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0561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向摄像元件和观察光学系统进行光路分割的光路分割机构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
背景技术
为了观察飞禽等自然动物,广泛使用有20倍~60倍左右的倍率的地上望远镜。一般,作为地上望远镜的结构,公知有由正(凸)透镜和作为直立系统起作用的负(凹)透镜构成的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或者在仅由正(凸)透镜构成的开普勒式望远镜的基本结构上作为直立系统增加了棱镜等的结构等,但以上的结构的地上望远镜都是为了使使用者能够观察直立像而构成的。
在自然动植物的观察用途上使用地上望远镜时,不只是观察对象物,还有保留记录的需要。申请人已在专利文献1(特开2003-248266号公报)所记载的专利申请中提出有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其是能够拍摄观察像的系统,并且因观察空间像而能够观察鲜明且明亮的像。
专利文献1中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的结构中,除观察光学系统的结构之外的主光学系统的结构与普通的单点镜像(一眼レフ)式数码摄像机的结构类似,故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全反射的快速返回反射镜。
另一方面,在单点镜像式数码摄像机中公知有如下结构,与银盐式单点镜像摄像机不同,作为光路分割机构使用将透过了摄影透镜的光束分割成观察光学系统和摄像元件的光路的固定式的半反半透镜。这样的结构由于为了监视显示、自动对焦处理以及曝光计算等而时常进行摄像元件的摄像并且由于不使用可动式的反射镜而具有能够使结构十分简单且低成本的优点,但是却具有不能避免光量损失的问题。
鉴于该问题点,如专利文献2(特开2000-162495号公报)所示,提出有如下的结构,由快速返回反射镜构成将透过了物镜的被摄体光束的一部分向观察光学系统引导而将剩余部分向摄像元件引导的半反半透镜,该半反半透镜位于时常将被摄体的一部分向观察光学系统引导的观察位置,在摄影时控制从摄影光路退避。在该专利文献2中,在半反半透镜位于观察位置时,通过经由半反半透镜射入摄像元件的被摄体光束的光电转换输出,计算并存储半反半透镜退避时物镜与被摄体合焦的合焦位置,在实际中半反半透镜退避到摄影位置的摄影时,使物镜移动到计算出的合焦位置进行合焦。
专利文献2所示的结构具有能够防止被摄体摄影时的光量损失,并且能够通过摄影透镜的移动来补正半反半透镜退避后向摄像元件入射的像的焦点的偏移的优点,但是具有如下问题,即需要用于合焦的计算、存储的处理程序和存储器,制造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时常进行摄像元件的摄像,摄像时没有光量损失并且能够通过简单、低成本的结构补正摄像元件的合焦位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采用如下结构,其设有物镜组;配置于所述物镜组的后方并且与所述物镜组一起构成摄像光学系统的摄像元件;作为光路分割机构而配置于所述物镜组和所述摄像元件之间的可退避的光路分割机构;观察由所述光路分割机构向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外分割的光像的观察光学系统;成像位置补正机构,其将在所述光路分割机构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退避后,与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连动,补正成像位置伴随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的变化的光学元件插入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
另外,所述光学元件采用具有用于补正成像位置随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而在光轴方向的变化的厚度的平面玻璃。
另外,所述成像位置补正机构通过于一端部支承所述光路分割机构且于另一端部支承所述光学元件的导向杆部件来控制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和所述光学元件的插入。
另外,所述平面玻璃相对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地插入。
