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6766发布日期:2018-07-18 02:4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的热量传导,通常会在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设置导热片,但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很多发热元件或散热元件为不规则形状,在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设置导热片时,导热片无法与发热元件和散热元件无间隙配合,存在空气间隙因而大大影响了散热效率。

目前有做法将导热片换成导热膏,即将流动性的导热材料注入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进行固化而定型,发热元件在运作时产生的热量由导热膏传导至散热件,再经由散热件将热量传导至外界,从而实现降温。但是由于导热膏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硬化甚至龟裂,在导热膏龟裂后,空气就会进入导热膏的内部填充在散热膏内部的缝隙中,使得导热膏或性能下降,最后导致散热系统失去了散热功能。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能实现无间隙配合且不会发生龟裂的散热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系统,其能实现无间隙配合散热,且系统简单,散热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包括发热元件、散热元件、导热件,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元件接触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导热件具有柔性,所述导热件填充于所述间隙。

优选的,所述导热件的硬度为10~60shore 00,可保持导热件具有较高的柔性能完整填充于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的间隙,且又不影响导热件本身的导热性能。

优选的,所述导热件的相变温度为50~60℃,因而在发热元件起初运行温度较低时就能达到导热件材料的变化温度,因而材料迅速变软成融化状态而完成地填充于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高效的导热作用。

优选的,所述散热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弯折部和多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交替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连接有多个连接部,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弯折部接触,相邻所述连接部、第二弯折部及所述发热元件围合形成所述间隙,所述导热件填充于所述间隙。导热件填充于相邻连接部、第二弯折部及发热元件围合形成的间隙,可以使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的无间隙配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导热及散热。

优选的,多个所述连接部呈倾斜状,多个所述连接部的倾斜角度为15~30℃。可使得散热元件在保持弯折形状的同时具有较小的高度,有效降低了散热系统的整个高度,复合产品的小型化发展。

优选的,所述散热元件或所述发热元件具有凸起,所述发热元件或所述散热元件具有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导热件填充所述间隙。因为在实际使用时,散热元件和发热元件不仅仅要满足相互之间的固定配合,还得满足在产品中与其他组件的固定连接,就导致在采用凹槽和凸起配合时,难以实现无间隙配合,而柔性的导热件填充于间隙正好可克服这一缺陷。

优选的,所述散热元件和所述发热元件至少其一具有斜面或弧面,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元件接触且两者在斜面或弧面处形成间隙,所述导热件填充于所述间隙。柔性的导热件在发热元件运行时,因温度升高可变软从而填充在斜面或弧面而使发热元件或散热元件成平整的表面,从而实现无间隙配合而达到高效的散热。

优选的,所述导热件为不规则形状。具体的可为至少一面具有斜面或弧面的方体结构,或至少一面具有凸起或凹槽的方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热件的平均厚度为0.05~0.5mm。防止导热元件过薄无法起到导热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具有柔性的导热件设置在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的间隙中,可以完整填充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的无间隙配合,而达到散热系统的高效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热件和散热元件变化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散热系统包括发热元件1、散热元件3、导热件2,发热元件1与散热元件3接触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导热件2具有柔性,导热件2填充于间隙。导热件的硬度可为10~60shore 00,导热件的相变温度可为50~60℃。

进一步的,发热元件1与散热元件3接触可以通过固定连接而实现接触,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元件3嵌合于发热元件1的凹槽中而实现发热元件1与散热元件3的固定及接触,固定方式有多种,除了嵌合也可以为卡扣、螺栓、挂扣、铆接等固定方式。发热元件1与散热元件3也可以通过面连接而接触,如图3所示,或者通过线连接而接触,如图4所示。通过上述的各种情形发热元件1与散热元件3的接触,在两者之间产生了间隙,具有柔性的导热件2填充了间隙,从而实现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的无间隙配合,而达到散热系统的高效散热。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散热元件3包括多个第一弯折部31和多个第二弯折部33,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33交替设置,多个第一弯折部31与多个第二弯折部33之间连接有多个连接部32,发热元件1与第一弯折部31接触,相邻连接部32、第二弯折部33及发热元件1围合形成间隙,导热件2填充于间隙。导热件2填充于相邻连接部32、第二弯折部33及发热元件1围合形成的间隙,可以使发热元件1与散热元件3之间实现无间隙配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导热及散热。

作为连接部32的替换方案,如图2所示,多个连接部32呈倾斜状,多个连接部32的倾斜角度为15~30℃。可使得散热元件3在保持弯折形状的同时具有较小的高度,有效降低了散热系统的整个高度,复合产品的小型化发展。

如图3所示,发热元件1具有凸起11,散热元件3具有凹槽31,发热元件1的凸起11与散热元件3的凹槽31进行嵌合,其他部分进行表面接触,凸起11与凹槽31之间存在间隙,导热件2填充于间隙。因为在实际使用时,散热元件3和发热元件1不仅仅要满足相互之间的固定配合,还得满足在产品中与其他组件的固定连接,就导致在采用凹槽和凸起进行嵌合配合时,难以实现无间隙配合,即两者之间存在间隙,而柔性的导热件填充间隙正好可克服这一缺陷。当然,在实际使用时,也可以发热元件1具有凹槽,散热元件3具有凸起。

如图4所示,散热元件3具有斜面31,发热元件1与散热元件3通过线连接而接触,由于散热元件3为非平整面,因而散热元件3与发热元件1接触时两者在斜面处形成间隙,而导热件2填充于间隙。散热元件3也可以具有弧面,同样由于散热元件3为非平整面,因而散热元件3与发热元件1接触时两者在弧面处形成间隙,而导热件2填充间隙。同样,也可以仅在发热元件1上具有斜面或弧面,或者发热元件1和散热元件3都具有斜面或弧面,因为非平整面的存在,因而散热元件3与发热元件1接触时两者在斜面或弧面处会形成间隙,而柔性的导热件2填充于间隙。

导热件2可为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在图1和图3中,导热件2为规则形状的长方体,在图2中,导热件2为规则的斜棱柱,在图4中,导热件2为一面具有斜面的不规则结构。当然,导热件2可为至少一面具有斜面或弧面的方体结构,或至少一面具有凸起或凹槽的方体结构。导热件2的具体结构取决于发热元件1与散热元件3所形成的间隙的形状。导热件2的平均厚度为0.05~0.5mm,以防止导热元件过薄无法起到导热的目的,平均厚度为导热件2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和的平均值。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系统在实际使用时,散热系统可用于LED照明、计算机、热管散热器等中,具体的发热元件1为LED发热器、计算机的CPU、发热管等,散热元件3相应的为散热器、风扇、散热片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