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烘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8950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烘烤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的散热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散热风道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该散热风道结构的烘烤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一些设备的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对一些部件进行散热,以保证这些部件的工作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等。例如,在一些烘烤设备(如烤箱等)中,由于工作温度较高,设备中的某些重要元器件的散热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现有技术的烘烤设备中,一般没有针对重要元器件的专用散热风道,这些重要元器件只能依靠散热隔板等结构件而与设备内的高温区进行隔离,散热效果不佳。在一些具有微波功能的烤箱中,微波主板和磁控管等就需要良好的散热,但是,现有技术往往仅通过敞开的散热风机对其进行吹风来进行冷却,散热风机吹进来的风往往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缓慢流动,由于缺少独立的散热风道,风的定向性和流动速度都会随着与散热风机之间的距离的增大而降低,因而散热效率较差。

另外,在有些其他种类的设备中设置有散热风道,但这些散热风道一般由箱体壁和隔板等构成,除了体积过于庞大外,还存在散热风道结构固定不牢等问题,如其中一些组成部分只能固定到另外的组成部分上,而不能同时都固定到设备中的结构件上。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风道结构,其能够用于工作温度较高的设备中而为这些设备中的待散热部件提供高效率的散热,并且能够在设备内部进行牢固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该散热风道结构的烘烤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散热风道结构,设置在设备内部,用于对设备内部的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其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组合在一起,用于限定主散热风道,所述主散热风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位置用于布置所述待散热部件;其中,所述第二盖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盖体的长度。

优选地,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二盖体在对应于出风口的一端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盖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盖体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盖体的那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一盖体侧弯折;

和/或,所述第二盖体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盖体的那一部分上设有紧固结构,以用于将所述第二盖体进行紧固。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散热风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和/或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开口,以用于形成侧向散热风道。

优选地,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上游侧。

优选地,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导风结构,以用于引导所述主散热风道中的一部分气流通过所述开口。

优选地,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自所述开口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散热风道内部延伸的第一导风片;或者,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自所述开口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散热风道外部延伸的第二导风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对应,以将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彼此配合的卡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中的一者为楔形凸起,另一者为弹性卡环或弹性挂钩。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盖体的至少一部分为彼此配合的槽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紧固结构,以用于将所述第一盖体紧固在所述设备内部。

一种烘烤设备,其包括前面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

优选地,所述烘烤设备为具有微波功能的烤箱,所述待散热部件包括磁控管和/或微波主板。

优选地,所述磁控管为定频磁控管,所述烘烤设备内安装有定频高压变压器,所述散热风道结构具有侧向散热风道,以用于对所述定频高压变压器进行散热;

或者,所述磁控管为变频磁控管,所述散热风道结构具有侧向散热风道,以用于对所述烘烤设备的背部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烘烤设备内部设有散热隔板,所述散热风道结构固定在所述散热隔板上。

优选地,所述主散热风道的进风口朝向所述烘烤设备的外部;和/或,所述主散热风道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烘烤设备的外部,或者与所述烘烤设备的主出风口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以两部分相组合的方式提供了一种独立的风道,使得当冷空气由进风口进入该独立风道中时,可百分之百地流经相应的待散热部件,然后再流向出风口,使气流的定向性和流动速度能够得到保证,于是可将待散热部件的热量高效地带走,从而实现高效的散热。同时,由于采用两部分不等长的结构,可以很方便地保证这两部分均被牢固固定,明显提高整个结构的牢固度。

本实用新型的烘烤设备中采用前述散热风道结构时,可将该散热风道结构的出风口并入烘烤设备的主出风口,从而更好地实现烘烤设备的散热。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及烘烤设备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散热风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的散热风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散热风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C为图1的散热风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中的第一盖体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第一盖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第一盖体的A-A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中的第一盖体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第一盖体的剖视图,其剖切方式与图5类似;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中的第二盖体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第二盖体的主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第二盖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烘烤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散热风道结构在拆除第二盖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烘烤设备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沿纵向将散热风道结构剖开以显示内部结构和气体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一些设备中的某些重要部件的散热问题,特别是工作时内部温度较高的设备(如烘烤设备等)的内部部件的散热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为这些部件设置独立的散热风道的解决方案。

