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6782发布日期:2018-07-18 02:46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尤指一种可达到散热效果佳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背景技术:

电脑在运作时,许多内部元件会产生大量热能,因此良好的散热系统是决定电脑运作效能以及可靠度的一大关键因素。在所有会发热的元件当中,一般以工作负荷最高之中央处理器(CPU)以及绘图晶片处理器(GPU)等二者的散热问题最为棘手。尤其当前各类电脑游戏的画面愈来愈细腻,电脑辅助绘图软体的功能也日趋强大,这类软体在运作时往往会让中央处理器以及绘图晶片处理器处于高负荷状态,同时也会导致大量的热能产生,这些热能若不能有效地散去,轻则导致中央处理器或绘图晶片处理器的效能下降,严重时更可能造成中央处理器或绘图晶片处理器的损坏或者使用寿命大幅降低。

为了降低发热电子元件的工作温度,一般市面上水冷式装置由一水冷排1通过二水导管连接一水泵1a(Pump)及一水冷头1b贴触一发热元件(如中央处理器),通过水泵1a(Pump)驱使水冷液(或称工作液体)流动到水冷排1上散热并不断地进行循环冷却,以快速散除热量。请参阅图1,现有水冷排1由复数散热鳍片11、复数直条状扁管12及二侧水箱13所组成,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设于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彼此之间,且前述二侧水箱13与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及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的两侧是通过焊锡焊接而成,令该二侧水箱13与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及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连接构成所述水冷排1,并其中一侧水箱13上设有一进水口131与一出水口132,该进水口131与出水口132分别用以连接相对二水导管(图中未示)。

由于从该进水口13流入的工作液体于一侧水箱13内后,从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内快速直通流经到另一侧水箱13内,接着再凭借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内快速直通流经道一侧水箱13内,然后由该出水口132排出去,所以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进入到水冷排1内的流动时间过短,相对使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与水冷排作热交换时间也不长,以导致现有水冷排对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的解热效果不佳,进而造成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此外,由于现有水冷排的整体结构无法因应一电子装置内的空间作结构调整变化,使得放置于一电子装置内时,该电子装置内需一独立空间来供给现有水冷排放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解热效能佳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通过复数容液板体间隔层迭设置,以及每一容液板体组内设有一隔板且区隔两个独立液体腔室中至少一独立液体腔室内容设一具有支撑及扰流功效的扰流组,以有效增加工作液体的滞留时间,进而有效提升热交换效率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让工作液体于该第一、二容液板体及第一、二、三连通管内流动时,凭借容液板体组内的隔板令被冷却工作液体与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作冷热交换散热效果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事先依据一电子装置的内部空间状况,灵活调整变化容液板体数量及容液板体之间的连通位置以配合该电子装置内部空间摆设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通过复数容液板体的其中任一或全部为一钛材质构成,凭借钛材质金属强度比较高且重量轻的特性以及导热效率好,以有效提升热传导效率的效果及整体重量轻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在提供一种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一容液板体组包含:一第一容液板体,具有至少一进口,一第一隔板设于该第一容液板体内且区隔出一第一液体腔室与一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二液体腔室连通该至少一进口,工作液体能够通过该至少一进口流入该第二液体腔室;一第二容液板体,具有至少一出口,一第二隔板设于该第二容液板体内且区隔出一第三液体腔室及一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三液体腔室连通该至少一出口;

