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卡辅助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8586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板卡辅助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卡的安装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板卡辅助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板卡的插芯插入至主机装置的插槽中后,便能与主机装置进行通信传输。然而,板卡仅仅通过插芯插装固定在主机装置的插槽中,这样长时间使用后,由于板卡材质变形,板卡容易在主机装置上发生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板卡辅助固定装置,它能够便于将板卡进行安装固定。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板卡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有滑槽,所述安装板用于装设至主机装置中;及托板,所述托板用于装设板卡,所述托板的侧部用于插入至所述滑槽中。

上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可以先将板卡装设在托板上,板卡插装至主机装置的插槽中的同时,将托板插装至安装板的滑槽中,托板能够增强板卡在主机装置上的结构稳定性,便于将板卡安装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板的一端还连接有把手。当需要将板卡从主机装置的插槽拔出时,通过拉动把手,能便于将托板从安装板的滑槽中拉出,从而便于将板卡从主机装置的插槽中拔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把手一端具有基部与抵触部,所述基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托板上,所述抵触部用于与所述安装板端面抵触配合。如此,以基部为支点,转动把手,使抵触部作用于安装板端面,能够便于使得托板在滑槽中松动,进而能顺利将托板拔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板上设有固定架,所述基部可转动地装设在固定架上;所述抵触部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滚轮。通过将基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架上,固定架能够减少托板的局部受力,避免托板由于大力拉拔而被损坏。另外,抵触部接触安装板端面时,通过滚轮与安装板端面接触,如此转动把手往外拔托板的过程中,滚轮能够减小安装板端面受力,且把手转动过程中,滚轮转动,不会损坏到安装板端面部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还包括固定块、丝杆、驱动块及第一滑块,所述固定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托板的侧部,所述固定块的第一端面为相对于所述托板倾斜设置的第一斜面,所述固定块设有从所述固定块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固定块第二端面的第一通孔;所述丝杆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固定块的第一通孔中,所述丝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块相连,所述驱动块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外部、且与所述固定块第二端面抵触配合,所述第一滑块设有与所述丝杆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丝杆的第二端装设在所述第一滑块的螺纹孔中,所述第一滑块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适应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二斜面与所述固定块的第一斜面相接触;其中,所述固定块及所述第一滑块均插入至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滑槽的侧壁相接触。通过驱动块驱动丝杆转动,由于丝杆上的第一滑块不能转动,如此使得第一滑块朝向固定块移动。第一滑块第二斜面沿着固定块第一斜面移动后,能够紧紧地抵触滑槽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块与所述固定块之间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设有套装所述丝杆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滑块可移动地装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驱动块与所述第二滑块相抵触,所述固定块第二端面为相对于所述托板倾斜设置的第三斜面,所述第二滑块具有与所述第三斜面相适应的第四斜面,所述第二滑块的第四斜面与所述固定块的第三斜面相接触。如此,当驱动块驱动丝杆转动时,第一滑块能够沿着第一斜面移动后抵触滑槽侧壁,第二滑块也能够沿着第三斜面移动抵触滑槽侧壁,这样能够增强托板在安装板上的固定效果,从而能够使得板块稳定性更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丝杆抵触配合,所述弹性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内侧壁远离所述托板的部位抵触配合,当所述第一滑块沿着所述第一斜面滑动抵触所述滑槽侧壁时,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如此,驱动块驱动丝杆反向转动后,第一滑块将沿着第一斜面背向固定块方向移动,此时压缩状态的弹性件也同步复位并推动丝杆复位。其中,为了较好地实现丝杆复位操作,可以在第一通孔内设置两个以上弹性件。具体地,弹性件可以为弹簧或弯曲的弹性片。当弹性件为弯曲的弹性片时,则弹性片两端脚视为其中一端,弹性片向外凸出的中部视为另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所述丝杆、所述驱动块及所述第一滑块均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固定块、所述丝杆、所述驱动块及所述第一滑块装设在所述托板的其中一个侧部,另一个所述固定块、所述丝杆、所述驱动块及所述第一滑块装设在所述托板的另一个侧部。如此,托板的其中一侧部插装至其中一个安装板的滑槽中后,能够通过其中一个第一滑块与滑槽侧壁抵触配合固定。托板的另一个侧部插装至另一个安装板的滑槽中后,能够通过另一个第一滑块与滑槽侧壁抵触配合固定,这样托板的两侧均被安装板固定住,固定效果较好,从而能够板卡的固定效果较为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板相对设置,所述安装板并列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滑槽,其中一个所述安装板的滑槽与另一个所述安装板的滑槽一一相应设置。如此,托板的其中一侧部插装至其中一个安装板的滑槽中,托板的另一个侧部插装至另一个安装板的滑槽中后,这样托板的两侧均被安装板固定住,固定效果较好,从而板卡的固定效果较为稳定。另外,由于安装板上的滑槽为两个以上,如此能够实现两个以上的板卡的安装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板、所述固定块及所述安装板均为散热板。如此,板卡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能通过托板、固定块传导至安装板上,并由安装板向外界扩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装有板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中的托板、固定块、第一滑块、丝杆及把手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中的托板、固定块、第一滑块、丝杆及把手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中的托板、固定块、第一滑块、丝杆及把手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中固定块、丝杆、弹性件及滑动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中固定块、丝杆、弹性件及滑动块组装后的侧视图;

