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置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738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容置壳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容置壳体有关;特别是指一种易组装且外壳不会相滑动的容置壳体。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子设备,例如:硬盘、变频器、移动电话的电池、通讯设备使用的输入/输出(I/O)连接器……等,皆是将各种电子零件固定于电路板后,再以一容置壳体包覆于外部,以保护电子设备中的各式电子零件。

现有的容置壳体为二壳体相对接而组成,再以胶剂黏合或焊接的方式固定。然而当电子设备发生故障而需修理或替换电子零件时,现有的容置壳体不仅难以拆卸,且焊接方式也会影响到壳体本身的性质,导致容易变形或生锈,降低容置壳体的保护强度。

现有容置壳体另一常见的固定方式是以螺栓锁接,此方法虽可解决以黏合与焊接时所产生的问题,但容置壳体无论是组装或是拆卸皆需要工具辅助,对使用者而言甚是不便。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容置壳体逐渐发展成以凹凸相配合的结构,其一壳体具有一卡榫,另一壳体具有一定位孔,藉由卡榫卡于定位孔中,以达到将固定的效果。然而此方法仍有缺点:若卡榫与定位孔外轮廓相配合,则使用者需将卡榫与定位孔对齐才可完成组装,过程十分耗费心力;若卡榫小于定位孔,组装过程虽然较为容易,但使得卡榫与定位孔外轮廓产生间隙,二个壳体组装后有相对滑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置壳体,不仅方便组装,且二个壳体不会相对移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容置壳体,由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相对接而组成,使该第一壳体的部分内壁与该第二壳体的部分外壁相对且接触,并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一壳体内壁具有至少一卡榫,该卡榫具有一第一凸部与一第二凸部;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对接方向,该第一凸部位于前侧,该第二凸部位于后侧;一虚拟的第一直线通过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外周壁的两连接处,以及一虚拟的第二直线平行于该第一直线且通过该第二凸部,其中,该第一凸部于该第一直线所测得的宽度大于该第二凸部于该第一直线所测得的宽度,且该第二凸部于该第一直线所测得的宽度大于该第二凸部于该第二直线所测得的宽度;该第二壳体具有至少一定位孔,该定位孔具有相连通的一第一镂空部与一第二镂空部;该第一镂空部位于该第二壳体对接于该第一壳体的对接方向的后侧;该第二镂空部位于该第二壳体对接于该第一壳体的对接方向的前侧,且该第二镂空部与该第二凸部相配合;虚拟一第三直线通过该第一镂空部与该第二镂空部的连接处,其中,该第一镂空部的外轮廓于该第三直线所测得的宽度大于该第二镂空部的外轮廓于该第三直线所测得的宽度;该第一镂空部的外轮廓于该第三直线所测得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凸部于该第一直线所测得的宽度;藉此,该卡榫位于该定位孔中,该第一凸部位于该第一镂空部中,且该第二凸部卡制于该第二镂空部中。

在一实施例中,一虚拟的第四直线平行于该第一直线且通过该第二凸部;该第二直线位于该第一直线与该第四直线之间;该第二凸部于该第二直线所测得的宽度大于该第二凸部于该第四直线所测得的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凸部远离该第二凸部处具有一第一斜推面,该第一壳体以该第一斜推面抵接该第二壳体顶缘而使得该第二壳体外壁沿该第一斜推面滑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斜面,该第一斜推面抵接该第二斜推面而使得该第二斜推面沿该第一斜推面滑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内侧具有至少一槽道,该槽道槽底朝向该第一壳体对接于该第二壳体的对接方向;部分该第二壳体位于该槽道中。

