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箱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743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箱外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箱外壳。



背景技术:

电器在工作的时候,通常都是几个甚至多个电器配件联合进行的,由于电器配件之间都是相互独立或者是通过电线等进行连接的,如此为了保持配件之间能够集中,同时为了防止电线等发生缠绕等,通常通过设置机箱外壳将各配件放置到一起,从而防止发生碰撞或者缠绕等。

目前,公开号为CN20265055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仪器仪表的外壳机箱,它包括外壳侧板,该机箱还包括一个机箱内胆,所述机箱内胆包括左右两侧框架,每侧框架包括四个铝合金包角、两根横梁及两根侧梁,两侧框架之间通过内胆侧板相连接,内胆侧板上固定设置侧板梁,铝合金包角与横梁、侧梁之间采用螺钉连接,侧板梁与侧梁为螺钉连接,外壳侧板在仪器安装任务完成后采用螺钉安装在机箱内胆上,但是由于箱体的各部件之间全都是通过螺钉连接的,所以使得操作比较繁琐。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箱外壳,通过将第二侧板放置到滑移槽中,然后安装底板时就能够同时也完成对第二侧板的定位与安装,从而减少了对第二侧板安装的工作量,并使得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机箱外壳,包括呈矩形设置的顶板,所述顶板四个角处均与顶板相垂直固定连接有连接柱,位于所述顶板两侧的连接柱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板,位于顶板两边的连接柱相向设置有U字形的滑移槽,并且相向设置的滑移槽中活动设置有第二侧板,远离所述顶板的连接柱端部通过螺钉连接有与四根连接柱相配合的底板,所述底板抵触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另一端抵触于顶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第二侧板的时候,首先将第二侧板放置到滑移槽中,并使得第二侧板抵触在顶板上,然后将底板对准四根连接柱,通过螺钉连接,并且同时底板抵触在第二侧板的另外一端,其中由于第二侧板是位于滑移槽中的,如此第二侧板的两侧就能够同时受到滑移槽的限位作用,同时底板与顶板是抵触在第二侧板另外两侧上的,这样第二侧板的位置就完全被固定住,并与连接柱稳定连接,如此就完成了对第二侧板的安装,而不需要专门的通过螺钉将第二侧板固定在连接柱上,从而使得操作简单方便,同样在将第二侧板拆下来的时候,也只需要将底板拆下,然后直接将第二侧板从连接柱中取出即可,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小于连接柱的长度,所述底板两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连接柱之间并与连接柱以及第二侧板端部均形成抵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侧板低于连接柱的同时,伸出于底板的第一定位部抵触于第二侧板端部,如此第二侧板的位置稳定性能够正常的保持,同时由于第一定位部是抵触于两侧的连接柱上的,如此就使得底板在两侧方向上的位置稳定性能够更高,在底板受到外界作用力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保持稳定,不仅如此通过第一定位部对底板受到的作用力进行传递的时候,减小了底板上的螺钉承受的作用力大小,如此就对螺钉也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外壳整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的高度大于第一定位部的高度并与第二侧板侧壁形成抵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底板受到朝向第一侧板方向的作用力的时候,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将这部分作用力传递到连接柱上,当底板受到朝向第二侧板方向的作用力的时候,由于底板是通过第二定位部抵触在第二侧板的内壁上的,如此通过第二定位部就能够将这部分作用力传递到第二侧板上,同时保持了底板的位置稳定性,不仅如此,由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都是位于第二侧板处的,并与第二侧板处形成阶梯形状,如此在外界空气中存在有较多的水汽的时候,由于阶梯形状的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增大了空气进入到外壳中的阻力作用,如此外界的水汽等就难以通过底板处进入到外壳中,从而防止外壳以及外壳中的电子结构等发生腐蚀甚至漏电等,提高了外壳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柱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侧板连接,第二连接部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连接,滑移槽位于第三连接部上,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以及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均呈钝角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壳的使用或者搬运过程中,都容易触碰到连接柱上,其中由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之间都是钝角的,这样当人体正向作用到第二连接部上的时候,由于第二连接部是片状的,如此与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就较大,通过压强计算公式可以知道,人体受到的压强作用较小,这样就能够防止人体受伤,同样单独作用到第一连接部或者第三连接部上的时候,都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当人体作用到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或者第三连接部的连接处的时候,由于该转角处是钝角形状的,如此当人体与转角处碰撞的地方发生形变的时候,由于转角两侧与人体之间的夹角都较小,所以人体距离第一连接部或者第三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也就更小,如此人体也就能够更快的作用到转角两侧的连接柱结构上,并对人体的作用力进行分散,如此就加大了对人体作用力的作用面积,通过压强计算公式可知,人体受到的压强大小就更小了,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侧板部以及滑移部,所述侧板部突出于滑移部并与滑移部形成阶梯状,所述侧板部抵触于第三连接部上,滑移部位于滑移槽中,所述滑移部两侧面分别抵触于滑移槽两侧,同时滑移部一端与侧板部连接,另一端与滑移槽之间留有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侧板通过侧板部抵触在第三连接部上,如此就保持了第二侧板在两个第三连接部之间的位置稳定性,同时滑移部位于滑移槽中所以能够保持第二侧板与连接柱保持位置的稳定,其中在第二侧板的安装过程中,由于滑移部与滑移槽之间是留有间隙的,如此就能够减小滑移槽的内壁之间接触以及摩擦的面积,通过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可知,更小的接触面积可以使得滑移槽与滑移部之间产生较小的摩擦阻力作用,从而减小了安装以及拆下第二侧板时候的操作难度,可实施性强;不仅如此,由于在外壳的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外壳上打孔,在打孔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容易引起第二侧板发生形变,由于在第二侧板与连接柱之间还留有间隙,如此就在第二侧板的形状变大之后,即使侧板部两侧抵触在第三连接部上,体积增大后的第二侧板能够在微观上发生一定的弯折,弯折后滑移部朝向其两端外部具有一定的伸长,通过这个间隙能够提供一个用于滑移部形变的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这部分形变进行适应,从而使得第二侧板能够正常的进行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间隙的宽度为1-1.5毫米。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滑移部与滑移槽之间的间距在1-1.5毫米的时候,使得滑移部侧部与滑移槽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的时候,同时也能够防止滑移部抵触到滑移槽的内壁上,从而减小了第二侧板移动时候的阻力大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连接部端部延伸设置有延伸部,并通过延伸部与第二侧板的内壁形成抵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延伸部加大了第二侧板与连接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如此当第二侧板受到外界的作用力的时候,通过延伸部能够提高第二侧板位置的稳定性,从而防止第二侧板发生形变损坏,并保持了外壳整体能够正常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板两侧均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呈U字形设置,并且U字形的两端均与顶板连接,所述提手的U形两端之间的距离为5-5.5厘米。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提手能够使得对外壳的搬运以及使用更方便进行,同时由于提手两端之间的距离为5-5.5厘米,所以外壳的宽度稍大于这个长度,所以能够使得外壳保持一个充分的空间对零件等进行陈放,同时这个宽度的提手在通过人手进行提用的时候,与人手之间形成的压强大小也在人体承受范围之内,所以也能够进行正常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提手两端与顶板连接,中部突出于提手设置有增大部,所述增大部周缘呈圆弧形并通过圆弧形部分与提手连接,位于顶板两侧的增大部相对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提手的时候,由于增大部增大了人手与提手之间的作用面积,通过压强计算公式可知,人手受到提手的压强作用更小,从而对人手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增大部周缘是圆弧形结构的,这样就使得人体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为舒适,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远离所述增大部的提手周缘均呈圆角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手远离增大部的部分是与人手的手掌部分接触的,这部分是圆角形状从而防止了在外壳移动过程中发生转动时,提手对人手手掌产生过大的作用力,对人手起到了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第二侧板通过底板以及滑移槽进行位置的固定,从而使得第二侧板的安装过程简单方便;

