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61030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线圈盘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圈盘及烹饪器具,线圈盘包括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线圈,线圈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嵌套且在绕线区域径向上的宽度相等的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其中,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且多于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本方案提供的线圈盘,设置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且多于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以此相对降低了线圈盘内侧的磁场强度,并相应增加了线圈盘外侧的磁场强度,这有效降低了锅具底部中心区域的振动幅度、降低了锅具加热时因振动产生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同时,本设计可保证整个线圈盘的电感参数变化不大,因而不会影响线圈盘的对锅具的正常加热效率。
【专利说明】
线圈盘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圈盘及包括该线圈盘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现有的烹饪器具如电磁炉,由于线圈盘上线圈的在各区域的匝数基本是一样的,在放置锅具加热食物时,线圈盘产生的磁场会导致锅具底部振动,产生噪音,尤其是对底部厚度相同的锅具,由于锅具底壁的中部强度比外周部弱,变形的趋势更容易,振幅相对更大,更容易首先产生噪音,降低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盘,能够有效降低锅具加热时因振动产生的噪音。
[000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线圈盘的烹饪器具。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盘,包括:支架和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嵌套且在绕线区域径向上的宽度相等的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其中,所述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所述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且多于所述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
[000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通过设置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且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所述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以此相对降低了线圈盘内侧的磁场强度,并相应增加了线圈盘外侧的磁场强度,这有效降低了锅具底部中心区域的振动幅度、降低了锅具加热时因振动产生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同时,本设计可保证整个线圈盘的电感参数变化不大,因而不会影响线圈盘的对锅具的正常加热效率。
[0007]需要解释的是,普通锅具一般由片状钢材经过冲压拉伸或胀型等工艺制作而成,其底部厚度基本上与型材接近,为了方便放置,底部一般加工成整体平坦形状。由于锅具底壁与锅具侧壁过渡结构的作用,锅具底壁上相对靠近锅具侧壁的外周区域刚度较大、而相对远离锅具侧壁的中心区域刚度较小,因此,锅具底壁不同直径区域受到相同频率和变化幅度的作用力时,产生的变形幅度不同,具体地,锅具底部变形幅度的整体表现为外周区域小、而中心区域大。
[0008]而现有的烹饪器具中的线圈盘,一般采用相对较均匀的绕线方式,如:中心区域和外周区域均为单层线或均为双层线,也有部分双层线圈盘为了调节加热均匀性、仅个别线槽采用单层线;以上绕线方式,导致线圈盘中心区域磁场强度较高、而外周区域的磁场强度较低,该磁场分布方式容易加剧锅具底壁中心区域的变形幅度、导致产品加热噪音较高。
[0009]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在保证其加热效果的前提下,通过设置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且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所述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使其磁场强度整体上表现为:内侧强度小、而外侧强度大,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对线圈盘中心的场强进行加强的偏见,达到降低锅具加热时产生的噪音的目的。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外侧的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位于中间的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且多于位于内侧的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即适当减少了线圈盘中间和内侧的线圈匝数,并相应增加了线圈盘外侧的线圈匝数,使线圈盘内侧的磁场强度得到降低,因而显著减小了锅具底部中心区域在该线圈盘内侧磁场中的振动幅度、大幅降低了锅具中心部位产生的噪音;同时,线圈盘外侧的磁场强度得到增加,这一方面增加了锅具底部外周区域的感应产热效率,弥补了因线圈盘内侧磁场强度降低导致的锅具底部中心区域的感应产热效率降低的问题,保证了线圈盘对锅具的正常加热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锅具底部外周区域的刚度较大、不易变形,则即便适当增加其所在位置处的磁场强度也不会引起锅具底部外周区域振幅突增的问题,相对来说,通过对线圈盘上各位置处绕线匝数的调整,在不影响锅具整体加热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从整体上降低锅具产生的噪音的目的。