具体地,参见图1-10,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散热风道结构,其用于在设备(优选为烘烤设备等)内部对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该散热风道结构包括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1和所述第二盖体2组合在一起,共同限定出主散热风道,所述主散热风道具有进风口3和出风口4(参见图1和图2A),所述进风口3和所述出风口4之间的位置用于布置所述待散热部件;并且其中,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例如位于上方的第二盖体2的长度大于位于下方的第一盖体1的长度,如图2C所示。当然,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具有相同的长度也是可行的。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在装配状态下可以是一种四周封闭的通道结构,除了位于通道两端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外。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采用两部分相组合的方式,即通过两个盖体互相扣合在一起的方式,即可限定出一种独立的风道(即主散热风道),也即,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充当主散热风道的外壳,当冷空气由进风口进入该独立风道中时,可百分之百地流经相应的待散热部件,然后再流向出风口,使气流的定向性和流动速度能够得到保证,于是可将待散热部件的热量高效地带走,从而实现高效的散热。而由于采用两部分相组合的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将待散热部件安装在主散热风道中,无论待散热部件的结构复杂与否。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敞开的散热风机对相应的待散热部件进行吹风来进行冷却的方案,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时能够明显提高散热效果。

特别地,由于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具有不同的长度,例如第二盖体2的长度大于第一盖体1的长度,使得可以方便地实现两个盖体均被牢固地固定。例如,在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例如进风口端或出风口端)对齐的情况下,二者的另一端不对齐,而是例如第二盖体2的另一端悬置,在第一盖体1固定至设备内的相应结构件的情况下,第二盖体2的该悬置的另一端可以用于另行固定至设备内的同一结构件或其他结构件,相比于第二盖体2仅固定至第一盖体1(例如在二者等长的情况下)的方案,可以明显提高整个结构的牢固度。

在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具有不同的长度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二盖体2在对应于出风口的一端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盖体1。也即,优选地,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对应于进风口的一端可以对齐,而使得第二盖体2的对应于出风口的一端悬置,这样,进风口处可以方便安装散热风机,而第二盖体2的悬置的一端除了可以用于另行固定外,还可以用于使出风口改变方向,以便将散热气流输送到设备中所期望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第二盖体2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盖体1的那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一盖体1侧弯折。这里,弯折包括平滑地弯曲,也包括带尖角的折弯。如图9所示,第二盖体2的左端对应于出风口,其具有向下弯折的部分,结合图2A可以看出,在装配状态下,第一盖体1位于第二盖体2的下方,因此,第二盖体2的左端向下弯折后,使得主散热风道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处开始朝向下方改变方向,具体可参见图1。

如前所述,第二盖体2的悬置的另一端可以另行固定至设备内的其他结构件或同一结构件,为此,优选地,所述第二盖体2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盖体1的那一部分上设有紧固结构,例如设置在边缘的多个紧固孔21,如图8和图10所示(图2B中亦可见),以用于将所述第二盖体2的相应部分进行紧固,如可以通过螺钉进行紧固。

优选地,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均包括底部和两个侧壁,在进行组合时,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两个侧壁分别相互抵接,即,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互相扣合在一起。

