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弯角插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3307发布日期:2018-09-18 23:11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针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弯角插针机。



背景技术:

在从零部件到组装部件的整个过程之中,目前业界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分开加工检测、人工换位以及人工收放料,大部分操作是都人工手工完成。即使是在基于人口红利消逝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工艺升级,也基本都是通过局部优化来完成对于工序和过程的缩减,如,包括从塑胶注塑工段下料——搬运——下一道人工外观检查——搬运——下一道五金件插件——搬运——人工逐个高压测试——包装——搬运——出货等过程,这样的加工操作流程不可避免会出现物流周转和搬运的二次作业,并由此带来人工冗余以及批号管理混乱、中间物料存放不便以及易于混料等情况。这对于越来越讲求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制造业过程管理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成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开发了一种基于柔性化概念的全自动智能组装线,该组装线需要使用到可以对产品进行插针作业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提高企业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消除负面影响,降低成本的自动弯角插针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弯角插针机,具有机体,所述的机体上安装有送针装置、取针装置以及夹具装置并通过控制箱控制;

所述送针装置包括有两个针料盘,所述针料盘上盘设有针料,针料盘通过安装在取针装置上的料盘位移气缸转动,针料通过送针叉位气缸、送针管位气缸、送针位移气缸以及送针定位气缸动作送至预定位置,并通过安装在针料盘对面的切针气缸切断;

所述取针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板面上安装有取针手指压紧气缸和安装在板面边沿处的送针定位气缸,支撑架的板面的中间位置处还安装有压针气缸,切断后的针通过取针位移气缸将针送入夹具装置;

所述夹具装置包括有安装在机体上的支架,支架上安装有放料夹具,放料夹具的底端安装有控制其旋转的夹具旋转气缸和控制其位移的夹具移位气缸,其上安装有线路板,线路板上插有切断后的针。

进一步的,所述的机体的下端还安装有存储箱,存储箱底面四角上均安装有支脚和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高企业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消除负面影响,降低成本,保证了整个生产线自动、高效、有序的运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体,2.支架,3.放料夹具,4.控制箱,5.夹具旋转气缸,6. 夹具移位气缸,7.支撑架,8.取针手指压紧气缸,9.送针定位气缸,10.压针气缸,11.针料盘,13.针料,14.送针叉位气缸,15.送针管位气缸,16. 送针位移气缸,17.切针气缸,18.料盘位移气缸,19.取针位移气缸,20.存储箱,21.支脚,22.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弯角插针机,具有机体1,机体1上安装有送针装置、取针装置以及夹具装置并通过控制箱4控制;

送针装置包括有两个针料盘11,所述针料盘11上盘设有针料13,针料盘 11通过安装在取针装置上的料盘位移气缸18转动,针料13通过送针叉位气缸 14、送针管位气缸15、送针位移气缸16以及送针定位气缸9动作送至预定位置,并通过安装在针料盘11对面的切针气缸17切断;

取针装置包括支撑架7,支撑架7的板面上安装有取针手指压紧气缸8和安装在板面边沿处的送针定位气缸9,支撑架7的板面的中间位置处还安装有压针气缸10,切断后的针通过取针位移气缸19将针送入夹具装置;

夹具装置包括有安装在机体1上的支架2,支架2上安装有放料夹具3,放料夹具3的底端安装有控制其旋转的夹具旋转气缸5和控制其位移的夹具移位气缸6,其上安装有线路板,线路板上插有切断后的针。

机体1的下端还安装有存储箱20,存储箱20底面四角上均安装有支脚21 和万向轮22。

具体的本申请的工作过程为:

1)人手将针盘料11放入预定位置;

2)线路板放入放料夹具3内;

3)送针叉位气缸14动作,送针管位气缸15动作,送针位移气缸16动作,送针定位气缸9动作,切针气缸17动作,料盘移动气缸18工作,各动作相互配合把针送至预定位置,并将其切断;

4)压针气缸10动作,取针手指气缸8动作,取针位移气缸19工作,各动作相互配合把切好的针取出,并将其压入线路板上(一次压四根针,左右各两根);

5)夹具移动气缸6动作,每压一次针,夹具旋转气缸5转动一次即180度,插座压紧气缸动作;

6)人手取出完成的成品;

7)完成本机一次工作流程。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