[0010]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线圈盘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比所述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多至少6匝,且比所述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比所述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多至少6匝。
[0012]经过多次试验和计算,当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比第二绕组及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多6匝时,即能够保证线圈盘对锅具的正常加热功能,同时又能够明显实现降噪目的;控制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比第二绕组及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多6匝以上的匝数的情况,可以实现无振动、无噪音感的完美体验,且由于在噪音和振动方面能耗的大幅降低,可以相对提升产品的加热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00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所述第二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
[0014]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三绕组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第二绕组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这样可以相对提高第三绕组处的线圈分布密度,且在各组线圈匝数一定的前提下,利用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较多的特点,通过此设计可以相对提高第三绕组内线圈层的耦合强度、强化第三绕组处对漏感问题的抑制作用,保证改变各匝线圈分布情况后整个线圈盘上的电感参数变化不大,这样可以在实现降噪目的的同时保证产品的加热效率。另外,基于第三绕组线圈匝数较多的特征,这样设置可以更灵活地控制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及第三绕组在径向上的宽度,能够实现控制整个线圈盘位于锅具在水平面的投影区域内,如此设计可以提尚对磁场能量的有效利用率、提尚广品的能效。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为满足第三绕组线圈匝数较多的绕线需求,本方案中也可采用单层密绕的方式绕制该第三绕组。
[0015]可以理解的是,线圈盘大致分为两种方式:疏绕式和密绕式。对于疏绕式线圈盘,支架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容纳线圈的线槽,而每个线槽内,在线盘轴线方向上,可以容纳多层绕线;对于密绕式线圈盘,则支架上没有设置特制的线槽,此时,导线仅是从内圈位置按照相同顺序绕到外圈位置,但在线圈盘轴线方向上,仍然可以绕成多个线层。进一步地,对于疏绕式线圈盘,个别线槽可以按照需要不做绕线,且圈与圈之间的距离可以是不固定的,方便用来调节磁场的分布;对于密绕式线圈盘,从内到外,也可以按需要在部分位置不做绕线。对于上述方案而言,线圈通过前述疏绕式或密绕式制成皆可,其具体工艺过程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00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绕组的内侧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少于其中部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
[0017]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三绕组上位于其内侧的轴向线圈层数少于位于其中部的轴向线圈层数,以沿第三绕组的径向向其中部,第三绕组在线圈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呈增大趋势,这可以便于控制第二绕组与第三绕组之间形成线圈层数逐渐增大的过渡趋势,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二绕组与第三绕组连接位置两侧的磁场强度发生突变的问题、进而可以避免锅具底壁上对应第二绕组的区域与锅具底壁上对应第三绕组的区域之间因温度梯度过大造成的热分布不均匀问题、或因变形幅度梯度过大时产生的内应力导致锅具底壁变形的问题,如此可在解决产品噪音问题的同时、避免对产品的其他功能造成影响,力求从整体上完善产品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的是,锅具底壁的刚度从其中心向外呈逐渐减小趋势,此处设置第三绕组内侧的线圈层数少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以使第三绕组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由内向外呈逐渐增强趋势,这与锅具底壁的刚度由内向外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相适宜,可以在保证产品对锅具加热效率的同时抑制噪音的增幅、达到降噪目的。
[00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绕组的外侧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少于其中部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