一第一扰流组,设在该第一液体腔室、第二液体腔室、第三液体腔室、第四液体腔室其中任一液体腔室内;及,

一连通管组,具有一第一连通管、一第二连通管及一第三连通管,该第一连通管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管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及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管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一容液板体包含一第一顶板及一第一底板,该第一隔板位于该第一顶板与第一底板之间,且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一液体腔室分别形成在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一隔板之间及该第一顶板与该第一隔板之间。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一扰流组容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内,且该第一扰流组的上端与下端分别接触连接该第一顶板的内侧与该第一隔板的一侧。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二容液板体包含一第二顶板及一第二底板,该第二隔板位于该第二顶板与该第二底板之间,该第四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分别形成在该第二底板与该第二隔板之间及该第二顶板与该第二隔板之间。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还包括一第二扰流组,该第二扰流组容设置在第二液体腔室内,且该第二扰流组的上端与下端分别接触连接该第一隔板的另一侧及该第二底板的内侧。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还包括一第三扰流组及一第四扰流组,该第三扰流组容设置在该第三液体腔室内,该第三扰流组的上端与下端分别接触连接该第二顶板的内侧及该第二隔板的一侧,该第四扰流组容设置在该第四液体腔室内,该第四扰流组的上端与下端分别接触连接该该第二隔板的另一侧及该第二底板的内侧。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一扰流组具有复数第一扰流件,该复数第一扰流件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共同界定复数第一液体通道,并每一该第一扰流件设有复数第一扰流体,该复数第一扰流体设置在面对每一该第一液体通道的该第一扰流件的一侧上,该第二扰流组具有复数第二扰流件,该复数第二扰流件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共同界定复数第二液体通道,每一该第二扰流件设有复数第二扰流体,该复数第二扰流体设置在面对每一该第二液体通道的该第二扰流件的一侧上。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三扰流组具有复数第三扰流件,该复数第三扰流件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共同界定复数第三液体通道,并每一该第三扰流件设有复数第三扰流体,该复数第三扰流体设置在面对每一该第三液体通道的该第三扰流件的一侧上,该第四扰流组具有复数第四扰流件,该复数第四扰流件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共同界定复数第四液体通道,每一该第四扰流件设有复数第四扰流体,该复数第四扰流体设置在面对每一该第四液体通道的该第四扰流件的一侧上。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每一该第一扰流件、第二扰流件呈波浪状,且每一该第一扰流件的形状与相邻的另一该第一扰流件的形状相反,每一该第二扰流件的形状与相邻的另一该第二扰流件的形状相反,每一该第三扰流件、第四扰流件呈波浪状,且每一该第三扰流件的形状与相邻的另一该第三扰流件的形状相反,每一该第四扰流件的形状与相邻的另一该第四扰流件的形状相反。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一扰流组具有复数第一扰流件,该复数第一扰流件彼此呈等距或不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内,且每一该第一扰流件设有复数第一扰流孔贯穿在每一该第一扰流件上,该第二扰流组具有复数第二扰流件,该复数第二扰流件彼此呈等距或不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二液体腔室内,且每一该第二扰流件设有的复数第二扰流孔贯穿在每一该第二扰流件上。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三扰流组具有复数第三扰流件,该复数第三扰流件彼此呈等距或不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三液体腔室内,且每一该第三扰流件设有的复数第三扰流孔贯穿在每一该第三扰流件上,该第四扰流组具有复数第四扰流件,该复数第四扰流件彼此呈等距或不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四液体腔室内,且每一该第四扰流件设有的复数第四扰流孔贯穿在每一该第四扰流件上,该复数第一扰流孔、第二扰流孔、第三扰流孔、第四扰流孔的形状为六边形状或其他多边形状。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还包括一第一流道与一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分别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内,且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分别对应该第一液体腔室内的该第一扰流组及该第二液体腔室内的该第二扰流组。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还包括一第三流道与一第四流道,该第三流道、第四流道分别设置在该第三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内,且该第三流道、第四流道分别对应该第三液体腔室内的该第三扰流组及该第四液体腔室内的该第四扰流组。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一容液板体包含的第一通口贯穿该第一顶板,该第一隔板具有一第一贯孔,该第一贯孔贯穿该第一隔板且相对该第一通口及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一连通管的一端贯穿入对应该第一通口及该第一贯孔至该第二液体腔室内,且该第一连通管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二容液板体包含的一第二通口贯穿该第二底板,该第一连通管的另一端连接对应该第二通口且连通,且该第一连通管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一容液板体包含一第三通口及一第四通口,该第三通口、第四通口分别贯穿在对应该第一通口的第一顶板上,该第二连通管及第三连通管的一端分别连接该第四通口及该第三通口且连通,并该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二容液板体包含一第五通口及一第六通口,该第五通口、第六通口分别贯穿在相对该第二通口的第二底板上,该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连接该第六通口且连通,并该第二连通管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二隔板具有的一第二贯孔贯穿该第二隔板且相对于该第五通口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管的另一端贯穿入该第五通口及该第二贯孔至该第三液体腔室内,且该第三连通管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一容液板体、第二容液板体及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或不锈钢或金合金或银合金或铜合金或铁合金或钛合金或铝合金所构成。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该第二液体腔室与该第一液体腔室在该第一容液板体内使用该第一隔板形成二个独立腔室,且该第二液体腔室与该第一液体腔室彼此相互不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与该第三液体腔室在该第二容液板体内使用该第二隔板形成二个独立腔室,且该第四液体腔室与该第三液体腔室彼此相互不连通。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其中:每一该第一扰流件的一侧位于一部分第一扰流孔的周缘处延伸出有一第一唇边,每一该第一扰流件的另一侧位于另一部分第一扰流孔的周缘处延伸出有另一第一唇边,每一该第二扰流件的一侧位于一部分第二扰流孔的周缘处延伸出有一第二唇边,每一该第二扰流件的另一侧位于另一部分第一扰流孔的周缘处延伸出有另一第二唇边。

