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型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11578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戴型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戴型照相机,具体涉及如眼镜那样可戴在头上使用的头戴型照相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戴在头上进行影像观察的显示装置、戴在头上进行拍摄的摄影装置、或具备这两种功能的装置。
例如,特开平7-240889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的头戴型显示装置,通过把由TV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戴在头上的显示装置上,可以一面进行观察一面进行摄影,同时通过操作设在该TV摄像装置的控制开关,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导入透过所述显示装置的外部光。
另外,特开平11-164186号公报(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记录装置,通过在眼镜型框架上设置摄像部等,并使摄像部的摄影透镜朝向与摄影者相同的方向,可以拍摄与摄影者视线相同方向上的被摄体。另外,在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下述技术,通过在具备具有透光性的壳体部分的风镜型个人液晶投影仪中设置摄像部,把由该摄像部拍摄的图像重叠在基于外部光的被摄体上进行显示。
专利文献1 特开平7-240889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平11-164186号公报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在摄影时,由于必须一面观察显示装置上的摄影图像一面专心地进行摄影操作,所以,例如在拍摄运动会或节日等的各种庆典活动时,其不同于直接观察实际被摄体的情况,不能亲身体验到庆典活动的气氛,造成了很大负担。而且,如果在封闭的空间中长时间观察电子图像,与通过眼睛直接观看时的自然观察不同,会感觉到疲劳。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装置,如果仅在眼镜型框架设置摄影部,不能同时进行观察被摄体和识别摄影范围,必须把目光暂时离开被摄体,确认另外设置的照相机主体侧的图像显示部。另一方面,在个人液晶投影仪设置摄像部的结构中,可以同时把将要显示的图像和透过来的被摄体同时导入视场内,但由于在摄影时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显示图像上,所以摄影者自身依然很难享受到活动等的乐趣。
这样,上述技术在进行摄影时难以进行和摄影者以外人员相同的自然行动,受摄影动作的约束,或感觉到拍摄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感觉到负担而且能够简单地进行拍摄的头戴型照相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1的头戴型照相机包括摄像装置,具有焦距可变的摄影光学系统、和把通过该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转换为电子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显示装置,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虚像;摄影像框设定单元,用于设定由上述显示装置显示为虚像的摄影像框的上述摄影者观察的视角;焦距设定单元,设定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使通过上述摄影像框设定单元设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与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一致。
并且,本发明之2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的头戴型照相机,还包括报警单元,在发生下述至少一方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即,即使上述摄影像框设定单元设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达到了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的最大值而依然进行进一步增大该摄影像框的视角的设定操作的情况,和即使达到了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的最小值而依然进行进一步减小该摄影像框视角的设定操作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之3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2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报警单元通过使上述显示装置进行报警显示来进行报警。
本发明之4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显示装置具有被配置在上述摄影者观察被摄体时的视轴上构成的全息光学元件;把上述摄影像框投影于上述全息光学元件的投影单元。
本发明之5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的头戴型照相机,还包括测定至被摄体的距离的测距装置,上述显示装置构成为具有校正单元,该校正单元根据通过所述测距装置测定的到被摄体的距离,对摄影者在上述摄影像框的内侧观察的范围与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范围的偏差的视差进行校正。
本发明之6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的头戴型照相机,还包括切换装置,用于在上述摄影像框和基于由上述摄像装置获得的图像信号的摄影图像之间进行切换,使上述显示装置把其中任意一方显示为虚像。
本发明之7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6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切换装置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大于等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换成把上述摄影图像显示为虚像的显示模式。
本发明之8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的头戴型照相机,还包括头戴部,被戴在摄影者的头部,具有位于头部正面侧的前面部和位于头部侧面侧的鬓角部,上述显示装置设在上述前面部。
本发明之9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8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鬓角部相对上述前面部可以弯折,在不使用时可以被折叠在沿着该前面部的折叠位置上。
本发明之10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8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摄像装置设在上述前面部。
本发明之11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0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摄像装置配置在上述前面部中对应于上述摄影者的左右两眼之间的位置。
本发明之12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8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摄像装置配置在上述鬓角部。
本发明之13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2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鬓角部相对于上述前面部可以弯折,在不使用时可以被折叠在沿着该前面部的折叠位置上。
本发明之14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3的头戴型照相机,还具有报警单元,在使用状态下,当上述鬓角部不在上述可弯折的位置内的规定位置时进行报警。
本发明之15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14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报警单元通过使上述显示装置进行报警显示来进行报警。
本发明之16的头戴型照相机是根据上述本发明之8的头戴型照相机,上述头戴部构成为包括上述摄像装置,包括遥控部,与上述头戴部分别设置,通过与该头戴部进行通信来控制该头戴部的动作;主体部,与上述头戴部分别设置,通过与该头戴部进行通信,可以接收通过上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具有用于记录所接收的图像的记录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头戴型照相机,可以简单地进行摄影且感觉不到负担。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头戴型照相机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头戴部的正面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头戴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头戴部的右侧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头戴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操作面板关闭状态下的控制/记录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操作面板关闭状态下的控制/记录部的右侧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操作面板关闭状态下的控制/记录部的左侧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配置在操作面板上的操作开关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操作面板打开状态下的控制/记录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遥控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头戴型照相机的主要与电子电路相关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说明上述实施例1中的透视图像显示部的光学系统的原理的图。
图14是上述实施例1中,包括表示透视图像显示部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的部分剖面的正面视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透视图像显示部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透视图像显示部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的俯视剖面图。
图1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透视显示的初始状态的显示示例图。
图1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进行望远变焦时的显示示例图。
图1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进行广角变焦和曝光校正时的显示示例图。
图2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进行电子变焦显示时的显示示例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动画录制过程中的显示示例图。
图2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手动模式时的显示示例图。
图23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1中,打开鬓角部时,当相对于前面部的打开角度不够时所显示的报警显示示例的图。
