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旋钮换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0397阅读:2541来源:国知局
电子旋钮换挡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的乘用车动力系统匹配的的换挡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子旋钮换挡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乘用车整车技术不断发展,乘用车的动力系统不再局限于由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产生动力,而直接采用电动机作为主要动力源或辅助动力源。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与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相适应的换挡装置应运而生,以机械式触点开关作为挡位感应元件的电子式换挡装置,其电子排挡开关的可靠性差,综合故障率高,排线布置不便;以霍尔式开关传感器作为挡位感应元件的电子式换挡装置,传感器的需求量大,排布所需的空间较大,不易调节灵敏度,容易造成误触发,综合生产成本较高。同时,现有的电子式换挡装置还包括底座、主面板、换挡杆和供驾驶员操纵的换挡球头,结构较为复杂,元件占用空间较大。当驾驶员操纵此类电子式换挡装置时,易造成挡位切换失准

现有换挡装置存在以下缺点:可靠性差,综合故障率高,排线布置不便,维修难度大。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光电式旋钮换挡装置,高质高效地切换挡位,避免挡位检测失准而造成行车安全隐患,进一步推进和提升乘用车电子设备的数字化、便捷化、灵活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便于切换乘用车的相关挡位,便于实现乘用车电子设备的数字化、便携化和灵活化,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的电子旋钮换挡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旋钮换挡机构,包括线路板,线路板上固定有若干光电开关和一个支撑柱,若干光电开关呈以支撑柱为中心的环形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柱上套设有旋钮,所述旋钮由旋转支架和遮挡环构成,所述支撑柱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支撑柱外凸台,所述旋转支架形成有上下贯穿以供支撑柱上端通过的旋转支架通孔,所述旋转支架内壁形成有旋转支架内凸台,所述旋转支架套设在所述支撑柱上端,且所述旋转支架内凸台下端面与所述支撑柱外凸台上端面相接触,所述旋转支架能相对所述支撑柱周转,所述遮挡环与所述旋转支架下部固定,所述遮挡环下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遮挡凸起,所述旋钮转动以使遮挡凸起转动以阻挡光电开关的光束。

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旋转支架,以使旋转支架下端的遮挡环的遮挡凸起阻挡光电开关的光信号,以切换乘用车的相关挡位。本实用新型具有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便于切换乘用车的相关挡位,便于实现乘用车电子设备的数字化、便携化和灵活化的优点。

作为优选,所述旋钮上侧设有顶盖,所述顶盖与所述支撑柱上端固定以将所述旋转支架被限制于所述顶盖下侧;所述顶盖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线路板固定。通过设置顶盖以实现旋转支架的上下限位,使得旋转支架只能周向转动;其中,顶盖可通过多种方式与支撑柱固定,如通过紧固件固定或紧配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支架上部固定有手旋部,所述旋转支架上部与所述手旋部卡扣固定。上述设置便于使用者进行旋钮的旋转,其中,可在手旋部表面形成有防滑纹,在手旋部表面镀铬。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支架外壁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旋转支架外凸台,所述旋转支架外凸台外缘与与手旋部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所述旋转支架上部套设有增重环,所述手旋部、增重环和旋转支架三者固定,以使所述增重环被限制在手旋部内壁与旋转支架上部外壁之间、所述增重环被限制在顶盖与旋转支架外凸台之间;所述手旋部横向截面呈环形设置,手旋部上端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手旋部内凸台,所述顶盖外缘形成有环形槽,所述手旋部与旋转支架固定以使手旋部内凸台配合在环形槽内,并使手旋部内凸台压在顶盖上。通过增重环提高旋钮的重量,以提高使用者转动旋钮时的手感,便于切换挡;上述设置中,便于增重环的固定,防止增重环窜动。其中,手旋部的手旋部内凸台的结构与顶盖的结构设置,以防止顶盖向上窜动,以保持旋转支架的上下限位。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支架下部与所述遮挡环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上述设置便于旋转支架与遮挡环的固定,便于本实用新型零部件的装配。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支架下部形成有若干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向下贯穿所述旋转支架,且定位槽内外贯穿所述旋转支架,所述遮挡环外壁上形成有若干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定位槽一一对应。通过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实现免旋转支架与遮挡环的定位,便于本实用新型零部件的装配。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柱下部径向外壁形成有若干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均设有一阻尼弹簧,所述阻尼弹簧的端部配合有一球头,所述遮挡环内壁形成有若干弧面槽,在所述阻尼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球头位于所述弧面槽内,或所述球头与所述遮挡环内壁相抵。球头从球面槽内移出或进入球面槽时会受到阻尼,便于使用者感受到换挡效果,避免使用者过度转动旋钮以切换至别的挡位。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柱上形成有弧形缺口,所述遮挡环内壁形成有限位块,所述旋钮与支撑柱固定以使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弧形缺口内,所述弧形缺口向下贯穿所述支撑柱。上述设置以进行旋钮的旋转限位,避免旋钮过度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光电开关均形成有一凹槽,凹槽呈以支撑柱为中心的环形间隔设置,所述遮挡凸起移动至所述凹槽内时,相对应的光电开关的光束被阻挡。上述设置便于挡位的检测、匹配和切换。