优选地,主散热风道的横截面积可以根据待散热部件的横截面积确定,例如可以略大于待散热部件的横截面积,也可以设置成具有变化的横截面积,如在安装待散热部件的位置处略大于待散热部件的横截面积,而在待散热部件的上游侧、下游侧则可以小于待散热部件的横截面积。通过为主散热风道设置合适的横截面积,有利于保持主散热风道内部气流的流速和流动定向性,从而进一步保证散热效果。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3和/或所述出风口4处可设置有散热风机5,例如可参见图11-13,当该散热风道结构用于烘烤设备时,在进风口3处设置有散热风机5。例如,散热风机5可强制地将外界的空气吹入主散热风道中,从而可保证所需的冷空气流量,以保障散热效果。当散热风机5设置在出风口4的位置处时,散热效果与此类似。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1和/或所述第二盖体2上设有开口,例如图3和图6的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一盖体1上(优选设置在第一盖体1的底部)的第一开口11,以用于形成侧向散热风道。也即,在前文所提供的四周封闭的通道结构的基础上,可在通道侧壁上设置额外的开口,使得进入主散热风道中的气流除了可流经待散热部件并流向出风口4外,其中的一部分气体还可以经由所述开口流出主散热风道,从而形成侧向散热风道,以用于对主散热风道以外的其他部件(例如需要进行散热但无法安装到主散热风道中的部件)进行散热。

容易想到的是,这种在第一盖体1和/或第二盖体2上设置开口的方案在进风口3处设置有散热风机5的场合下更为有效,并且优选地,所述开口只要设置在散热风机5的下游侧即可。

优选地,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上游侧,这样,经所述开口分流出去的气流的温度较低,从而可保证侧向散热风道的散热效果。当然,根据设备内各部件的布置关系,将所述开口设置在待散热部件的下游侧、或者将所述开口设置在两个待散热部件之间也是可行的。

优选地,所述开口处可以设置有导风结构,以用于引导所述主散热风道中的一部分气流通过所述开口。下面以第一盖体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1的方案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5所示,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自所述开口(如第一开口11)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散热风道内部延伸的第一导风片12。第一导风片12优选自所述第一盖体1的底面向第一盖体1的内部延伸,并优选朝向进风口侧(即上游侧)弯曲。当经由进风口(图3-5中,第一盖体11的右侧端对应于进风口)进入主散热风道中的气流的一部分撞上第一导风片12时,由于第一导风片12的遮挡和引导作用,这部分气流便会顺势流出第一开口11,从而形成侧向散热风道。

替代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7所示,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自所述开口(如第一开口11)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散热风道外部延伸的第二导风片13。例如,第二导风片13自所述第一盖体1的底面向第一盖体1的外部延伸,并优选朝向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倾斜。当经由进风口(图6中,第一盖体11的左侧端对应于进风口,图7中,第一盖体的右侧端对应于进风口)进入主散热风道中的气流的一部分撞上第二导风片13时,由于第二导风片13的引导作用,这部分气流便会顺势流出第一开口11,从而形成侧向散热风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1上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盖体2上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对应,以将所述第一盖体1和所述第二盖体2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例如可设置在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两个侧壁的外侧面上且靠近结合面的位置处,从而在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扣合在一起时,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可彼此靠近或相互作用。而将相应的连接结构设置在两个侧壁的外侧面上还具有方便操作和不占用内部空间的优点。

例如,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可以是配对的螺纹孔和/或通孔,从而可借助于螺纹连接件等实现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彼此配合的卡合结构。通过设置卡合式连接结构,能够快速实现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之间的连接,从而提高安装效率。当将相应的卡合结构设置在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两个侧壁的外侧面上时,除了能够方便地完成装配外,在需要拆卸时还能方便地完成拆卸,因为这些卡合结构裸露于外部,既能够清楚可见,还能够方便地施加拆卸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中的一者为楔形凸起14,另一者为弹性卡环15或弹性挂钩。在图示的各实施方式中,楔形凸起14设置在第二盖体2上(参见图8-10),为第二连接结构,弹性卡环15设置在第一盖体1上(参见图3-7),为第一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1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盖体2的至少一部分为彼此配合的槽状结构,即包括底部和两个侧壁的结构,优选为长条形槽状结构,参见图3-10。在图示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为长条形槽状结构,第二盖体2的一部分为长条形槽状结构,二者扣合在一起形成主散热风道后,相应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应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长条形槽状结构的长边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1上设有紧固结构,例如设置在第一盖体1底部的多个紧固孔16,参见图3、图4和图6,以用于将所述第一盖体1例如借助于螺钉等紧固在所述设备内部。

