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装置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9316发布日期:2018-07-13 20:0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装置外壳,尤指一种头戴式装置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为了提供使用者观看虚拟实境的影像,市面上出现了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VR)的头戴式显示装置,以供使用者在改变视角时即时观看对应的虚拟影像,以增强使用者的观看经验。

然而,由于头戴式显示装置在工作中会产生许多废热,若在其外壳表面贸然开设外露的透气孔恐会影响美观,进而降低使用者的购买意愿。因此,已知头戴式显示装置的外壳仍有需要改善的空间。

故,如何研发出一种解决方案以改善上述所带来的缺失及不便,实乃相关业者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头戴式装置外壳,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一种头戴式装置外壳包含一外罩、一前盖与一内罩。外罩具有相对的一前侧与一后侧。外罩具有一容纳槽与多个贯通口。容纳槽用以容纳一热源装置。这些贯通口位于外罩的前侧,且分别接通容纳槽。前盖连接外罩的前侧,且覆盖这些贯通口,并与外罩之间形成一第一接合缝。第一接合缝透过这些贯通口接通容纳槽。内罩连接外罩的后侧,且覆盖容纳槽。

如此,透过以上实施例的架构,由于头戴式装置外壳的第一接合缝可以透过这些贯通口接通容纳槽,容纳槽内的废热得以透过第一接合缝离开头戴式装置外壳,不仅可以解决散热问题、保持外壳的结构强度,也不会影响外壳的整体美观。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容纳槽包含一槽口、一底面与一内壁面。底面相对槽口,且与内壁面相互邻接,内罩覆盖槽口。外罩包含至少一内侧凸缘。内侧凸缘连接容纳槽的底面与内壁面。这些贯通口间隔排列于内侧凸缘上,且每个贯通口同时位于内侧凸缘与容纳槽的底面。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外罩的前侧背对容纳槽的一面具有一嵌放槽。前盖匹配地放入嵌放槽内。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嵌放槽内更具有至少一线槽。线槽凹设于嵌放槽的底面。这些贯通口位于嵌放槽内,且皆接通线槽。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头戴式装置外壳更包含一粘接胶层。粘接胶层位于前盖与外罩之间,用以粘合于前盖与外罩。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粘接胶层位于嵌放槽内,且位于线槽之外。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容纳槽包含一槽口、一底面与一内壁面。底面相对槽口,且与内壁面相互邻接。外罩还具有多个凹陷口。这些凹陷口分别形成于容纳槽的内壁面。内罩覆盖凹陷口与槽口,且与外罩之间形成一第二接合缝。每个凹陷口直接接通第二接合缝与容纳槽。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这些凹陷口为单列地间隔排列。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接合缝为一美工缝沟槽。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每个贯通口的口径介于0~1.0毫米之间,且第一接合缝的宽度小于每个贯通口。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头戴式装置外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初步分解图;

图3是图1沿线段3-3的剖面图;

图4是图2的外罩的后侧立体图;

图5是图3的区域M1的示意图;以及

图6是图3的区域M2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头戴式装置外壳

100:外罩

101:前侧

102:后侧

110:容纳槽

111:槽口

112:底面

113:内壁面

120:内侧凸缘

130:贯通口

131:口径

140:凹陷口

141:口径

150:嵌放槽

151:线槽

152:底部

153:内壁

160:卡扣块

161:贯孔

200:前盖

201:边缘

210:固定卡勾

300:内罩

301:边缘

310:凹槽

400:第一接合缝

500:第二接合缝

600:粘接胶层

700:眼罩垫

800:枢轴部

3-3:线段

M1、M2:区域

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头戴式装置外壳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初步分解图。图3是图1沿线段3-3的剖面图。如图1与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头戴式装置外壳10包含一外罩100、一前盖200与一内罩300。外罩100具有一前侧101与一后侧102。前侧101与后侧102相对配置。外罩100包含一容纳槽110(图3)与多个贯通口130。容纳槽110设于外罩100的内部,用以容纳一热源装置,热源装置例如为显示器或手机。这些贯通口130位于外罩100的前侧101,且这些贯通口130外露于外罩100的前侧101,并且分别接通容纳槽110(图3)。前盖200连接外罩100的前侧101,且覆盖这些贯通口130,并与外罩100之间形成一第一接合缝400。第一接合缝400透过这些贯通口130接通容纳槽110。内罩300连接外罩100的后侧102,且覆盖容纳槽110。内罩300具有一凹槽310。