图2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尽管第1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达到焦点可以调节的下限值,但仍向小的一方的操作时的透视显示的报警显示示例图。
图2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尽管第1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达到焦点可以调节的上限值,但仍向大的一方的操作时的透视显示的报警显示示例图。
图2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进行摄影静态图像的操作时的显示示例图。
图27是说明上述实施例1中的测距原理的图。
图28是说明上述实施例1中,被摄体和第1摄影光学系统和CCD的光学关系的图。
图29是说明上述实施例1中,HOE和通过该HOE形成的虚像和眼睛的光学关系的图。
图30是说明上述实施例1中用于校正视差的虚像偏移量的图。
图31是说明上述实施例1中,变更从眼睛到虚像的位置的原理的图。
图3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通过驱动器在光轴方向上驱动LCD的结构示例图。
图3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构成使LCD的像一次成像,并使该一次成像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变化的构成例的图。
图3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通过驱动器变更第1HOE在瞳距方向上的位置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3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利用机构变更第1HOE在瞳距方向上的位置的结构示例图。
图36是表示上述图35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图3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包括表示含有前面部和合叶部和鬓角部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的俯视图。
图3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从图37的纸面左方向观看前面部和合叶部的连接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3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前面部和合叶部的螺钉固定部分的剖面图。
图4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从图37的左侧大致向右方观看合叶部和鬓角部的连接部分的图。
图41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设在鬓角部的突起部上的电接点的结构的正面视图。
图4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设在鬓角部的突起部上的电接点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把第1摄像部安装在框架部上的结构的俯视图和右侧视图。
图4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为了安装第1摄像部而设在框架部的孔的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4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照相机动作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4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的照相机动作的其他部分的流程图。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头戴部的正面视图。
图4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2的头戴部的俯视图。
图4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2的头戴部的右侧视图。
图5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2中,头戴型照相机的主要与电子电路相关的结构中与上述图12所示结构不同的部分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
图5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头戴部的正面视图。
图5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3的头戴部的俯视图。
图5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3的头戴部的右侧视图。
图5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头戴部的正面视图。
图5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4的头戴部的俯视图。
图5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4的头戴部的右侧视图。
图中1头戴型照相机;2、2A、2B、2C头戴部;3电缆(连接部件);4控制/记录部(主体部);5遥控部;6、6A透视图像显示部(显示装置);11前面部;12鬓角部;13框架部(保持部件);14、15、241、242透明光学部件;16投光用发光部(测距装置);16a投光用LED;16b聚光透镜;17第1麦克风;18第2麦克风;19鼻托部;20桥接部;21电缆连接端子;22、22R、23R、23螺钉(调整部件、间距方向调整部件);24、24A、24R、25合叶;26、27挂耳部;30、30C第1摄像部(摄像装置、测距装置);30R第2摄像部;30A照相机部;30B照相机电路部;31第1摄影光学系统;32、32R螺钉(调整部件、偏摆方向调整部件);33盒部;41控制/记录主体部;42操作面板;44电源开关;48 LCD显示元件;49电缆连接端子;50 AV/S连接端子;51 PC连接端子;54记录用存储器插口;55电池插口;56扬声器;59播放/停止开关;63菜单按钮;65确定开关;66、67、68、69菜单选择开关;71 A/M开关(切换装置);72 F/V(切换装置);73释放开关;74录制开关;75变焦开关(摄影像框设定单元);76曝光校正开关;87、87R CCD(摄像元件);88、88R CDS/AGC电路(信号处理单元);89、89R A/D转换电路(信号处理单元);91、91RCCD驱动器;96、96R聚焦快门驱动器;101 LED驱动器;102 LED(投影单元、水平投影单元);103聚光透镜(投影单元、水平投影单元);104 LCD显示元件(投影单元、水平投影单元、显示元件);105 LCD驱动器(校正单元、视场角调整装置);106第1全息光学元件(第1HOE)(反射光学部件);107、107A、107B、243、244第2全息光学元件(第2HOE);108LED驱动器;109a、109b接点;111第1CPU(控制单元、报警单元、切换装置);112第2CPU(控制单元);113第1操作开关;114 EEPROM;120记录用存储器(记录装置);121自动曝光处理电路(AE处理电路);122自动聚焦处理电路(AF处理电路);123接收电路;124电源电路;131第2操作开关;132解码器;133发送电路;134电源电路;148、149自由曲面光学部件;151摄影像框;153电子图像;152、154、155、159信息显示;156、157、158报警显示;161、165齿条(虚像距离调整部件);167、169齿条(瞳距调整部件);162、166致动器(虚像距离调整单元);168、170致动器(瞳距调整装置);163成像透镜(成像光学系统);164一次成像面的位置;171滑板(支撑部件);171a旋纽;174切片;174a接点;175b接点;176R电阻;177c端子;181、182突起部(调整装置、偏摆方向调整装置);184电路基板;185、190柔性基板;187接点;188导体;191轴;193、194轴承;200合叶部;201、202轴(调整装置、间距方向调整装置);203护套(调整装置、间距方向调整装置);204、205弹簧(调整装置、间距方向调整装置);207、209导向孔(调整装置、间距方向调整装置);211绝缘体;220底座(调整装置)221、222螺钉(间距方向调整装置);223孔(间距方向调整装置);224长孔(间距方向调整装置);225、226螺钉(偏摆方向调整装置);227孔(偏摆方向调整装置);228长孔(偏摆方向调整装置);231支圈(安装单元);232鼻托;234、235、236螺钉;238、239透镜(视力矫正用透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图1~图4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图1是表示头戴型照相机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该头戴型照相机(以下适宜地简称为“照相机”)1如图1所示大致分为大致呈眼镜型的头戴部2;与该头戴部2例如通过作为连接部件的电缆3连接的主体部即控制/记录部4;和远程进行有关该照相机1的操作输入的远距离控制部(以下简称为遥控部)5。
上述头戴部2构成为在透视显示时实质上可以直接观察作为观察对象的被摄体,同时也可以进行该被摄体的摄像。该头戴部2的形状大致呈眼镜型,和用于矫正视力的普通眼镜大致相同地戴在头部使用,重量和尺寸等也尽量接近普通眼镜,以实现小型轻量化。
上述电缆3通过把设在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a与头戴部2的电缆连接端子21(参照图2等)连接,把设在另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b与控制/记录部4的电缆连接端子49(参照图7)连接,将这些头戴部2和控制/记录部4连接。另外,此处作为电连接头戴部2和控制/记录部4的连接部件使用有线电缆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以无线方式进行彼此通信的装置。
上述控制/记录部4构成为在进行该照相机1的整体控制的同时,也可以进行通过上述头戴部2拍摄的图像的记录。该控制/记录部4为了可以在被安装于腰部皮带等的状态、或收纳在上衣的内口袋等的状态等各种状态下使用,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小型轻量化。当然,通过使用较长的电缆3,也可以在把该控制/记录部4收纳在书包等的状态下使用。
上述遥控部5用于远程操作,摄影者通过远程操作在手头就能够进行上述头戴部2的透视显示的控制、和摄影动作的控制等比较频繁的操作。因此,该遥控部5构成为例如大约收纳在一只手的掌心中的尺寸,而且达到轻量化,相对于上述控制/记录部4例如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
这些头戴部2、控制/记录部4和遥控部5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彼此不同的个体,这样,由于使头戴部2小型轻量化,可提高佩戴的舒适性,通过采用遥控部5可提高操作性等。
下面,参照图2~图5说明头戴部2的外观和概要。图2是表示头戴部的正面视图,图3是表示头戴部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头戴部的右侧视图,图5是表示头戴部的立体图。
该头戴部2构成为具有作为相当于普通眼镜的透镜、边框、桥接部等部分的前面部11;从该前面部11的左右两侧向后方(被摄体的相反侧)分别延伸设置的相对于该前面部11可以折叠的鬓角部12。
上述前面部11构成为具有框架部13;相对于该框架部13分别对应左右两眼安装的作为导光部件的透明光学部件14、15。
上述框架部13在大致中央部设有在测定距被摄体的距离时使用的测距装置即投光用发光部16,在左右两侧部分别设有以双声道获取来自被摄体侧的声音的第1麦克风17和第2麦克风18。另外,在该框架部13的中央部设有用于把该该头戴部2放置在鼻梁上的鼻托部19,和形成于上述透明光学部件14、15之间上部的桥接部20。此外,在该框架部13的右侧外露着用于调整后述的第1摄像部30(该第1摄像部30兼作上述测距装置)的安装位置的调整装置(适用头戴型照相机的调整方法的头戴型照相机的调整装置)的调整机构(调整装置)的可以操作的螺钉22、23。
上述鬓角部12使用合叶24、25连接上述前面部11,从而可以相对于该前面部11折叠。即,在不使用时,向前面部11的中央部弯折鬓角部12,可以把其折在沿着该前面部11折叠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做到小型化,且便于收纳和搬运。并且,在左右各鬓角部12的前端部,分别设置用于挂放在耳朵上的挂耳部26、27。