另外,通过由相对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反射面倾斜的倾斜平面形成所述光路分割结构的透过面,来补正由相对所述光路分割机构插入时和脱离时的所述摄像元件中心光轴偏移产生的与光轴交叉方向的成像位置偏移。
另外,所述光路分割机构是半反半透镜(half mirror)。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在图1的装置中在观察时插入到主光学系统中的QR半反半透镜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在图1的装置中在摄像时插入到主光学系统中的平面玻璃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由图1的装置的快速返回反射镜产生的像的偏移量和补正该偏移量的平面玻璃的厚度的计算结果的图表;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的主要部分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在图1中,透过了由固定透镜组1a和可动聚焦透镜组1b构成的物镜组1的光束总是向以45度的角度与主光轴(物镜透镜组1的光轴)交叉配置的快速返回反射镜(quick return mirror,以下简称为QR半反半透镜)2射入。
可动聚焦透镜组1b保持在透镜框17上,可通过AF用电机16沿主光轴方向移动。
透过了QR半反半透镜2的光束向置于焦点面的摄像元件(CCD、CMOS摄像元件等)3射入。另一方面,由QR半反半透镜2反射的光束向观察光学系统射入,经由五边顶棱境(pentagonal roof prism,未图示)或组合了反射镜4和中继透镜5的直立光学系统在置于与焦点面共同作用的位置的焦点板6的位置上形成空间像。使用者能够通过目镜透镜7将该像作为直立像进行观察。
另外,QR半反半透镜2的反射率是任意的,但例如成为80~90%左右,并且朝向观察光学系统的光量增多,则使用者的观察会变得容易。
QR半反半透镜2固定在设于由金属和塑料等构成的反射镜导向杆8一端的反射镜保持架8a上。反射镜导向杆8自如转动地被转动轴12轴支承,在反射镜导向杆8的与转动轴12相反一侧的端部上设置平面玻璃保持架8b,在该平面玻璃保持架8b上固定有平面玻璃9。平面玻璃9的透过率大致为100%。
在图1的示例中,QR半反半透镜2与平面玻璃9通过各保持架8a、8b保持在成90度的角度的结构。
另外,在反射镜保持架8a上张设拉伸弹簧10,该拉伸弹簧10以转动轴12为中心将反射镜保持架8a和QR半反半透镜2绕图中顺时针方向(从摄影光路退避的方向)转动靠压。
观察时,限制杆11抵抗拉伸弹簧10的拉力使QR半反半透镜2相对主光轴位于45度的角度位置。在限制杆11的水平图示侧的腕部的前端设置缺口部11b,该切口部11b与埋设于反射镜导向杆8的销8c卡合。并且,限制杆11为L型,在其弯曲部转动自如地被转动轴11a轴支承,观察时,通过与使用者进行摄影操作的释放按钮(release botton,未图示)连动的电磁线圈或其他机械结构来保持在实线的位置。这样,观察时,QR半反半透镜2保持相对于主光轴45度的位置。
根据使用者的摄影操作开始摄影动作,则限制杆11的保持被解除,反射镜导向杆8通过拉伸弹簧10的转动靠压力沿顺时针方向急速转动,反射镜保持架8a和QR半反半透镜2分别向虚线到所示的位置移动。
QR半反半透镜2与平面玻璃9如前所述地正好在90°的位置关系下保持在反射镜保持架8a、8b上,故QR半反半透镜2如虚线所示地向水平位置移动时,平面玻璃9在相对物镜组1的光轴成90°的姿势下移动直到插入摄像元件3的正前方的位置。该摄影时的平面玻璃9(QR半反半透镜2)的位置通过在挡块15上卡合平面玻璃保持架8b而被决定。
由此,透过了物镜组1的全部光量到达摄像元件3,在没有QR半反半透镜2的光量损失的状态下向摄像元件3入射被摄体的光像。
摄像元件3由CCD驱动器13驱动,摄像元件3的摄像输出经由CCD驱动器13向由微处理程序和存储器等构成的控制电路14输入。控制电路14将摄影时从摄像元件3得到的像数据记录在未图示的记录媒体(存储卡等)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观察期间中也经由QR半反半透镜2向摄像元件3射入被摄体的光束,故能够基于由此得到的来自摄像元件3的摄像信息执行向未图示的显示器的监视显示、自动调焦处理(介由AF用电机16的可动聚焦透镜组1b的控制)、曝光计算(半按下释放按钮等而进行的曝光量控制)等的处理。
接下来说明如上构成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的动作。
在观察状态中,在QR半反半透镜2位于图1实线位置的状态下,使用者半按压释放按钮(未图示)而使半按压开关(未图示)接通时,控制电路14通过经由QR半反半透镜2射入摄像元件3的被摄体光束的光电转换输出来检测其亮度,另外,由公知的对比度检测方法来检测其对比度。