[0019]可以理解的是,锅具的侧壁与底壁的过渡部位大致呈弧形,且自锅具的底壁向靠近侧壁的方向逐渐向上翘起,从过渡部位的感应产热效率看,这使得该过渡部位与线圈之间的间距由内向外呈逐渐增大趋势、即过渡部位在磁场中感应产热效率由内向外呈减小趋势;从过渡部位的刚度看,过渡部位作为侧壁与底壁的连接结构,其刚度高于锅具侧壁和锅具底壁的刚度,且过渡部位中心的刚度高于其上相对靠近侧壁位置处的刚度、且高于其上相对靠近底壁位置处的刚度。
[0020]在本方案中,优选第三绕组正对锅具的过渡部位,从宏观上看,本设计中线圈的磁场分布大致呈中心区域磁场弱、外周磁场强,这样可以使磁场强度分布情况与锅具刚度分布情况相适宜,达到整体上降低锅具噪音的目的;从微观上看,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三绕组上位于其外侧的轴向线圈层数少于位于其中部的轴向线圈层数,以从第三绕组的中部沿其径向向外,使第三绕组在线圈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呈减小趋势,这使第三绕组产生的磁场强度大致呈中间强、外侧弱分布,这样以使第三绕组产生的磁场尽量集中分布于锅具感应能力较强的位置处、提高锅具的感应产热效率,且适当削弱锅具上感应产热能力较弱部位处的磁场强度分布、减小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此外,由于锅具的过渡部位的中部刚度最强,这样在保证产品加热能效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抑制过渡部位因磁场强度升高引起的振动、噪首增幅,提尚广品的综合性能。
[0021]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也可设置第三绕组外侧的线圈层数等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或者,设置第三绕组外侧的线圈层数大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
[00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
[0023]由于线圈盘中心部位一般存在加热盲区,因此设置靠近线圈盘中心部位的第一绕组的轴向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第二绕组的轴向线圈层数的最大值,既保证了线圈盘内侧区域的磁场强度的均匀性,又保证了线圈盘中心部位的磁场强度不至于过小,以弥补中心部位的加热盲区,使锅具中心部位也能够得到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线圈盘对锅具的加热均匀性,提高了烹饪效果。
[00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为I或2层,和/或所述第二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为I或2层,和/或所述第三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至少为3层。
[0025]设置线圈盘内侧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为I或2层,使得线圈盘内侧的磁场强度相对较小且较均匀,这样既能够保证线圈盘内侧产生的磁场均匀地作用于锅具,以保证线圈盘的加热均匀性,又降低了对锅具的作用力,因而降低了锅具振动产生的噪音;设置线圈盘外侧的第三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至少为3层,这样可以相对提高第三绕组处的线圈分布密度,且在各组线圈匝数一定的前提下,利用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较多的特点,通过此设计可以相对提高第三绕组内线圈层的耦合强度、强化第三绕组处对漏感问题的抑制作用,保证改变各匝线圈分布情况后整个线圈盘上的电感参数变化不大,这样可以在实现降噪目的的同时保证产品的加热效率。
[002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磁条,安装在所述支架上,且包括与所述第一绕组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二绕组相对设置的第二导磁部及与所述第三绕组相对设置的第三导磁部;其中,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一绕组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导磁部与所述第二绕组之间的间隙和所述第三导磁部与所述第三绕组之间的间隙相等。
[0027]磁条的设置,能够加强线圈盘工作时的磁场,使得磁力线聚集,磁损耗降低,线圈盘的加热效果更好;而设置第一导磁部与第一绕组之间的间隙、第二导磁部与第二绕组之间的间隙和第三导磁部与第三绕组之间的间隙相等,能够使三个绕组的线圈产生的磁场,在磁条的辅助作用下,更加均匀,且能够进一步弥补线圈盘中间部位的加热盲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线圈盘的加热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果。进一步地,由于三个绕组的线圈层数可以变化,因而磁条形状跟随线圈层数发生变化,即第一导磁部,第二导磁部和第三导磁部的表面可以为渐变式变化,以进一步降低线圈盘的磁损耗。
[002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磁部、所述第二导磁部和所述第三导磁部为一体式结构。
[0029]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
[0030]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因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线圈盘,因而在加热食物时,能够有效降低锅具的振动幅度,进而降低加热时的噪音,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提升了产品的品牌形象。
[003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具,所述锅具包括底壁、侧壁及连接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的过渡部,所述锅具置于所述线圈盘上且与所述线圈盘的中心共轴线时,所述过渡部位于所述线圈盘的第三绕组的正上方。