另外,在左眼侧(即图2和图3的右侧)鬓角部12,与该鬓角部12一体地设有用于拍摄被摄体像的摄像装置即第1摄像部30。因此,在折叠鬓角部12时,该第1摄像部30也被折叠。在该第1摄像部30的下端侧设有用于连接上述电缆3的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a的电缆连接端子21。另外,在该右侧鬓角部12设有上述调整机构(调整装置),该调整机构通过按照后面所述调整上述前面部11和第1摄像部30的相对角度,调整该第1摄像部30中包括的后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参照图12)的光轴和视轴,该调整机构中包括的角度调整用螺钉32的头部外露,可以从外部转动。
并且,前面部11的右侧和合叶24之间的部分为盒部33,用于收纳如后述那样装入的用于连接该前面部11内部的各个电路和第1摄像部30内的各个电路的柔性基板等。
下面,参照图6~图10说明控制/记录部4的外观和概要。图6是表示操作面板关闭状态下的控制/记录部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操作面板关闭状态下的控制/记录部的右侧视图,图8是表示操作面板关闭状态下的控制/记录部的左侧视图,图9是表示配置在操作面板上的操作开关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操作面板打开状态下的控制/记录部的立体图。
该控制/记录部4构成为具有控制/记录主体部41;被设置成通过铰链43可以相对于该控制/记录主体部41自由开闭的操作面板42。
上述控制/记录主体部41内置有后述的各种电路,在打开上述操作面板42时可以观察的位置设置作为液晶监视器的LCD显示元件(以下简称为“LCD”)48。该LCD48除了用于在播放时显示图像外,也用于设定各种模式的菜单画面等的显示。另外,在该控制/记录主体部41上形成有凹部45,以便用手指等容易进行上述操作面板42的开闭。
并且,在该控制/记录主体部41的右侧面,如图7所示,设有通过铰链46相对于控制/记录主体部41可以自由开闭的盖52,把该盖52的卡定部52a卡定在控制/记录主体部41侧的被卡定部52b上,由此保持关闭状态。在打开该盖52时,如图7所示,外露出通过上述电缆3与头戴部2的电缆连接端子21连接的电缆连接端子49、连接电视机的端子即AV/S连接端子50、连接个人电脑(PC)的端子即PC连接端子51。这样,电缆类在控制/记录主体部41的右侧面统一进行连接,不会从其他面延伸出电缆类,可以减轻电缆布线时的烦恼。
另一方面,在控制/记录主体部41的左侧面,如图8所示,设有通过铰链47相对于控制/记录主体部41可以自由开闭的盖53,把该盖53的卡定部53a卡定在控制/记录主体部41侧的被卡定部53b上,由此保持关闭状态。在打开该盖53时,如图8所示,外露出用于插入利用卡式存储器等形成的插拔式记录装置即记录用存储器120(参照图12等)的记录用存储器插口54、和用于插拔自如地插入用于供给电源的电池的电池插口55。
如图6所示,上述操作面板42在关闭状态下也露出于外部的外面侧上,并设有电源开关44,另外,在只有打开状态下露出而可以操作的内面侧,设有如图9所示的各种操作开关。
即,在操作面板42的内面侧设有用于播放声音的扬声器56;用于增大从该扬声器56发出的声音的音量的开关57;用于减小该音量的开关58;用于播放或临时停止记录在上述记录用存储器120的图像信息的播放/停止开关59;用于使图像向逆时针方向快进搜索的开关61;用于使图像向顺时针方向快进搜索的开关62;用于在上述LCD48显示设定与照相机1相关的各种功能和日期等的菜单画面的菜单开关63;使显示在该菜单画面上的各项目中的选定项目向上、下、左、右各方向移动或使显示信息滚动的菜单选择开关66、67、68、69;用于确定显示的选定项目等的确定开关65。
这样,配置在操作面板42上的开关主要是用于设定变更频度较低的信息的一类的开关。
下面,参照图11说明遥控部5的外观和概要。图11是表示遥控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该遥控部5如上所述配置有在摄影动作时以较高的频度变更信息的开关,如图11所示,其构成为具有作为切换装置的A/M开关71,用于切换是以自动(A自动模式)模式还是以手动(M手动模式)模式进行透视显示的动作,该透视显示的动作是,在进行大于小于规定焦距的望远摄影时,将对应于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摄影图像放大,把其作为电子图像进行透视显示;作为切换装置的F/V开关72,对上述透明光学部件14(或/以及透明光学部件15(对应是仅在单眼侧显示还是在双眼侧显示,可以采用后述的各种结构))上的后述的透视显示,进行是显示在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F)内,还是显示在来自第1摄像部30的摄影图像(V)(电子浏览)中的切换;用于开始拍摄比动态图像精度高的静态图像的释放开关(REL)73;当被每按下一次,在动态图像的录制开始和录制停止之间进行切换的录制开关(REC)74;作为摄影像框设定装置的变焦开关75,包括使具有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第1摄像部30的变焦(光学变焦及/或电子变焦)向望远侧(T望远)变化的望远开关75a、和使其向广角(W广角)侧变化的广角开关75b;曝光校正开关76,包括在负侧以及正侧进行摄影图像的曝光校正的负曝光校正开关76a和正曝光校正开关76b。
另外,由于可以连动进行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变焦动作和作为观察者的摄影者观察的摄影像框的视角的变更,所以上述变焦开关75也可以说是具有用于缩小摄影者观察的摄影像框的视角的望远开关75a;用于放大该视角的广角开关75b。
图12是表示头戴型照相机的主要与电子电路相关的结构的方框图。
该照相机1的结构如上所述大致分为头戴部2、控制/记录部4、遥控部5,其中的上述头戴部2还分为进行摄像的摄像装置即第1摄像部30、主要进行透视显示的显示装置即透视图像显示部6。这些第1摄像部30和透视图像显示部6均通过上述电缆3连接上述控制/记录部4。
上述第1摄像部30包括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用于成像光学被摄体像,其构成焦距可变的变焦光学系统;低通滤波器86,用于从通过该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光束中去除不要的高频成分;作为摄像元件的CCD87,把通过该低通滤波器86由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作为信号处理单元的CDS/AGC电路88,对从该CCD87输出的信号进行后述的降噪和放大处理;作为信号处理单元的A/D转换电路89,把从该CDS/AGC电路88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控制驱动上述CCD87的CCD驱动器91;TG(时序发生器)90,向上述CDS/AGC电路88、A/D转换电路89、CCD驱动器91供给时序控制信号;作为驱动电路的聚焦快门驱动器96,控制驱动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中包括的后述的聚焦快门84;作为驱动电路的USM驱动器95,选择性地驱动该第1摄影光学系统31中包括的后述的USM(UltraSonic Motor超声波马达)92、93、94。
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更具体地讲,包括前透镜81;变更焦距的变位透镜82;校正伴随焦距的变化而产生的焦点位置偏差的补偿透镜83;兼备聚焦功能和快门功能的聚焦快门84;调整焦点的聚焦透镜85;分别驱动上述变位透镜82、补偿透镜83、聚焦透镜85的USM92、93、94。
这种第1摄像部30的作用大致如下。
通过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光束通过低通滤波器86成像于CCD87的摄像面。
在从上述遥控部5输入进行基于上述释放开关73操作的静态图像拍摄的指示、或进行基于上述录制开关74操作的动画拍摄的指示时,在上述控制/记录部4的控制下,由上述CCD87进行光电转换,输出模拟图像信号。
来自该CCD87的信号被输入到CDS/AGC电路88,由该CDS/AGC电路88内的CDS电路部进行公知的相关双重抽样等,去除复位噪声,并且由该CDS/AGC电路88内的AGC电路部放大至规定的信号水平,然后输出。
来自该CDS/AGC电路88的模拟图像信号通过后续的A/D转换电路89被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图像数据)。在本实施例中,把该A/D转换电路89的输出信号称为RAW图像数据。即,本实施例中的RAW图像数据被定义为把来自CCD87的模拟输出信号最初进行A/D转换后的数字数据,并使其成为实施其他数字信号处理等之前的数据。
向这些CDS/AGC电路88、上述A/D转换电路89输入用于控制由时序发生器90生成的时序信号,来自该时序发生器90的信号也被输入到上述CCD驱动器91。该时序发生器90、上述USM驱动器95和上述聚焦快门驱动器96由设在控制/记录部4中的后述第1CPU111控制。
这样,由于第1摄像部30是对由CCD87生成的图像信号的模拟信号进行处理,把图像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输出,所以模拟信号不会从该第1摄像部30输出到外部。因此,对于在通过上述电缆3等发送图像信号时可能受到的外部噪声干扰具有强抗干扰性能。
并且,第1摄像部30输出RAW图像数据,所以不需要在该第1摄像部30内部设置色分离或白平衡调整等的信号处理电路,可以实现设有该第1摄像部30的头戴部2的小型轻量化。
来自上述的第1摄像部30的A/D转换电路89的数字图像信号由通过上述电缆3等连接的控制/记录部4进行处理并记录。
该控制/记录部4包括DSP电路115,对来自上述A/D转换电路89的信号进行规定的数字信号处理;存储器116,由临时存储来自该DSP电路115的信号的帧缓冲器等构成;D/A转换电路117,把存储在该存储器116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上述LCD48(参照图10),根据通过该D/A转换电路117转换的模拟图像信号显示图像;控制驱动该LCD48的LCD驱动器118;压缩/解压缩电路119,把存储在上述存储器116的数字信号压缩,并且也进行从后述的记录用存储器120读出的被压缩数字信号的解压缩;记录用存储器120,记录通过该压缩/解压缩电路119被压缩的数字信号;自动曝光处理电路(以下简称为“AE处理电路”)121,根据来自上述A/D转换电路89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曝光控制用的运算;自动聚焦处理电路(以下简称为“AF处理电路”)122,根据来自该A/D转换电路89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自动聚焦(AF)控制用的运算;上述扬声器56(参照图9等),根据后述的第1CPU111的控制,在图像播放时进行声音的播放或根据需要发生报警声音;接收电路123,接收从上述遥控部5的后述发送电路133输出的信号;第1操作开关113,包括用于进行与该照相机1相关的各种操作输入的如上述图9所示的各开关;EEPROM114,记录在该照相机1中使用的各种数据等;电源电路124,包括例如构成为插拔式的电池等,不仅向控制/记录部4,也可以向上述第1摄像部30和上述透视图像显示部6供给电源;作为控制单元的第2CPU112,构成为主要进行该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控制;第1CPU111,作为该照相机1的综合性控制单元,也兼作报警单元和切换装置,控制该控制/记录部4内的各个电路和上述第1摄像部30内的各个电路,并且通过与上述第2CPU112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该第2CPU112进行上述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控制。
这种控制/记录部4的作用大致如下。
上述DSP电路115对来自上述A/D转换电路89的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运算,并且根据所得到的运算结果对该图像数据进行自动白平衡处理。
通过该DSP电路115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被临时存储在存储器116中。
该存储器116内的图像数据在经过压缩/解压缩电路119内的压缩电路部被压缩后存储在记录用存储器120中。
并且,在通过上述第1操作开关113的菜单按钮63和菜单选择开关66、67、68、69、确定开关65等的操作,选择已记录的图像,并通过上述播放/停止开关59的操作进行播放指示的情况下,存储在记录用存储器120的被压缩数据,经过压缩/解压缩电路119内的解压缩电路部被解压缩并临时存储在存储器116中,该图像数据通过D/A转换电路117被转换为模拟图像信号后显示在LCD48上。此时的LCD48的动作由从LCD驱动器118产生的信号控制。
另一方面,来自上述A/D转换电路89的数字图像数据通过上述电缆3传递到该控制/记录部4内部之后,分别输入给AE处理电路121和AF处理电路122。
AE处理电路121计算出1帧(1个画面)部分的图像数据的亮度值并进行加权运算等的处理,由此算出对应被摄体的明亮度的AE评价值,向第1CPU111输出运算结果。
并且,AF处理电路122使用高通滤波器等对1帧(1个画面)部分的图像数据的亮度成分抽取出高频成分,通过算出所抽取出的高频成分的累加值等,算出对应高频区域侧的轮廓成分等的AF评价值,向第1CPU111输出运算结果。在该实施例1中,根据通过AF处理电路122算出的上述AF评价值,由第1CPU111进行焦点检测。