所述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液体腔室每一该第三扰流件的一侧位于一部分第三扰流孔的周缘处延伸出有一第三唇边,每一该第三扰流件的另一侧位于另一部分第一扰流孔的周缘处延伸出有另一第三唇边,每一该第四扰流件的一侧位于一部分第四扰流孔的周缘处延伸出有一第四唇边,每一该第四扰流件的另一侧位于另一部分第四扰流孔的周缘处延伸出有另一第四唇边。

本实用新型具有解热效能佳及能够冷热交换快速散热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水冷式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A、图5A、图7A、图8A的立体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一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一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二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二种态样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二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6D为本实用新型图6A、图9A的立体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三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三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四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四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五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五种态样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C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五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六种态样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六种态样的在一实施例立体组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夹层水冷排结构2;容液板体组20;第一容液板体201;第一顶板2011;第一底板2012;第一隔板2013;第一贯孔20131;第一液体腔室2014a;第二液体腔室2014b;第一、三、四通口2015a、2015b、2015c;进口2017;第二容液板体202;第二顶板2021;第二底板2022;第二隔板2023;第二贯孔20231;第三液体腔室2024a;第四液体腔室2024b;第二、五、六通口2025a、2025b、2025c;出口2027;第一、二、三、四扰流组21、22、23、24;第一、二、三、四扰流件211、221、231、241;第一、二、三、四扰流体2111、2211、2311、2411;第一、二、三、四扰流孔213、223、233、243;第一、二、三、四唇边2131、2231、2331、2431;第一、二、三、四液体通道251、252、253、254;第一、二、三、四流道261、262、263、264;连通管组27;第一、二、三连通管271、272、273;第一、二、三散热鳍片组281、282、283;散热空间29;工作液体4;保护盖组5;上盖51;下盖52;风扇组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系一种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请参考图2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A的立体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2包括一容液板体组20、一第一扰流组21及一连通管组27,该容液板体组20包含一第一容液板体201及一第二容液板体202,该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或不锈钢或所述的这些金属的合金材质所构成,其中该第一容液板体201包含一第一顶板2011、一第一底板2012、至少一进口2017、一第一通口2015a及一第一隔板2013,该第一隔板2013设于该第一容液板体201内且位于该第一顶板2011与第一底板2012之间,并该第一隔板2013于该第一容液板体201内区隔为一第一液体腔室2014a与一第二液体腔室2014b,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连通该至少一进口2017。并该第一隔板2013具有一第一贯孔20131,该第一贯孔20131贯穿该第一隔板2013,且相对贯穿在该第一顶板2011上的第一通口2015a及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用以供该连通管组27具有的一第一连通管271插设。

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及第一液体腔室2014a在本实施例分别形成在该第一底板2012与该第一隔板2013之间及该第一顶板2011与该第一隔板2013之间,换言之,就是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与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在该第一容液板体201内使用该第一隔板2013形成二个独立腔室,令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与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彼此相互不连通。前述进口2017于本实施例表示为1个进口2017设置在该第一容液板体201的一侧边,用以供一工作液体4通过该进口2017流入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并在本实施例的工作液体4表示为一酮类液体,但是并不局限于上述酮类液体,凡是只要具有散热效果的液体即为本实用新型所叙述的工作液体4,例如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煤或有机化合物,合先陈明。

而该第二容液板体202系间隔设置于该第一容液板体201的上方,该第二容液板体202包含一第二顶板2021、一第二底板2022、至少一出口2027、一第二通口2025a及一第二隔板2023,该第二隔板2023设于该第二容液板体202内且位于该第二顶板2021与该第二底板2022之间,并该第二隔板2023于该第二容液板体202内区隔为一第三液体腔室2024a与一第四液体腔室2024b,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连通该至少一出口2027,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与相对贯穿在该第二底板2022上的第二通口2025a相连通,并该第二隔板2023的上侧与相对该下侧未设有流道。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及第三液体腔室2024a在本实施例分别形成在该第二底板2022与该第二隔板2023之间及该第二顶板2021与该第二隔板2023之间,换言之,就是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与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在该第二容液板体202内使用该第二隔板2023形成二个独立腔室,令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与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彼此相互不连通。

该出口2027在本实施例表示为1个出口2027设置在该第二容液板体202的一侧边,且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该连通管组27具有该第一连通管271、一第二连通管272及一第三连通管273,该第一、二、三连通管271、272、273为为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或不锈钢或所述的这些金属的合金材质所构成,且该第一、二、三连通管271、272、273在本实施例表示位于该容液板体组20之间。其中该第一连通管271的一端贯穿入对应该第一通口2015a及该第一贯孔20131至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该第一连通管271的另一端连接相对该第二通口2025a且连通,且该第一连通管271经该第一通口2015a及第二通口2025a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及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其中前述第一连通管271的外周缘与相对该第一通口2015a及第一贯孔20131之间的紧密合连接可通过例如雷射熔接、焊接或防漏垫圈,用以防止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及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工作液体泄漏流出。并本实施例的容液板体组20及连通管组27不局限于上述二个容液板体及三只连通管,于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散热需求设计增加向上或向下间隔层迭的容液板体数量(如三层容液板体或四层容液板体)以及增加容液板体层与层之间连接的连通管的数量(如五只连通管或六只连通管),依此类推,合先陈明。