其二:通过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减少了水汽等进入到外壳中,对外壳中的部件等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外壳的实用性;

其三:提手上一端设置有增大部,另一端呈圆角设置,如此就使得提手的使用舒适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现外壳组装时侯的状态;

图2是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一,主要表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与连接柱之间的位置以及连接关系;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二,主要表现外壳中各部分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中的剖视图,主要表现连接柱的结构以及其与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7是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顶板;2、连接柱;2a、第一连接部;2b、第二连接部;2c、第三连接部;3、第一侧板;4、滑移槽;5、第二侧板;5a、侧板部;5b、滑移部;6、螺钉;7、底板;8、第一定位部;9、第二定位部;10、延伸部;11、提手;12、增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机箱外壳,如图1和图6所示,包括顶板1,顶板1呈矩形,同时在顶板1的四个角处于顶板1垂直焊接有四根连接柱2,相邻两根连接柱2之间焊接有第一侧板3,并且第一侧板3的高度与连接柱2的长度一致,连接柱2的一端与第一侧板3连接,另一端开设有U形的滑移槽4,并且相对的两根连接柱2上的滑移槽4相互对应,在滑移槽4中活动设置有第二侧板5,其中第二侧板5包括滑移部5b以及侧板部5a,其中滑移部5b位于滑移槽4中,侧板部5a两侧抵触于滑移槽4的两侧;在连接柱2末端开设有四个螺纹孔,并连接有底板7,底板7的形状与顶板1的形状一致,并且通过螺钉6穿过螺纹孔与连接柱2固定连接,其中当底板7的位置固定之后,其抵触于第二侧板5的端部,由于第二侧板5两侧受到了连接柱2上滑移槽4的限位作用,同时其两边又同时受到了顶板1以及底板7的限位作用,如此就使得对第二侧板5的安装完成,简单方便。