图8为图7沿着所述丝杆轴向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把手及固定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托板,20、固定块,21、第一斜面,22、第三斜面,23、第一通孔,30、丝杆,40、驱动块,50、第一滑块,51、第二斜面,60、板卡,61、凸块,70、第二滑块,71、第二通孔,72、第四斜面,80、弹性件,90、把手,91、基部,92、抵触部,93、固定架,94、滚轮,100、安装板,101、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板卡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板100及托板10。所述安装板100设有滑槽101,所述安装板100用于装设至主机装置中。所述托板10用于装设板卡60,所述托板10的侧部用于插入至所述滑槽101中。

上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可以先将板卡60装设在托板10上,板卡60插装至主机装置的插槽中的同时,将托板10插装至安装板100的滑槽101中,托板10能够增强板卡60在主机装置上的结构稳定性,便于将板卡60安装固定。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图4或图5,所述托板10的一端还连接有把手90。当需要将板卡60从主机装置的插槽拔出时,通过拉动把手90,能便于将托板10从安装板100的滑槽101中拉出,从而便于将板卡60从主机装置的插槽中拔出。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9与图10,所述把手90一端具有基部91与抵触部92。所述基部9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托板10上,所述抵触部92用于与所述安装板100端面抵触配合。如此,以基部91为支点,转动把手90,使抵触部92作用于安装板100端面,能够便于使得托板10在滑槽101中松动,进而能顺利将托板10拔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托板10上设有固定架93,所述基部91可转动地装设在固定架93上。所述抵触部92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滚轮94。通过将基部91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架93上,固定架93能够减少托板10的局部受力,避免托板10由于大力拉拔而被损坏。另外,抵触部92接触安装板100端面时,通过滚轮94与安装板100端面接触,如此转动把手90往外拔托板10的过程中,滚轮94能够减小安装板100端面受力,且把手90转动过程中,滚轮94转动,不会损坏到安装板100端面部位。

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还包括固定块20、丝杆30、驱动块40及第一滑块50。所述固定块20固定设置在所述托板10的侧部,所述固定块20的第一端面为相对于所述托板10倾斜设置的第一斜面21,所述固定块20设有从所述固定块20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固定块20第二端面的第一通孔23。所述丝杆30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固定块20的第一通孔23中,所述丝杆30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块40相连。所述驱动块40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3外部、且与所述固定块20第二端面抵触配合。所述第一滑块50设有与所述丝杆30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丝杆30的第二端装设在所述第一滑块50的螺纹孔中。所述第一滑块50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21相适应的第二斜面51,所述第一滑块50的第二斜面51与所述固定块20的第一斜面21相接触。其中,所述固定块20及所述第一滑块50均插入至所述滑槽101中,所述第一滑块50与所述滑槽101的侧壁相接触。通过驱动块40驱动丝杆30转动,由于丝杆30上的第一滑块50不能转动,如此使得第一滑块50朝向固定块20移动。第一滑块50第二斜面51沿着固定块20第一斜面21移动后,能够紧紧地抵触滑槽101侧壁。