另外,该第一容液板体201包含一第三通口2015b及一第四通口2015c,该第三、四通口2015b、2015c分别贯穿在相对该第一通口2015a的第一顶板2011上,该第二连通管272及第三连通管273的一端分别连接该第四通口2015c及该第三通口2015b且连通,该第二、三连通管272、273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并该第二容液板体202包含一第五通口2025b及一第六通口2025c,该第五、六通口2025b、2025c分别贯穿在相对该第二通口2025a的第二底板2022上,该第二连通管272的另一端连接相对该第六通口2025c且连通,并该第二连通管272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及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而该第二隔板2023具有一第二贯孔20231贯穿该第二隔板2023且相对该该第五通口2025b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用以供该第三连通管273插设,令第三连通管273的另一端贯穿入该第五通口2025b及该第二贯孔20231至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且该第三连通管273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其中前述第三连通管273的外周缘与相对该第五通口2025b及第二贯孔20231之间的紧密合连接可通过例如雷射熔接、焊接或防漏垫圈,用以防止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及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的工作液体4泄漏流出。

再者,该夹层水冷排结构2更包括一第二扰流组22,该第一、二扰流组21、22具有扰流及支撑作用的功效,且该第一、二扰流组21、22为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或不锈钢或所述的这些金属的合金材质所构成。并该第一扰流组21与第二扰流组22分别容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及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并于本实施例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第一扰流组21的上端与下端分别接触连接相对该第一顶板2011的内侧与该第一隔板2013的一侧,以及于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第二扰流组22的上端与下端分别接触连接相对该第一隔板2013的另一侧与该第一底板2012的内侧。在一实施例,也可省略掉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第一扰流组21,仅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设有该第二扰流组22。在另一实施,可省略掉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第二扰流组22,仅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设有该第一扰流组21。

请继续参阅图2A、图3A、图4,该第一扰流组21具有复数第一扰流件211,该复数第一扰流件211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共同界定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该第二扰流组22具有复数第二扰流件221,该复数第二扰流件221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共同界定复数第二液体通道252。并该复数第一、二扰流件211、221在本实施例表示呈波浪状,但不局限上述呈波浪状相邻设置,于具体实施时,第一、二扰流件211、221也可设计例如螺旋状或几何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或其他形状相邻排列设置,凡是具有扰流搅拌效果及增加滞留时间的结构,即为本实用新型所叙述的第一、二扰流组21、22。而本实施例的每一第一扰流件211的形状与相邻的另一第一扰流件211的形状相反,且该复数第一扰流件211容设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用以支撑该第一容液板体201。该复数第一扰流件211设有复数第一扰流体2111,该复数第一扰流体2111设置在面对每一该第一液体通道251的第一扰流件211的一侧上。

并每一第二扰流件221的形状与相邻另一第二扰流件221的形状相反,且该复数第二扰流件221容设在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用以支撑该第一容液板体201,且该复数第二扰流件221设有复数第二扰流体2211,该复数第二扰流体2211设置在面对每一该第二液体通道252的该第二扰流件221的一侧上。在替代实施例中,也可省略前述第一、二扰流体2111、2211。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该第一、二扰流组21、22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隔板2013可设计为一体成型制成,例如3D列印技术成型。

当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4由该第一容液板体201的进口2017流入到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并通过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第二扰流组22时,该工作液体4会在该复数第二扰流件221中产生扰流搅拌作用,使得流经每一第二扰流件221中的工作液体4的温度混合均一后,继续经该复数第二液体通道252时会撞击该复数第二扰流体2211而产生涡流,以增加工作液体4的滞留时间及增加混流效果,如此有效提升热交换效率,同时该工作液体4的热量也会被该第一容液板体201本身内侧直接接触吸收走,令该第一容液板体201外侧将所吸收到的热量向外排出散热,接着该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二液体通道252后,继续流经该第一通口2015a通过该第一连通管271流入至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此时若该工作液体4上仍存在有热量的话,会被该第二容液板体202本身内侧直接接触吸收走,令该第二容液板体202外侧将吸收到的热量向外排出散热,然后于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被冷却后的工作液体4则经该第六通口2025c通过该第二连通管272回流到该第一容液板体201的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并通过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第一扰流组21时,该工作液体4会在该复数第一扰流件211中产生扰流搅拌作用,使得流经每一第一扰流件211中的工作液体4的温度混合均一后,继续经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时会撞击该复数第一扰流体2111而产生涡流,使得可增加工作液体4的滞留时间及增加混流效果来提升热交换效率,并在同一时间该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的过程中,会隔着该第一隔板2013吸收相对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其内工作液体4的热量,以有效达到均匀冷热交换快速散热,然后刚刚于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经冷热交换吸收到热量的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后,便流经该第三通口2015b通过该第三连通管273流入至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而此时该工作液体4的热量会被该第二容液板体本202身内侧直接接触吸收走,令该第二容液板体201外侧将所吸收到的热量向外排出散热,最后被冷却的工作液体4则从该出口2027流出。