上述EEPROM114在制造照相机时被记录下进行曝光控制和自动聚焦处理等所需要的各种校正数据,第1CPU111根据需要从该EEPRIM114读出校正数据进行各种运算。
第2CPU112如上所述主要控制上述透视图像显示部6。该第2CPU112连接上述第1CPU111,一面彼此协作地进行动作一面执行规定的动作。并且,在该第2CPU112与用于检测安装有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鬓角部12的打开角度是否充分的接点109a、109b(详细情况后述)电连接。
上述透视图像显示部6通过作为反射型组合器的全息光学元件(以下称为“HOE(Holographic Optical Element)”)投影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或由第1摄像部30拍摄的图像等,在摄影者的视场方向前方显示虚像。此处,所说“摄影像框”是表示由上述第1摄像部30拍摄的被摄体的范围的指标(参照图17等)。
该透视图像显示部6包括LED驱动器101,根据上述第2CPU112的控制使后述的LED102发光;构成投影单元(水平投影单元)的LED102,是由该LED驱动器101驱动发光的发光源;构成上述投影单元(水平投影单元)的聚光透镜103,用于把由该LED102发出的光聚光;构成上述投影单元(水平投影单元)的LCD104,用于显示摄影像框和所拍摄的图像等,是利用通过上述聚光透镜103的LED102的光从背面侧照明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CD驱动器105,根据上述第2CPU112的控制驱动该LCD104并显示摄影像框等,兼作校正如后述视差的校正单元;第1HOE106,是将由上述LCD104射出的光一面进行如后面所述的像差校正,一面向垂直下方(参照图14)反射的反射光学部件;第2HOE107,是通过朝向摄影者的眼睛反射并衍射来自该第1HOE106的光,把在上述LCD104显示的摄影像框等投影成可以观察的状态,并且使外部光可以朝向摄影者的眼睛透过的组合器;用于进行测距的上述投光用发光部16中包括的投光用LED16a;LED驱动器108,根据上述第2CPU112的控制驱动该投光用LED16a;聚光透镜16b,把上述投光用LED16a发出的测距用光朝向被摄体投影;以双声道获取来自被摄体侧的声音并输出给上述第2CPU112的上述第1麦克风17和第2麦克风18。
上述遥控部5具有包括上述图11所示的开关的第2操作开关131;把来自该第2操作开关131的操作输入转换成无线发送用信号的解码器132;把通过该解码器132转换的信号发送给上述控制/记录部4的发送电路133;以及包括电池等的电源电路134,用于向该遥控部5内的各个电路供给电源。
下面,参照图13~图16说明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主要光学结构。图13是说明透视图像显示部的光学系统的原理的图,图14是包括表示透视图像显示部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的部分剖面的正面视图,图15是表示透视图像显示部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的左侧视图,图16是表示透视图像显示部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的俯视剖面图。
该透视图像显示部6可以把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作为虚像迭加显示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以下把这种显示称为透视显示。另外,所说“实质上直接观察”不仅包括用肉眼观察的情况,也包括通过利用玻璃或塑料等形成的大致平板的透明部件观察的情况,或者通过视力矫正用透镜观察的情况等。
首先,参照图13说明利用该实施例1的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光学系统(以下称为“透视图像显示光学系统”)显示透视图像的原理。
LED102发出的光通过聚光透镜103被聚光,从背面照明LCD104。此处,上述LED102构成为包括可以分别发出R(红色)、G(绿色)、B(篮色)三种颜色的光的二极管,在显示摄影像框的情况下,例如仅发出G(绿色)的二极管发光。
第2CPU112生成对应于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信号,并输出给LCD驱动器105。LCD驱动器105根据该信号驱动LCD104,由此使该LCD104显示摄影像框。
接受上述LED102的光而从LCD104射出的摄影像框的像在第2HOE107被反射后,被导入摄影者的眼中。这样,摄影者可以看到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虚像VI。另外,在该图13中为了说明原理,省略了第1HOE106的图示。
第2HOE107是使用光聚合物等的感光材料的体积相位型全息光学元件,被设计成具有在通过上述LED102发光的R、G、B的各自波长中以最大反射率反射光的特性。因此,在显示摄影像框时发出G光的情况下,绿色的摄影像框作为虚像被清晰地显示。HOE具有良好的波长选择特性,相对于上述R、G、B的各波长光线,在极其狭小的波长宽度中呈现高的反射特性,而相对于除此以外的波长光线呈现高的透射特性。因此,与显示光相同的波长区域的外部光不会衍射反射到达摄影者的瞳孔,但除此以外的波长区域的外部光能到达摄影者的瞳孔。一般,可见光由于波长的频带宽度较宽,所以即使包括R、G、B的各波长的极其狭小的波长宽度的光达不到,也可以没有任何妨碍地观察外部影像。
并且,该透视图像显示部6也可以把通过上述第1摄像部30拍摄的图像透视显示为彩色图像,该情况下,可以在使LCD104显示所拍摄的图像的同时,使上述LED102发出R、G、B三种颜色的光。这样,所拍摄的图像作为虚像从第2HOE107到达摄影者的瞳孔。
上述第1HOE106不仅把来自LCD104的光反射,把其导入第2HOE107,而且具有校正像面变形的功能。另外,此处使用了第1HOE106,但也可以使用自由曲面的光学元件来代替。由于自由曲面的光学元件小型轻量,且可以校正复杂的像差,所以不怎么增加重量即可显示像差较小的清晰图像。
下面,参照图14~图16说明上述透视图像显示光学系统的具体配置示例。
在上述框架部13内部的被摄体侧的部分,也就是在成为上述透明光学部件14(和/或透明光学部件15)上部的位置,按照图14所示的顺序配置上述LED102、聚光透镜103、LCD104、第1HOE106。这些各个部件如图16所示,由保持框144、145夹持而被固定。此时,上述LED102在被安装于电路基板141的状态下,通过上述保持框144、145被固定。并且,其中的第1HOE106如上所述被倾斜配置,以便来自LED102的光朝向垂直下方反射。
上述透明光学部件14(和/或透明光学部件15)如图15所示,构成为具有利用透明玻璃或塑料等形成的具有规定厚度的导光部件142、143;被夹在这些导光部件142、143之间并且倾斜配置成朝向后方反射光的上述第2HOE107。在这种结构中,从上述第1HOE106反射的光透过配置在第2HOE107上侧的导光部件142的内部到达第2HOE107。另外,在该导光部件142内部的光的传播可以如图15(A)所示只是透射即可,也可以如图15(B)所示将透射和内面的全反射进行组合。如果进行图15(B)所示的光学设计,可以使透明光学部件14(和/或透明光学部件15)形成为薄壁,能够进一步实现头戴部2的轻量化。
并且,在上述框架部13内部的摄影者的头部侧(被摄体的相反侧)部分,如图16所示,安装上述LED驱动器101和LCD驱动器105的电路基板146隔着上述保持框144配置在与透视图像显示光学系统相反的一侧。
另外,透视图像显示光学系统包括上述的各部件中的LED102、聚光透镜103、LCD104、第1HOE106、第2HOE107、导光部件142、143。
观察者一般用两眼观察被摄体,关于如何配置上述透视图像显示部6,例如可以考虑以下两种示例。
第1构成例是,对于两眼,把对应于一侧眼睛的部分由上述图14等所示的透视图像显示光学系统构成,而对应于另一侧眼睛的部分只是由不具有透视图像显示功能的透明光学部件构成。此时,对应于另一侧眼睛的透明光学部件优选具有与透明光学部件14(或透明光学部件15)相同的视感透射特性的光学部件,这样即使长时间使用,也可以减轻眼睛的疲劳。
第2构成例是,分别对应于两眼,构成上述图14等所示的透视图像显示光学系统。在使用这种成对的透视图像显示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减轻眼睛疲劳,并且可以根据需要立体显示所观察到的图像。
下面,参照图17~图26说明使用透视图像显示部6显示图像的示例。
首先,图17是表示透视显示的初始状态的显示示例的图。在接通照相机1的电源或重新设定系统时,进行如图17所示的显示。此时,如图所示,表示相当于标准透镜(例如视场角为50度)的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151被透视显示(即,从摄影者观看时的视场角为50度的摄影像框151被透视显示)。
然后,图18是表示进行望远变焦时的显示示例的图。所显示的摄影像框151表示的摄影范围是,与比上述图17所示状态更为望远状态对应的摄影范围。如上所述,该摄影像框151的变更是通过例如上述变焦开关75的操作来进行,此时变更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以使第1摄像部30的摄影视场角与该摄影像框151的视角一致。具体而言,在对应于上述图17所示的标准透镜的焦距的摄影范围内,通过操作该变焦开关75的望远开关75a,进行如图18所示的向望远侧的变更。
然后,图19为表示进行广角变焦和曝光校正时的显示示例图。所显示的摄影像框151表示的摄影范围是,与比上述图17所示状态更为广角状态对应的摄影范围,并且在该摄影像框151的例如右下部显示作为信息显示152的曝光校正量。在该图所示示例中,例如显示有通过上述曝光校正开关76进行了+1.0的曝光校正的情况。另外,曝光校正不限于用数字表示,当然也可以使用直方图或标志等各种显示方式。并且,该图19所示的摄影像框151例如在对应于上述图17所示的标准透镜的焦距的摄影范围内,通过操作上述变焦开关75的广角开关75b来进行设定。
并且,图20是表示进行电子浏览显示时的显示示例图。例如,利用上述F/V开关72选择电子浏览显示(V)时,如该图所示,把由第1摄像部30拍摄的电子图像153作为虚像被投影到摄影者的眼睛中。另外,作为该电子浏览所显示的图像的尺寸可以根据该图像的分辨率设定,例如分辨率较低时可以缩小显示图像。
图21是表示动画录制过程中的显示示例图。例如在操作上述录制开关74进行录制时,如该图21所示,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151,并且表示录制过程中的信息显示154作为文字“REC”而显示在摄影像框151的例如右下部。该表示录制过程中的显示与上述相同不仅限于文字。
图22是表示手动模式时的显示示例图。例如,通过操作上述A/M开关71被设定为手动模式(M)时,表示该手动模式(M)的信息显示155在摄影像框151的例如右下部显示文字“MANU”。另一方面,在不进行“MANU”的信息显示155时为自动模式(A)。
图23是表示打开鬓角部12时被显示为相对于前面部11打开角度不够的报警显示156的示例图。在使用时,如果鬓角部12未打开到规定位置,则在第1摄像部30和视轴产生角度偏差,所以利用后述的结构检测该情况并进行报警。
图24是表示尽管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f达到焦点可以调节的下限值k1,但仍在向小的一方的操作时的透视显示的报警显示157的示例图。即,在进行向广角侧的变焦操作而到达变焦的广角端时,依然在进行向广角侧的变焦操作的情况下,该报警显示157与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151的显示同时进行。
图25是表示尽管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f达到焦点可以调节的上限值k2,但仍在向大的一方的操作时的透视显示的报警显示158的示例图。即,在进行向望远侧的变焦操作而到达变焦的望远端时,在依然进行向望远侧的变焦操作的情况下,该报警显示158与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151的显示同时进行。
图26是表示进行摄影静态图像的操作时的显示示例图。此时,在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151的同时,表示已记录静态图像的信息显示159在摄影像框151的例如右下部显示为文字“REL”。表示已记录该静态图像的显示与上述相同不仅限于文字。
另外,在如同上述的各种显示中,通常的信息显示可以通过使上述LED102中的例如G(绿色)二极管发光来进行,报警显示通过使上述LED102中的例如R(红色)二极管发光来进行。
然后,图27是说明测距原理的图。
把具有投光用发光部16的投光用LED16a和聚光透镜16b的测距用投光光学系统、和包括第1摄影光学系统31和CCD87的摄像系统配置成使各自光轴彼此仅离开规定的距离(后述的L)。
在这种构成中,从投光用LED16a发出的光束通过聚光透镜16b射出大致平行的光束,并照射到被摄体O。该光通过该被摄体O反射,通过第1摄影光学系统31入射到CCD87的摄像面。