如此,透过以上实施例,由于头戴式装置外壳10的第一接合缝400可以透过这些贯通口130接通容纳槽110,容纳槽110内的废热得以透过第一接合缝400离开头戴式装置外壳10,不仅可以解决散热问题、保持外壳的结构强度,也不会影响外壳的整体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来说,如图1与图2所示,外罩100的前侧101背对容纳槽110的一面凹设有一嵌放槽150。前盖200匹配地放入嵌放槽150内,换句话说,前盖200的尺寸大小与嵌放槽150的尺寸大小大致相同。如此,前盖200放入嵌放槽150以覆盖这些贯通口130,并且前盖200的边缘201与嵌放槽150的内壁153相隔出第一接合缝400,且第一接合缝400完全围绕前盖200。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第一接合缝400为一美工缝沟槽,用以美化前盖200与外罩100之间的间隔缝隙。

在本实施例中,嵌放槽150内更具有至少一线槽151。线槽151凹设于嵌放槽150的底部152、沿着嵌放槽150的内壁153延伸,并且直接连接外罩100的前侧101。此外,这些贯通口130间隔排列于嵌放槽150内、皆间隔地位于线槽151的同侧,以接通线槽151。这些贯通口130在外罩100的前侧101处,透过线槽151相互接通,且这些贯通口130与线槽151共同形成一锯齿状空间。故,容纳槽110内的废热得以透过这些贯通口130、线槽151及第一接合缝400离开头戴式装置外壳10。

图4是图2的外罩100的后侧102立体图。图5是图3的区域M1的示意图。如图4与图5所示,容纳槽110包含一槽口111、一底面112与一内壁面113。底面112相对槽口111,且内壁面113邻接底面112与槽口111。内罩300覆盖槽口111(图3),使得位于容纳槽110内的热源装置得以与使用者的头部产生隔离。更具体地,外罩100包含至少一内侧凸缘120。内侧凸缘120位于容纳槽110内,且连接容纳槽110的底面112与内壁面113。这些贯通口130在容纳槽110内间隔地排列于内侧凸缘120上,且每个贯通口130同时位于内侧凸缘120与容纳槽110的底面112。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凸缘120朝容纳槽110方向凸起,以便于外罩100相对容纳槽110的一面形成上述的线槽151。

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每个贯通口130的口径131介于0~1.0毫米之间,且第一接合缝400的宽度W1小于每个贯通口130的口径131。须了解到,设计者得以依据需求与限制,任意调整贯通口130的数量、口径与排列密度。

此外,前盖200具有至少一固定卡勾210。固定卡勾210连接前盖200面向外罩100的一面,且朝外罩100方向延伸。外罩100具有至少一卡扣块160。卡扣块160位于容纳槽110的底面112。故,当前盖200覆盖外罩100的前侧101时,前盖200的固定卡勾210伸入外罩100的贯孔161而进入容纳槽110内,以便卡合至卡扣块160上,进而将前盖200固定于外罩100上。

更进一步地,为了让前盖200更稳固地固定于外罩100上,头戴式装置外壳10更包含一粘接胶层600。粘接胶层600位于前盖200与外罩100之间,用以粘合于前盖200与外罩100。更具体地,粘接胶层600位于嵌放槽150内,且位于线槽151之外,不致阻挡第一接合缝400与这些贯通口130的接通。

图6是图3的区域M2的示意图。如图4与图6所示,外罩100还具有多个凹陷口140。这些凹陷口140相对这些贯通口130设置。更进一步地,这些凹陷口140分别形成于容纳槽110的内壁面113,且接近外罩100的后侧102。内罩300匹配地放入容纳槽110的槽口111内,换句话说,内罩300的尺寸大小与容纳槽110的槽口111的尺寸大小大致相同。如此,当内罩300覆盖容纳槽110的槽口111与这些凹陷口140时,内罩300的边缘301与容纳槽110的槽口111相隔出第二接合缝500,且第二接合缝500完全围绕内罩300。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第二接合缝500为一美工缝沟槽,用以美化内罩300与外罩100之间的间隔缝隙。此外,每个凹陷口140直接接通第二接合缝500与容纳槽110。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凹陷口140为单列地间隔排列,且沿着外罩100的后侧102边缘排列。

如此,除了从第一接合缝400离开头戴式装置外壳10,容纳槽110内的废热还可以透过这些凹陷口140及第二接合缝500离开头戴式装置外壳10,进而提高整体散热性能。

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每个凹陷口140的口径141(图4)介于0~1.0毫米之间,且第二接合缝500的宽度W2(图6)小于每个凹陷口140的口径141。须了解到,设计者得以依据需求与限制,任意调整凹陷口140的数量、口径131大小与排列密度。

又,如图3所示,头戴式装置外壳10更包含一眼罩垫700与一枢轴部800。枢轴部800连接外罩100的外侧,以便枢接至一头戴部(图中未示)。头戴部用以穿戴至使用者的头部。眼罩垫700位于内罩300相对容纳槽110的一侧,例如位于内罩300的凹槽310(图2)内,用以直接接触使用者的眼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