在具体装配时,可以先安装第一盖体1,并通过紧固孔16进行固定,然后在第一盖体1上安装相应的待散热部件、散热风机等,然后再扣上第二盖体2,并借助于相应的连接结构(如楔形凸起14和弹性卡环15)以及紧固孔21完成第二盖体2的紧固。由此,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共同形成一种独立风道,使得进入风道内的散热气流能够密集地流经相应的待散热部件,理论上可百分之百地流经待散热部件,从而高效地带走其工作中产生的热量而实现散热。

当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用于高温场合(例如工作温度较高的设备)时,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优选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选用PA6等。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可以用于烤箱等烘烤设备,从而为其中的特定部件提供高效散热。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烘烤设备,其包括本实用新型前面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烘烤设备为具有微波功能的烤箱,所述待散热部件包括磁控管7和/或微波主板6。如图11-13所示,作为示例,微波主板6和磁控管7均布置在所述散热风道结构中,其中,微波主板6设置在上游侧,磁控管7则设置在下游侧,散热风机5设置在进风口处。从而,散热风机5吹入主散热风道中的空气可依次流经微波主板6和磁控管7,从而为二者进行有效散热。

如果该烤箱采用的是定频电源,即所述磁控管7为定频磁控管,则烤箱内部还有定频高压变压器需要进行散热。如图11和图13所示,定频高压变压器8设置在烤箱的背部,无法同时布置在前述散热风道结构中,然而,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的底部还设有开口11,从而可形成侧向散热风道,因此,定频高压变压器8可利用该侧向散热风道进行散热。

具体如图13所示,散热风机5吹入散热风道结构中的冷风分成两条线路(由箭头表示):一条是在主散热风道中依次流经微波主板6和磁控管7的线路,这部分冷风最终经出风口流出主散热风道,并例如并入烤箱的主出风口而排出烤箱;另一条则是经侧向散热风道流向下方的定频高压变压器8的线路,这部分冷风在对定频高压变压器8进行散热后,还可被烤箱顶部的散热电机10循环利用,最后例如经顶部的散热电机10并入烤箱的主出风口排出烤箱。

如果该烤箱采用的是变频电源,即磁控管7为变频磁控管,则烤箱内无前述定频高压变压器,此时,仍可采用具有开口11的第一盖体1,而相应的侧向散热风道则可用于给烤箱背部散热。

优选地,如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烘烤设备内部设有散热隔板9,所述散热风道结构固定在所述散热隔板9上。具体地,在进行装配时,首先将第一盖体1安装在散热隔板9上,并利用螺钉紧固;然后,将散热风机5、微波主板6和磁控管7安装在第一盖体1上,最后扣上第二盖体2,并打上螺钉,把第二盖体2的对应于出风口的一端也固定在散热隔板9上。

优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主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可以直接朝向所述烘烤设备的外部,从而散热风机5可直接将外界的冷风吹入主散热风道中,以提高散热效率。当然,该主散热风道的进风口也可以不直接朝向外部,而是可以与烘烤设备的主进风口相通,同样能够有效吹入冷风。

优选地,所述主散热风道的出风口可以直接朝向所述烘烤设备的外部,从而将携带了热量的热风直接排出烘烤设备外。或者,该出风口也可以不直接朝向外部,而是可以与所述烘烤设备的主出风口相通,从而将主散热风道中的热风并入烘烤设备的主出风通道中,然后随着烘烤设备的其他热风一起排出。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烘烤设备中采用前述散热风道结构时,可以把散热风机吹入的冷风百分之百地用于磁控管和微波主板的散热,使磁控管和微波主板的散热效率更高,从而使之工作更稳定、寿命更长。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结构不论是对于定频机型还是变频机型,都可以适用,从而达到通用化。再另外,还可以方便地将对磁控管散热后的热风并入烘烤设备的主出风口,更好地实现烘烤设备的散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