此时,在把聚光透镜16b的光轴和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间隔设为L,把从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主点到CCD87的摄像面的距离设为f1,把来自被摄体O的反射光在CCD87的摄像面上的成像位置和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设为ΔL时,到被摄体的距离R可以利用下述算式(1)求出。
算式(1)R=LΔL·f1]]>
然后,参照图28~图30,说明基于上述到被摄体的距离的视差校正的原理。
图28是说明被摄体和第1摄影光学系统和CCD的光学关系的图,图29是说明HOE和通过该HOE形成的虚像和眼睛的光学关系的图,图30是说明校正视差的虚像偏移量的图。
如图28所示,如果把CCD87的摄像区域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设为h2,把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设为f,把从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主点到CCD87的距离设为f+x,把从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主点到被摄体的距离设为L2,把由CCD87拍摄的被摄体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设为H2,把水平方向的摄影视场角设为θ2,则下述算式(2)表示的关系成立。
算式(2)tan(θ22)=h22(f+x)]]>另一方面,如图29所示,如果把从摄影者的瞳孔P的位置到表示摄影范围的水平方向的摄影像框的位置(虚像VI)的距离设为L1,把该摄影像框的水平方向的长度设为H1,把从瞳孔P的位置观看利用水平方向的长度H1形成的该摄影像框的角度(视角)设为θ1,则下述算式(3)表示的关系成立。
算式(3)tan(θ12)=H12L1]]>摄影者为了在所设定的摄影范围内摄影,需要使摄影视场角和视角相等,即θ2=θ1。在该θ2=θ1成立的条件下,为了使算式(2)的右边和算式(3)的右边相等,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f利用下述算式(4)求出。
算式(4)f=L1H1·h2-x]]>另一方面,根据透镜的成像原理,下述算式(5)成立。
算式(5)1L2+1f+x=1f]]>根据这些算式(4)和算式(5),通过删除x导出下述算式(6)。
算式(6)f=h2h2L2+H1L1]]>根据该算式(6)可知,只要能够求出被摄体距离L2,即可求出焦距f。
此处,在普通被摄体中,由于h2/L2《H1/L1的关系成立,所以在想简化计算或不具有用于求出被摄体距离的装置时,可以利用下述算式(7)求出近似值。
算式(7)f≅L1H1·h2]]>下面,参照图30说明视差的校正原理。
首先,作为说明视差校正原理时的前提条件,使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光轴方向和摄影者的视轴方向均相对于面部垂直,把这些光轴和视轴仅隔开距离X进行配置。此处,视差是以光轴和视轴仅隔开距离X为起因而产生的。另外,在光轴和视轴相对倾斜的情况下,将成为产生较大视差的要因,所以需要将它们调整成平行。关于对该光轴和视轴进行调整的单元在后面详细说明。
如图30的实线和虚线所示,如果距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虚像VI0的距离和被摄体距离相同,则摄影者观察的范围和第1摄像部30摄像的范围的偏差量(视差)不变,即为X。但是,由于实际上从摄影者的瞳孔P到虚像VI1的距离L1与从第1摄影光学系统的主点到被摄体的距离L2不同,所以用于使作为虚像的摄影像框表示的范围与实际摄像范围一致的视差校正量X’利用下述算式(8)表示。
算式(8)X′=L1L2·X]]>
如果把摄影像框的虚像VI1的倍率(即虚像相对于在LCD104上显示的像的尺寸比)的倒数设为β,则为了校正视差,在LCD104上显示的影像的偏差量SP如下面的算式(9)表示。
算式(9)SP=β·X′=L1L2·β·X]]>因此,第2CPU112控制上述LCD驱动器105,以使在LCD104上显示的像的位置仅移动由该算式(9)表示的量SP。由此,虚像VI1的位置仅移动距离X’成为虚像VI2,如图30的双虚线所示,虚像的摄影像框表示的范围与实际的摄像范围一致。
这样,用于进行视差校正的偏差量SP依赖于被摄体距离L2,所以每当被摄体距离不同时,随时进行校正是基本的。
但是,例如,以β=1/100、L1=2m、L2=2m、X=4cm的情况为例时,偏移量SP为0.4mm,但如果使用下述算式(10),算式(10)Sθ=tan-1(XL2)]]>把该视差校正量换算为视角Sθ时,约为1度,不能说产生较大的视差。这样,在进行普通摄影的情况下,几乎不需要视差校正。另外由于算式(10)的右边括弧内与被摄体距离L2的倒数成比例,所以可以看出,在L2小、即近距摄影时,视角Sθ变大,需要进行基于上述算式(9)的视差校正。
下面,参照图31~图33说明可以将被摄体和虚像同时对准眼睛的焦点进行观察的结构。
由于当从眼睛到摄影像框的虚像的距离和从眼睛到被摄体的距离之差较大时,不能将眼睛的焦点同时对准这两侧,所以不能同时清楚地观察摄影像框和被摄体。
因此,对通过把从眼睛到摄影像框的虚像的距离设定成与从眼睛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致,从而可以同时清楚地观察到摄影像框和被摄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图31是说明变更从眼睛到虚像的位置的原理的图。另外,在该图31中,为了不受其他部件等的影像而仅对原理进行简洁的说明,省略上述第1HOE106等的图示和与该第1HOE106等相关的说明等。
在把第2HOE107的焦距设为f,把从LCD104所显示的摄影像框151的位置到第2HOE107的距离设为L1,把从第2HOE107到虚像VI的距离设为Li,把摄影者观看摄影像框151对角线的虚像的角度(视角)设为2ω,把在LCD104显示的摄影像框的对角线的长度设为X1时,下述算式(11)和算式(12)表示的关系成立。
算式(11)L1=11f-1Li]]>算式(12)X1=2·L1·tanω=2·tanω1f-1Li]]>这些算式中出现的各个变量和常量中的f在设计第2HOE107时被确定,ω由摄影者设定为期望值,到虚像的距离Li是希望与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致的距离(即,例如通过测距求得的被摄体距离)。因此,通过把这些值代入算式(11),求出在与被摄体距离相同距离的位置显示虚像的LCD104的显示位置L1,另外,通过把上述各值代入算式(12),求出用于使摄影像框的视角与摄影视场角一致的、在LCD104显示的摄影像框的尺寸X1。
图32是表示通过作为虚像距离调整装置的驱动器162在光轴方向驱动LCD104的结构示例图。在该示例中,作为致动器162,使用例如电磁马达、超声波马达(USM)、静电致动器等公知的致动器,来变更上述L1。即,LCD104被设置成可以在聚光透镜103的光轴方向移动,在支撑该LCD104的框架部件等设置用于使该LCD104在光轴方向变位的、作为虚像距离调整装置的例如齿条161等。在该齿条161构成为,啮合被固定在驱动器162的旋转轴上的小齿轮162a等,以便传递致动力。这样,通过使该致动器162仅旋转所期望的量,可以使LCD104在光轴方向仅移动所期望的量。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变更上述L1,使到虚像VI的距离Li与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致。并且,在使用该构成变更L1时,当然也利用作为视角调整装置的LCD驱动器105变更在该LCD104显示的摄影像框的尺寸,以达到上述算式(12)所示的X1。
另外,在上述图32及后面说明的图33所示例中,如果变更虚像位置,则倍率(观看被摄体的角度2ω)变化,所以通过使用作为视角调整装置的LCD驱动器105校正在LCD104显示的像的尺寸来进行校正,使上述倍率一定。具体而言,为了使从在LCD104显示的摄影像框151的位置到第2HOE107的距离L1、与在LCD104显示的摄影像框151的对角线的长度X1之比一定,校正在LCD104显示的像的尺寸。
然后,图33是表示一次成像LCD104的像并且使该一次成像的位置在光轴方向改变的结构示例图。在该示例中,在通过LCD104的光束的光路上设有作为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透镜163,利用该成像透镜163,在该成像透镜163和第2HOE107之间的光路上的位置164一次成像该LCD104的像。上述成像透镜163被设置成可以在光轴方向移动,在支撑该成像透镜163的镜框等部件上设有使该成像透镜163在光轴方向变位的、作为虚像距离调整装置的例如齿条165等。如同上述,在该齿条165上啮合着被固定在作为虚像距离调整装置的致动器166的旋转轴上的小齿轮166a等,以便传递致动力。这样,通过使该致动器166仅旋转所期望的量,使成像透镜163在光轴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一次成像面的位置164在光轴方向仅移动所期望的量。使用这种结构,变更上述L1,以使到虚像VI的距离Li与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致。另外,在上述图31说明的原理中的L1,在该图33所示例中是指从一次成像面的位置164到第2HOE107的距离。并且,此时当然也可以变更在LCD104显示的摄影像框的尺寸。
另外,此处,虽然跟踪被摄体距离来调整从眼睛到摄影像框的虚像VI的距离,但在该情况下,由于每当摄影者的视线变化时,被摄体距离就会发生变化,摄影像框的位置时时刻刻都在变更,所以如果不以较高的精度连续调整摄影像框,则有可能在视觉上产生不谐调感。并且,如果时时刻刻调整摄影像框的位置,则电力消耗也变大。因此,可以在从近距离到无限远的距离之间分成多个阶段(例如分三个阶段),进行摄影像框位置的调整。
下面,参照图34~图36对摄影者的瞳孔位置和通过第2HOE107观察到的虚像在瞳距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进行说明。图34是表示通过致动器变更第1HOE106的瞳距方向的位置的结构示例图,图35是表示从机构上变更第1HOE106的瞳距方向的位置的结构示例图,图36是表示图35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为了相对于被摄体在正确位置观察通过第2HOE107显示的虚像,需要调整第2HOE107和摄影者的瞳孔P的位置关系。然而,由于瞳孔位置因人而异,所以如果具有摄影者根据需要调整成与自己相符的机构将很方便。因此,图34表示可以进行这种调整的结构的一例。
作为反射光学部件的第1HOE106被安装在在瞳距方向(与两眼的连接线平行的水平方向)设有齿的例如齿条169(瞳距调整装置的结构要素)上,在该齿条169啮合着被固定于构成瞳距调整装置的致动器170的旋转轴上的小齿轮170a等,可以传递致动力。由此,通过使该致动器170仅旋转所期望的量,第1HOE106可以在瞳距方向移动。
同样,构成水平投影单元的LCD104也被安装在在瞳距方向设有齿的例如齿条167(瞳距调整装置的结构要素)上,在该齿条167啮合着固定于构成瞳距调整装置的致动器168的旋转轴上的小齿轮168a等,可以传递致动力。由此,通过使该致动器168仅旋转所期望的量,LCD104可以在瞳距方向移动。
如果只有第1HOE106在瞳距方向移动,上述图31所示的L1发生变化,因此在该图34所示例中,为了使L1不变化而保持一定,LCD104构成为,与该第1HOE106连动并且在同一方向仅移动相同的量。
另外,第2HOE107形成为,与图14所示情况相比,在瞳距方向横长,以便覆盖上述第1HOE106在瞳距方向移动时的范围,即使到达该范围内的任何位置时,也能把上述LCD104的图像作为虚像进行观察(即,通过LCD104显示的图像被导入瞳孔P中)。
另外,第1HOE106和LCD104的驱动量,作为致动器168、170例如采用电磁马达即脉冲马达,通过计数来自规定的基准位置的驱动脉冲来进行。并且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解码器等检测驱动量。即,把沿着移动方向以相等间隔设有多个切槽的板部件配置成分别与第1HOE106和LCD104一起移动,隔着该板部件,在一方表面侧设置作为发光元件的LED,在另一方表面侧设置通过上述切槽感光该LED的光的感光元件,通过计数从该感光元件输出的脉冲数来检测移动量。
另外,使用致动器168、170的透视图像显示光学系统相对于瞳孔P的位置调整,通过摄影者操作电气开关等来驱动这些致动器168、170,被调整为所期望的位置。或者,不限于此,设置检测瞳孔P的位置的传感器等,根据该传感器的输出,上述第2CPU112或第1CPU111控制致动器168、170,由此自动进行调整。
下面,图35是表示为了调整相对于如同上述瞳孔的第2HOE107的相对位置,从机构上变更第1HOE106在瞳距方向上的位置的结构示例图。
即,第1HOE106安装在作为支撑部件的滑动部件171上,该滑动部件171由固定于上述框架部13上的导向部件172支撑,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在瞳距方向移动。在上述滑动部件171设有旋纽171a,摄影者使用该旋纽171a可以使滑动部件171在瞳距方向移动。
并且,在上述滑动部件171上安装有电气切片174,其前端部成为呈凸状的接点174a。该接点174a具有从该滑动部件171离开的方向的弹性。由此,接点174a在不施加力的状态下处于从该滑动部件171离开的位置,通过施加力,接点174a沿着该滑动部件171弹性变位。
另一方面,基板173被固定在框架部13上,并且与上述接点174a相对。该基板173在沿着滑动部件171的移动方向并且与该滑动部件171相对的底面侧设有隔开相等间隔的多个凹部,在该凹部底面分别设有电气接点175b(在图示例中表示3个接点175b1、175b2、175b3)。
