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0-10V调光接口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4393发布日期:2018-12-21 20:30阅读:1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0-10V调光接口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0-10V调光接口电路。



背景技术:

LED作为新型光源,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的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照明领域中。现有大部分LED灯具不能够调节亮度,通常只能以出厂时设置的一档或两档亮度进行照明,不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照明需求。0~10V是一模拟方式的灯光控制标准,实际上是改变一个0~10V的电压信号,从而控制灯光亮度,但能够实现0~10V调节亮度的LED灯具,调光电路复杂,电路中无用功耗过大,不利于有效利用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0-10V调光接口电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照明需求,提高能源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0-10V调光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接亮度控制引脚,第一电阻分别接第一电容、第二电阻和第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共地,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12V电压,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亮度传感器,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还接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四引脚接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接第七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七电阻接亮度调节端的正极和第八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亮度调节端的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接第六电阻,所述亮度调节端的负极接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的第一引脚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检测外加输入的0-10V调光信号,经过电路转换后此信号将用来控制LED驱动电源输出信号的基准信号,最终控制信号将调节光照度的电流输出,使灯具获得不同的光照度,避免了电位器调节LED负载亮度时能量损失较大的缺陷;电路采用第一共模电感,一方面滤除信号线上共模电磁干扰,另一方面抑制本身向外发出的电磁干扰,避免影响同一电磁环境下其他LED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时相配合的交流输入恒流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0-10V调光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如图1所示,它包括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接亮度控制引脚DIM,第一电阻R1分别接第一电容C1、第二电阻R2和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一电阻R1使得第一电容C1在充电的时候速度变慢,电路中的电压更为平缓,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共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12V电压,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亮度传感器Dimsens,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还接第一共模电感L1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共模电感L1的第四引脚接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接亮度调节端正极DIM+1和第八电阻R8的一端,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接亮度调节端负极DIM-1,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接第六电阻R6,所述亮度调节端负极DIM-1接第一共模电感L1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一共模电感L1的的第一引脚与第一电容C1和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共同接地,第一共模电感L1接在调光接口电路的输入端,一方面滤除信号线上共模电磁干扰,另一方面抑制调光接口电路本身,不向外发出电磁干扰,避免影响同一电磁环境下其他LED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所述第六电阻R6接LED驱动控制接口电路中的芯片U3,具体来说,接驱动芯片U3的第四引脚,0-10V的调光控制信号由亮度调节端正极DIM+1和亮度调节端负极DIM-1输入到电路中,电路中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对于接口电路进行阻抗匹配,避免控制信号反射回来源点,从而提升能源效益,控制信号先由第四电阻R4和第二电阻R2进行分压,然后由第五电阻R5和第一电阻R1分压,最终经过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的滤波,输入到IC1的亮度控制引脚DIM进行调光的控制。

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亮度控制芯片也即第二芯片U2位于交流输入恒流驱动电路中,该电路包括保险丝F,保险丝分别接压敏电阻VAR和第九电阻R9,所述压敏电阻VAR接地,压敏电阻VAR还接第十电阻R10,所述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之间设有第二共模电感L5L5,所述第二共模电感L5L5分别接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的两端,所述第九电阻R9分别接第一电感L2、第十一电阻R11和第一薄膜电容CX1,所述第一电感L2和第十一电阻R11接第二薄膜电容CX2,所述第一薄膜电容CX1接第十二电阻R12和第二电感L3,所述第十二电阻R12和第二电感L3接第二薄膜电容CX2,所述第一电感L2接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三共模电感L6的第四引脚,所述第十电阻R10接第十四电阻R14,所述第十四电阻R14接第十五电阻R15,所述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电感L3和第三共模电感L6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6的第三引脚分别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6的第二引脚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之间设有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还接第三电感L4,所述第三电感L4接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3、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均接地。

它还包括第一芯片U1,所述第一芯片U1采用SY5018,SY5018是单级反激PFC控制的恒压输出芯片,功率因数大于90%,相比SY5011恒压输出更稳定,SY5018FAC配合SY8743/SY8745FCC 可做分级结构的无频闪输出,同时可做RGB,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六引脚分别接第十八电阻R1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一电解电容CE1的正极和第八电容C8,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E1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十八电阻R18接第十七电阻R17,所述第十七电阻R17接第十六电阻R16,所述第十六电阻R16接第三电感以及第三电容C3连接,所述第二十九电阻R29接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接第三十一电阻R31,所述第三十一电阻R31接第三十电阻R30,所述第三十电阻R30分别接第一芯片U1的第七引脚、第二十一电阻R21以及第九电容C9,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一引脚分别接第十九电阻R19和第四电容C4,所述第十九电阻R19接第五电容C5,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二引脚接第六电容C6,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三引脚分别接第七电容C7和第二十电阻R20,所述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四电阻R24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分别接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第二十三电阻R23以及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二十二电阻R22,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接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漏极之间设有第十电容C10,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接第三十六电阻R36和第三十七电阻R37,所述第三十六电阻R36和第三十七电阻R37并联后接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分别接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三电阻R33和第十一电容C11,所述第三十三电阻R33接第三十二电阻R32和第三十四电阻R34,所述二十七电阻分别接第三十二电阻R32和第三十四电阻R34,所述第三十二电阻R32和第三十四电阻R34均接第十一电容C11。