[0032]在本方案中,线圈盘产生的磁场分布大致呈中心区域磁场弱、外周磁场强,此处通过设置锅具置于线圈盘上且与线圈盘中心共轴线时,弧形过渡部位于第三绕组的正上方,这样可以使磁场强度分布情况与锅具刚度分布情况相适宜,达到整体上降低锅具噪音的目的。
[003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部为连接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的弧形壁。
[0034]在本方案中,弧形壁的构型美观,且该结构在加工过程中造成的内部应力小、不会出现锅具内部应力集中的问题,可以从结构上提高锅具的使用强度和刚度;另外,锅具在磁场中受作用力作用时,该弧形壁能够将垂直作用于其表面的应力以切向作用形式分别传递给锅具的侧壁和底壁,这样能够起到有效地卸荷作用、减小锅具底壁受到的垂直于其表面的作用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锅具底壁的变形量,进一步强化产品的降噪效果。
[0035]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过渡部的具体形状可根据锅具的外观构造需求或使用强度要求具体设计,例如,过渡部还可设计为呈倾斜直线形、角度变化的折线形、角形等,其具体构型方案有多种,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0036]优选地,锅具的底壁、侧壁及过渡部为一体式结构。
[0037]可选地,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IH电饭煲或IH电压力锅。
[003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4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2]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3]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在锅具径向上各位置处噪音影响程度的折线示意图。
[0044]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45]I线圈盘,10支架,11线槽,20线圈,21第一绕组,22第二绕组,23第三绕组,2磁条,3锅具,31底壁,32过渡部,33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8]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线圈盘。
[004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I,包括:支架10和安装在支架10上的线圈20。
[0050]其中,线圈20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嵌套的第一绕组21、第二绕组22和第三绕组23,且第一绕组21、第二绕组22及第三绕组23在绕线区域径向上的宽度相等;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二绕组22的线圈匝数且多于第一绕组21的线圈匝数。
[0051]具体地,第一绕组21、第二绕组22及第三绕组23可以为串接关系或并接关系。
[00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I,通过设置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二绕组22的线圈匝数、且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一绕组21的线圈匝数,以此相对降低了线圈盘I内侧的磁场强度,并相应增加了线圈盘I外侧的磁场强度,这有效降低了锅具3底部中心区域的振动幅度、降低了锅具3加热时因振动产生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同时,本设计可保证整个线圈盘I的电感参数变化不大,因而不会影响线圈盘I的对锅具3的正常加热效率。
[0053]更具体而言,本方案的线圈盘I与锅具3配合使用,其中,如图4所示,锅具3包括底壁31、侧壁33及连接底壁31和侧壁33的过渡部32,且优选锅具3置于线圈盘I上且与线圈盘I的中心共轴线时,过渡部32位于线圈盘I的第三绕组23的正上方。
[0054]需要解释的是,锅具3—般由片状钢材经过冲压拉伸或胀型等工艺制作而成,其底壁31厚度基本上与型材接近,为了方便放置,底壁31—般加工成整体平坦形状。由于锅具3的过渡部32的作用,锅具3的底壁31上相对靠近锅具3的侧壁33的外周区域刚度较大、而相对远离该侧壁33的中心区域刚度较小,因此,锅具3的底部不同直径区域受到相同频率和变化幅度的作用力时,产生的变形幅度不同,具体地,如图4所示,锅具3的底壁31变形幅度的整体表现为外周区域小、而中心区域大,进而使得在锅具3的底壁31上的噪音影响在其中心位置处达到峰值、且该噪音影响沿锅具3底壁31的径向向外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
[0055]而现有的烹饪器具中的线圈盘,一般采用相对较均匀的绕线方式,如:中心区域和外周区域均为单层线或均为双层线,也有部分双层线圈盘为了调节加热均匀性、仅个别线槽采用单层线;以上绕线方式,导致线圈盘中心区域磁场强度较高、而外周区域的磁场强度较低,该磁场分布方式容易加剧锅具3的底壁31中心区域的变形幅度、导致产品加热噪音较尚O
[0056]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I,在保证其加热效果的前提下,通过设置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二绕组22的线圈匝数、且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多于第一绕组21的线圈匝数,使其磁场强度整体上表现为:内侧强度小、而外侧强度大,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对线圈盘I中心的场强进行加强的偏见,达到降低锅具3加热时产生的噪音的目的。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外侧的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多于位于中间的第二绕组22的线圈匝数、且多于位于内侧的第一绕组21的线圈匝数,即适当减少了线圈盘I中间和内侧的线圈匝数,并相应增加了线圈盘I外侧的线圈匝数,使线圈盘I内侧的磁场强度得到降低,因而显著减小了锅具3的底壁31中心区域在该线圈盘I内侧磁场中的振动幅度、大幅降低了锅具3中心部位产生的噪音;同时,线圈盘I外侧的磁场强度得到增加,这一方面增加了锅具3的底壁31外周区域的感应产热效率,弥补了因线圈盘I内侧磁场强度降低导致的锅具3的底壁31中心区域的感应产热效率降低的问题,保证了线圈盘I对锅具3的正常加热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锅具3的底壁31外周区域的刚度较大、不易变形,则即便适当增加其所在位置处的磁场强度也不会引起锅具3底壁31外周区域振幅突增的问题,相对来说,通过对线圈盘I上各位置处绕线匝数的调整,在不影响锅具3整体加热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从整体上降低锅具3产生的噪音的目的。