上述接点174a在与该凹部卡合时,与设在该凹部底面的接点175b接触,形成电连接。此时,通过接点174a与凹部的卡合产生喀嚓感,从而摄影者明白滑动部件171已经移动到规定位置。并且,根据接点174a是与多个接点175b1、175b2、175b3中的哪一个进行了电连接,可以检测第1HOE106在瞳距方向上的位置。
下面,参照图36说明包括接点174a和接点175b的电气检测电路的结构。
接点174a连接在电源VCC,如上所述,相对于多个接点175b1、175b2、175b3(把它们统称为接点175b)可以实现择一导通。这些接点175b1、175b2、175b3分别通过电阻176R1、176R2、176R3(把它们统称为电阻176R)接地,并且与其他端子177c1、177c2、177c3(把它们统称为端子177c)电连接。
在这种构成中,与上述多个接点175b1、175b2、175b3中和上述接点174a接触的端子175b导通的端子177c的电位为上述的电源电位Vcc,而其他端子177c的电位与接地电位相等。因此,通过检测各端子177c的电位,可以检测第1HOE106的位置。
根据这样检测到的第1HOE106的位置,校正LCD104(例如参照图34)的位置或LCD104的一次成像面的位置,由此可以使摄影像框的虚像位置保持一定。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使接点174a相对于分散配置的接点175b相对移动,从而分阶段地调整并检测第1HOE106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可以连续调整、并且可以检测连续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考虑如下示例,例如,滑动部件171构成为相对于导向部件172可以连续地改变位置,沿着该滑动部件171的滑动方向在基板173上印刷薄膜电阻,并且接点174a构成为一面保持电气接触该薄膜电阻,一面在该薄膜电阻上滑动。此时,通过检测接点174a和上述薄膜电阻的一方端子之间的电阻值,可以检测能够连续变化的第1HOE106的位置。
上述第1HOE106等的瞳距方向上的位置的机构调整如上所述构成为使用旋纽171a手动进行,因此不需要高度的控制,可以使结构简单化。即使采用这种结构,只要摄影者不变,第1HOE106等的位置调整进行一次即可,没有什么不便。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不改变头戴型照相机1的外观,调整摄影者的瞳孔和距第2HOE107的主光线的相对位置,可以不依赖摄影者,就能够把摄影像框正确引导到摄影者的眼中。
下面,参照图37~图42说明合叶部200附近的第1构成示例。图37是包括表示含有前面部11和合叶部200和鬓角部12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的俯视图,图38是从图37的纸面左方向观看前面部11和合叶部200的连接部分的纵剖面图,图39是表示由前面部11与合叶部200的螺钉23进行固定部分的剖面图,图40是从图37的左侧大致向右方观看合叶部220和鬓角部12的连接部分的图,图41是表示设在鬓角部12的突起部181中的电气接点的结构的正面视图,图42是表示设在鬓角部12的突起部181中的电气接点的结构的俯视图。
此处,上述合叶部200是连接包括合叶24的鬓角部12和前面部11(或框架部13)部分的总称。
本实施例的头戴型照相机1是,由摄影者指定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并以与指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相对应的视场角进行摄影,因此需要校正视差,这与前面所述相同。作为产生该视差的原因,有摄影者的视轴和摄影光轴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偏移,以及视轴和摄影光轴的角度偏移,但后者的角度偏移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设置可以精密地校正该角度偏移的调整机构(调整装置)。
该照相机1如上述图3所示,左右鬓角部12在使用状态下形成为相对于前面部11大致垂直的状态,在不使用时以合叶24、25为旋转中心,可以朝向前面部11向内侧折叠。此处,对如上述图2~图5所示的在右侧鬓角部12安装有第1摄像部30的示例中包括右侧合叶24的合叶部200附近进行说明。
该合叶部200构成为,在鬓角部12相对于前面部11大致呈直角的最大打开状态下,在间距(上下)方向及偏摆(左右)方向,可以对前面部11的透视图像显示部6和第1摄像部30大致呈直角的最大打开角度进行角度调整(微调)。这样,可以把安装在鬓角部12上的第1摄像部30的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摄影光轴调整为与视轴平行。
合叶部200的合叶24构成为肘接头,如图40所示构成为,将设于前面部11侧的形成有圆筒状螺纹孔193a的“”状轴承193、和设于鬓角部12侧的形成有圆筒状孔194a的轴承194组合成使彼此的孔193a、194a贯通,向这些孔193a、194a插通作为连接销而发挥作用的轴191。另外,在图40中,对属于鬓角部12的部分利用虚线标注阴影。
如图37所示,合叶部200的鬓角部12侧的部分具有在图37的右侧突出的作为调整装置的突起部181,和在该合叶部200的前面部11侧的部分同样具有在图37的右侧突出的作为调整装置的突起部182,并且使各突起部181、182的突接面彼此相对。在合叶部200侧的突起部182中贯通并穿设与使用状态下的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摄影光轴大致平行的螺纹孔182a,在该螺纹孔182a内旋合着螺钉32。并且构成为在旋入该螺钉32时,该螺钉32的前端从上述突起部182的螺纹孔182a延伸,延伸的螺钉32的前端接触鬓角部12的突起部181。根据这种构成,限制在使用状态下的鬓角部12的最大打开角度,并且在偏摆方向可以微调整安装在鬓角部12上的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光轴。
这种正确的微调整是在鬓角部12处于规定位置时(此处为最大打开状态时)进行,所以需要使该最大打开状态成为使用状态,而在打开角度不充分时不应该使用。因此,设置如图41、图42所示的检测是否是最大打开角度的单元,在使用状态下,如果不是最大打开角度的情况,则进行如上述图23所示的报警显示156。
即,如图41、图42所示,在突起部181与上述突起部182相对的一面侧设有绝缘体211,在该绝缘体211中埋入例如形成直线状的电气接点109b、和被设置成通过该绝缘体211与该接点109b大致平行并且前端部形成为“”状U型的电气接点109a。其中的接点109a构成为“”状U型部分的前端部109a1从突起部181的表面(绝缘体211的表面)弹性浮起,在被施加了朝向该突起部181表面的力量时,该接点109a的前端部109a1接触上述接点109b并且电气导通。
在这种构成中,上述螺钉32的前端构成为,在打开鬓角部12时接触该接点109a的前端部109a1,在鬓角部12打开到最大时,接点109a被该螺钉32的前端按压,接触上述接点109b,在未打开到除此以外的最大程度时,接点109a和接点109b彼此离开并绝缘。这样,可以检测鬓角部12是否是最大打开角度。
另外,这些接点109a、109b通过上述图2和图4等所示的电缆连接端子21,按照上述图12所示,连接设在控制/记录部4的第2CPU112。
再返回图37的说明,下面说明相对于合叶部200在间距方向调整(旋转调整)前面部11的机构。
前面部11在如图38所示的使用状态下沿着与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摄影光轴平行的线的纵剖面中,外装部件196的图37中的右侧端部形成为呈“”状,图37中上侧部分形成开口。并且,在该外装部件196的内部设有如图37所示的壁部199、和如图38所示的从该外装部件196的底面侧立起设置的壁状弹簧按压部206。并且,合叶部200从该外装部件196的“”状开口插入由外装部件196和壁部199隔开的空间内。
上述合叶部200也具有类似内部形成空间的作为结构部件的外装部件197,在该合叶部200的前端部插入上述前面部11内的空间的状态下,在上述外装部件196固定安装构成调整装置的2个轴201、202,并且使该外装部件197在瞳距方向贯通。
其中的轴201在插通构成调整装置的圆筒形状的护套203内部的状态下,两端被固定安装在述前面部11的外装部件196上。另一方面,护套203的两端固定在合叶部200的外装部件197上。由此,轴201构成为与护套203保持同轴并且可以相对转动。
在护套203的外周侧安装有向松开缠绕方向赋予弹簧力的线圈状弹簧204、205(调整装置的一部分),该弹簧204、205的一端侧由上述弹簧按压部206支撑,另一端侧由合叶部200的外装部件197的底面支撑。这样,在合叶部200的外装部件197的底面,施加以轴201为支点朝向前面部11的外装部件196的底面的方向的旋转力。
并且,上述轴202的两端被固定在前面部11的外装部件196上,并且可以滑动地插通穿设于合叶部200的外装部件197的作为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的导向孔207中。该导向孔207构成为以上述轴201为中心的圆弧状长孔。
在以上述轴201为中心的合叶部200的外装部件197的外径侧通过毂208安装螺钉23。另一方面,在前面部11的外装部件196穿设利用以该轴201为中心的圆弧状长孔形成的作为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的导向孔209,上述螺钉32为了插通该导向孔209,从前面部11的右侧面外侧旋合在上述毂208上而可以紧固。该螺钉32如后面所述,用于固定以上述轴201为中心的前面部11和合叶部200的相对旋转位置。
另一方面,在前面部11的外装部件196的底面形成螺纹孔198,并且旋合有螺钉22。该螺钉22的前端接触合叶部200的外装部件197并可以压上。
下面,对在利用这种机构相对于合叶部200、即相对于安装在合叶部200的第1摄像部30在间距方向调整前面部11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松动螺钉23,使前面部11和合叶部200可以相对旋转。
然后,使螺钉22向例如紧固方向转动,克服上述弹簧204、205的弹簧力,把合叶部200的底面向上方提起,并以上述轴201为中心转动。另一方面,使螺钉向松动方向转动,利用上述弹簧204、205的弹簧力,合叶部200的底面以上述轴201为中心转动着向下方下降。
这样,使螺钉22转动,将间距方向的位置调整为所期望的位置。
由此在达到所期望位置时,通过固定上述螺钉23,可以进行在间距方向被调整后的位置的固定。
使用上述的调整机构(调整装置)调整透视图像显示部6和第1摄像部30的相对倾斜的工作,有在制造照相机1时在工厂等进行的情况,和使用照相机1的摄影者自身进行的情况,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均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整。
首先,在制造照相机时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在无限远的位置配置例如明亮的点光源,并利用第1摄像部30拍摄该点光源,利用透视图像显示部6进行透视显示。并且,为了使实质上直接入射到瞳孔位置的点光源的像、和通过第2HOE107从瞳孔位置观察的点光源的电子图像重叠,按照如上所述,使用螺钉22、23进行间距方向的调整,并使用螺钉32进行偏摆方向的调整即可。另外,该照相机制造时的调整不限于人实质上直接观察着进行,也可以在瞳孔位置配置监视器用照相机等,根据该照相机图像来进行调整。
然后,在摄影者自身进行调整的情况下,使用位于远方的合适的被摄体,进行和上述相同的调整即可。
另外,调整时使用的被摄体未必一定在无限远的位置,只要是可以忽视误差的影响的实质上的无限远位置即可。
下面,参照图37和图40说明将前面部11的电气安装部和鬓角部12(第1摄像部30)的电气安装部电连接的结构。
如图37所示,设在前面部11的电路基板184电连接在柔性基板185的一端侧。该柔性基板185从前面部11内跨越配置到合叶部200内,另一端侧电连接在图40所示的多个接点187。这些接点187设于在合叶部200内立起设置的壁部195,柔性基板185和各接点187的连接通过连接部186进行。
另一方面,相对前面部11侧的轴承193进行相对旋转的鬓角部12侧的轴承194,沿着轴方向设置多个沿着周面形成为圆弧状的作为同轴接点的导体188,这些导体188分别与上述多个接点187对应并且被埋入绝缘体中,对从该绝缘体露出的表面实施例如镀金。另外,也可以对导体188整个表面进行镀金。
根据这种构成,即使前面部11和鬓角部12相对旋转,也能保持接点187和导体188的电连接。
上述接点187在该轴承194的周面上通过连接部189电连接柔性基板190的一端侧。该柔性基板190的另一端侧虽然未图示,但连接安装于鬓角部12的第1摄像部30内的电路基板,另外通过上述电缆3电连接控制/记录部4。
根据这种构成,用于驱动设在框架部13的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LED驱动器101、108和LCD驱动器105的信号是从控制/记录部4的第2CPU112传递,相反,从框架部13的第1麦克风17和第2麦克风18取得的声音信号被传递给该第2CPU112。
下面,参照图43和图44说明把第1摄像部30安装成相对于框架部13的侧面可以在间距方向和偏摆方向相对调整角度的第2构成示例。图43是表示把第1摄像部30安装在框架部13的结构的俯视图和右侧视图,图44是表示为了安装第1摄像部30而设在框架部13的孔的结构的右侧视图。