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二隔板2013、2023设于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内形成夹层结构,并于夹层结构内设置第一、二扰流组21、22的结构设计,使得有效增加工作液体于该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内的流动散热路径及滞留时间,以及可达到冷热交换快速散热的效果。另外,凭借本实用新型该第一、二扰流组21、22能增加工作液体4的滞留时间及增加混流效果,以有效提升工作液体4与容液板体(如第一容液板体201)本身的热交换效率,且工作液体4在该复数第一、二扰流件211、221产生扰流搅拌作用的同时,该复数第一、二扰流件211、221本身也一并将吸收到该工作液体4的热量分别传导至对应的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上向外散热,使得有效增加传热面积及达到大幅提升散热效率;并还能通过该容液板体组20的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本身内侧具有较大吸收面积直接接触吸收走流动中的工作液体4其上热量,接着由该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本身外侧具有较大散热面积将吸收走的热量向外快速排出散热,以有效达到解热效能佳及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

在替代实施例,该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及第一连通管271为钛材质所构成,其钛含量(或纯度)为90﹪~99.99﹪,例如商业纯钛(Commercially pure titanium,简称CP-Ti),通过钛材质金属强度比较高且重量轻、耐腐蚀的特性以及导热效率好,以有效提升热传导效率的效果及整体重量轻的效果。此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容液板体组20及连通管组27的结构结合设计,使得可事先依据一电子装置(图中未示)的内部空间状况,灵活调整变化容液板体数量及容液板体之间的连通位置以配合该电子装置内部空间摆设,以达到多元化调整散热的效果。

此外,凭借本实用新型此夹层水冷排结构2可应用于电子设备、工业设备、家庭设备、运输设备或智慧型设备或装置等等,以对各种设备内的电子元件或发热源达到冷却散热的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一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一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5A的立体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第一种态样的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及第一、二扰流组21、22及第一、二、三连通管271、272、273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大致与前述一实施例的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及第一、二扰流组21、22及第一、二、三连通管271、272、273的结构及连结关系相同,而本实施与前述一实施例差异在于:该夹层水冷排结构2包括一第一流道261及一第二流道262,该第一流道261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且对应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第一扰流组21,如图5B中该第一流道261位于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右区域,该第一扰流组21则位于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左区域,该第二流道262设置在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且对应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第二扰流组22,如图5B中该第二流道262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左区域,该第二扰流组22则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右区域。该第一、二流道261、262用以导引该工作液体4流动路径,并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流道261是弯绕形成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该第一隔板2013的一侧上,及第二流道262是弯绕形成在该第二液体腔室内2014b的该第一隔板2013的另一侧上。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扰流组21与第一流道261的设置位置及第二扰流组22与第二流道262的设置位置并不局于上面所述,凡是只要将该第一扰流组21与第一流道261设于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及该第二扰流组22与第二流道262设于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即为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在一实施例,也可省略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第二流道262,令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整个区域(即左、右区域)只放置该第二扰流组22。

当该工作液体4通过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第二扰流组22时,该工作液体4会在该复数第二扰流件221中产生扰流搅拌作用,使得流经每一第二扰流件221中的工作液体4的温度混合均一后,继续经该复数第二液体通道252时会撞击该复数第二扰流体而产生涡流,接着该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二液体通道252后,并顺着例如呈弯绕状的第二流道262朝该第一通口2015a方向流动,继续流经该第一通口2015a通过该第一连通管271流入至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然后于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被冷却后的工作液体4则经该第六通口2025c通过该第二连通管272回流到该第一容液板体201的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并通过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第一扰流组21时,该工作液体4会在该复数第一扰流件211中产生扰流搅拌作用,使得流经每一第一扰流件211中的工作液体4的温度混合均一后,继续经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时会撞击该复数第一扰流体2111而产生涡流,并在同一时间该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的过程中,会隔着该第一隔板2013吸收相对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其内工作液体4的热量,以有效达到均匀冷热交换快速散热,然后刚刚于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经冷热交换吸收到热量的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后,便顺着例如呈弯绕状的第一流道261朝该第三通口2015b方向流动,继续流经该第三通口2015b通过该第三连通管273流入至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最后被冷却的工作液体4则从该出口2027流出。故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二液体腔室2014a、2014b内各自放置两个不同功用的结构(即第一、二扰流组21、22与第一、二流道261、262),使得改变工作液体4水流的流动变化及增加工作液体4的滞留时间,以有效大幅提升提升散热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二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二种态样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二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图6D为图6A的立体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第二种态样主要是将前述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一种态样的第一、二扰流件211、221呈波浪状的板体改设计成该第一、二扰流件211、221呈几何形状(如长方形)的一片体;并本实施例第一扰流组21的该复数第一扰流件211彼此呈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且相对该第一流道261,该第二扰流组22的该复数第二扰流件221彼此呈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且相对该第二流道262。在一实施例,也可设计该复数第一扰流件211彼此呈不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且相对该第一流道261,该复数第二扰流件221彼此呈不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且相对该第二流道262。