在一实施例中,该槽道具有一第一槽段与一第二槽段,其中该第一槽段位于该第一壳体对接于该第二壳体的对接方向的后侧,该第二槽段位于该第一壳体对接于该第二壳体的对接方向的前侧,且该第二槽段具有一斜推槽壁;该斜推槽壁抵接部分该第二壳体顶缘而使得部分该第二壳体沿该斜推槽壁往该第一槽段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第一镂空部外轮廓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凸部的宽度,使该卡榫容易进入该定位孔中,使第一凸部位于该第一镂空部中,又该第二凸部于该第一直线所测得的宽度大于该第二凸部于该第二直线所测得的宽度,且该第二镂空部与该第二凸部相配合,使该第二凸部可沿该第二镂空部外轮廓滑入该第二镂空部,达到固定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a为上述优选实施例部分构件的立体图。

图3b为图3a的局部放大图。

图4a为上述优选实施例部分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b为图4a的正视图。

图5为上述优选实施例部分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的正视图。

图7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

【符號說明】

[本实用新型]

1电路板 2接头

100容置壳体

10第一壳体

12顶板 14上侧板 14a开口

141卡榫 141a第一凸部 141b第二凸部

141c第一斜推面 16凸块 18槽道

181第一槽段 182第二槽段 182a斜推槽壁

20第二壳体

22底板 24下侧板 24a定位孔

241a第一镂空部 242a第二镂空部 24b开口

24c第二斜面

D1第一对接方向 D2第二对接方向

L1第一直线 L2第二直线 L3第三直线

L4第四直线 W1第一凸部宽度

W2第二凸部前侧宽度 W3第二凸部次宽度 W4第一镂空宽度

W5第二镂空宽度 W6第二凸部后侧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与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容置壳体100,由一第一壳体10与一第二壳体20组成,且该第一壳体10与该第二壳体20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以供放置对象。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硬盘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制,容置空间放置有固定电子零件的电路板1,且电路板1一侧连接有一与电子零件电性连接的接头2,容置壳体100可保护容置空间中的电路板1与电子零件。

请配合图2、图3a与图3b所示,该第一壳体10包含有一顶板12与四片沿顶板12周缘设置的上侧板14,上侧板14内壁具有至少一卡榫141;第二壳体20具有一底板22与四片沿底板22周缘设置的下侧板24,下侧板24相对位置具有至少一定位孔24a。该第一壳体10与该第二壳体20分别以一第一对接方向D1与一第二对接方向D2相对接,使上侧板14的内壁与下侧板24的外壁相对且接触。在本实施例中,两相对的上侧板14各具有三个卡榫141,与上述上侧板14相对且接触的下侧板24具有相同数量的定位孔24a。另一上侧板14与下侧板24a各具有与接头2相配合的开口14a、24b,以使硬盘可与其他电器电性相连。

请参考图4a与图4b所示,每一卡榫141具有一第一凸部141a与一第二凸部141b,且沿第一对接方向D1,该第一凸部141a位于前侧,该第二凸部142b位于后侧,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凸部141b较该第一凸部141a靠近顶板12。

为更清楚说明该第一凸部141a与该第二凸部142b的外轮廓关系,以下虚拟二条直线作为比较基准。一虚拟的第一直线L1通过该第一凸部141与该第二凸部143外周壁的两连接处、一虚拟的第二直线L2平行于该第一直线L1且通过该第二凸部142。

该第一凸部141于该第一直线L1所测得的宽度为第一凸部宽度W1;该第二凸部142于该第一直线L1与该第二直线L2所测得的宽度分别为第二凸部前宽度W2与第二凸部次宽度W3,其中,第一凸部宽度W1大于第二凸部前宽度W2,且第二凸部前宽度W2大于第二凸部次宽度W3。

请参考图5与图6揭示为下侧板24的局部放大图。每一定位孔24a具有相连通的一第一镂空部241a与一第二镂空部242a,且该第二镂空部242a与该第二凸部141b相配合。沿第二对接方向D2,该第一镂空部241a位于后侧,该第二镂空部242a位于前侧,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镂空部241a较该第二镂空部242a靠近该底板22。

