具有两个经过中间部段456连接的弹簧脚452和454,且中间部段456短于两个弹簧脚452和454。这样一来,两个弹簧脚452和454之间的区域就可视为留给工具360的某一部分、尤其是切割部分的凹处位置。

引导部件330与工具360之间相对固定的空间位置以及此处所述的引导部件330和工具360的几何特征使对元件带180的凹处285进行自动化的敞开处理成为可能。直观地说,在由第一滑动部段332决定的第一高度位置,覆盖膜288在元件带180的前端处穿入了工具360。由于承载皮带282从下往上紧贴引导部件330,工具360的准确定位便不依赖于承载皮带282的材料或厚度。在由第二滑动部段336决定并在元件带前端滑过台阶部段334后达到的第二高度位置,工具360与承载皮带282的上表面以及位于凹处285中的电子元件便以这样的方式拉开距离,即在无需中断此处所述元件带180处理程序的前提下,能可靠地避免所涉部件受到损伤。工具360下表面与承载皮带28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d同样不受承载皮带282材料与厚度的影响。

引导部件330与工具360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可通过如下简单方法实现,即将工具36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引导部件330上。引导部件330下表面的空间走向决定了位于齿轮114上的承载皮带282前端的径向位置(radialposition)。当齿轮114将元件带280的前端向台阶部段334传送时,第一滑动部段332范围内紧贴着引导段332下表面的承载皮带282就被自动定位,以便工具360的尖部部段能够以最大的精确度穿入到覆盖膜288和承载皮带282之间。当元件带在穿入之后继续向前移动时,台阶部段334和弹簧450将一道保证承载段的前端以及紧接着的承载皮带282的其他部分位于齿轮114上的径向位置发生改变,并且承载皮带282的上表面与工具360拉开距离。通过台阶部段334决定的高度值决定了工具360与承载皮带282之间的间距d。

图5a和5b展示了元件供给装置中处理传送带覆盖膜的工具的两种可能的几何构造。

图5a所绘工具560a具有这样一种几何构造,即工具560a从上往下相对于待处理的元件带不断变小。工具560a下方具有一个将穿入至承载皮带和覆盖膜之间并将覆盖膜从承载皮带表面微微抬起的尖部部段562。位于尖部部段562上方作为切割装置的处理部段564将逆传送方向对被微微抬起的覆盖膜从其中间进行切割。按传送方向,切割装置564起于一个构成了切割装置最前端的切割边缘。通过切割装置不断变宽,经切割过程产生的覆盖膜的两侧长条也即两个长形覆盖膜部分被向外掀起,以便凹处和位于凹处内的电子元件被敞开。

图5b中所绘工具560b具有这样一种几何造型,即沿传送方向而言,切割段564位于尖部部段562之后,并且位于一个顶盖566的前端之后。

相较于工具560a,工具560b的切割段564更狭窄,这样能大大降低覆盖膜288内产生的不被期望的拉力的大小。此外,在传送元件带180时,如果对覆盖膜两个长形覆盖膜部分的分离过早发生(例如由于覆盖膜的材质不同,弹簧450未能进行准确的测量),也能可靠地避免被分离的覆盖膜部分从工具560b滑落。

工具560a与560b的几何构造都是选择的,即在覆盖膜288被微微抬起之后以及对覆盖膜200进行纵向切割之前,工具560能够托住覆盖膜288。这样就能保证切割过程的程序安全和精确度。

在下文详细描述的第二部分中,将借图6-9根据本发明当前尤其具有优势的不同实施例的工具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和方面。

图6a和图6c从两个不同角度展示了工具660。图6b是工具660重要维度的机械示意图。图6d为工具660的侧面示意图。

从图6a中能最清楚地看到,工具660沿长轴la从前往后具有一个尖部部段662、一个处理部段664、一个扩展部段666以及一个基底段670。如前文中依据不同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尖部部段在元件带传送沿传送方向传送的过程中钻入承载皮带282和此处未画出的覆盖膜之间并将覆盖膜从承载皮带抬起。此后被抬起的覆盖膜被处理部段664从中间切割,一直产生两个(同样未画出的)覆盖膜条状部位。扩展部段666则确保覆盖膜的条状部位向上翻起。同时,根据此处所述实施例,两条连接缝289都得以保留(参见下文中描述的图7a-7d)。通过将覆盖膜的条状部位翻起,凹处285被敞开,而未画出的元件正位于其中。根据此处所绘实施例,两个覆盖膜的条状部位是以大于90度的角度被翻起的,因为基底段670具有两个在图6c中表现得尤其清楚的斜面侧壁672。为安全地用贴装头抓取元件,即基底段670上还具有一个开口671。