由此,控制电路14能够根据检测出的被摄体光束的亮度来决定摄像元件3的电子快门开放时间,另外,根据检测出的对比度信息来驱动AF用电机16,使保持于透镜框17上的可动聚焦透镜组1b向光轴方向移动,进行自动调焦控制。即,根据在摄像元件3上成像的被摄体的对比度的变化,控制电路14驱动AF用电机16,使可动聚焦透镜组1b向合焦位置移动,以使摄像元件3的摄像像的对比度成为最大。
此时的合焦位置由于由透过QR半反半透镜2而向摄像元件3射入的被摄体光像的光电输出而产生,故使QR半反半透镜2跳起退避时,若平面玻璃9未插入,则与此时的合焦位置不同。
即,如图2所示,将透过厚度d的QR半反半透镜2而形成像的位置设为A,将既无QR半反半透镜2也无平面玻璃9时的像的位置设为B,则由于QR半反半透镜2的折射率n为n>1(空气的折射率n=1),则成像位置A一定比成像位置B远,并且位于从QR半反半透镜2离开的位置。
具有图2的QR半反半透镜2时,在既无QR半反半透镜2也无平面玻璃9时的成像位置的偏移量δ(B~A)主要与由光轴上的中心光10、周边光11产生的成像位置的移动有关时,能够由下述式(1)表示该几何学关系。此时如下地进行设定,QR半反半透镜2的玻璃(或其他适当的材质)的折射率为n,中心光10向QR半反半透镜2入射的入射角度为45°,周边光11向QR半反半透镜2入射的入射角度为θ。
δ=dcosθ-sinθ{2n2-1-14n2-2(cosθ+sinθ)-2(sinθ-cosθsinθn2-sin2θ)---(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平面玻璃9来补正该成像位置A和成像位置B的偏移。即,全压释放按钮,如前所述,限制杆1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损失了限制的QR半反半透镜2退避,平面玻璃9下降插入到光轴上,通过挡块15卡止在虚线的位置。
图3表示该摄影时平面玻璃9插入到主光轴上的状态。若QR半反半透镜2跳起后,平面玻璃9相对光轴垂直地插入,则与由此时的中心光10和周边光11形成的成像位置的偏移δ由平面玻璃9的折射率n′(若平面玻璃9和QR半反半透镜2的玻璃同样,则能够使用与上述相同的n值)、平面玻璃9的厚度d′构成的下述式(2)近似。
δ=d′(1-1n')---(2)]]>式(2)是由斯内尔(スネル)定律和几何学研究而得出的,如图3所示相对光轴以90°交叉这样地将平面玻璃9插入时,如式(2)所示与图3的周边光11的入射角度θ′相关的项为微量项,可以忽视,像的偏移量δ由平面玻璃9的厚度d′以及其折射率n′决定。
因此,为使式(1)和式(2)的左边的像的偏移量δ相等,将式(1)的右边代入式(2)的左边,求出平面玻璃9的厚度d′,则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计算出平面玻璃9的必要厚度d′。
图4表示该计算结果。在此,QR半反半透镜2的厚度d=1(mm)、QR半反半透镜2以及平面玻璃9的玻璃相同,二者的折射率n=n′=1.51633,在上述条件下表示上述式(1)和式(2)的计算结果。
在此,表示与图4的计算结果相关的研究。
由图4的计算结果可知,要补正的像的偏移量δ依存于图2的周边光11的入射角度θ,不是恒定的。将QR半反半透镜2以45°射入时,周边光11的入射角度θ的值越大,像的偏移量δ越大(但是在θ=45°的光线的特殊情况下,δ=无限大而不成像)。即,若渐渐改变插入的平面玻璃9的厚度,则在QR半反半透镜2产生的像差(彗形像差)完全不能被去除。另一方面,由式(2)可知,通过补正玻璃而向光轴方向偏移的量不受θ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产品的光学设计中,因为无论是用于自动调焦的对比度计算面积还是摄影像,相比于周边要更注重中心视野,即注重近轴区域(并且入射角度θ接近45°)的周边光11(图2)条件来进行计算,故图4中也同样地采用θ=45°最接近的计算结果。即,用于消除像偏移的平面玻璃9的厚度d′采用1.77mm。
平面玻璃9插入的效果与无平面玻璃9时相比,可如下地评价。
在QR半反半透镜2从光轴退避时和插入时,光轴方向的合焦位置偏移量(δ)由图4可知,在没有平面玻璃9时为最大0.70mm;在具有平面玻璃9时在插入厚度1.77mm的情况下补正像中心部的偏移,故偏移成为最大0.70-0.60=0.10mm的范围。
QR半反半透镜2的脱离造成的成像位置偏移带来的影响表现为,在本实施方式所示地不插入平面玻璃9而放置的情况下,通过直接使用例如在QR半反半透镜2插入中计算的自动调焦控制的条件,摄像画质降低。在该画质降低的程度由于摄影时的光学系统的被摄边界深度(光圈值)等而不同,但在被摄边界深度浅的关圈开放的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而成为深刻的。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插入平面玻璃9,能够补正在插入有QR半反半透镜2的状态下产生的成像位置的偏移的量的成像位置。因此,即使直接使用在QR半反半透镜2插入中算出的自动调焦控制的条件,也能够进一步减小画质降低的程度。
