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夹层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15182阅读:846来源:国知局
电加热夹层玻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层玻璃,尤其是一种电加热夹层玻璃。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对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透明的玻璃产品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生产生活的场合,但在有些场合透明的玻璃也无可避免的暴露出其使用上的缺点。
[0003]典型的,在采用透明玻璃进行建筑内部隔断,及用作建筑门窗时,这些玻璃却会成为能量逃逸的窗口;为补充这部分逃逸的能量,需要采用一定的加热手段,然而如此却容易急剧增大建筑的整体能耗。

【发明内容】

[0004]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能较好阻隔热量传递的电加热夹层玻璃。
[0005]—种电加热夹层玻璃,其包括第一玻璃单元与第二玻璃单元,该第一玻璃单元具有第一内表面及与该第一内表面相对的第一外表面,该第一内表面靠近该第二玻璃单元,该电加热夹层玻璃还包括胶片层,该第一玻璃单元的第一内表面上形成有导电膜层,该胶片层位于该导电膜层与该第二玻璃单元之间。
[0006]该导电膜层包含IT0、AZ0、GZ0、FT0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该导电膜层的厚度范围为Inm?2000nm。
[0007]该导电膜层包含金属六8、01、(^、祖(^^1、211、511、211511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该导电膜层的厚度范围为0.1nm?50nmo
[0008]该导电膜层包含金属六8、(:11、0、附0^1、211、311、211311等材料的非化学计量比的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该导电膜层的厚度范围为0.1nm?500nmo
[0009 ]该电加热夹层玻璃还包括电极及与该电极电连接的引线,该电极位于该导电膜层上,该引线用于与外部电源相连。
[0010]该第二玻璃单元及该胶片层上形成有通孔,该引线穿过该通孔。
[0011]该电加热夹层玻璃还包括温控开关,该温控开关与该引线电连接。
[0012]该温控开关形成在通孔的上方或夹层玻璃表面的任意区域。
[0013]该电加热夹层玻璃的控温范围是20-100摄氏度。
[0014]该导电膜层位于该第一内表面的内部,该导电膜层的边缘与该第一内表面的边缘相间隔。
[0015]该第一玻璃单元或该第二玻璃单元为浮法玻璃。
[0016]该胶片层由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材料形成。
[0017]上述电加热夹层玻璃的第一内表面上形成有导电膜层,通电时,电流可在导电膜层产生热能,从而使得电加热夹层玻璃温度升高,直到玻璃辐射热量,从而可有效阻隔热量的传递,并减少能耗。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夹层玻璃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所示电加热夹层玻璃沿ΙΙ-ΙΓ线剖开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1所示电加热夹层玻璃沿ΙΙΙ-ΙΙΓ线剖开的示意图。
[0021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夹层玻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及其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请参见图1与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夹层玻璃100包括第一玻璃单元12与第二玻璃单元14。第一玻璃单元12具有第一内表面122及与第一内表面122相对的第一外表面124。第一内表面122靠近第二玻璃单元14。电加热夹层玻璃100还包括胶片层16,第一玻璃单元12的第一内表面122上形成有导电膜层126。胶片层16位于导电膜层126与第二玻璃单元14之间。
[0024]上述电加热夹层玻璃100的第一内表面122上形成有导电膜层126,通电时,电流可在导电膜层126产生热能,从而使得电加热夹层玻璃100温度升高,直到玻璃辐射热量,从而可阻隔热量的传递,减少能耗。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要求,其所采用电源可为AC36V—AC220V伏特电压。实验研究发现,在室内面采用电加热夹层玻璃100时,可以有效的阻隔热量的传递,维持室内外更高的温差,从而获得更舒适的室内环境。电加热夹层玻璃100还可以应用于室内隔断用作建筑室内采暖,除可应用于建筑玻璃采暖外,还可以应用于船舶、汽车、卡车、教练、冬季服务车辆、军用车辆、急救车、火车、起重机、推土机、叉车等窗户防结露除雾玻璃;应用于冷藏展示柜、冰箱门、冷冻室、材料试验室、极端低温环境屏幕保护、视频监控镜头保护玻璃等;以及应用于机场、游泳池、商用厨房、水族馆、橱窗、温室、冬季花园、天窗采暖、小气候恒温环境营造玻璃等。
[0025]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玻璃单元12或第二玻璃单元14可为浮法玻璃。
[0026]胶片16层可由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PVB)材料形成。