一虚拟的第三直线L3通过该第一镂空部241a与该第二镂空部242a的连接处,该第一镂空部241a的外轮廓与第二镂空部242a的外轮廓于该第三直线L3所测得的宽度分别为第一镂空宽度W4与第二镂空宽度W5,其中,该第一镂空宽度W4大于该第二镂空宽度W5。又由于该第二镂空部242a与该第二凸部141b相配合,因此该第二镂空宽度W5略大于该第二凸部前宽度W2,使该第二凸部141b可位于该第二镂空部242a中,且该第二凸部141b与第二镂空部242a之间不会有过大的间隙。

如图4b所示,为更清楚说明该第二凸部141b(与相配合的第二镂空部242a)的外轮廓,再虚拟一第四直线L4平行于该第一直线L1且通过该第二凸部141b,且使该第二直线L2位于该第一直线L1与该第四直线L4之间;该第二凸部141b于该第四直线L4所测得的宽度为第二凸部后侧宽度W6,且第二凸部次宽度W3大于第二凸部后侧宽度W6。换言之,第二凸部141b的外轮廓往相反于第一对接方向D1缩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43的外轮廓为圆弧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制,亦可为三角形、梯形、弧形等,只要第二凸部143的外轮廓往顶板12方向缩减即可。

请参考图7所示,由于定位孔24a的第一镂空宽度W4大于该卡榫141的第一凸部宽度W1,故该第一壳体10与该第二壳体20对接的过程中,卡榫141可轻易地进入定位孔24a内,使第一凸部141a位于该第一镂空部241a中;又因为第二镂空部242a的外轮廓与该第二凸部141b为相配合的圆弧形,所以当该第二凸部141b外周壁的抵于第一镂空部241a的外轮廓与该第二镂空部242a的外轮廓的连接处时,第二凸部141b即会沿着第二镂空部242a的外轮廓滑动,直到该第二凸部141b卡制于该第二镂空部242a中,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不会相对滑动。

藉此,使用者不仅可快速将该第一壳体10与该第二壳体20相接合,无需花费精神将卡榫141与定位孔24a外周壁对齐,卡榫141与定位孔24a外轮廓也不会因间隙而使容置壳体100产生相对滑动的问题。

请配合图4a与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凸部141a远离该第二凸部141b处更具有一第一斜推面141c;下侧板24具有一第二斜面24c,沿第二对接方向D2该第二斜面24c位于定位孔24a的前侧。在第一壳体10与该第二壳体20对接的过程中,该第一斜推面141c抵接于该第二斜推面24b而使得该第二斜推面24b沿该第一斜推面141c滑动,使用者可轻松地将卡榫141滑入定位孔24a中(见图8)。

如图3a与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10更包含有至少一凸块16,凸块16两侧分别与顶板12及其一上侧板14相连接。请见图9,凸块16与上侧板14之间形成一槽道18,该槽道18槽底朝向第一对接方向D1,且该槽道18具有一第一槽段181与一第二槽段182,沿第一对接方向D1,该第一槽段181位于后侧,该第二槽段182位于前侧,且该第二槽段182具有一位于该凸块16上的斜推槽壁182a。

在该第一壳体10与该第二壳体20对接的过程中,该斜推槽壁182a抵接部分下侧板24的顶缘而使得第二壳体20沿该斜推槽壁182a滑动,而使部分下侧板24顶缘位于该第一槽段181中。

由于部分下侧板24被上侧板14与凸块16局限于槽道18中,当容置壳体100掉落或受到撞击时,该第一壳体10与该第二壳体20不会因此而分离,位于容置空间中的对象(如:电路板1)亦不会因此而与容置壳体100分离,可达到较佳的保护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并不以凸块16为限制,第一壳体10亦可藉由一隔板顶端与顶板12相连接,隔板与上侧板14之间形成一槽道,同样可达到限制下侧板24于槽道中的功能,降低该第一壳体10与该第二壳体20因受外力而分离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为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