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键盘和防止静电释放的宽键盘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47024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宽键盘和防止静电释放的宽键盘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1、发明领域本发明一般涉及用于在终端输入包含字母和数字等信息的键盘,特别是涉及宽键盘和宽键盘支架结构,这种宽键盘及其支架结构增加了供按键方便的按压的接触面积并使引入键盘的静电减至最小。
2、相关技术描述便携式终端是一种通过与基站的无线电联系而向用户提供无线电通讯服务的移动站。除了发射声音和图画外,该终端另外还可提供如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等无线电通讯服务。一般,根据外观,将终端分为条型、翻盖型和折叠型。通常终端包括数据输入设备,液晶显示屏(LCD)以显示输入的数据,语音发送器/接收器,和天线装置。

图1显示了一个典型的终端。参考图1,该终端包括了主体10。主体10上设有天线装置11,呼叫显示灯12以形象地指示一个呼叫的接收,作为声音接收器的耳机13,显示输入数据的液晶显示屏14,拥有多个按键以输入字母和数字等信息的键盘15,和用作声音发送器的麦克风16。
如图2所示,该数据输入设备包括安装于主体10的顶壳框架101内的键盘15。键盘15有多个按键150,使各按键150整体联接的薄层部分151,一些从薄层部分151的下表面凸出来的触点凸起152,和限制按键150向上运动的约束部分153。键盘15由薄膜成形技术制成。按键150的顶端150a与顶壳框架101的表面101a齐平或高于该表面。顶壳框架内形成有与按键150数目一样多的孔101b以安置按键150。
使用者按压按键150的顶端150a以输入数据。金属圆帽,碳接触点,和印刷电路板位于触点凸起152的下面,这是人所周知的,因而这里将不再描述。
目前,终端向尺寸小,重量轻,和改善便携性的方向发展。但是,按键的尺寸却是终端微型化的一个障碍。虽然键盘的按键应该在尺寸上相应缩小以使终端微型化,但是太小的按键却造成了使用者按压按键的不方便。而另一方面,增大的按键虽会使数据输入方便但却会使终端主体增大。进而,当静电通过框架内的按键插入孔引入时,传统的终端就会遇到静电释放(ESD)问题的困扰。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宽键盘和宽键盘支架结构,它在使按键尽量大的同时也有助于主体的微型化。
通过便携式终端内的一种宽键盘和一种宽键盘支架结构可以达到前述的和另外的目的。多个按键顶端以矩阵的行和列的形式紧密接触地布置在该宽键盘中。按键薄膜有多个与按键顶端的底面接触的上凸起,多个与金属圆帽隔开的作为触点的下凸起,和一些在上凸起之间的凹槽。按键框架插入按键薄膜的凹槽中并有至少一个向上伸展的隔片,该隔片为按键顶端在顶壳框架和按键薄膜之间上下运动提供了空间。
在宽键盘支架结构中,顶壳框架具有用导电材料处理过的内壁。多个按键顶端以矩阵的行和列的形式相互间紧密接触地安置于顶壳框架之中。按键薄膜有多个与按键顶端底面接触的上凸起,多个与金属圆帽隔开的作为接触点的下凸起,和一些在上凸起之间的凹槽,并将该按键薄膜粘结在按键顶端的底表面上。导电的按键框架插入按键薄膜的凹槽中并有至少一个向上伸展的隔片,该隔片提供了按键顶端在顶壳框架和按键薄膜之间上下运动的空间。连接螺丝套从顶壳框架底面的预定部位伸出,通过螺钉与主板连接,其表面经导电材料处理以与按键框架接触。
图1是一种带有键盘的普通终端的透视图。
图2是该普通终端键盘和键盘支架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带有宽键盘的终端的透视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终端中,宽键盘和宽键盘支架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所示键盘和宽键盘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优先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优先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不会对一些众所周知的功能或构造作详细描述,因为这种描述将在不必要的细节上使本发明变得模糊不清。
应注意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宽键盘和宽键盘支架结构适用于包括条型、翻盖型和折叠型在内的所有便携式终端。下面的描述始终是以条型终端中的宽键盘和宽键盘结构为例进行的。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3是一具有宽键盘的终端的透视图。尽管在该图中宽键盘32是置于主体30的下部,但这仅只是一个例子而已。例如,在主体30上,宽键盘32和液晶显示器(LCD)31的位置可以互换。在宽键盘32中以矩阵方式紧密布置了多个按键顶端320。在该宽键盘32中的按键顶端320的顶端可以齐平于、高于或低于顶壳框架301的表面。图1表示,按键顶端320的顶端低于顶壳框架301的表面。按键顶端320相互间紧密接触,其间仅有一条足够使按键向下运动的缝隙。
参照图4和图5,来对依据本发明的宽键盘和宽键盘支架结构进行描述参考图4,宽键盘32包括多个紧密接触的按键顶端320,粘结在按键顶端320下面的硅橡胶按键薄膜321和按键框架322。按键框架插入按键薄膜321以支承按键顶端320并控制按键顶端320的垂直运动。
按键顶端320的顶端暴露在外,以便于使用者触摸,而在顶壳框架300内,按键顶端320的底端与按键薄膜321粘结在一起。按键薄膜321包括一些与按键顶端320底端联接的上凸起321a,一些与金属圆帽41隔开或接触的下触点321b,和一些在上凸起321a间的凹槽S1。按键框架322具有多个孔并插入凹槽S1中。按键框架322还有一个隔片322a以便在垂直方向上将顶壳框架300与按键框架322隔开。隔片322a从按键框架322垂直向上伸展,其端部与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接触。
