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1978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外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载控制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外壳。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板及控制板与外部线路连接的连接件)需要封装在外壳体内再安装在汽车上才能使用。如图1所示,现有的汽车车载控制模块一般包括控制线路板2及设于线路板上、方便线路板与外部线路连接的连接件4,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外壳一般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3,上壳体1和下壳体3相匹配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用于将连接件4伸出壳体外部的开孔,组装时先将线路板2安装在下壳体3上,再将上壳体1盖设于下壳体上,组装工序复杂,同时这种结构使得匹配于不同产品的汽车车载控制模块的外壳结构不尽相同,每一款产品需要单独开模生产一款外壳,不仅开模费用高,导致外壳生产成本高,而且外壳的通配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用性强、组装简单、生产成本低的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外壳。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外壳,包括主壳体和盖体,所述主壳体的前端具有开口,所述盖体盖设于开口上,所述主壳体内部的两个侧壁上对称设有限位滑槽,控制模块线路板通过限位滑槽固定于主壳体内部,所述盖体中部设有用于将控制模块线路板上的连接件伸出盖体外部的开孔。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将现有的上、下壳体结构改进为主壳体和盖体结构,利用主壳体内部的限位滑槽安装控制模块线路板,再利用盖体封闭主壳体,同时利用盖体上的开孔使得连接件外露,由于线路板尺寸、连接件可以进行统一标准化,使得这种结构的外壳能够匹配多款产品的线路板,提高了产品的适用性,即使由于连接件进行更改,导致外壳不再适用时,只要对盖体重新进行设计、开模即可,无需更改主壳体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主壳体外部的两个侧壁中部对称设有卡槽,所述盖体的两端中部具有翻折边,所述翻折边的内侧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卡槽相匹配;利用卡槽结构将盖体固定于主壳体上,安装简单方便。

作为改进,所述限位滑槽位于主壳体开口处一端的宽度大于位于主壳体后壁处一端的宽度;开口处宽度大,便于插入控制模块线路板,后壁处宽度小,便于固定控制模块线路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限位滑槽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1.上壳体、2.线路板、3.下壳体、4.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1.主壳体、2.盖体、3.限位滑槽、4.线路板、5.连接件、6.开孔、7.卡槽、8.翻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2,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如图2所示,一种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外壳,包括主壳体1和盖体2,主壳体1的前端具有开口,盖体2盖设于开口上,主壳体内部的两个侧壁上对称设有限位滑槽3,控制模块线路板4通过限位滑槽3设于主壳体1内部,盖体2中部设有用于将控制模块线路板上的连接件5伸出盖体外部的开孔6。

为了将盖体2方便、快速的盖在主壳体1上,在主壳体1外部的两个侧壁中部对称设置卡槽7,盖体的两端中部设置翻折边8,翻折边的内侧设有凸起,凸起与卡槽7相匹配。

为了便于控制模块线路板方便地插入限位滑槽,同时限位滑槽又能牢固固定控制模块线路板,设置限位滑槽4位于主壳体1开口处一端的宽度大于位于主壳体1后壁处一端的宽度。如图3所示,为限位滑槽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车载控制模块外壳将现有的上、下壳体结构改进为主壳体和盖体结构,利用主壳体内部的限位滑槽安装控制模块线路板,再利用盖体封闭主壳体,同时利用盖体上的开孔使得连接件外露,由于线路板尺寸(线路板厚度、长度、宽度及线路板上器件的最大高度)、连接件尺寸(例如统一使用D型数据接口连接器)方便进行统一标准化,使得这种结构的外壳能够匹配多款产品的线路板(只要多款产品的线路板规格、连接件规格一致即可),提高了外壳的适用性,即使由于连接件进行变更,导致外壳不再适用时,只要对盖体重新进行设计、开模即可,无需更改主壳体结构,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体组装汽车车载控制模块时,只要先将控制模块线路板沿限位滑槽滑入主壳体内部,再利用盖体封闭主壳体即可,安装工序简单、便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外壳结构简单、通配性好;

2.控制模块线路板与外壳组装工序简单、方便;

3.当产品更新换代导致线路板连接件更改时,只需对盖体重新进行设计、开模即可,无需更改主壳体结构,大大降低了外壳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