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6779发布日期:2018-07-18 02:4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散热好坏是评判平衡负载设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平衡负载设备内部的热量堆积至一定程度时,导致其内部的元器件的温度升高,影响各元器件正常工作,因此,改善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平衡负载设备一般采用自然风冷、开放式散热和无风道强排等方式进行散热。然而,自然风冷通常运用自然对流、热辐射等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效率较低,易导致热量堆积,对人体的安全性造成威胁。开放式散热尽管散热速度快,但安全性无法保证,易灼伤人体。无风道强排的效率和安全性虽然较前两者高,但由于没有合理的散热通道,导致死角区域的散热效果差,使平衡负载设备内部的散热不均匀。因此,如何使平衡负载设备的内部能够安全快速均匀地散热,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可以使平衡负载设备内部能够安全快速均匀地散热。

其具体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支撑底座,还包括:

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底座两端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中心及边沿分别开设有用于空气流通的风道孔和风道死角通孔;

若干根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风道孔的外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风道孔的外沿之间、用于吸收热量的能量平衡棒;

固定于所述支撑底座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或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用于吸入冷空气的散热扇;

安装于所述支撑底座上且覆盖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能量平衡棒外周的隔热罩。

优选地,所述风道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散热扇的中心轴线重合。

优选地,若干根所述能量平衡棒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风道孔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

优选地,若干根所述能量平衡棒均匀分布于所述风道孔的外沿。

优选地,所述风道孔的外沿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若干根所述能量平衡棒的安装槽。

优选地,所述安装槽包括位于所述风道孔水平中心线上及其水平中心线上方的“L”型安装槽和位于所述风道孔水平中心线下方的矩形安装槽。

相对于背景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支撑底座,还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底座两端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中心及边沿分别开设有用于空气流通的风道孔和风道死角通孔。显然地,流过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空气便能实现均匀地流通。

本申请还包括若干根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风道孔的外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风道孔的外沿之间、用于吸收热量的能量平衡棒和固定于所述支撑底座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或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用于吸入冷空气的散热扇。因此,若干根所述能量平衡棒便可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风道孔之间形成一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风道,自然,所述第一侧板的风道孔或所述第二侧板的风道孔便是该风道的入口或者出口,假定其中一个侧板的风道孔为该风道的入口,另一个侧板的风道孔为该风道的出口,所述散热扇从入口吸入的冷空气,流经该风道后从出口流出。由于平衡负载设备在工作时的能量向中心聚集,故风道与热量堆积空间重合,在风力作用下,该风道便形成气压差,从而能够方便快速地带走若干根所述能量平衡棒的热量,持续地通入适量的冷空气后,所述能量平衡棒的散热效率自然较高,从而快速地降低平衡负载设备内部的温度,保证各元器件正常工作。此外,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风道死角通孔能够使所述散热扇在带走该风道的热量的同时也带走位于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死角的热量,故若干根所述能量平衡棒的表面无论是在该风道内,还是该风道外,其热量均能被冷空气带走,从而使所述能量平衡棒能够均匀地散热

另外,本申请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底座上且覆盖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能量平衡棒外周的隔热罩。尽管所述能量平衡棒可快速均匀地散热,但是其温度仍可能高于周围的温度,所述隔热罩将可承受高温区域和不可承受高温区域隔离开,使其对人体的威胁降到最低,以保证人员安全。

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可以使平衡负载设备内部能够安全快速均匀地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侧板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一侧板的主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能量平衡棒4、散热扇5和隔热罩6。

支撑底座1通常安装于平衡负载设备的内部,主要用于支撑其他零部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支撑底座1为一块金属钢板,在该金属钢板的底部设有四个支撑腿,其顶部的边沿设有用于固定隔振罩6的弯折边。当然,支撑底座1的结构及材质不限于此。

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分别固定于支撑底座1的左右两端。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均是焊接在支撑底座1的两端的金属钢板,当然,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与支撑底座1的固定方式及材质也不限于此。

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的中心均开设有用于空气流通的风道孔。两个风道孔的外沿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若干根能量平衡棒4的安装槽。安装槽又包括位于风道孔水平中心线上及其水平中心线上方的“L”型安装槽和位于风道孔水平中心线下方的矩形安装槽。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之间的通用性,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位于第一侧板2上的风道孔和位于第二侧板3上的风道孔的孔径相同、中心轴线重合。