在此处语境中,应该指出,侧壁672的斜面角度不能过小,否则侧壁的横截面就会缩小,而侧壁672就可能于开口671相重叠。这样一来,工具在开口区域的高度也能会减小,而且工具下表面将无法接近承载皮带。因此,当侧壁不是斜面而是垂直于一个水平面时,一个比较大而宽的开口671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实现覆盖膜处理的程序安全,特别是扩展部段666稳定性,在处理部段664以及扩展部段666下方分别有两个侧面止动凸起。图6a中,第一侧面止动凸起674a位于长轴la的右侧,而与第一侧面止动凸起方向相反的第二侧面止动凸起674b则位于长轴la的左侧。两个侧面止动凸起674a与674b的作用在于,即使在逆传送方向上过早对覆盖膜进行了切割,也能避免两个覆盖膜条状部位从工具660滑落。为尽可能降低工具660处理覆盖膜时覆盖膜内部的机械拉力,每个侧面止动凸起674a和674b都具有一个阶梯675,其沿图中未画出的垂直于长轴la的横向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化。

应当指出,根据此处所绘实施例,两个侧面止动凸起674a和674b的厚度和高度至少要接近尖部部段662的厚度和高度。也因如此,两个侧面止动凸起674a和674b还可被视为是尖部部段662(沿传送方向t)的延续。这样一来,在制造工具660时,尖部部段662和两个侧面止动凸起674a和674b可通过一种很薄的铲形构件来实现,并且该构件位于或安装在工具660的下方。根据此处所绘实施例,这种铲形构件可由一种简单剪切的金属部件制成。

从图6b可见,铲形构件具有不同的宽度(按照垂直于元件带传送方向t的维度计算)。在处理部段664的范围内,宽度b1尽可能小,以便尖部部段662能够很容易地穿入覆盖膜和承载皮带之间。在工具660穿入之后,铲形构件加宽至宽度b2,以令连接缝289与元件带中心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最小时,连接缝也不会与承载皮带分离。其中尽可能最小的距离是由能被工具660处理的尽可能最小的元件的大小以及工具660与凹处295之间垂直于传送方向t上可能的富余空间决定的。在此处所绘实施例中,两个侧面止动凸起674a和674b的最大宽度应能使元件带口袋即使在工具具有不利的(横向上的)富余空间条件下也能被完全敞开。

从图6d可见,工具660有一个弯曲的底面。如前文在“发明内容”部分所述,通过工具660底面上的合适的弯曲,元件带也即承载皮带在覆盖膜处理区域也能与作为齿部/针部315的元件传输装置114相嵌。这样一来,元件带180就能在元件供给装置100中覆盖膜288处理区域内以准确的空间位置被传送,进而能使覆盖膜处理在准确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工具660底面与承载皮带28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在图6d中用d1和d2标出,其中“d1”是尖部部段662及处理部段664范围内的距离,而“d2”是扩展部段666范围内工具660与承载皮带282之间的距离。应当指出,图中所绘的间距d1和d2是针对平直的承载皮带而言的,承载皮带的前端已经越过了图3所示的引导部件330的台阶部段334。

此处应当指出,间距d1可以为零或为负(当工具的尖部部段在穿入时段则地钻进承载皮带282时)。在工具660的后端,间距扩大到d2。

从图6b中又可见,由第一侧面止动凸起674a和第二侧面止动凸起674b构成的止动凸起结构的宽度向后不断加大直至工具所能处理的最大部件的大小所决定的程度。这一最大宽度在图6b中标示为“b3”,同样是由元件所可能具有的最大尺寸(准确的说是宽度)以及工具660与凹处285之间垂直于传送方向t上的空间富余程度决定。第一侧面止动凸起674a和第二侧面止动凸起674b与承载皮带28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直至达到宽度b3。由于承载皮带282和工具底面的距离b2“在最大宽度b3”的范围内大于承载皮带282和工具底面在“宽度b2”范围内的宽度,位于上文所述止动凸起结构674a,674b下方的连接缝289就不会从承载皮带282解开。

针对工具的准确形式,发明人在基于多种实验性检测后确定了工具660的如下几何特征,这些特征尤其有利于实现稳定的覆盖膜处理:

图6b中所绘长度i1和宽度b3的系数应在1.5至2.5之间。

图6d中所示间距d1和d2之间的差值应在0.1mm至1mm之间,尤其是在0.3mm至0.8mm之间,更好是在0.6mm至0.6mm之间。

图6b中所示切割角θ(theta)应在15°至40°之间。

图6d中所示迎角β(beta)应该30°至60°之间。

在此处语境中还应指出,图5b中所示的工具560b的切割也即处理部段564在装置角方面尤其具有优势。取决于覆盖膜被切割段向上抬起的程度,工具560切割段可被称为槽切片(kehlschliff)的走向都可自动呈现一种有利的迎角。

在图7a至7d中描绘了一种从中间将覆盖膜288切割成两部分的覆盖膜处理情形。如图7a所示,将产生一个第一条状部位788a和一个第二条状部位788b。图7b展示了由扩展部段666前端将两个覆盖膜条状部位788a和788b折下的“透视截面图”。图7c展示了在扩展部段666的后端,或更准确的说在两个止动凸起674a和674b的靠后区域内,第一条状部位788a以及此处没法辨认出的第二条状部位788b由于对称性的原因从相应的止动凸起滑出。如7d所示,在基底段670范围内也出现了相似情况,基底段底面与承载皮带282之间同样有一个足够的间距。此外,对两个条状部位788a和788b的干净折起还得到基底段670倾斜的侧壁672的支持。

直观地说,在工具660与承载皮带282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被拉紧的覆盖膜能够朝外转移(见图7b),有两个止动凸起674a和674b构成的止动结构越宽,连接缝289与工具660的中间位置之间的距离就越短,而覆盖膜受到(朝向连接缝289外)拉力就越大,也越强烈地被挤向外侧。而在覆盖膜内产生拉力也会在止动凸起结构674a,674b处牵引覆盖膜至宽度“b2”内止动凸起结构的上表面,由此,即便在最大宽度“b3”地范围内,覆盖膜也不会从凸起结构674a,674b的止动凸起结构也即从工具滑落。

在元件较小因而连接缝之间的间距也较小的情况下,工具660可以只具有两种而非三种宽度。或者将这种情形理解为b1=b2。在覆盖膜两个条状部位被彻底翻起的状态下,承载皮带282与覆盖膜也即相应覆盖膜条状部位之间的角度可能超过90°(见图7d)。由此,为使用贴装头抓取元件,在工具660上开口671的范围内,就能设置基底段670上合适的侧壁672。在抓取元件的过程中,侧壁能够将覆盖膜条状部位托起并远离元件。当角度足够大时,侧壁672可以完全免除,因为在拉力的作用下,覆盖膜在开口671的范围内也能够安全地被拉开。

覆盖膜内的拉力也可以加以利用,以便将覆盖膜在止动凸起结构674a,674b的宽度增大的范围内将覆盖膜在承载皮带282和工具660之间拉开,并由此确保相应的覆盖膜条状部位788a和788b完全向连接缝289外折下或说挤出。在压力的作用下,覆盖膜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弹力或立体的变形而不从工具660滑出。这样一来,待处理元件最大与最小尺寸之间的差别就可更大,而工具660沿传送方向的长度可变得更小。

切割覆盖膜与完全折下覆盖膜的位置在传送方向上的距离越短,覆盖膜内产生的拉力就越大。如果没有所述止动凸起结构674a,674b,拉力就可能导致覆盖膜从工具660滑落而装载有元件的凹处285就不再被敞开。

施加于覆盖膜(同时也连带施加给连接缝289和承载皮带282)的力取决于止动凸起结构674a,674b与承载皮带282上表面之间(从前往后的)距离d以及止动凸起结构674a,674b的宽度增长得有多快。由此,这种力也就间接限制了待处理元件在大小和宽度方面可能具有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最大差距。

如果连接缝289并非紧挨着凹处285而是离后者较远,那么连接缝同样可由此处所述的工具660加以处理。

在宽度确定(如8mm或12mm)的表面贴装器件传送带(smd-gurt)中,可以装载不同大小的元件。只有元件在垂直于传送方向t上的最大尺寸是间接通过相应的标准确定好的。如果已知相应元件供给装置以及元件带的所有容许度,那么就可将工具600与确定的元件大小进行匹配。相对于通过连接缝的位置进行的区分,通过这种匹配操作人员就明显能够更容易地选择适用于不同元件带的工具660。除能弥补工具660与连接缝289之间的允差,已经介绍的工具660的设计还能够减少工具为能敞开所有可能位于特定元件带中的元件种类所需具备的尺寸数目。