并每一该第一扰流件211设有复数第一扰流孔213,该复数第一扰流孔213贯穿在每一该第一扰流件211上,且每一第一扰流件211的一侧位于一部分第一扰流孔213的周缘处延伸出有一第一唇边2131,每一第一扰流件211的另一侧位于另一部分第一扰流孔213的周缘处延伸出有另一第一唇边2131,每一该第二扰流件221设有复数第二扰流孔223,该复数第二扰流孔223贯穿在每一该第二扰流件221上,且每一第二扰流件221的一侧位于一部分第二扰流孔223的周缘处延伸出有一第二唇边2231,每一第二扰流件221的另一侧位于另一部分第二扰流孔223的周缘处延伸出有另一第二唇边2231。

并于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时是通过一机械加工方式(如冲压模具)对每一第一扰流件211(或第二扰流件221)的一侧与另一侧上冲压成形出该复数第一扰流孔213(或该复数第二扰流孔223),此时每一第一扰流件211(或第二扰流件221)的一侧与另一侧分别位于部分第一扰流孔213(第二扰流孔223)与另一部分第一扰流孔213(第二扰流孔223)的周缘处会有受到冲压模块冲压出孔(第一扰流孔213或第二扰流孔223)时挤压形成的唇边(第一唇边2131或第二唇边2231)。所以通过前述第一、二扰流件211、221的第一、二扰流孔213、223及对应的第一、二唇边2131、2231结构设计,使得工作液体4通过对应的第一扰流孔213(或第二扰流孔223)后撞击到其上第一唇边2131(或第二唇边2231)会产生扰流作用,使得能增加工作液体4的滞留时间,进而有效达到大幅提升散热效率(或热交换效率)。其中该复数第一、二导流孔213、223的形状为一六边形状或一几何形状(如正方形或菱形)或多边形状(如三角形、五角形或八角形等等)。

请继续参考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三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三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7A立体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此第一种态样与前述一实施例差异在于:夹层水冷排结构2包括一第三扰流组23及一第四扰流组24,该第三、四扰流组23、24具有扰流及支撑作用的功效,且该第三、四扰流组23、24为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或不锈钢或所述的这些金属的合金材质所构成。并该第三扰流组23与第四扰流组24分别容置在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及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并于本实施例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的第三扰流组23的上端与下端分别接触连接相对该第二顶板2011的内侧及该第二隔板2023的一侧,以及于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的第四扰流组24的上端与下端分别接触连接该该第二隔板2023的另一侧及该第二底板2022的内侧。

并该第三扰流组23具有复数第三扰流件231,该复数第三扰流件231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共同界定复数第三液体通道253,该第四扰流组24具有复数第四扰流件241,该复数第四扰流件241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共同界定复数第四液体通道254。

并该复数第三、四扰流件231、241在本实施例表示呈波浪状,但不局限上述呈波浪状相邻设置,于具体实施时,第三、四扰流件231、241也可设计例如螺旋状或几何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或其他形状相邻排列设置,凡是具有扰流搅拌效果及增加滞留时间的结构,即为本实用新型所叙述的第三、四扰流组23、24。而每一该第三扰流件231的形状与相邻的另一第三扰流件231的形状相反,且该复数第三扰流件231容设在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用以支撑该第二容液板体202。该复数第三扰流件231设有复数第三扰流体2311,该复数第三扰流体2311设置在相对每一该第三液体通道253的第三扰流件231的一侧上。