[005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比第二绕组22的线圈匝数多至少6匝,且比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比第一绕组21的线圈匝数多至少6匝。
[0058]经过多次试验和计算,当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比第二绕组22及第一绕组21的线圈匝数多6匝时,即能够保证线圈盘I对锅具3的正常加热功能,同时又能够明显实现降噪目的;控制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比第二绕组22及第一绕组21的线圈匝数多6匝以上的匝数的情况,可以实现无振动、无噪音感的完美体验,且由于在噪音和振动方面能耗的大幅降低,可以相对提升广品的加热能效、实现广品的节能减排。
[0059]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绕组23和第二绕组23同轴,且在线圈20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分布情况为:第三绕组23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第二绕组22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
[0060]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三绕组23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第二绕组22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这样可以相对提高第三绕组23处的线圈20分布密度,且在各组线圈匝数一定的前提下,利用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较多的特点,通过此设计可以相对提高第三绕组23内线圈20层的耦合强度、强化第三绕组23处对漏感问题的抑制作用,保证改变各匝线圈20分布情况后整个线圈盘I上的电感参数变化不大,这样可以在实现降噪目的的同时保证产品的加热效率。另外,基于第三绕组23线圈匝数较多的特征,这样设置可以更灵活地控制第一绕组21、第二绕组22及第三绕组23在径向上的宽度,能够实现控制整个线圈盘I位于锅具3在水平面的投影区域内,如此设计可以提高对磁场能量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产品的能效。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为满足第三绕组23线圈匝数较多绕线需求,本方案中也可采用单层密绕的方式绕制该第三绕组23。
[0061]可以理解的是,线圈盘I大致分为两种方式:疏绕式和密绕式。对于疏绕式线圈盘I,支架10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容纳线圈20的线槽11,而每个线槽11内,在线盘轴线方向上,可以容纳多层绕线;对于密绕式线圈盘I,则支架10上没有设置特制的线槽11,此时,导线仅是从内圈位置按照相同顺序绕到外圈位置,但在线圈盘I轴线方向上,仍然可以绕成多个线层。进一步地,对于疏绕式线圈盘1,个别线槽11可以按照需要不做绕线,且圈与圈之间的距离可以是不固定的,方便用来调节磁场的分布;对于密绕式线圈盘I,从内到外,也可以按需要在部分位置不做绕线。对于上述方案而言,线圈20通过前述疏绕式或密绕式制成皆可,其具体工艺过程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0062]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绕组23在线圈20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分布情况为:第三绕组23内侧的线圈层数少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
[0063]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三绕组23上位于其内侧的线圈层数少于位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以沿第三绕组23的径向向其中部,第三绕组23在线圈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呈增大趋势,这可以便于控制第二绕组22与第三绕组23之间形成线圈层数逐渐增大的过渡趋势,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二绕组22与第三绕组23连接位置两侧的磁场强度发生突变的问题、进而可以避免锅具3底壁31上对应第二绕组22的区域与锅具3底壁31上对应第三绕组23的区域之间因温度梯度过大造成的热分布不均匀问题、或因变形幅度梯度过大时产生的内应力导致锅具3底壁31变形的问题,如此可在解决产品噪音问题的同时、避免对产品的其他功能造成影响,力求从整体上完善产品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的是,锅具3底壁31的刚度从其中心向外呈逐渐减小趋势,此处设置第三绕组23内侧的线圈层数少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以使第三绕组23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由内向外呈逐渐增强趋势,这与锅具3底壁31的刚度由内向外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相适宜,可以在保证产品对锅具3加热效率的同时抑制噪音的增幅、达到降噪目的。