若干根能量平衡棒4便安装于第一侧板2的风道孔的外沿和第二侧板3的风道孔的外沿之间,主要用于吸收热量。显然地,第一侧板2的风道孔、第二侧板3的风道孔和若干根能量平衡棒4便可形成一个供空气流通的风道。为了缩短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之间的间距,方便空气快速流通,若干根能量平衡棒4的中心轴线与两个风道孔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为了使空气均匀地流过能量平衡棒4的表面,若干根能量平衡棒4均匀地分布于两个风道孔的外沿。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能量平衡棒4具体为八根完全相同的圆柱形金属棒,且每根金属棒的两端均设有圆柱形安装杆。相应地,两个风道孔的外沿分别设有八个安装槽,每个安装槽的中心轴线间的夹角为45°。为了方便拆装能量平衡棒4,在每个风道孔的水平中心轴线的下方均匀分布有三个矩形安装槽,仅需将其中三个能量平衡棒4两端的安装杆放置于三个矩形安装槽内即可。另外,考虑到拆装方便的同时兼顾固定能量平衡棒4,在每个风道孔的水平中心轴线上的两个安装槽及位于每个风道孔的水平中心轴线上方的三个安装槽均为“L”型安装槽,将剩余五个能量平衡棒的安装杆放入各个“L”型安装槽中便可实现固定。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位于每个风道孔顶部的能量平衡棒4能被稳稳地固定,在该“L”型安装槽的末端还设有用竖直延伸部。

当然,能量平衡棒4的数量及结构并不限于此,每个风道孔上的安装槽的种类及数量也不限于此。

此外,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的边沿均开设有用于空气流通的风道死角通孔。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上分别开设有八个完全相同并相互贯通的圆形风道死角通孔,其中四个水平分布于底边的边沿上,另外四个呈90°均匀分布于每个风道孔的外周。风道死角通孔的目的是该风道之外的空间能够均匀地流入冷空气并均匀地流过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以便能量平衡棒4能够均匀地散热。当然,风道死角通孔的形状、数量及布局位置均不限于此。

散热扇5固定于支撑底座1上,且位于第一侧板2的外侧和第二侧板3的外侧,主要用于吸入冷空气。为了使大量的冷空气流过由第一侧板2的风道孔、第二侧板3的风道孔和若干根能量平衡棒4形成的风道,散热扇5的中心轴线与风道的中心轴线重合,也即第一侧板2的风道孔、第二侧板3的风道孔和散热扇5的中心轴线均重合。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扇5安装于方形散热扇支架内,该方形散热扇支架位于第二侧板3的外侧,且底部焊接在支撑底座1上,当然,散热扇支架的形状、位置及固定方式不限于此。

由此,第二侧板3的风道孔便为上述风道的出口,第一侧板2的风道孔便为上述风道的入口,当散热扇5转动时,冷空气便从上述风道的入口流入,流经该风道后从出口流出,使风道与热量的堆积空间重合,能量平衡棒4表面的热量被快速带走,使能量平衡棒4内侧的温度降低。另外,以第二侧板3的风道死角通孔为入口、第一侧板2的风道死角通孔为开口,形成另一个风道,当散热扇5转动时,该风道也会形成气压差,使能量平衡棒4外侧的热量被快速带走,从而使能量平衡棒4外侧的温度快速降低。明显地,散热效率较之以前有所提升。

隔热罩6安装于支撑底座1上,通常覆盖于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和能量平衡棒4的外周,该隔热罩6主要用于将可承受高温区域与不可承受高温区域隔离开。在该具体实施例中,隔热罩6为倒置的“U”型隔热板,具体由三块相互垂直的隔热板组成,在各个隔热板的表面设置一层隔热棉,防止烫人员。当然,隔热罩6的结构不限于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平衡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能量平衡棒4、散热扇5和隔热罩6。第一侧板2的风道孔、第二侧板3风道孔和若干根能量平衡棒4之间形成一个风道,使能量平衡棒4内侧能够快速均匀地散热。又由于第一侧板2的风道死角通孔和第二侧板3的风道死角通孔,使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之间的空气能够均匀地流通,带走死角区的热量,故能量平衡棒4外侧能够快速均匀地散热。又由于隔热罩6将高温区和非高温区隔离开,故使人员的受到高温烫伤的风险减小,安全性有所提高。因此,本申请能够使平衡负载设备内部安全快速均匀地散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