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柜用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1322发布日期:2018-06-12 22:1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柜用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源柜用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能源广泛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人类日常生活领域,电力能源已经成为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电气系统及其相关电力设备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完善,而人们对其操作和维修却要求越来越简单,其中电源柜属于电力能源传输系统的一部分,承载着电器设备的电力转输和供应。其中一些复杂的电源系统通常安置在电源柜中进行组装运作,为后续设备提供安全有效的电力。电源柜主要有减少相应设备的占地面积、方便电线线缆的排布、确保电源安全等功能。

在实际运用中,厂商在生产电源的时候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电源模块,而对电源报警装置模块却没那么注重。其实电源报警模块作为整个电源系统的安全组件还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市场上的电源报警模块结构较为复杂,占用空间大,检修、维修均不易,因此就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设计一款电源柜用报警装置对节省电源柜内部空间,优化排线,并降低维护、检修的难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的电源报警模块存在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检修难度大等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节省空间、便于快速检修和更换的电源柜用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源柜用报警装置,包括一机壳以及至少一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为独立模块化结构并以抽拉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机壳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为一由前面板、后面板、左面板、右面板、上面板以及下面板围合而成的中空矩形框体结构,在所述机壳的前面板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前开口部,在所述机壳的后面板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与所述前面板的前开口部相对齐的后开口部;所述报警模块包括一报警模块外壳以及一设置在所述报警模块外壳内的报警处理线路板,所述报警模块外壳为一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上侧板以及下侧板围合而成的中空矩形框体结构,在所述前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与所述报警处理线路板连接的电源输出端口和一与所述报警处理线路板连接的报警输出端口,在所述后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与所述报警处理线路板连接的电源输入端口;所述报警模块以抽拉方式从所述机壳的后面板上的后开口部插入所述机壳内,使得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分别位于所述机壳的前面板上的前开口部和其后面板上的后开口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前面板、后面板、左面板、右面板以及下面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上面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一体成型结构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中,所述机壳的上面板、左面板和右面板上分别间隔开设有若干散热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右面板的外侧面靠近所述前面板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一L型挂角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下面板的下板面靠近所述前面板和/或后面板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分别间隔设置有若干扎线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上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上分别间隔开设有若干通风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后侧板的长度略大于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后侧板露出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部分板体上分别开设有一固定通孔,在所述机壳的后面板相对于所述后侧板的每一固定通孔处开设有一固定螺丝孔;当所述报警模块在所述机壳内安装到位后,采用紧固螺丝穿过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后侧板上的固定通孔和所述机壳的后面板上的固定螺丝孔后拧紧,从而将所述报警模块固定在所述机壳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下侧板的宽度略大于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下侧板沿宽度方向的左、右侧边缘分别露出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下侧板沿宽度方向的左、右侧边缘分别安装有左、右定位条,在所述左、右定位条的外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左、右滑轮,在所述机壳的下面板的上板面上相对于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下侧板上的左、右定位条的位置分别构成有左、右定位插槽;当所述报警模块插入所述机壳内时,所述报警模块外壳的下侧板上的左、右定位条正好插入所述机壳的下面板的左、右定位插槽内。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报警功能实现模块化设计,报警模块可以单独抽拉于机壳之中,相比传统报警模块固定在机框里的设计,更加便于相关人员的安装、维护、更换等作业,大大降低了作业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报警模块单独设计形式,使得相比传统安装在机框里的方式,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空间,同时能减少模块及机框的体积,可以为整个电源系统节省大量空间。

3、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报警装置占用空间的减少,可以适用于更多的电源柜(架)中;通过抽拉式报警模块的更换,更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电源系统中,适应性更加良好,运用领域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视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视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报警模块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图中给出的是一种电源柜用报警装置,包括一机壳100以及两个报警模块200。当然,报警模块200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数量,其应根据不同的告警模式来设置报警模块200的数量和机壳100的大小及其开口和定位槽的数量。

机壳100为一由前面板110、后面板120、左面板130、右面板140、上面板150以及下面板160围合而成的中空矩形框体结构,其中,机壳100的前面板110、后面板120、左面板130、右面板140以及下面板160为一体成型结构,上面板150通过紧固件例如紧固螺丝等可拆卸地安装在一体成型结构上。机壳100的上面板150、左面板130和右面板140上分别间隔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51、131、141,起到机壳内部通风散热的作用。在机壳100的前面板110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两个前开口部111,在机壳100的后面板120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两个与前面板110的两个前开口部111相对齐的后开口部121。

在左、右面板130、140的外侧面靠近前面板110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一L型挂角件171、172,通过L型挂角件171、172将报警装置固定在指定的位置。当然,L型挂角件171、172的类型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样式,可以根据外部电源柜(架)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种类。

此外,为了便于报警装置的线束进行定位,在机壳100的下面板160的下板面靠近前面板110和/或后面板120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分别间隔设置有若干扎线扣180。

参见图3并结合图1和图2,报警模块200为独立模块化结构,其包括一报警模块外壳210以及一设置在报警模块外壳210内的报警处理线路板(图中未示出)。报警模块外壳210为一由前侧板211、后侧板212、左侧板213、右侧板214、上侧板215以及下侧板216围合而成的中空矩形框体结构,在前侧板211上设置有两个与报警处理线路板连接的电源输出端口220和一与报警处理线路板连接的报警输出端口230,在后侧板212上设置有两个与报警处理线路板连接的电源输入端口240。报警模块200以抽拉方式从机壳100的后面板120上的后开口部121插入机壳100内,使得报警模块外壳210的前侧板211和后侧板212分别位于机壳100的前面板110上的前开口部111和其后面板120上的后开口部121内。

在报警模块外壳210的上侧板215、左侧板213以及右侧板214上分别间隔开设有若干通风孔215a、213a、214a。

报警模块外壳210的后侧板212的长度略大于报警模块外壳210的左侧板213与右侧板214之间的距离,后侧板212露出左侧板213和右侧板214的部分板体上分别开设有一固定通孔212a,在机壳100的后面板120相对于后侧板212的两个固定通孔212a处开设有一固定螺丝孔(图中未示出)。当报警模块200在机壳100内安装到位后,采用紧固螺丝250穿过报警模块外壳210的后侧板212上的212a和机壳100的后面板120上的固定螺丝孔后拧紧,从而将报警模块200固定在机壳100内。

为了更好地对报警模块200在抽拉操作时进行定位,报警模块外壳210的下侧板216的宽度略大于报警模块外壳210的左侧板213与右侧板214之间的距离,使得报警模块外壳210的下侧板216沿宽度方向的左、右侧边缘分别露出报警模块外壳210的左侧板213和右侧板214,下侧板216沿宽度方向的左、右侧边缘分别安装有左、右定位条261、262,在左、右定位条261、262的外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左、右滑轮261a、262a,在机壳100的下面板160的上板面上相对于报警模块外壳210的下侧板216上的左、右定位条261、262的位置分别构成有左、右定位插槽161、162。当报警模块200插入机壳100内时,报警模块外壳210的下侧板216上的左、右定位条261、262正好插入机壳100的下面板160的左、右定位插槽161、162内。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