[0027]在第一玻璃单元12的第一内表面122上的导电膜层126可包含IT0、AZ0、GZ0、FT0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这时导电膜层126的厚度范围可为Inm?2000nm;或者导电膜层126包含金属六8、01、(^、祖(^^1、211、511、211511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这时导电膜层126的厚度范围可为0.1醒~5011111;再或者导电膜层126可包含金属48、01、0、祖0^1、211、Sn、ZnSn等材料的非化学计量比的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这时导电膜层126的厚度范围可为0.1nm?500nm。在制备采用导电膜层126时,可采用离线镀膜的方式在第一玻璃单元12表面镀制。
[0028]请同时参见图1与图3,电加热夹层玻璃100还可包括电极18及与电极18电连接的引线(图未示)。电极18可位于导电膜层126上,该引线用于与外部电源相连。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玻璃单元14及胶片层16上形成有通孔19,该引线穿过该通孔19并用于外部电源电连接。可以理解,通孔19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内容,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9还可形成于第一玻璃单元12上。
[0029]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为提升电加热夹层玻璃100的安全可靠性,导电膜层126是设置在第一内表面122的内部,导电膜层126的边缘与第一内表面122的边缘相间隔,从而使得电加热夹层玻璃100可导电的部分被严格限制在电加热夹层玻璃100的内部。导电膜层126的边缘与第一内表面122的边缘相间隔可通过边部除膜绝缘来实现。
[0030]此外,藉由温控调节设计,电加热夹层玻璃100的控温范围可以是20摄氏度-100摄氏度,并实现自主恒定控温,从而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并且,通过设置温控开关还可增加温控的便利性。请参见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夹层玻璃200,电加热夹层玻璃200与电加热夹层玻璃100相似,其不同点在于电加热夹层玻璃200还可包括温控开关27。温控开关27通过引线282与电极28电连接;并且该温控开关还可形成在通孔29的上方,从而将通孔29掩盖,如此不仅可提升使用的便利性还可进一步改善电加热夹层玻璃200的外观。
[00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电加热夹层玻璃,其包括第一玻璃单元与第二玻璃单元,该第一玻璃单元具有第一内表面及与该第一内表面相对的第一外表面,该第一内表面靠近该第二玻璃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电加热夹层玻璃还包括胶片层,该第一玻璃单元的第一内表面上形成有导电膜层,该胶片层位于该导电膜层与该第二玻璃单元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导电膜层包含ITO、AZO、GZO、FTO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该导电膜层的厚度范围为Inm?20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导电膜层包含金属Ag、Cu、Cr、NiCr、Al、Zn、Sn、ZnSn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该导电膜层的厚度范围为0.1nm?50n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导电膜层包含金属Ag、Cu、Cr、NiCr、Al、Zn、Sn、ZnSn等材料的非化学计量比的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等导电膜层中的一层或多层,该导电膜层的厚度范围为0.1nm?500n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电加热夹层玻璃还包括电极及与该电极电连接的引线,该电极位于该导电膜层上,该引线用于与外部电源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第二玻璃单元及该胶片层上形成有通孔,该引线穿过该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电加热夹层玻璃还包括温控开关,该温控开关与该引线电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温控开关形成在通孔的上方。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电加热夹层玻璃的控温范围是20-100摄氏度。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其特征是:该导电膜层位于该第一内表面的内部,该导电膜层的边缘与该第一内表面的边缘相间隔。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加热夹层玻璃。上述电加热夹层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单元与第二玻璃单元,该第一玻璃单元具有第一内表面及与该第一内表面相对的第一外表面,该第一内表面靠近该第二玻璃单元,该电加热夹层玻璃还包括胶片层,该第一玻璃单元的第一内表面上形成有导电膜层,该胶片层位于该导电膜层与该第二玻璃单元之间。本发明的电加热夹层玻璃具有安全可靠,可调节控温的优点。
【IPC分类】H05B3/86, C03C17/40, C03C17/34, C03C17/22, C03C17/23, C03C17/06
【公开号】CN105578634
【申请号】CN201610070013
【发明人】苏华, 于思远
【申请人】深圳新晶泉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