框架部13和鬓角部12如图43(A)所示连接成通过合叶24A可以折叠。该合叶24A通过从上述框架部13延伸设置的略长的接头229,被配置在与上述合叶24相比从前面部11侧略微离开的位置上。并且,该合叶24A与上述合叶24不同,未设置电气接点和柔性基板等。
在上述接头229的侧面,连接着从正面观看时大致呈L状的作为调整装置的台座220,其具有沿着该侧面的形状部220a和从该侧面大致垂直立起设置的形状部220b。
即,在上述接头229如图44所示,在前方侧穿设作为间距方向调整装置的孔223,在后方侧穿设以该孔223为中心的呈圆弧状的作为间距方向调整装置的长孔224。通过这些孔223、224,把作为间距方向调整装置的螺钉221、222分别旋合在台座220的上述形状部220上a,由此将该台座220安装在接头229上。
并且,如图43(A)所示,在上述台座220的形状部220b的前方侧穿设作为偏摆方向调整装置的孔227,在后方侧穿设以该孔227为中心的呈圆弧状的作为偏摆方向调整装置的长孔228。按照图43(B)所示,通过这些孔227、228,把作为偏摆方向调整装置的螺钉225、226分别旋合在第1摄像部30的底面侧,由此将该第1摄像部30安装在台座220上。另外,从上述第1摄像部30的背面侧延伸出电缆230,向被摄体侧弯折后,连接在上述框架部13内的电气电路等上。
在这种构成中,在略微松动螺钉221和螺钉222的状态下,变更插通螺钉222的长孔224内的位置,使台座220以螺钉221为中心转动,可以调整台座220乃至安装该台座220上的第1摄像部30的间距方向的角度。这样,在调整为所期望的位置后,固定上述螺钉221和螺钉222即可。
同样,在略微松动螺钉225和螺钉226的状态下,变更插通螺钉226的长孔228内的位置,使台座220以螺钉225为中心转动,可以调整台座220乃至安装该台座220上的第1摄像部30的偏摆方向的角度。这样,在调整为所期望的位置后,同样,紧固上述螺钉225和螺钉226。
根据这种第2构成示例,可以进行透视图像显示部6和第1摄像部30的在相对间距方向和偏摆方向上的角度调整,并且第1摄像部30通过台座被固定在前面部11上,所以即使折叠鬓角部12,摄像部30也不会折叠,与上述图37~图39所示的第1构成示例相比,第1摄像部30和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相对角度偏移产生的可能性减小。并且,由于调整机构简单,所以能够低成本地构成。
另外,在上述第2构成示例中,调整第1摄像部30和台座220在相对偏摆方向上的角度,调整框架部13侧面的接头229和台座220在相对间距方向上的角度,但也可以与其相反,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变更第1摄像部30相对于台座220的安装位置,来调整第1摄像部30与台座220在相对间距方向上的角度,并通过变更框架部13相对台座220的安装位置,来调整框架部13侧面的接头229与台座220的在相对偏摆方向上的角度。
下面,参照图45和图46说明这种照相机1的动作。图45是表示照相机动作的一部分的流程图,图46是表示照相机动作的其他部分的流程图。这些图45和图46由于图纸原因把照相机的动作流程分成两个图表示。
在接通该照相机1的电源或重新设定系统时,通过上述透视图像显示部6安装如上述图17所示那样透视显示表示相当于标准透镜(如上所述,例如视场角为50度)的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步骤S1)。
然后,根据设在鬓角部12的突起部181上的接点109a、109b是否闭合,来判断鬓角部12是否打开到最大角度(步骤S2)。
此处,在判断为接点109a、109b未闭合时,通过透视图像显示部6,进行如上述图23所示的报警显示156(步骤S3)。
在上述步骤S2判断为接点109a、109b闭合时,或者在进行了上述步骤S3的报警显示之后,通过检查内置在上述第1CPU111的计时器,判断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步骤S4)。
此处,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监视如图9所示的第1操作开关113和如图11所示的第2操作开关131等各种开关的输入状态(步骤S5)。
另外,上述步骤S4的计时器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并且转入上述步骤S5的时刻,再次开始计时。这样,通过一面检查计时器,一面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确认开关的输入状态,可以减轻第1CPU111的负荷,并且可以防止因开关的振动造成的错误动作。另外,后述的步骤S11、S18、S23的计时器发挥与上述步骤S4的计时器相同的作用。
如果上述步骤S4判断为未经过规定的时间或已进行上述步骤S5的处理,则判断是否已进行曝光校正操作(步骤S6)。
此处,在进行了曝光校正操作的情况下,按照上述图19所示,把曝光校正量显示为信息显示152(步骤S7)。
如果上述步骤S6判断为未进行曝光校正操作或已进行上述步骤S7的处理后,判断照相机1是否被设定为透视显示由第1摄像部30摄像的图像的浏览模式(V)、或者被设定为仅显示作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帧模式(F)(步骤S8)。该模式设定如上所述通过F/V开关72的操作来进行。
此处,在判断为模式被设定为帧模式(F)时,接着判断照相机1是否被设定为自动模式(A)或被设定为手动模式(M)(步骤S9)。该模式设定如上所述通过A/M开关71的操作来进行。
此处,自动模式(A)是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大于等于规定值时,即使被设定为帧模式(F),也自动放大由第1摄像部30摄像的图像而成为进行透视显示的模式。通过进行这种显示,即使是超望远摄影,也不用进行麻烦的操作即可容易确认被摄体的具体情况,并且在普通的焦距(上述小于规定值的焦距)时,仅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所以即使长时间摄影时也能够进行没有不谐调感的摄影。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手动模式用于手动设定是否进行上述透视显示,通常是仅进行摄影像框显示的模式。
在上述步骤S9判断为选择了手动模式(M)的情况下,如上述图22所示,进行“MANU”的信息显示155(步骤S10)。
并且,通过检查计时器,判断是否已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步骤S11)。
此处,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根据参照上述图27说明的原理测距从照相机1到被摄体的距离(步骤S12)。
然后,根据在该步骤S12获得的被摄体距离,根据上述原理算出用于校正摄影者观察的范围和第1摄像部30的摄影范围的偏差,即视差所需要的校正值(步骤S13)。
并且,根据在该步骤S13算出的校正值更新摄影像框的显示,以便在正确位置显示摄影像框(步骤S14)。通过进行这种处理,即使在被摄体距离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显示摄影范围。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9判断为被设定为自动模式(A)时,判断焦距是否被设定在大于规定值α的望远侧(步骤S15)。
此处,在判断为焦距小于等于规定值α的情况下,转入上述步骤S11的处理。并且,在判断为焦距大于规定值α的情况下,或者在上述步骤S8判断为被设定为浏览模式(V)的情况下,把利用第1摄像部30拍摄的电子图像通过透视图像显示部6重叠显示在被摄体上(步骤S16)。
在结束该步骤S16的处理的情况,结束上述步骤S14的处理的情况,或者在上述步骤S11判断为未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摄影者操作上述遥控部5的广角开关75b,从而判断是否已放大(W)了摄影像框的尺寸,更准确地讲,判断是否已放大了从摄影者观看的摄影像框的视角(即,即使放大作为虚像显示的摄影像框的尺寸,在到虚像的距离变远的情况下,不限于放大视角,更准确地讲,在虚像位置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放大摄影像框的尺寸”)(步骤S17)。
此处,在判断为进行放大(W)摄影像框的尺寸的操作时,通过检查计时器,判断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步骤S18)。
并且,在判断为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尽管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f到达焦点可以调节的下限值k1,但依然在向小于该下限值k1的一方的操作(步骤S19)。
此处,在向小于焦点可以调节的下限值k1的一方的操作的情况下,如上述图24所示,通过透视显示进行报警显示157(步骤S20)。并且,在焦距f尚未到达焦点可以调节的下限值k1的情况下,通过驱动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变位透镜82来缩小焦距f,设定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使其达到摄影者设定的摄影范围(步骤S21)。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17,在判断为未进行放大(W)摄影像框的尺寸的操作时,判断是否在进行缩小(T)摄影像框的尺寸的操作,更准确讲判断是否已缩小从摄影者观看的摄影像框的视角(步骤S22)。
此处,在判断为已进行缩小(T)摄影像框的尺寸的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检查计时器,判断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步骤S23)。
并且,在判断为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尽管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f到达焦点可以调节的上限值k2,但依然在向大于该上限值k2的一方的操作(步骤S24)。
此处,在焦距f尚未到达焦点可以调节的上限值k2的情况下,通过驱动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变位透镜82来放大焦距f,设定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使其达到摄影者设定的摄影范围(步骤S25)。并且,在向大于焦点可以调节的上限值k2的一方的操作的情况下,如上述图25所示,通过透视显示进行报警显示158(步骤S26)。
在上述步骤S22,在判断为未进行缩小(T)摄影像框的尺寸的操作的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18或步骤S23判断为未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已结束上述步骤S20、S21、S25或S26的处理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已进行遥控部5的第2操作开关131中包括的录制开关74的动画记录操作(或者第1操作开关113的动画记录操作)而被设定为录制模式(步骤S27)。
此处,在设定为录制模式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通过透视显示进行使用“REC”文字的信息显示154后(步骤S28),开始录制(步骤S29)。
在判断为该步骤S29的处理结束、或者在上述步骤S27中未设定录制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已进行遥控部5的第2操作开关131中包括的释放开关73的静态图像摄影操作(或者第1操作开关113的静态图像摄影操作)(步骤S30)。
此处,在判断为已进行静态图像摄影操作的情况下,首先进行静态图像的记录(步骤S31),然后如图26所示,通过透视显示进行表示已进行静态图像的记录的“REL”文字信息显示159(步骤S32)。
在判断为该步骤S32结束、或者在上述步骤S30中未进行释放开关73的静态图像摄影操作的情况下,返回上述步骤S4,反复进行上述动作。
另外,在使用参照上述图31和图32说明的变更虚像位置的结构的情况下,图45和图46所示的流程图变更如下。
即,在该情况下,在显示摄影像框之前,实施以下(1)~(3)所示的3个步骤,但是与图45和图46所示的流程图不同。
(1)在设定摄影像框之前,必须测定(测距)到被摄体的距离Li。
(2)把根据上述(1)求出的被摄体距离Li代入算式(11)、算式(12),求出L1、X1,首先驱动驱动器162以将摄影像框设定在所求出的位置L1。
(3)利用LCD驱动器105驱动LCD104并校正摄影像框的尺寸,以达到根据上述(2)求出的对角线长度X1。
具体而言,可以分别在图45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之前、步骤S14之前进行(1)~(3)的步骤。但是,关于步骤S14的处理,由于在进行该步骤S14的处理之前已在步骤S12进行测距,所以可以利用在该步骤S12获得的测距值代替进行(1)的测距。
另外,作为变更虚像位置的结构,在使用上述图33所示构成的情况下,进行与此大致相同的处理。