它还包括变压器T,所述变压器T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的一端接第三十七电阻R37,所述第一绕组的另一端接第三十四电阻R34,所述第二绕组的一端接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所述第二绕组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绕组的一端分别接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的正极以及第十二电容C12,所述第十二电容C12分别接第三十九电阻R39和第四十电阻R40,所述第三十九电阻R39和第四十电阻R40均接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二二极管D12的负极,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二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接第二电解电容CE2的正极和第四十一电阻R41,第二电解电容CE2的负极、第四十一电阻R41和第三绕组的抽头共地,所述第三绕组的另一端接第十二极管D10的正极,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接第三十八电阻R38,所述第三十八电阻R38接第三电解电容CE3的正极,所述第三十八电阻R38与第三电解电容CE3的正极之间接电源电压VCCin,第三电解电容CE3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的负极接第四十四电阻R44,所述第四十四电阻R44接第十七二极管D17的负极,所述第十七二极管D17的正极分别接第十六二极管D16的负极、第四十七电阻R47和第十四电容C14,所述第十六二极管D16的正极分别接第十三电容C13和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所述第十三电容C13与第十四电容C14接地,所述第四十七电阻R47分别接第二场效应管Q3的漏极和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3的栅极接第四十六电阻R46,所述第四十六电阻R46与第二场效应管Q3的源极共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接第十五二极管D15的负极,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第十五二极管D15的正极,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设有第四十三电阻R43,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还接第十四二极管D14的负极,第十四二极管D14的正极接地。

它还包括第二芯片U2,第二芯片U2为亮度控制芯片,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二引脚接第四十五电阻R45,所述第四十五电阻R45接第十三二极管D13的正极,所述第四十五电阻R45与第十三二极管D13之间接零电流开关ZCS,第二芯片U2的第二引脚接第四十八电阻R48和第十五电容C15,所述第四十八电阻R48和第十五电容C15接地,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一引脚接第十六电容C16,所述第十六电容C16接第四十九电阻R49,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一引脚接第十七电容C17,第十七电容C17与第四十九电阻R49共地,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四引脚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七引脚接第十八电容C18,所述第十八电容C18接地,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六引脚接第十七二极管D17的正极和第十六二极管D16的负极,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五引脚分别接第十八二极管D18的负极和第五十一电阻R51,所述第五十一电阻R51两端之间设有第十八二极管D18,第五十一电阻R51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八引脚接第五十二电阻R52,所述第五十二电阻R52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三引脚接第五十三电阻R53,所述第五十三电阻R53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五十五电阻R55、第五十六电阻R56、第五十七电阻R57、第五十八电阻R58、第五十四电阻R54以及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十五电阻R55、第五十六电阻R56、第五十七电阻R57和第五十八电阻R58接地,所述第五十四电阻R54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三引脚分别接第十九电容C19和第五十电阻R50,所述第五十电阻R50分别接第四电解电容CE4的正极、第四十二电阻R42、第四十三电阻R43和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解电容CE4的负极与第十九电容C19接地,所述第十四二极管D14和第十七二极管D17均为稳压二极管。

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七引脚作为亮度控制引脚DIM与第一电阻R1连接。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分别接第十九二极管D19的正极和第四共模电感L7的第三引脚,所述第十九二极管D19的负极分别接第四十四电阻R44和第五电解电容CE5的正极,所述第五电解电容CE5的负极接第四共模电感L7的第四引脚,所述第四共模电感L7的第二引脚接数字地SGND,第四共模电感L7的第一引脚接零电流开关ZCS,第四共模电感L7的第四引脚还分别接第五十九电阻R59和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所述第五十九电阻R59和第二十电容C20接第五电解电容CE5的正极,所述第五十九电阻R59和第二十电容C20用于滤波,所述第五电解电容CE5的正极接LED正极,第四共模电感L7的第四引脚接LED负极,LED负极接第二十一电容C21,所述第二十一电容C21接第二十二电容C22,所述第二十二电容C22接数字地SGND。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