作为优选,所述线路板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壳体由挡位电路模块上盖和挡位电路模块下盖构成,所述壳体上侧设有挡位面板,所述挡位面板外缘与副仪表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所述挡位面板外缘形成有若干向下延伸的挡位面板卡扣。通过挡位面板自身的卡扣结构,即可实现在副仪表上拆装维修便捷。

本实用新型具有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便于切换乘用车的相关挡位,便于实现乘用车电子设备的数字化、便携化和灵活化,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线路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旋钮换挡机构,包括线路板1,线路板1上固定有四个光电开关15和一个支撑柱2,四个光电开关呈以支撑柱2为中心的环形均匀间隔设置,相邻光电开关夹角为18°,支撑柱2上套设有旋钮3,旋钮3由旋转支架4和遮挡环5构成,支撑柱2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支撑柱外凸台21,旋转支架4形成有上下贯穿以供支撑柱上端通过的旋转支架通孔,旋转支架4内壁形成有旋转支架内凸台,旋转支架4套设在支撑柱2上端,且旋转支架内凸台下端面与支撑柱外凸台21上端面相接触,旋转支架4能相对支撑柱2周转,遮挡环5与旋转支架4下部固定,遮挡环5下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遮挡凸起51,旋钮转动以使遮挡凸起51转动以阻挡光电开关15的光束。其中,光电开关为U形光电开关

由图3所示,光电开关15上均形成有一凹槽11,四个凹槽11呈以支撑柱2为中心的环形均匀间隔设置,遮挡凸起51移动至凹槽11内时,相对应的光电开关15的光束被阻挡。

由图1、图2所示,旋钮3上侧设有顶盖6,顶盖6形成有向下延伸的顶盖凸起61,支撑柱2形成有上下贯穿通孔,顶盖6的顶盖凸起61配合在贯穿通孔内并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支撑柱固定,第一紧固件的一端向上穿过支撑柱后与顶盖凸起61螺纹配合,第一紧固件的头部与支撑柱下端面相接触。支撑柱2形成有三个向下延伸的支撑柱脚,线路板1形成有三个工艺孔,第二紧固件穿过工艺孔与支撑柱固定。顶盖6与支撑柱2固定以将旋转支架4限制于顶盖6下侧。顶盖6上设有LOGO板62,LOGO板62遮覆顶盖6,LOGO板62与顶盖6胶水固定。其中,进行旋钮的各部件安装后,再进行旋钮与支撑柱2的固定,再进行支撑柱2与线路板1的固定。

由图1、图2所示,旋转支架4上部固定有手旋部7,手旋部表面形成有防滑纹,手旋部表面镀铬。旋转支架4上部与手旋部7卡扣固定,旋转支架4外壁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旋转支架外凸台41,旋转支架外凸台41外缘与手旋部7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旋转支架4上部套设有增重环8,手旋部7、增重环8和旋转支架4三者固定,以使增重环8被限制在手旋部7内壁与旋转支架4上部外壁之间,增重环8被限制在顶盖6与旋转支架外凸台41之间。手旋部7横向截面呈环形设置,手旋部7上端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手旋部内凸台,顶盖6外缘形成有环形槽,手旋部7与旋转支架4固定,以使手旋部内凸台配合在环形槽内,并使手旋部内凸台压在顶盖6上。其中,再进行旋转支架与支撑柱2的固定后、顶盖6与支撑柱2的固定后,再进行手持部7与旋转支架4的固定

由图1所示,旋转支架4下部与遮挡环5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旋转支架4下部形成有若干定位槽42,定位槽42向下贯穿旋转支架4,且定位槽42内外贯穿旋转支架4,遮挡环5外壁上形成有若干定位凸起52,定位凸起52与定位槽42一一对应。

由图1所示,支撑柱2下部径向外壁形成有两个固定槽22,两个固定槽22内均设有一阻尼弹簧,阻尼弹簧的端部配合有一球头23,球头23一端形成有球面,球头23另一端形成有用于容纳阻尼弹簧端部的容纳槽,遮挡环5内壁形成有若干弧面槽,在阻尼弹簧的作用下,球头23位于弧面槽内,或球头23与遮挡环5内壁相抵。支撑柱2上形成有弧形缺口24,遮挡环5内壁形成有限位块,旋钮3与支撑柱2固定以使限位块位于弧形缺口24内,弧形缺口24向下贯穿支撑柱2。

由图1、图2所示,线路板1设置于壳体内,壳体由挡位电路模块上盖12和挡位电路模块下盖13构成,壳体上侧设有挡位面板14,挡位面板14外缘与副仪表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挡位面板14外缘形成有若干向下延伸的挡位面板卡扣141。

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旋转支架,以使旋转支架下端的遮挡环的遮挡凸起阻挡光电开关的光信号,以切换乘用车的相关挡位。本实用新型具有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便于切换乘用车的相关挡位,便于实现乘用车电子设备的数字化、便携化和灵活化的优点;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便于维护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