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补光灯流控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3391发布日期:2019-01-08 21:18阅读:15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补光灯流控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补光灯流控电路,属于安防电器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基于人脸识别的技术,虹膜识别与活体检测都需要有红外补光灯,现在一般的红外补光灯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直接使用电源串接电阻、然后串接J6(红外发光二极管),再到GND形成回路,J6上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光;但是随着温度的变化J6上的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内阻会发生变化,所以电路上的等效阻值亦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导致电流发生变化。从而发光的亮度发生变化。

因此现在市场上基本上都是用电源串接电阻来实现点亮红外发光二极管。随着使用时间和环境温度其亮度会表现不一致,从而导致虹膜识别或者人体检测识别难度加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以实现精确控制流经红外发光二极管电流的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补光灯流控电路,包括接入LED发光灯接口J3以及分压电路U3;

LED发光灯接口J3的两端分别连接LED发光灯的正负两极,分别为:VDD_LED和VDD_LED-;

分压电路U3为SGM3749YTD16G型号的集成电路,该集成电路设置有7个引脚,1号引脚直接串联VDD_LED-,并在与VDD_LED-接口相连前端通过一节点A4进行分压,该节点A4通过串联一电阻R3后接地;2号引脚通过串联一电容C7接地;3号引脚和7号引脚直接通过导线接地,4号引脚和6号引脚分别串联在电感L1的两端的节点A3和节点A2;5号引脚则通过电阻R1接线至节点A1处;节点A1、节点A2和节点A3处于同一条电路导线上,且节点A1与VBUS_IR相连,节点A3通过二极管D1连接至VDD_LED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节点A1与VBUS_IR相连的电路上连接一分支电路,该电路通过电容C1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二极管D1和VDD_LED相连的电路上连接一分支电路,该电路通过电容C2接地。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应用广泛,其主要通过控制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从而稳定其发光强度,大大提高虹膜或者是活体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红外补光灯改进前的电路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红外补光灯改进后电路工作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分压电路U3的电路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补光灯流控电路,包括接入LED发光灯接口J3以及分压电路U3;

LED发光灯接口J3的两端分别连接LED发光灯的正负两极,分别为:VDD_LED和VDD_LED-;

分压电路U3为SGM3749YTD16G型号的集成电路,该集成电路设置有7个引脚,1号引脚直接串联VDD_LED-,并在与VDD_LED-接口相连前端通过一节点A4进行分压,该节点A4通过串联一电阻R3后接地;2号引脚通过串联一电容C7接地;3号引脚和7号引脚直接通过导线接地,4号引脚和6号引脚分别串联在电感L1的两端的节点A3和节点A2;5号引脚则通过电阻R1接线至节点A1处;节点A1、节点A2和节点A3处于同一条电路导线上,且节点A1与VBUS_IR相连,节点A3通过二极管D1连接至VDD_LED上。

节点A1与VBUS_IR相连的电路上连接一分支电路,该电路通过电容C1接地。

二极管D1和VDD_LED相连的电路上连接一分支电路,该电路通过电容C2接地。

本实用新型在前期实验中,各个点元件的取值为:C1=10uF、C2=10uF、C7=47nF;R1=10K、R3=1.0K;L1是型号为SWPA3015S100MT;D1的型号是B5819W;U3是型号为SGW3749YTD16G;B并且分压电路U3芯片内部有一个0.2V比较器Reference Control为0.2V,这个属于芯片的设选定,也可以通过外部设置选定其他固定值,在保证FB处电压为0.2V,同时根据电路SW→D1→LED→J3→FB+Rset→GND;这部分电路的关系,可以根据FB部分的反馈来调整SW处等效输出电压,其中SW处的等效输出电压,以保证Vfb=0.2V;

当然也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合适的数值,以保证该流控电路适用于其他应用场所,扩大其使用范围。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从而稳定其发光强度,大大提高虹膜或者是活体检测效率,主要是通过我们的分压电路U3中会根据FB部分的电路反馈调节SW处的电压,使得FB处的电压保持在0.2V,这样流经R3的电流I=Vfb/R3=0.2V/1R=200mA(假设R3=1R),如果R3=2R则I=100mA。可见流经R3的电流只跟R3有关;

VDD_LED通过J3连接A4,然后连接到R3和FB,且R3另外一侧到GND;由基尔霍夫电流定理:电路节点中任意一个节点上的电流矢量和为0。简单理解就是节点上流入的电流大小等于流出的电流大小;

而分压电路U3内部的集成电路中,FB与电源内部的运放连接,由分析运放电路的虚断和虚短可知(虚短:是指运放上+和-之间的电压相等。虚断是指:流经+和-之间的电流为0A):流经FB至芯片的电流为0A。实际上由于工艺的限制等原因流经U3+和U3-之间的电流不是0而是uA级别的数值。远远的小于我们红外发光二极管需要的电流0.200A,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流经红外发光二极管J3的电流等于流经R3的电流。并且仅仅与R3的大小有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