当使用者按压按键顶端320的顶端以输入数据时,按键顶端320向下运动,压住金属圆帽41。这样,使金属圆帽41的碳触点与主板40的碳触点接触,由此产生一信号。随着作用力从按键顶端320上撤离,由于金属圆帽41和按键薄膜321的弹性作用,按键顶端320回到其原始位置。
参考图5,用导电材料,特别是用喷涂或镀铜对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进行处理。从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向下伸展的连接螺丝套302的表面也被用导电材料喷涂过。按键框架322由导电材料压铸而成。
因此,通过用螺钉42将宽键盘32与顶壳框架300的螺丝套302连接,使主板40、螺钉42、键盘框架322、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和隔片322a等之间每个部件至少有一个位置发生接触。例如,经按键顶端320之间缝隙所引起的静电就可通过键盘框架322和隔片322a或通过键盘框架322、螺钉42和螺丝套302接地至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从主板40产生的静电则可通过螺钉42和螺丝套302的表面302a被接地到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字母B代表由按键顶端320的底端与按键薄膜321的上凸起321a粘结而产生的粘结层。
也可用螺丝套302的构形来提供按键顶端上下运动的空间,而不用隔片322a来提供。按键顶端320由导电材料构成,其侧面与隔片322a接触以使由外部引入的静电减至最小。
因此,建立了三条防止静电释放的接地路径按键顶端320,隔片322a,和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按键框架322,隔片322a,和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按键框架322,螺钉42,螺丝套302,和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另外,从主板40及其上的电路和集成电路片上产生的静电都经过螺钉42和螺丝套302接地到顶壳框架300的内壁300a。
依照以上描述的本发明,按键顶端以相互间紧密接触的形式排列。因此,本发明显示出了增大了尺寸的按键的优点按键按压方便,可使主体微型化,和可将外部引入的静电的接地。
虽然参照其中的某优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对本专业的人士来说将会明显的,在细节和形式还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而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
权利要求
1.一种在便携式终端的顶壳框架之内的宽键盘,包括多个按键顶端,以矩阵的行和列的形式紧密接触地布置;一种按键薄膜,包含多个与按键顶端的底面接触的上凸起,多个与金属圆帽隔开的作为触点的下凸起,多个在上凸起之间的凹槽;一种按键框架插入按键薄膜的凹槽之中,并具有至少一个向上伸展的隔片,该隔片用来为按键顶端在顶壳框架和按键薄膜之间上下运动提供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键盘,其特征在于按键框架是以压铸的方法制造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键盘,其特征在于隔片是直立的和对称的。
4.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用以防止静电释放(ESD)的宽键盘支架结构,包括一种具有用导电材料处理过的内壁的顶壳框架;多个在顶壳框架之内以矩阵的行和列的形式彼此紧密接触排列的按键顶端;一种按键薄膜,包含多个与按键顶端底面接触的上凸起,多个与金属圆帽隔开的作为接触点的下凸起,多个上凸起之间的凹槽,并且该按键薄膜被粘结在按键顶端的底面上;一种导电的按键框架,插入按键薄膜的凹槽之中,并且该按键框架具有至少一个向上伸展的隔片,以便为在顶壳框架和按键薄膜之间上下运动的按键顶端提供运动的空间;一种连接螺丝套,从顶壳框架的底面的预定部位伸出,以便借助螺钉与主板连接,该连接螺丝套的表面用导电材料处理过以便与键盘框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宽键盘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隔片的端部与顶壳框架的内壁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宽键盘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按键顶端由导电材料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宽键盘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按键顶端的侧面与隔片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是一种便携式终端内的宽键盘和宽键盘支架结构。多个按键顶端以矩阵的行和列的方式紧密接触地布置在该宽键盘内。按键薄膜包含多个与按键顶端的底面接触的上凸起,多个与金属圆帽隔开的作为触点的下凸起,和一些在上凸起之间的凹槽。按键框架插入按键薄膜的凹槽之中并具有至少一个向上伸展的隔片,以便在顶壳框架与按键薄膜之间为按键顶端上下运动提供空间。
文档编号H04M1/23GK1339732SQ0112338
公开日2002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9日
发明者朴圣善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