对止动凸起结构674a,674b的进一步利用可在于,对部分覆盖了凹处285的连接缝289进行拆解,以令所有的凹处285仍然能够得以完全敞开。凹处285之间其他的连接部位也同样能被安全地拆解。

图8a与8b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工具的另一种实施例,此处工具的标示为860。工具860不仅仅能够在覆盖膜沿传送方向t移动时对覆盖膜进行处理。基于工具860带有一个同样位于基底段670且与扩展部段666相对的另外的扩展部段876的特殊构造,覆盖膜在逆传送方向t移动时,也能得到处理。如前文在“发明综述”部分所述,临时反向传送元件带的情形可能在这时出现,即当工具860用于一个传送两条元件带的元件供给装置时,也即要么是一条元件带上的元件要么是另一条元件带上的元件被运往元件拾取位置。在这种情形中,为避免两个元件带的发生机械碰撞,就需要同时运送两条元件带,具体而言就是同时将其中一条元件带逆通常的传送方向t进行传送。

根据此处描绘的实施例,另外的扩展部段876的底面上有两个(另外)侧面止动凸起,不过在图8a和8b中,由于角度元件,分别都只能辨认出一个另外侧面止动凸起878a。

由于在反向传送元件带时,其凹处285都已经清空,就无需再去打开或部分揭开覆盖膜。因此,工具860的背面也就相应变为了“自由端”(stumpf)。对反向传送而言,由于已经被打开的覆盖膜内部的拉力比在沿传送方向t被处理是小,工具的楔角j(theta,见图6b)就可变得更尖,而工具的尖部部段可以一直延伸至工具的最大宽度,如果在反向传送时工具860已经伸入覆盖膜,那么工具860就无需具备宽度为b1的部分,尤其是也不再必须具备尖部部段。

由于在整个处理元件带以及覆盖膜的过程中,切割以及翻出/挤出覆盖膜的力都同样逆传送方向t作用于承载皮带282,那么就有必要在工具860所处的范围内令传输装置114与传送带282的传输孔287相嵌。这样一来,就能优化元件带与工具860之间的力传递与相对定位,并尽可能减少不被期望的元件带的变形。传输装置114与承载皮带282相嵌沿元件带移动,而当元件带至少接近传输装置114的尺寸时,元件带的长度就变得更长。如图8b所示,在这样的情形下,工具860就必须相应弯曲。而当工具860底面弯曲时,覆盖膜内产生的拉力就要比在“平直工具”的情形下更大。

图9描绘了工具的另一种实施例,但只展现了标示为970的基底段的横截面。在工具的这种实施例中,从承载皮带282上解开的覆盖膜可经由顶盖973继续向外折起。这样一来,处理覆盖膜在垂直承载皮带282表面方向上所需要的空间就缩减了。这就以具有优势的方式缩短了贴装头拾取元件所需经过的路径以及所需时间。

为保险起见,还应再次指出,本文件所述的工具设计并不仅仅只能用于至少是接近从中间剪切覆盖膜以敞开元件的情形。所述工具还足够以适宜的形式用于剪切之外解开两条连接缝之一的情形。

还应指出,本文件中“元件大小”的概念始终是针对元件在垂直于传送方向t上的维度而言的。

下文中以要点的形式总结了本文件所述工具所具有的重要优势:

通过所述工具,工具与凹处及连接缝之间的由于生产组装误差而产生的位置偏移可通过可靠地向上掀开/挤出覆盖膜而加以平衡。

一个工具不仅适用于一种元件大小,也能适用于某一范围内的多种元件大小。

将一个工具与将被其处理的元件大小进行清楚匹配是可能的。其中,由于元件长度和元件带生产的误差而导致某一特定种类元件对应的连接缝的位置出现差别,这一差别可通过本发明所述工具加以平衡。因此,可以依据元件的正规大小来挑选适用的工具,而并不必须事先确定连接缝的位置。

覆盖膜处理程序对元件带材料和机械特性的依赖变小。

当连接缝部分覆盖住了元件带口袋时,可以从边缘部分解开连接缝。

在必要时可解开凹处之间已存在的连接缝。

在一些实施例中,工具具有弯曲的造型。这样一来,在覆盖膜处理过程中,元件带可以遵循传输装置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元件带可在工具下方朝两个方向被传送。

还应指出的是,本文件中“具有”这一概念并不排除其他的元件,“一个”也并不排除大于一个的情况。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元素能够随意组合。同样要指出的是,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其中标明的参照标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