每一该第四扰流件241的形状与相邻的另一第四扰流件241的形状相反,且该复数第四扰流件241容设在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用以支撑该第二容液板体202,且该复数第四扰流件241设有复数第四扰流体2411,该复数第四扰流体2411设置在相对每一该第四液体通道2024b的该第四扰流件241的一侧上。在替代实施例中,也可省略前述第三、四扰流体2311、2411。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该第三、四扰流组23、24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隔板2023可设计为一体成型制成,例如3D列印技术成型。所以通过该第三、四扰流组23、24能增加工作液体4的滞留时间及增加混流效果,以有效提升工作液体4与容液板体(如第一容液板体201)本身的热交换效率,使得有效大幅提升整体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也可省略掉该第二、四扰流组22、24,仅该第一、三液体腔室2014a、2024a内分别设有该第一、三扰流组21、23。在另一实施例,也可省略掉该第一、三扰流组21、23,仅该第二、四液体腔室2014b、2024b内分别设有该第二、四扰流组22、24。在另一实施例,可省略掉该第三扰流组23,仅该第一、二、四液体腔室2014a、2014b、2024b内分别设有该第一、二、四扰流组21、22、24。

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此夹层水冷排结构2的设计,使得有效达到解热效能佳及冷热交换快速散热的效果,且还有效增加工作液体4流动时间,以有效增加工作液体4与容液板体(如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本身作热交换时间,以有效大幅提升散热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四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四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8A的立体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实施第四种态样的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及第一、二、三连通管271、272、273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三种态样的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及第一、二、三连通管271、272、273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相同,本实施第四种态样主要是将第三种态样的第一、二、三、四扰流组21、22、23、24分别改设计在对应第一、二、三、四液体腔室2014a、2014b、2024a、2024b内的一区域(如该第一、三液体腔室2014a、2024a内的左区域与第二、四液体腔室2014b、2024b内的右区域),以及该第一、二、三、四液体腔室2014a、2014b、2024a、2024b内的另一区域(如该第一、三液体腔室2014a、2024a内的右区域与第二、四液体腔室2014b、2024b内的左区域)分别对应设置有一第一、二、三、四流道261、262、263、264的结构设计。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第一扰流组21及第一流道261及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第二扰流组22及第二流道262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与前述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一种态样的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第一扰流组21及第一流道261及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第二扰流组22及第二流道262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相同,在此不重新赘述。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及第一、二扰流组21、22及第一、二流道261、262及第一、二、三连通管271、272、273内的工作液体4流动运作及功效如上述第一种态样已叙述,也将不重新叙述。

并该夹层水冷排结构2包括一第三流道263与一第四流道264,该第三流道263设置在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且对应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的第三扰流组23,如图8B中该第三流道263位于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的右区域,该第三扰流组23则位于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的左区域,该第四流道264设置在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且对应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的第四扰流组24,如图8B中该第四流道264位于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的左区域,该第四扰流组24则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内的右区域。该第三、四流道263、264用以导引该工作液体4流动路径,并在本实施例的第三流道263是弯绕形成在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的该第二隔板2023的一侧上,及第四流道264是弯绕形成在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的该第二隔板2023的另一侧上。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扰流组23与第三流道263的设置位置及第四扰流组24与第四流道264的设置位置并不局于上面所述,凡是只要将该第三扰流组23与第三流道263设于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及该第四扰流组24与第四流道264设于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即为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在一实施例,也可省略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的第四流道264,令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的整个区域(即左、右区域)只放置该第四扰流组24。

所以当该工作液体4通过该第一连通管271流入至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并通过该复数第四扰流件241时,该工作液体4会在该复数第四扰流件241中产生扰流搅拌作用,使得流经每一第四扰流件241中的工作液体4的温度混合均一后,继续经该复数第四液体通道254时会撞击该复数第四扰流体2411而产生涡流,接着该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四液体通道254后,并顺着例如呈弯绕状的第四流道264朝该第六通口2025c方向流动,继续被冷却后的工作液体4便经该第六通口2025c通过该第二连通管272回流到该第一容液板体201的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并通过该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的第一扰流组21时,该工作液体4会在该复数第一扰流件211中产生扰流搅拌作用,使得流经每一第一扰流件211中的工作液体4的温度混合均一后,继续经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时会撞击该复数第一扰流体2111而产生涡流,并在同一时间该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的过程中,会隔着该第一隔板2013吸收相对该第二液体腔室2014b其内工作液体4的热量,以有效达到均匀冷热交换快速散热,然后刚刚于第一液体腔室2014a内经冷热交换吸收到热量的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一液体通道251后,便顺着例如呈弯绕状的第一流道261朝该第三通口2015b方向流动,继续流经该第三通口2015b通过该第三连通管273流入至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接着顺着该例如呈弯绕状的第三流道263朝出口2027方向流动,并通过该第三扰流组23时,该工作液体4会在该复数第三扰流件231中产生扰流搅拌作用,使得流经每一第三扰流件231中的工作液体4的温度混合均一后,继续经该复数第三液体通道253时会撞击该复数第三扰流体2311而产生涡流,最后被冷却的工作液体4通过该复数第三液体通道253后,便从该出口2027流出。因此,使得有效达到解热效能佳及冷热交换快速散热的效果,且还有效增加工作液体4流动时间,以有效大幅提升散热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9A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五种态样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B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五种态样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C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五种态样组合剖面示意图;图6D为本实用新型图9A的立体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第五种态样主要是将前述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四种态样的第一、二、三、四扰流件211、221、231、241呈波浪状的板体改设计成该第一、二、三、四扰流件211、221、231、241呈几何形状(如长方形)的一片体;并本实施例的第一、二扰流件211、221及第一、二流道261、262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功效与前述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二种态样的第一、二扰流件211、221及第一、二流道261、262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功效相同,在此不重新赘述。而该第三扰流组23的该复数第三扰流件231彼此呈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且相对该第三流道263,该第四扰流组24的该复数第四扰流件241彼此呈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且相对该第四流道264。在一实施例,也可设计该复数第三扰流件231彼此呈不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三液体腔室2024a内,且相对该第三流道263,该复数第四扰流件241彼此呈不等距间隔排列设置在该第四液体腔室2024b内,且相对该第四流道264。

