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8444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电热管。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热水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电产品,国内部分品牌产品已经远销海外。人们对电热水器的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防水的封密结构尤为重要。

常规的电热水器中电加热管的加工工艺,是将发热管端口与法兰进行固定封密。具体的加工方式为:首先,将已成型的电热管管口插入法兰孔中并使二者平齐,通过氩弧焊、激光焊或铆接工艺将电热管管口与法兰固定;然后钎焊剂在高温下发生毛细流动,钎料渗透进入到电热管管口与法兰孔间的缝隙,通过钎焊料将电热管与法兰焊接固定,且起到密封防水的作用。由于电加热管通过法兰固定在电热水器中,只有电加热管末端与法兰孔间的固定焊接位。而电热水器产品在运输周转过程中产生振动,在自重力的作用下,加热管体会产生振动,振动产生的扭力会作用在固定焊接位上。在运输路况越差时产生的振动幅度和频率也越大,越容易使加热管体与法兰间的钎焊位置或加热管体末端发生开裂,造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漏水、漏电的情况,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加热管漏水、漏电等问题,提供一种电热管。

一种电热管,包括加热管、安装座及护套,所述护套设有容纳通道,所述容纳通道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护套的所述出口所在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所述出口对应的安装口,所述加热管的一端由所述进口进入所述容纳通道后经由所述出口、所述安装口穿出,所述加热管由所述出口穿出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护套连接。

上述电热管,通过增加护套对加热管进行定位,当加热管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振动时一部分扭力作用在加热管与安装座的连接处,另一部分扭力作用在护套与加热管的连接处,通过此种方式有效降低了加热管与安装座的连接处受到的扭力,增大整体受力面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力或自重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开裂,降低开裂导致的漏水、漏电风险,保证安全使用。

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护套包括支撑部、连接部及夹持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夹持部连接,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夹持部形成所述容纳通道,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加热管连接。支撑部、连接部及夹持部的设置可以使护套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连接部的设置使护套与安装座的连接更加牢固,支撑部和夹持部的配合能够很好对加热管进行夹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部的内径小于所述支撑部的内径,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加热管相抵,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加热管之间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加热管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夹持部的内径小于支撑部的内径可以保证夹持部与加热管之间的接触力,同时避免加热管进入护套内需要使用的力过大,安装过程更加稳定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焊接材料。焊接材料的使用是连接更加牢靠,焊接材料在高温下流动,保证密封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垂直于所述支撑部且环绕所述支撑部设置。连接部垂直支撑部设置可以保证连接部与安装座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连接之后的连接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所述连接部、所述加热管及所述安装座交接处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同时与所述支撑部、连接部、所述加热管及所述安装座连接。第二连接件的设置保证了支撑部、连接部、加热管及安装座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使稳定性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上设有用于放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孔洞。第一孔洞的设置方便在孔洞处进行加工,在孔洞处加入第二连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焊接材料。焊接材料的使用是连接更加牢靠,焊接材料在高温下流动,保证密封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包括管身、接线柱、发热件、填充物及封堵件,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管身内,所述封堵件设置在管身的两端用于封堵所述管身,所述接线柱穿过所述封堵件后与设置在管身内的发热件连接,所述填充物设置在所述管身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为U型管,所述护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护套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加热管的一端由一个所述护套的所述进口进入所述容纳通道后经由所述出口、所述安装口穿出,所述加热管的另一端由另一个所述护套的所述进口进入所述容纳通道后经由所述出口、所述安装口穿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为法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热管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护套的主视图。

其中:

1.加热管,11.管身,12.接线柱,13.发热件,14.填充物,15.封堵件;

2.安装座;

3.护套,31.支撑部,32.连接部,33.夹持部,34.容纳通道,35.第一孔洞,36.第二孔洞;

4.第一连接件;

5.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件而连接于另一个元件。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电热管,包括加热管1、安装座2及护套3,所述护套3设有容纳通道34,所述容纳通道34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护套3的所述出口所在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2连接,所述安装座2上设有与所述出口对应的安装口,所述加热管1的一端由所述进口进入所述容纳通道34后经由所述出口、所述安装口穿出,所述加热管1由所述出口穿出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2连接,所述加热管1与所述护套3连接。

上述电热管,通过增加护套3对加热管1进行定位,当加热管1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振动时一部分扭力作用在加热管1与安装座2的连接处,另一部分扭力作用在护套3与加热管1的连接处,通过此种方式有效降低了加热管1与安装座2的连接处受到的扭力,增大整体受力面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力或自重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开裂,降低开裂导致的漏水、漏电风险,保证安全使用。

请参照图1,可选地,所述护套3包括支撑部31、连接部32及夹持部33,所述支撑部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部32及所述夹持部33连接,所述支撑部31及所述夹持部33形成所述容纳通道34,所述连接部32与所述安装座2连接,所述夹持部33与所述加热管1连接。支撑部31、连接部32及夹持部33的设置可以使护套3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连接部32的设置使护套3与安装座2的连接更加牢固,支撑部31和夹持部33的配合能够很好对加热管1进行夹持。

请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所述夹持部33的内径小于所述支撑部31的内径,所述夹持部33与所述加热管1相抵,所述夹持部33与所述加热管1之间设有第一连接件4,所述夹持部33与所述加热管1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4连接。夹持部33的内径小于支撑部31的内径可以保证夹持部33与加热管1之间的接触力,同时避免加热管1进入护套3内需要使用的力过大,安装过程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4为焊接材料。焊接材料的使用是连接更加牢靠,焊接材料在高温下流动,保证密封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4为银基焊料、铜基焊料、镍基焊料、铝基焊料、锡基焊料中的一种或组合物。

请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所述连接部32垂直于所述支撑部31且环绕所述支撑部31设置。连接部32垂直支撑部31设置可以保证连接部32与安装座2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连接之后的连接强度。

请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所述支撑部31、所述连接部32、所述加热管1及所述安装座2交接处设有第二连接件5,所述第二连接件5同时与所述支撑部31、连接部32、所述加热管1及所述安装座2连接。第二连接件5的设置保证了支撑部31、连接部32、加热管1及安装座2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使稳定性更好。

请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所述支撑部31上设有用于放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孔洞35。第一孔洞35的设置方便在孔洞处进行加工,在孔洞处加入第二连接件5。

请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所述第一孔洞35位于所述连接部32所在的一端。

请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所述连接部32上还设有第二孔洞36。第二孔洞36的设置可以与第一孔洞35配合,方便在孔洞处进行加工,同时方便在孔洞处加入第二连接件5。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5为焊接材料。焊接材料的使用是连接更加牢靠,焊接材料在高温下流动,保证密封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5为银基焊料、铜基焊料、镍基焊料、铝基焊料、锡基焊料中的一种或组合物。

请参照图1和图2,可选地,所述加热管1包括管身11、接线柱12、发热件13、填充物14及封堵件15,所述发热件13设置在所述管身11内,所述封堵件15设置在管身11的两端用于封堵所述管身11,所述接线柱12穿过所述封堵件15后与设置在管身11内的发热件13连接,所述填充物14设置在所述管身11内。

可选地,所述填充物14为氧化镁。

可选地,所述加热管1为U型管,所述护套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护套3与所述安装座2连接,所述加热管1的一端由一个所述护套3的所述进口进入所述容纳通道34后经由所述出口、所述安装口穿出,所述加热管1的另一端由另一个所述护套3的所述进口进入所述容纳通道34后经由所述出口、所述安装口穿出。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2为法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