[006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三绕组23在线圈20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分布情况为:第三绕组23外侧的线圈层数少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
[0065]可以理解的是,锅具3的侧壁33与底壁31的过渡部32位大致呈弧形,且自锅具3的底壁31向靠近侧壁33的方向逐渐向上翘起,从过渡部32位的感应产热效率看,这使得该过渡部32位与线圈20之间的间距由内向外呈逐渐增大趋势、S卩过渡部32位在磁场中感应产热效率由内向外呈减小趋势;从过渡部32位的刚度看,过渡部32位作为侧壁33与底壁31的连接结构,其刚度高于锅具3侧壁33和锅具3底壁31的刚度,且过渡部32位中心的刚度高于其上相对靠近侧壁33位置处的刚度、且高于其上相对靠近底壁31位置处的刚度。
[0066]在本方案中,优选第三绕组23正对锅具3的过渡部32位,从宏观上看,本设计中线圈20的磁场分布大致呈中心区域磁场弱、外周磁场强,这样可以使磁场强度分布情况与锅具3刚度分布情况相适宜,达到整体上降低锅具3噪音的目的;从微观上看,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三绕组23上位于其外侧的线圈层数少于位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以从第三绕组23的中部沿其径向向外,使第三绕组在线圈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呈减小趋势,这使第三绕组23产生的磁场强度大致呈中间强、外侧弱分布,这样以使第三绕组23产生的磁场尽量集中分布于锅具3感应能力较强的位置处、提高锅具3的感应产热效率,且适当削弱锅具3上感应产热能力较弱部位处的磁场强度分布、减小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此外,由于锅具3的过渡部32位的中部刚度最强,这样在保证产品加热能效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抑制过渡部32位因磁场强度升尚引起的振动、噪首增幅,提尚广品的综合性能。
[0067]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如图2所示,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也可设置第三绕组23外侧的线圈层数等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除此之外,还可设置第三绕组23外侧的线圈层数大于其中部的线圈层数。
[0068]进一步地,第一绕组21和第二绕组22同轴,且在线圈20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分布情况为:第一绕组21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第二绕组22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
[006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第一绕组21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与第二绕组22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相等。
[0070]由于线圈盘I中心部位一般存在加热盲区,因此设置靠近线圈盘I中心部位的第一绕组21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第二绕组22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既保证了线圈盘I内侧区域的磁场强度的均匀性,又保证了线圈盘I中心部位的磁场强度不至于过小,以弥补中心部位的加热盲区,使锅具3中心部位也能够得到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线圈盘I对锅具3的加热均匀性,提高了烹饪效果。
[007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绕组21在线圈20轴向上的线圈层数为I或2层。
[007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绕组22在线圈20轴向上的线圈层数为I或2层。
[007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绕组23在线圈20轴向上的线圈层数至少为3层。
[0074]可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其中,设置线圈盘I内侧的第一绕组21和第二绕组22的线圈层数为I或2层,使得线圈盘I内侧的磁场强度相对较小且较均匀,这样既能够保证线圈盘I内侧产生的磁场均匀地作用于锅具3,以保证线圈盘I的加热均匀性,又降低了对锅具3的作用力,因而降低了锅具3振动产生的噪音;设置线圈盘I外侧的第三绕组23的线圈层数至少为3层,这样可以相对提高第三绕组23处的线圈20分布密度,且在各组线圈匝数一定的前提下,利用第三绕组23的线圈匝数较多的特点,通过此设计可以相对提高第三绕组23内线圈20层的耦合强度、强化第三绕组23处对漏感问题的抑制作用,保证改变各匝线圈20分布情况后整个线圈盘I上的电感参数变化不大,这样可以在实现降噪目的的同时保证产品的加热效率。
[0075]优选地,如图1所示,线圈盘I还包括磁条2,具体地,磁条2安装在支架10上,且包括与第一绕组21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磁部、与第二绕组22相对设置的第二导磁部及与第三绕组23相对设置的第三导磁部;其中,第一导磁部与第一绕组21之间的间隙、第二导磁部与第二绕组22之间的间隙和第三导磁部与第三绕组23之间的间隙相等。
[0076]磁条2的设置,能够加强线圈盘I工作时的磁场,使得磁力线聚集,磁损耗降低,线圈盘I的加热效果更好;而设置第一导磁部与第一绕组21之间的间隙、第二导磁部与第二绕组22之间的间隙和第三导磁部与第三绕组23之间的间隙相等,能够使三个绕组的线圈20产生的磁场,在磁条2的辅助作用下,更加均匀,且能够进一步弥补线圈盘I中间部位的加热盲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线圈盘I的加热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果。进一步地,由于三个绕组的线圈层数可以变化,因而磁条2形状跟随线圈层数发生变化,即第一导磁部,第二导磁部和第三导磁部的表面可以为渐变式变化,以进一步降低线圈盘I的磁损耗。优选地,第一导磁部、第二导磁部和第三导磁部为一体式结构。