特别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由于沿光轴垂直地插入平面玻璃9,故平面玻璃9的成像位置的补正效果关于具有各种方向的全部摄影光线均等地作用(参照式(2)不依存周边光的入射角度θ′这一点),如图4所示,依存与成像相关的周边光的方向而产生的成像位置的偏移所引起的像的恶化在摄影时不产生。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QR半反半透镜2从光轴上退避而产生的成像位置(合焦位置)的变化可通过插入平面玻璃9而被补正。
平面玻璃9插入后,摄像元件3当释放按钮半按压状态时以决定的电子快门开发时间来对被摄体像进行摄像。摄像终了则控制电路14驱动未图示的驱动电机,QR半反半透镜2以及平面玻璃9回复到待机位置。
如上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半反半透镜的光路分割机构(QR半反半透镜2)使被摄体光束入射摄像元件和观察光学系统二者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中,在摄影时从主光学系统去除半反半透镜的光路分割机构,同时向主光学系统插入用于补正由半反半透镜的光路分割机构产生的成像位置偏移的光学元件(平面玻璃9),故不产生摄影时向摄影元件射入的光量的损失,不需使用处理程序和存储器,可通过作为成像位置补正用的光学元件利用平面玻璃9那样简单的光学元件的非常简单且低廉的结构,来补正合焦位置的偏移。显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进行了半反半透镜的光路分割,故在观察期间中可通过摄像元件取得用于曝光条件、监视显示、自动调焦调整等规定目的的摄像数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光路分割机构的QR半反半透镜2和平面玻璃9不分别保持在各自的杆上,而是分别保持在刚性的1部件的导向杆部件(反射镜导向杆8)的两端上,通过该反射镜导向杆8来决定QR半反半透镜2以及平面玻璃9的位置。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以较少的零件数量十分简单且价廉地实现,使QR半反半透镜2以及平面玻璃的定位误差极小,进行正确的成像位置补正。
另外,以上为了方便说明,说明了QR半反半透镜2以45°的角度插入主光学系统中、平面玻璃9以90°的角度插入主光学系统中的情况,但这些条件只是为了说明方便,这些部件相对主光学系统的角度可根据其他设计条件适当地改变。
另外,以上中说明了QR半反半透镜2及平面玻璃9相互所成的角度为90°的情况,但根据驱动机构的结构、装置内的空间等情况也可以将二者的相对角度构成90°以外的角度。
以上表示了在使QR半反半透镜2退避的摄影时插入平面玻璃9补正光轴方向的成像位置偏移δ的结构。
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插入平面玻璃9补正光轴方向的成像位置偏移δ,对于成像光轴的漂移不作考虑。如图2所示,通过倾斜地插入QR半反半透镜2,在与光轴交叉(垂直)的方向上产生成像位置偏移Δ,但是仅在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中不能补正该成像位置偏移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消除该成像光轴的漂移,表示了由相对半反半透镜的反射面(半透过面)倾斜的倾斜平面构成作为光路分割机构的QR半反半透镜的透过面的示例。
由相对半反半透镜的反射面(半透过面)倾斜的倾斜平面构成作为光路分割机构的QR半反半透镜的透过面的结构,例如为将QR半反半透镜18的垂直剖面形状形成图5的楔形剖面。
以下作为第二实施方式说明图5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图5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QR半反半透镜18与图1同样地与平面玻璃9一起被支承在反射镜保持架8上,在观察时控制QR半反半透镜18插入光路中,在摄影时控制QR半反半透镜18退避而将平面玻璃9插入光路中。
图5的结构的特征在于,使通过QR半反半透镜18表面的反射面(半透过面)并由折射定律而漂移的光束、特别是中心附近的光束,通过QR半反半透镜18的背面的透过面的倾斜向摄像元件3的中心附近返回。由此,在观察时通过摄像元件3中心附近的光线的路径能够与不插入QR半反半透镜18时大致同样地这样进行补正。
