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加热棒的5V供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4858阅读:18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加热棒的5V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智能加热棒的5V供电电路存在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输出电压不稳定,给人们带来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产品中的不足,提供智能加热棒的5V供电电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智能加热棒的5V供电电路,包括220V交流电、TL431基准电压源U3、光电耦合器U1、SD6832芯片U2、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容C2、电容C9、电容C10、变压器T1、变压器T2、电感L1,所述变压器T2包括初级线圈V1、次级线圈V2,所述变压器T1包括初级线圈V11、初级线圈V12、次级线圈V13,所述初级线圈V1的一端与次级线圈V2的一端之间连接220V交流电,所述初级线圈V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所述次级线圈V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二极管D7连接地信号GND,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通过二极管D4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连接SD6832芯片U2的3管脚,所述SD6832芯片U2的3管脚通过电阻R5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初级线圈V12的一端,所述初级线圈V12的另一端连接地信号GND,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通过电阻R1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初级线圈V11的一端,所述初级线圈V1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SD6832芯片U2的8管脚,所述SD6832芯片U2的6管脚、SD6832芯片U2的7管脚都连接SD6832芯片U2的8管脚,所述SD6832芯片U2的1管脚连接地信号GND,所述SD6832芯片U2的2管脚通过电阻R15连接地信号GND,所述电阻R18与电阻R15相并联,所述SD6832芯片U2的4管脚通过电容C10连接地信号GND,所述SD6832芯片U2的4管脚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4管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3管脚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2管脚通过电容C9连接电阻R16的一端,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1管脚,所述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2管脚连接地信号GND,所述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3管脚通过电阻R7连接电感L1的一端,所述次级线圈V13的一端连接地信号GND,所述次级线圈V13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1连接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容C2与电阻R2串联后与二极管D1相并联,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7连接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1管脚,所述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1管脚通过电阻R19连接地信号GND,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输出5V。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容C4,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4连接地信号GND。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容C5,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通过电容C5连接地信号GND。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容C3,所述电感L1的一端通过电容C3连接地信号GND。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容C6,所述初级线圈V1的一端与次级线圈V2的一端之间连接电容C6。

本实用新型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型号为PC817C。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包括TL431基准电压源U3、光电耦合器U1、SD6832芯片U2、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容C2、电容C9、电容C10、变压器T1、变压器T2、电感L1,因此成本低;本实用新型输出5V电压稳定,且电路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智能加热棒的5V供电电路,包括220V交流电、TL431基准电压源U3、光电耦合器U1、SD6832芯片U2、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容C2、电容C9、电容C10、变压器T1、变压器T2、电感L1,所述变压器T2包括初级线圈V1、次级线圈V2,所述变压器T1包括初级线圈V11、初级线圈V12、次级线圈V13,所述初级线圈V1的一端与次级线圈V2的一端之间连接220V交流电,所述初级线圈V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所述次级线圈V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二极管D7连接地信号GND,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通过二极管D4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连接SD6832芯片U2的3管脚,所述SD6832芯片U2的3管脚通过电阻R5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初级线圈V12的一端,所述初级线圈V12的另一端连接地信号GND,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通过电阻R1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初级线圈V11的一端,所述初级线圈V1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SD6832芯片U2的8管脚,所述SD6832芯片U2的6管脚、SD6832芯片U2的7管脚都连接SD6832芯片U2的8管脚,所述SD6832芯片U2的1管脚连接地信号GND,所述SD6832芯片U2的2管脚通过电阻R15连接地信号GND,所述电阻R18与电阻R15相并联,所述SD6832芯片U2的4管脚通过电容C10连接地信号GND,所述SD6832芯片U2的4管脚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4管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3管脚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2管脚通过电容C9连接电阻R16的一端,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1管脚,所述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2管脚连接地信号GND,所述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3管脚通过电阻R7连接电感L1的一端,所述次级线圈V13的一端连接地信号GND,所述次级线圈V13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1连接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容C2与电阻R2串联后与二极管D1相并联,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7连接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1管脚,所述TL431基准电压源U3的1管脚通过电阻R19连接地信号GND,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输出5V。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容C4,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4连接地信号GND。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容C5,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通过电容C5连接地信号GND。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容C3,所述电感L1的一端通过电容C3连接地信号GND。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电容C6,所述初级线圈V1的一端与次级线圈V2的一端之间连接电容C6。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型号为PC817C。

本实用新型包括TL431基准电压源U3、光电耦合器U1、SD6832芯片U2、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容C2、电容C9、电容C10、变压器T1、变压器T2、电感L1,因此成本低;本实用新型输出5V电压稳定,且电路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总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