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29910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放大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压力传感器已成为一种工业和医疗检测等多领域的重要器件;压力传感器的硅材料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会造成零点温度漂移和灵敏度温度漂移两种非理想特性。传感器的原始输出信号比较小,放大电路的增益过大,输入信号受温度和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很大,导致输出信号难以被准确检测出来。针对传感器输出幅度较小、温度漂移会引起压力精度变化等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电路进行改进,以便满足应用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漂移、高共模抑制比和较低的噪声的基于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三极管、第i^一三极管、第十二三极管、第十三三极管和第十四三极管;
[0006]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i^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八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
[0007]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发射极与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并通过第五电阻与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集电极与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0008]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接地,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接地,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阻接地,所述第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连接VCC电源;所述第十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发射极与第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七电阻接地、集电极输出信号。
[0009]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由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组成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入差分对,第八三极管和第九三极管作为缓冲级提高了前级增益,第十一三极管的作用是使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支路的电流不至于过大而导致第二电阻控制端电压与第一电阻控制端电压相差过大而不对称,第十二三极管作为输出管使电路能够提供很低的输出阻抗,其低漂移、低噪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1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它包括第一三极管Ql、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第八三极管Q8、第九三极管Q9、第十三极管Q10、第^^一三极管Q11、第十二三极管Q12、第十三三极管Q13和第十四三极管Q14 ;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Rl与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十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第i^一三极管Qll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十三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
[0013]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发射极与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连接并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集电极与第八三极管Q8的发射极和第十三极管QlO的基极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第九三极管Q9的发射极和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l接地,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第十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与第十三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第i^一三极管Qll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ll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与第十四三极管Q14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连接VCC电源;第十三三极管Q13的基极与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发射极与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发射极连接;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发射极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集电极输出信号OUTl ;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输入Vp电压,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输入Vn电压,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输入Vbl电压。
[0014]本实施例的前置放大电路形成双极型放大电路,其中第一三极管Ql和第二三极管Q2组成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入差分对,使其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为电流源负载,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确定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支路的电流,能够提供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第八三极管Q8和第九三极管Q9为缓冲级,由两个电流源进行偏置。缓冲级的主要作用是电平位移和提高前级增益。第十三三极管Q13和第十四三极管Q14为第十三极管QlO和第十二三极管Q12的电流源负载;第^^一三极管Ql I的作用是使第一三极管Ql和第二三极管Q2支路的电流不至于过大而导致第二电阻R2控制端电压与第一电阻Rl控制端电压相差过大,造成差分输入管的不对称,使其零点温度漂移低,且减小噪声的影响。第十二三极管Q12作为输出管使用射随器结构,使电路能够提供很低的输出阻抗,具有中等增益。
[001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第十二三极管、第十三三极管和第十四三极管;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八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 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发射极与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并通过第五电阻与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集电极与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接地,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接地,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阻接地,所述第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连接VCC电源;所述第十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发射极与第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七电阻接地、集电极输出信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放大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前置放大电路。其电路中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十一三极管连接、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和第九三极管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三三极管连接,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八三极管和第十三极管连接。本实用新型由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组成输入差分对,第八三极管和第九三极管作为缓冲级提高了前级增益,第十一三极管使输入差分对支路的电流不至于过大而导致第二电阻和第一电阻控制端电压相差过大,第十二三极管作为输出管使电路能提供很低的输出阻抗,其低漂移、低噪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IPC分类】H03F1-26, H03F3-45, H03F1-30
【公开号】CN204539088
【申请号】CN201520188924
【发明人】孙世杰, 李千目, 徐佳, 王赓, 蔡志芹
【申请人】江苏揽胜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