以下表示图5的QR半反半透镜18背面的透过面(倾斜平面)相对其表面的反射面(半透过面)所成角度α的计算方法。
在此表示的是,向距摄像元件3的成像面29.559mm的位置上将厚度1mm、折射率n=1.51633的纯平面QR半反半透镜相对光轴以45°的角度插入时,QR半反半透镜18背面的透过面(倾斜平面)相对其表面的反射面(半透过面)所成的角度α的计算方法。另外,图5为模式地表示,不考虑其比例尺寸。
在这样的结构中,根据斯内尔定律,由光轴上的光线(中心光)射入该QR半反半透镜而产生的折射角θ1为θ1=27.796°,由此,中心光透过QR半反半透镜的光路长L为L=1.130mm。
由此,射出光(由平行于光轴的虚线表示)的光轴漂移量Δ为Δ=0.334mm,使该中心光主要通过并且成像于摄像元件5的中心的必要的入射角θ2为θ2=0.647°。
因此,在图5那样的楔形的情况下,QR半反半透镜18背面(实线)的透过面的倾斜角α根据斯内尔定律,必须满足1.51633×sin(θ1+α)=1×sin(θ2+45°+α) (3)因此,关于α求解该式(3),则倾斜角α为α=0.710°(由分秒表示为42′34″)通过使用具有上述夹角α的楔形QR半反半透镜18,在摄像元件3上取得与消除了成像光轴的上下方向的漂移同等的效果。成像光轴的上下方向的漂移本身不能被消除,但是在摄像元件3的摄像面的位置上,在光轴附近能够实质地形成与消除由平面玻璃的QR半反半透镜产生的成像光轴上下方向的漂移相同的状态。
在观察期间,在图5的状态下进行自动调焦控制,但此时上述的计算由于仅与光轴附近的周边光相关而使用,故若将自动调焦区域设定在摄像元件3的摄像范围的中心附近,则能够在与无成像光轴的上下方向漂移同等的状态下进行自动调焦处理。
另外,关于沿光轴的成像位置的偏移,通过在摄影时使QR半反半透镜18退避,并插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构成的平面玻璃9来进行补正。
即,QR半反半透镜18从光轴退避,则成像位置从摄像元件3上向光轴方向偏移δ,但通过将平面玻璃9相对光轴垂直地插入,使成像位置位于原摄像元件3上而进行补正。补正玻璃9的厚度可以与使用了平面的QR半反半透镜相同,为1.77mm。
图5的楔形的光路分割机构(QR半反半透镜18)若为半反半透镜的结构,则在将玻璃等的材料整形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用于赋予反射/透过/滤过特性的涂敷,能够比较简单且廉价地制造(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QR半反半透镜2相同)。
另外,显然关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种变形例(QR半反半透镜的插入角度及其他)也能够使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机构,即设有物镜组;摄像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物镜组的后方,并且与所述物镜组一起构成摄像光学系统;可退避的光路分割机构,其作为光路分割机构而配置于所述物镜组和所述摄像元件之间;观察光学系统,其观察被所述光路分割机构分割到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外的光像;成像位置补正机构,其将在所述光路分割机构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退避后,与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连动,用于补正成像位置随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的变化的光学元件插入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故总是进行摄像元件的摄像,摄像时没有光量损失,并且不需要计算手段和光学元件的驱动控制装置,通过这样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能够补正摄像元件的合焦位置。
特别是,所述光学元件能够由具有用于补正成像位置伴随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在光轴方向上的变化的厚度的平面玻璃构成,此时,通过利用简单的光学元件的十分简单且价廉的结构能够补正合焦位置的偏移。
另外,若使用由于一端部支承所述光路分割机构于另一端部支承所述光学元件的导向杆部件来控制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和所述光学元件的插入,则能够以较少的零件数量非常简单且廉价地构成,并且能够准确地进行成像位置的补正。
