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感应控制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8316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感应控制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开关,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感应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0002]电子开关是指利用电子电路以及电力电子器件实现电路通断的运行单元,至少包括一个可控的电子驱动器件,如晶闸管、晶体管、场效应管、可控硅、继电器等。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子开关主要是指触摸开关、感应开关、声控开关、无线开关等墙壁开关。但现有技术的感应开关的电路结构复杂,通常采用微波感应,成本高昂,难以普及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子感应控制开关。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本实用新型包括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第一电阻至第九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七电容、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电位器、二极管、继电器和电池,所述电池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的负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二端和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7]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子感应控制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热释电红外感应装置作为核心元件,采用电子元器件少、成本低廉、体积小巧、感应控制灵敏,使用方便,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热释电红外感应器ICl、第一电阻Rl至第九电阻R9、第一电容Cl至第七电容C7、第一三极管VTl至第三三极管VT3、第一放大器IC2、第二放大器IC3、电位器RP、二极管VD、继电器J和电池E,电池E的正极同时与热释电红外感应器ICl的正极、第一电容Cl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位器RP的第一端、二极管VD的负极、继电器J的第一端、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和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电池E的负极同时与热释电红外感应器ICl的负极、第一三极管VTl的发射极、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电位器RP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第一电容Cl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和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热释电红外感应器ICl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三极管VTl的基极、第一电阻Rl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l的集电极同时与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一放大器IC2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IC2的负极输入端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阻R5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放大器IC2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和第二放大器IC3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二放大器IC3的负极输入端与电位器RP的滑动端连接,第二放大器IC3的输出端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同时与继电器J的第二端和二极管VD的正极连接,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同时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和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连接。
[0011]热释电红外感应器ICl型号为LN074B、第一电阻Rl为100Ω、第二电阻R2为400 Ω、第三电阻R3为500 Ω、第四电阻R4为2k Ω、第五电阻R5为27k Ω、第六电阻R6至第八电阻R8均为200 Ω、第九电阻R9为479 Ω、第一电容Cl为300uf、第二电容C2为470uf、第三电容C3为10uf、第四电容C4为100uf、第五电容C5为1uf、第六电容C6为120uf、第七电容C7为720uf、第一三极管VTl和第二三极管VT2均为PNP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VT3为NPN型三极管、第一放大器IC2和第二放大器IC3型号均为CA3140、电位器RP为0_2k Ω、二极管VD型号为IN4148、电池E为9V。
[0012]当热释电红外感应器ICl接收到人体释放的热释红外信号后,由热释电红外感应器ICl内部转换成一个频率约0.3?3Hz微弱的低频信号,经第一三极管VTl和第一放大器IC2组成的两级放大器放大后输入第二放大器IC3。两级电压放大采用直流放大器,总增益约70?75分贝。其中电位器RP为参考电压调节电位器,用来调节电路灵敏度,也就是探测范围。平时,参考电压高于第一放大器IC2的输入电压,第二放大器IC3输出低电平。当有人进入探测范围时,热释电红外感应器ICl输出探测电压,经第一三极管VTl和第一放大器IC2放大后使信号输出电压高于参考电压,这时第二放大器IC3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第二三极管VT2导通,继电器J通电吸合,其继电器的开关接通。
[001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电子感应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第一电阻至第九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七电容、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电位器、二极管、继电器和电池,所述电池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的负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二端和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感应控制开关,包括热释电红外感应器、第一电阻至第九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七电容、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电位器、二极管、继电器和电池,当有人进入探测范围时,热释电红外感应器输出探测电压,经第一三极管和第一放大器放大后使信号输出电压高于参考电压,这时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第二三极管导通,继电器通电吸合,其继电器的开关接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热释电红外感应装置作为核心元件,采用电子元器件少、成本低廉、体积小巧、感应控制灵敏,使用方便,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IPC分类】H03K17/945
【公开号】CN204948045
【申请号】CN201520654886
【发明人】朱春强, 朱莉
【申请人】朱春强, 朱莉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