[0077]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线圈盘I。
[0078]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因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线圈盘I,因而在加热食物时,能够有效降低锅具3的振动幅度,进而降低加热时的噪音,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提升了产品的品牌形象。
[0079]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具3,如图4所示,锅具3包括底壁31、侧壁33及连接底壁31和侧壁33的过渡部32,锅具3置于线圈盘I上且与线圈盘I的中心共轴线时,过渡部32位于线圈盘I的第三绕组23的正上方。
[0080]在本方案中,线圈盘I产生的磁场分布大致呈中心区域磁场弱、外周磁场强,此处通过设置锅具3置于线圈盘I上且与线圈盘I中心共轴线时,弧形过渡部32位于第三绕组23的正上方,这样可以使磁场强度分布情况与锅具3刚度分布情况相适宜,达到整体上降低锅具3噪音的目的。
[0081 ]优选地,过渡部32为连接底壁31和侧壁33的弧形壁。
[0082]在本方案中,弧形壁的构型美观,且该结构在加工过程中造成的内部应力小、不会出现锅具3内部应力集中的问题,可以从结构上提高锅具3的使用强度和刚度;另外,锅具3在磁场中受作用力作用时,该弧形壁能够将垂直作用于其表面的应力以切向作用形式分别传递给锅具3的侧壁33和底壁31,这样能够起到有效地卸荷作用、减小锅具3底壁31受到的垂直于其表面的作用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锅具3底壁31的变形量,进一步强化产品的降噪效果。
[0083]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过渡部32的具体形状可根据锅具3的外观构造需求或使用强度要求具体设计,例如,过渡部32还可设计为呈倾斜直线形、角度变化的折线形、角形等,其具体构型方案有多种,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0084]优选地,锅具3的底壁31、侧壁33及过渡部32为一体式结构。
[0085]可选地,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IH电饭煲或IH电压力锅。
[0086]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87]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8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8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和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嵌套且在绕线区域径向上的宽度相等的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 其中,所述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多于所述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且多于所述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绕组的线圈匝数比所述第二绕组的线圈匝数多至少6匝,且比所述第一绕组的线圈匝数多至少6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所述第二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绕组的内侧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少于其中部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绕组的外侧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少于其中部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的最大值。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为I或2层,和/或所述第二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为I或2层,和/或所述第三绕组在轴向上的线圈层数至少为3层。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磁条,安装在所述支架上,且包括与所述第一绕组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二绕组相对设置的第二导磁部及与所述第三绕组相对设置的第三导磁部; 其中,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一绕组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导磁部与所述第二绕组之间的间隙和所述第三导磁部与所述第三绕组之间的间隙相等。9.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锅具,所述锅具包括底壁、侧壁及连接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的过渡部,所述锅具置于所述线圈盘上且与所述线圈盘的中心共轴线时,所述过渡部位于所述线圈盘的第三绕组的正上方。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为连接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的弧形壁。
【文档编号】H05B6/36GK205546020SQ201620329768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9日
【发明人】江太阳, 易亮, 伍世润, 马志海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