其中第二侧板5的高度是低于连接柱2的长度的,这样在第二侧板5与连接柱2之间就存在有一个高度差,同时在底板7侧部一体成型有第一定位部8,第一定位部8的高度等于第二侧板5与连接柱2的高度差,如此当底板7安装完成之后第二侧板5端部就与第一定位部8端部形成抵触,并且在第一定位部8的限位作用下保持了第二侧板5的位置稳定性;同时第一定位部8的两端是抵触在两侧的连接柱2上的,如此就使得底板7在受到外界的作用的时候,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8将这个作用力传递到连接柱2上,从而保持了底板7的位置稳定性,同时也减小了底板7上螺钉6受到的作用力大小,对螺钉6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在底板7上靠近第一定位部8处的底板7上一体成型有第二定位部9,第二定位部9的高度大于第一定位部8,并与第二侧板5形成错位,如图2和图3所示,同时抵触于第二侧板5的内壁上,这样在底板7受到外界的作用力的时候,通过第二定位部9能够将这个作用力传递出去,并保持了底板7的稳定性,不仅如此,由于第一定位部8与第二定位板形成阶梯结构与第二侧板5接触,同时当外壳在使用的过程中,外界的水汽具有较大的密度,所以首先作用到下方的底板7上,并进入到底板7与第二侧板5之间的间隙处,其中由于第二侧板5与底板7之间的接触部分是第一定位部8与第二定位部9的共同面积,所以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水汽在前进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阻力,这样水汽就难以穿过第二侧板5上,从而保持了外壳中的干燥性,防止发生潮湿引起的漏电等情况,提高了外壳使用的安全系数。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柱2包括第一连接部2a、第二连接部2b以及第三连接部2c,第二连接部2b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a和第三连接部2c连接,同时第一连接部2a与第一侧板3一体成型,滑移槽4位于第三连接部2c端部,并且第二连接部2b与第一连接部2a和第三连接部2c之间的夹角均呈钝角,这样在使用或者转移外壳的过程中,由于第二连接部2b与第一连接部2a和第三连接部2c之间的夹角都是钝角,所以这些转角处作用到人体的时候,能够与人体之间产生更大的接触面积,通过压强计算公式可知,人体受到的压强大小更小,从而防止了人体发生损坏等,提高了使用的安全系数;同时位于第二侧板5内壁上的滑移槽4端部向外延伸设置有延伸部10,并通过延伸部10抵触于第二侧板5的内壁上,这样在第二侧板5受到外界的作用力的时候,第二侧板5能够较好的将这部分作用力通过延伸部10进行传递,同时第二定位部9也能够对这个作用力进行传递,从而对第二侧板5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用于对第二侧板5支撑的面积增大了,所以第二侧板5的位置稳定性也更高,同时也提高了水汽等从第二侧板5与第三连接部2c之间进入到外壳中的难度,对外壳内部的干燥起到了提高效果。

其中第二侧板5包括侧板部5a以及滑移部5b,侧板部5a突出于滑移部5b并与滑移部5b之间形成阶梯形状,侧板部5a两侧抵触在连接柱2上,而滑移部5b位于滑移槽4中,并且滑移部5b端部与滑移槽4底端之间存在有1-1.5毫米的间隙,如图7所示,这里间隙宽度为1.5毫米,这样在对第二侧板5进行安装的时候,由于滑移部5b侧部不与滑移槽4之间产生摩擦力,所以就使得第二侧板5的移动更为简单方便,提高了安装第二侧板5的可实施性,并且减小了第二侧板5的磨损;同时当对第二侧板5进行加工的时候,如果第二侧板5产生微小的形变,通过将第二侧板5进行一定的弯折,然后这个间隙能够对整个形变产生弥补,从而防止第二侧板5发生过大而不能安装的事情发生,同时由于间隙的宽度为1.5毫米,所以既能够防止磨损的发生,同时也能够防止第二侧板5发生过大的形变,实用性强。

在顶板1两端均一体成型有U字形的提手11,提手11两端与顶板1连接,中部位于顶板1上方;靠近顶板1中部的提手11中部一体成型有增大部12,增大部12突出于提手11,并且通过弧形过度结构与提手11连接,同时位于提手11的另外一侧呈圆角设置,如此不仅能够加大提手11与人手之间的作用面积,从而使得人手受到的压强作用更小,对人手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提手11的宽度为5-5.5厘米,这里取5厘米,如此不仅能够保证外壳具有足够大的利用空间,同时也能够较为合适与人手进行提用,实用性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