并每一该第三扰流件231设有复数第三扰流孔233,该复数第三扰流孔233贯穿在每一该第三扰流件231上,且每一第三扰流件231的一侧位于一部分第三扰流孔233的周缘处延伸出有一第三唇边2331,每一第三扰流件231的另一侧位于另一部分第一扰流孔233的周缘处延伸出有另一第三唇边2331,每一该第四扰流件241设有复数第四扰流孔243,该复数第四扰流孔243贯穿在每一该第四扰流件241上,且每一第四扰流件241的一侧位于一部分第四扰流孔243的周缘处延伸出有一第四唇边2431,每一第四扰流件241的另一侧位于另一部分第四扰流孔243的周缘处延伸出有另一第四唇边2431。其中该复数第一、二、三、四扰流孔213、223、233、243的形状为一六边形状或一几何形状或多边形状。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时该复数第三、四扰流件231、241与该复数第一、二扰流件211、221的制造相同都是通过机械加工(如冲压模具)方式制成,并于上述容液板体组一实施的第二种态样中已叙述过,将不在重新赘述。所以通过前述第一、二、三、四扰流件211、221、231、241的第一、二、三、四扰流孔213、223、233、243及对应的第一、二、三、四唇边2131、2231、2331、2431的结构设计,使得工作液体4通过对应的第一扰流孔211(或第二扰流孔223或第三扰流孔233或第四扰流孔243)后撞击到其上第一唇边2131(或第二唇边2231或第三唇边2331或第四唇边2431)会产生扰流作用,使得能增加工作液体4的滞留时间,进而有效达到大幅提升散热效率(或热交换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容液板体组20一实施的第六种态样立体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此第二种态样与前述一实施例差异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201设有一具有复数散热鳍片构成的第一散热鳍片组281,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81设置于该第一容液板体201的外底侧上,该第一容液板体201与第二容液板体202之间设有一具有复数散热鳍片构成的第二散热鳍片组282,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82位于该第一容液板体201与第二容液板体202之间设有的一散热空间29内,该第二容液板体202的外顶侧设置一具有复数散热鳍片构成的第三散热鳍片组283。所以通过该第一、二、三散热鳍组281、282、283将吸收到该第一、二容液板体201、202外侧的热量迅速向外散热,以有效解热效率佳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请参考图11,该第一、三散热鳍片组281、282上被一保护盖组5所盖设,该保护盖组5具有一上盖51及一下盖52,该上盖51与下盖52分别盖设在相对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组281及第三散热鳍片组283的外侧上,用以保护该第一、二、三散热鳍片组281、282、283避免受到损坏,且该保护盖组5的一侧对接一由复数风扇组成的风扇组6,通过该风扇组6对该第一、二、三散热鳍片组281、282、283强制散热,以快速将该第一、二、三散热鳍片组281、282、283其上的热量向外排出。

在另一实施例,也可省略前述保护盖组5与风扇组6。在另一实施例,可增设有一扣具组(图中未示)设置在该保护盖组5上,以通过该扣具组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夹层水冷排结构2稳固结合在一载体(如机箱或主机板)上,以达到固定的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于实际实施时,该第二容液板体202的出口2027连接对应的一泵浦(图中未示)的一端且连通,一与发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相贴设的冷却模块(图中未示)分别连接该泵浦的另一端及该第一容液板体201的进口2017且连通,使该夹层水冷排结构2与泵浦及冷却模块结合构成水冷系统,所以通过该泵浦驱动(或扰动)工作液体4于该冷却模块与容液板体组之间一直重复循环散热,因此,使得有效达到解热效能佳及达到冷热交换快速散热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