此外,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块40与所述固定块20之间的第二滑块70。所述第二滑块70设有套装所述丝杆30的第二通孔71,所述第二滑块70可移动地装设在所述丝杆30上。所述驱动块40与所述第二滑块70相抵触。所述固定块20第二端面为相对于所述托板10倾斜设置的第三斜面22。所述第二滑块70具有与所述第三斜面22相适应的第四斜面72,所述第二滑块70的第四斜面72与所述固定块20的第三斜面22相接触。如此,当驱动块40驱动丝杆30转动时,第一滑块50能够沿着第一斜面21移动后抵触滑槽101侧壁,第二滑块70也能够沿着第三斜面22移动抵触滑槽101侧壁,这样能够增强托板10在安装板100上的固定效果,从而能够使得板块稳定性更强。

另外,所述的板卡辅助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23内的弹性件80。所述弹性件80一端与所述丝杆30抵触配合,所述弹性件80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23内侧壁远离所述托板10的部位抵触配合。当所述第一滑块50沿着所述第一斜面21滑动抵触所述滑槽101侧壁时,所述弹性件80处于压缩状态。如此,驱动块40驱动丝杆30反向转动后,第一滑块50将沿着第一斜面21背向固定块20方向移动,此时压缩状态的弹性件80也同步复位并推动丝杆30复位。其中,为了较好地实现丝杆30复位操作,可以在第一通孔23内设置两个以上弹性件80。具体地,弹性件80可以为弹簧或弯曲的弹性片。当弹性件80为弯曲的弹性片时,则弹性片两端脚视为其中一端,弹性片向外凸出的中部视为另一端。

本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或图2,所述安装板100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板100相对设置,所述安装板100并列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滑槽101,其中一个所述安装板100的滑槽101与另一个所述安装板100的滑槽101一一相应设置。如此,托板10的其中一侧部插装至其中一个安装板100的滑槽101中,托板10的另一个侧部插装至另一个安装板100的滑槽101中后,这样托板10的两侧均被安装板100固定住,固定效果较好,从而板卡60的固定效果较为稳定。另外,由于安装板100上的滑槽101为两个以上,如此能够实现两个以上的板卡60的安装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20、所述丝杆30、所述驱动块40及所述第一滑块50均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固定块20、所述丝杆30、所述驱动块40及所述第一滑块50装设在所述托板10的其中一个侧部,另一个所述固定块20、所述丝杆30、所述驱动块40及所述第一滑块50装设在所述托板10的另一个侧部。如此,托板10的其中一侧部插装至其中一个安装板100的滑槽101中后,能够通过其中一个第一滑块50与滑槽101侧壁抵触配合固定。托板10的另一个侧部插装至另一个安装板100的滑槽101中后,能够通过另一个第一滑块50与滑槽101侧壁抵触配合固定,这样托板10的两侧均被安装板100固定住,固定效果较好,从而能够板卡60的固定效果较为稳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板10、所述固定块20及所述安装板100均为散热板。如此,板卡60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能通过托板10、固定块20传导至安装板100上,并由安装板100向外界扩散。

此外,请再参阅图1或图3或图4,所述托板10用于装设板卡60的侧面上设有两个以上凸块61。所述凸块61用于使所述板卡60与所述托板10侧面之间具有间隔。如此,板卡60装设至托板10的凸块61上后,凸块61使得板卡60与托板10侧面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能够容纳板卡60上的电子元件,如此能避免电子元件接触托板10侧面而被折伤损坏。具体地,所述凸块61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凸块61用于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板卡60的第二安装孔与所述板卡60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