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感应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414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开关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红外感应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指一个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开关的原理是接点的“闭合”表示电子接点导通,允许电流流过;“开路”表示电子接点不导通形成开路,不允许电流流过。目前,开关主要分为传统的机械式手动开关和遥控式开关两大类,传统的机械式手动开关技术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机械式手动开关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人追求完美生活空间的需要。红外感应开关(InfraredSensorSwitch)为现有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遥控式开关,其利用红外线反射的原理,具有包括发射管及接收管的一对控制对管,根据红外线反射的强度来判定其感测区域内是否具有目标物体,以此控制电路的开闭,具有工作稳定、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的优点。现有的红外感应开关分为单稳态型(Monostablemodel)红外感应开关及双稳态型(Bistablemodel)红外感应开关两种。单稳态型红外感应开关的工作过程为:当目标物体位于其感测范围内时,单稳态型红外感应开关保持开启或关闭的状态,当目标物体离开其感测范围内时,单稳态型红外感应开关保持开启或关闭中不同于有目标物体处于其感测范围内时的状态;而双稳态型红外感应开关的工作过程为:当目标物体一次进入其感测范围内时,双稳态型红外感应开关打开或关闭,当目标物体再次进入其检测范围内时,双稳态型红外感应开关由打开或关闭切换至关闭或打开。现有的红外感应开关均仅具有一种工作模式,也即或者为单稳态型红外感应开关,或者为双稳态型红外感应开关,这缩小了产品的适用范围,同时容易产生因工作模式与应用场景不匹配导致的开关控制出现错误的情况。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红外感应开关,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感应开关,具有可切换的单稳态及双稳态两种工作模式,适用范围广,产品品质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感应开关,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控制模块、设于壳体上且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单稳态感测单元、设于壳体上且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双稳态感测单元、贯穿壳体且一端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输入线、贯穿壳体且一端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输出线、及设于壳体上且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模式选择开关。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降压单元、及控制感测单元;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输入线的一端,输出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单稳态感测单元、及双稳态感测单元;所述单稳态感测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感测单元;所述双稳态感测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感测单元;所述输出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感测单元;所述模式选择开关的一端电性连接降压单元的输出端,所述模式选择开关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感测单元。所述单稳态感测单元设于壳体的侧面,所述双稳态感测单元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面。所述单稳态感测单元包括第一发射管、第一接收管、第一三极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发射管的阳极电性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阴极接地;所述第一接收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电性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性连接降压单元的输出端,基极电性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所述双稳态感测单元包括第二发射管、第二接收管、第二三极管、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所述第二发射管的阳极电性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阴极接地;第二接收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电性连接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性连接降压单元的输出端,基极电性连接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所述输入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电源。所述输出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负载。所述负载为灯泡。所述输入线、输出线、及模式选择开关均设于壳体的同一侧。所述控制感测单元为单片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红外感应开关,所述红外感应开关的壳体上设有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模式选择开关、单稳态感测单元、及双稳态感测单元,通过调整模式选择开关的开闭状态,在模式选择开关关闭时控制模块接入控制电压,控制模块进入双稳态工作模式使双稳态感测单元工作、单稳态感测单元不工作,在模式选择开关打开时控制模块不接入控制电压,控制模块进入单稳态工作模式使单稳态感测单元工作、双稳态感测单元不工作,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切换至与之匹配的工作模式,增加产品的适用范围,提升产品的品质。附图说明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感应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感应开关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感应开关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感应开关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感应开关,包括壳体10、设于壳体10内的控制模块20、设于壳体10上且与控制模块20电性连接的单稳态感测单元30、设于壳体10上且与控制模块20电性连接的双稳态感测单元40、贯穿壳体10且一端与控制模块20电性连接的输入线50、贯穿壳体10且一端与控制模块20电性连接的输出线60、及设于壳体10上且与控制模块20电性连接的模式选择开关70。具体地,所述单稳态感测单元30设于壳体10的侧面,所述双稳态感测单元40设于所述壳体10的顶面。具体地,所述输入线50、输出线60、及模式选择开关70均设于壳体10的同一侧。具体地,所述输入线5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电源80。具体地,所述输出线6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负载90。优选地,所述负载90为灯泡,也即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感应开关是应用于照明装置中的红外感应开关。具体地,所述控制模块20包括降压单元21、及控制感测单元22。具体地,所述降压单元2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输入线50的一端,输出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22、单稳态感测单元30、及双稳态感测单元40,用于将电源输入控制模块20的电压进行降压,而后为控制感测单元22、单稳态感测单元30、及双稳态感测单元40提供工作电压对其进行供电。具体地,所述单稳态感测单元30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感测单元22,所述双稳态感测单元40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感测单元22;所述输出线60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感测单元22。具体地,所述模式选择开关70的一端电性连接降压单元21的输出端,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感测单元22,所述降压单元21的输出端在为控制感测单元22、单稳态感测单元30、及双稳态感测单元40提供工作电压的同时,该工作电压也作为控制电压输入模式选择开关70的一端。具体地,所述控制感测单元22为单片机,利用单片机的特性,可通过调整模式选择开关70的开闭状态,控制是否向控制感测单元22接入控制电压,进而控制控制感测单元22进入单稳态工作模式,使单稳态感测单元30工作、双稳态感测单元40不工作,或进入双稳态工作模式,使双稳态感测单元40工作、单稳态感测单元30不工作,也即能够通过调整模式选择开关70的开闭状态,实现切换红外感应开关的工作模式的目的。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感应开关的使用方法如下:当应用于需要单稳态模式的红外感应开关的场景时,例如,当应用于封闭柜体内部照明时,使所述模式选择开关70断开,控制模块20不接入控制电压,控制模块20进入单稳态工作模式使单稳态感测单元30工作、双稳态感测单元40不工作,具体可对控制感测单元22进行设置使控制模块20在单稳态感测单元30感测到目标物体进入其感测区域内时停止向负载90供电,使负载90不工作,在单稳态感测单元30感测到无目标物体进入其感测区域内时向负载90供电使其工作。当应用于需要双稳态模式的红外感应开关的场景时,使所述模式选择开关70关闭,控制模块20接入控制电压,控制模块20进入双稳态工作模式使双稳态感测单元40工作、单稳态检测单元30不工作,当目标物体一次进入双稳态感测单元40的感测范围内时,控制模块20开始或停止向负载90供电,当目标物体再次进入其检测范围内时,控制模块20停止或开始向负载90供电。具体地,请参阅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单稳态感测单元30包括第一发射管TX1、第一接收管RX1、第一三极管T1、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发射管TX1的阳极电性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阴极接地;所述第一接收管RX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电性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降压单元21的输出端,基极电性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22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22;所述双稳态感测单元40包括第二发射管TX2、第二接收管RX2、第二三极管T2、第三电阻R3、及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发射管TX2的阳极电性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阴极接地;第二接收管RX2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电性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电性连接降压单元21的输出端,基极电性连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22;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感测单元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感应开关,其壳体上设有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模式选择开关、单稳态感测单元、及双稳态感测单元,通过调整模式选择开关的开闭状态,在模式选择开关关闭时控制模块接入控制电压,控制模块进入双稳态工作模式使双稳态感测单元工作、单稳态感测单元不工作,在模式选择开关打开时控制模块不接入控制电压,控制模块进入单稳态工作模式使单稳态感测单元工作、双稳态感测单元不工作,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切换至与之匹配的工作模式,增加产品的适用范围,提升产品的品质。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