另外,通过采用将所述平面玻璃相对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地插入的结构,能够使平面玻璃的成像位置的补正效果关于具有各种方向的全部摄影光线均等地作用,在最适当的条件下作用自动对焦控制,并且能够防止摄像画质的恶化。
另外,通过由相对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反射面倾斜的倾斜平面来形成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透过面,补正所述光路机构插入时和脱离时中心光轴相对所述摄像元件的偏移所产生的在与光轴交叉方向的成像位置的偏移,由此不仅补正光轴方向的成像位置而且还能够补正与光轴交叉方向的成为位置偏移(光轴漂移)。
所述光路分割机构能够由半反半透镜构成,此时在将玻璃等材料整形的基础上,通过施加用于赋予反射/透过/滤过特性的涂敷,能够比较简单且廉价地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其特征在于,设有物镜组;摄像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物镜组的后方,并且与所述物镜组一起构成摄像光学系统;可退避的光路分割机构,其作为光路分割机构而配置于所述物镜组和所述摄像元件之间;观察光学系统,其观察被所述光路分割机构分割到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外的光像;成像位置补正机构,其在所述光路分割机构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退避时,与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连动,将用于补正成像位置随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的变化的光学元件插入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为平面玻璃,其具有用于补正成像位置随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而在光轴方向的变化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位置补正机构通过于一端部支承所述光路分割机构且于另一端部支承所述光学元件的导向杆部件来控制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退避和所述光学元件的插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玻璃相对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地插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其特征在于,通过由相对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反射面倾斜的倾斜平面形成所述光路分割结构的透过面,补正由相对所述光路分割机构插入时和脱离时的所述摄像元件的中心光轴的偏移产生的与光轴交叉方向的成像位置偏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分割机构是半反半透镜。
全文摘要
一种带数码摄像机的地上望远镜,其在物镜组(1)的后方配置摄像元件(3),作为向观察光学系统方向的光路分割机构,在物镜组和摄像元件之间配置可退避的快速返回半反半透镜(2)。在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上插入平面玻璃(9),该平面玻璃(9)与快速返回半反半透镜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的退避连动并且用于补正成像位置随着快速返回半反半透镜的退避在光轴方向的变化。快速返回半反半透镜与平面玻璃分别保持在刚性的一部件的反射镜导向杆(8)两端,进行各自的退避、插入。能够在快速返回半反半透镜上设置补正光轴交叉方向的成像位置偏差的倾斜平面。
文档编号H04N5/225GK1771453SQ20048000948
公开日2006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日
发明者中野弘胜, 后藤吉英, 富永修一, 石田隆之 申请人:兴和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