根据这种实施例1,即使第1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变焦倍率)变化时,也能够一面实质上直接观察摄影被摄体一面简单地确认摄影范围,所以能够一面进行和摄影者以外人员相同的自然行动一面简单地进行摄影,且不受摄影动作约束,不会感觉到摄影负担。
并且,在一面实质上直接观察整个被摄体一面预先确认自己想要设定的摄影范围和构图之后,可以进行设定摄影透镜的焦距的操作,与在改变焦距的同时确认构图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简单地设定构图。由此,可以实现与同时进行变焦动作和视场角设定的以往的摄影方法不同的、可以利用新概念的摄影方法进行拍摄的工艺工程学的崭新的头戴型照相机。
并且,头戴部和遥控部和控制/记录部分别构成为不同的单元,所以能够实现头戴部的轻量化、作为摄影操作部的遥控部的轻量化,即使长时间进行摄影时,施加给摄影者的负担变小。此时,通过使用全息光学元件作为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实现头戴部小型轻量化。
另外,将要设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被操作成在达到第1摄像部的摄影视场角的最大值时依然在放大该摄影像框的视场角的情况下,以及被操作成在达到第1摄像部的摄影视场角的最小值时依然在缩小该摄影像框的视场角的情况下,进行报警显示,所以摄影者能够容易识别到可以调节的摄影视场角,不会产生故障和确认错误,不必反复进行不必要的操作。并且,利用透视显示部的显示来进行该报警,不需要设置其他的报警单元,所以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和头戴部的小型化。
并且,根据通过测距装置测定的到被摄体的距离,校正摄影者在摄影像框内观察的范围和第1摄像部的摄影范围的偏差即视差,所以即使在被摄体距离变化,特别是在连续拍摄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把握摄影范围。
此外,可以切换进行把摄影像框显示为虚像或者把摄影图像显示为虚像,所以即使在望远摄影时摄影范围变狭小,也能够容易确认被摄体的具体部位。特别是在设定为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在达到大于等于规定值的望远时自动切换为摄影图像的显示,所以不需要麻烦的操作等,即可确认被摄体的具体部位。
并且,在不使用时可以获取鬓角部沿着前面部折叠的位置,所以在收纳时比较紧凑,非常方便。
另外,在第1摄像部和鬓角部均是折叠结构时,可以使收纳时的尺寸更加小型化,并且如果该鬓角部未打开到规定值将进行该情况报警,所以能够预先防止未注意到摄影光轴和视轴不一致而仍在进行拍摄的情况。由此,可以在使摄影光轴和视轴正确一致的状态下进行摄影。并且,通过利用透视显示部进行该报警,不需要设置其他的报警单元,所以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和头戴部的小型化。
并且,在采用在前面部设置第1摄像部和透视图像显示部双方的结构时,不会产生伴随鬓角部的开闭的第1摄像部的摄影光轴的变化,所以只要调整一次,即可基本消除摄影光轴和视轴产生偏差的可能性。
此外,在把第1摄像部通过台座安装于前面部的情况下,使用了该台座的摄影光轴的微调整也容易进行。
并且,在从第1摄像部输出图像信号时,在进行数字化之后输出,所以在从第1摄像部向另外构成的控制/记录部传递图像信号时,可以降低因外部干扰产生的影响。
另外,把从第1摄像部输出的图像信号作成RAW图像数据,所以不需要在第1摄像部设置与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的电路,可以实现头戴部的小型轻量化。
并且,设置微调整用调整机构,以使摄影光轴和视轴正确一致,这样可以按照进行制造时的每台机器进行调整,或者在使用时每个使用者可以进行调整,能够对应广范围的使用方式。通过把该调整机构设置在上述台座上,可以构成只要调整一次以后就很难产生偏差的低廉的调整机构。
此外,可以独立在间距方向和偏摆方向两侧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任意调整摄影光轴和视轴的方向偏差。
并且,可以变更从摄影者的瞳孔到虚像位置的距离,所以能够在被摄体位置显示虚像,可以同时鲜明地观察双方。此时,即使变更虚像位置,也能够调整成使观看虚像的视角一定,所以能够使摄影范围和摄影像框经常保持一致。
另外,测定到被摄体的距离,根据该测定结果,使用驱动器等自动调整虚像位置,所以不需要其他操作,即可同时鲜明地观察被摄体和虚像。
并且,由于构成为可以在瞳距方向调整将要投影的虚像的中心位置,所以能够对应因人而异的瞳孔位置,把必要信息准确引导给摄影者。该瞳距方向的调整通过使反射在该瞳距方向射出的光束的反射部件在该瞳距方向移动来进行,所以不必变更头戴部的外观即可调整。另外,该调整使用致动器等来进行,所以能够使调整自动化或者进行每个脉冲的微调整。另一方面,通过手动进行该调整,结构变简单,可以削减成本,并且在使用上也不会产生不便。
(实施例2)图47~图5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图47是表示头戴部的正面视图,图48是表示头戴部的俯视图,图49是表示头戴部的右侧视图,图50是表示头戴型照相机的主要与电子电路相关的结构中与上述图12所示构成不同的部分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
在该实施例2中,对和上述实施例1系统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主要只说明不同点。
该实施例2的头戴型照相机在左右两侧的鬓角部12设置摄像部,可以摄像并记录立体图像(利用两眼进行三维观察的图像)。即,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左眼侧的鬓角部12设置第1摄像部30,但在该实施例2,除该左眼侧的第1摄像部30外,在右眼侧的鬓角部12也设置构成和该第1摄像部30大致相同的第2摄像部30R。
该实施例2的头戴部2A如图47~图49所示,在右眼侧的鬓角部12设置具有第2摄影光学系统31R的第2摄像部30R,并且通过除与左眼侧的合叶24左右对称外构成大致相同的合叶24R可以相对前面部11折叠。并且,在该头戴部2A同样设有用于进行该第2摄像部30R和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相对的间距方向和偏摆方向的角度调整的调整机构(调整装置),在图47的正面视图中,该调整机构中包括的螺钉22R、23R和螺钉32R露出并且可以调整。
另外,使用了该头戴部2A的照相机如后面所述,通过使用左右摄像部30、30R的三角测距测定被摄体距离,所以不设置设于上述实施例1的投光用发光部16。
并且,该第2摄像部30R内的电路通过框架部13连接第1摄像部31内的电路,用于连接头戴部2A的电缆连接端子21只设置在第1摄像部31侧。因此,从控制/记录部4向第2摄像部30R发送的控制信号等、从该第2摄像部30R向控制/记录部4发送的图像信号等通过上述电缆3传递。
并且,包括第2摄像部30R的照相机的结构如图50所示。
上述第2摄像部30R构成为具有用于成像光学被摄体像的第2摄影光学系统31R;低通滤波器86R,用于从通过该第2摄影光学系统31R的光束去除不要的高频成分;CCD87R,通过该低通滤波器86R把由上述第2摄影光学系统31R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作为信号处理单元的CDS/AGC电路88R,对从该CCD87R输出的信号进行后述的降噪和放大处理;作为信号处理单元的A/D转换电路89R,把从该CDS/AGC电路88R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控制驱动上述CCD87R的CCD驱动器91R;TG(时序发生器)90R,向上述CDS/AGC电路88R、A/D转换电路89R、CCD驱动器91R供给控制时序的信号;作为驱动电路的聚焦快门驱动器96R,控制驱动上述第2摄影光学系统31R中包括的后述的聚焦快门84R;作为驱动电路的USM驱动器95R,选择性地驱动该第2摄影光学系统31R中包括的后述的USM(Ultra Sonic Motor超声波马达)92R、93R、94R。
上述第2摄影光学系统31R更具体讲构成为具有前透镜81R;变更焦距的变位透镜82R;校正伴随焦距的变化的焦点位置的偏差的补偿透镜83R;兼备聚焦功能和快门功能的聚焦快门84R;调整焦点的聚焦透镜85R;分别驱动上述变位透镜82R、补偿透镜83R、聚焦透镜85R的USM92R、93R、94R。
并且,上述TG90R、USM驱动器95R、聚焦快门驱动器96R由控制/记录部4的第2CPU112控制。
从第2摄像部30R的上述A/D转换电路89R输出的数字图像数据在输入给控制/记录部4的DSP电路115的同时,也被输入到该控制/记录部4的AF处理电路122。
即,向AF处理电路122输入来自第1摄像部30的数字图像数据和来自第2摄像部30R的数字图像数据,该AF处理电路122根据具有这些视差的两个图像数据利用例如公知的三角测距原理测定到被摄体的距离。
因此,在该照相机的透视图像显示部6A不设置上述图12所示的设于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测距用LED驱动器108、投光用LED16a和聚光透镜16b。
关于其他构成、动作、调整方法等和上述的实施例1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根据该实施例2,可以发挥和上述的实施例1大致相同的效果,通过利用第1摄像部30和第2摄像部30R摄像相同的被摄体,可以记录立体图像。
(实施例3)图51~图5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图51是表示头戴部的正视图,图52是表示头戴部的俯视图,图53是表示头戴部的右侧视图。在该实施例3中,对和上述实施例1、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主要只说明不同点。
该实施例3的头戴型照相机的头戴部2B,第1摄像部30被分割为照相机部30A和照相机电路部30B,把其中的照相机部30A配置在框架部13的左右两眼之间的例如中央部。
即,在框架部13的中央部上侧配置安装了根据第1摄影光学系统31、低通滤波器86、CCD87等的光学像生成电子图像所需部分的照相机部30A。
另一方面,在左眼侧的鬓角部12配置CDS/AGC电路88、A/D转换电路89、TG90、CCD驱动器91、USM驱动器95、聚焦快门驱动器96等的用于控制上述照相机部30A或处理从该照相机部30A输出的图像信号的照相机电路部30B。
并且,在框架部13的中央侧设置照相机部30A,在利用三角测距测定到被摄体的距离时使用的投光用发光部16设在照相机电路部30B的被摄体侧。
关于其他构成和动作和上述实施例1大致相同。
根据该实施例3,可以发挥和上述的实施例1大致相同的效果,并且把包括摄影光学系统的照相机部30A配置在框架部13的左右两眼的中央部附近,所以能够良好地降低观察范围和摄像范围的水平方向的视差。并且,可以把透视图像显示部6和第1摄像部30的照相机部30A一体地设在前面部11上,所以具有只要调整一次视轴和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倾斜就几乎不会再偏移的优点。
(实施例4)图54~图5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图54是表示头戴部的正视图,图55是表示头戴部的俯视图,图56是表示头戴部的右侧视图。在该实施例4中,对和上述实施例1~3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主要只说明不同点。
该实施例4的照相机的头戴部2C可以把矫正视力用的透镜安装在作为保持部件的框架部13上,并且把对应于上述第1摄像部30的作为摄像装置的第1摄像部30C通过上述图43等所示的台座220固定在框架部13上并且可以调节。即,该实施例4的头戴型照相机是带视力矫正用透镜的头戴型照相机,如果着重于显示图像的功能,也兼作带视力矫正用透镜的显示装置。
视力因人而异,所以具备视力矫正功能很重要。作为具备该功能的部件,可以是使第2HOE107引导光的透明光学部件14、15具备视力矫正功能的部件。但是,这种构成的情况下,由于透明光学部件弯折,所以通过第2HOE107可以观察的像产生像差。如上所述,视力因摄影者而异,所以把根据每个摄影者的视力矫正产生的像差全部校正为最佳状态是很困难的。
因此,在该实施例4中,如图54所示,使对应于上述第2HOE107的第2HOE243和第2HOE244、以及对应于上述各个透明光学部件14、15的作为导光部件的透明光学部件241、242分别形成为最小必要限度的尺寸,并且在第2HOE243和透明光学部件241的被摄体侧安装视力矫正透镜238,在第2HOE244和透明光学部件242的被摄体侧安装视力矫正透镜239。此时,这些视力矫正透镜238、239可以利用普通眼镜上使用的透镜,可以低成本地构成。
即,在框架部13,用于安装上述透镜238、239的作为安装部件的凸缘231例如利用螺钉234被安装在中央侧,利用螺钉235被安装在左眼的左横侧,利用螺钉236被安装在右眼的右横侧。
在该凸缘231设有通过一对支架233从左右支撑鼻梁的一对鼻托232。
在这种构成中,通过卸下上述螺钉234、235、236,可以容易地卸下凸缘231和透镜238、239,并且容易把透镜238、239更换再安装成对应于其他度数的透镜。
并且,该实施例4的第1摄像部30C利用和上述图43(也参照图44)相同的台座220安装在框架部13的侧面接头229。此时,和上述相同,也可以进行第1摄像部30C和透视图像显示部6的相对的间距方向和偏摆方向的调整。
并且,和上述图43的第1摄像部30相同,也从上述第1摄像部30C在背面侧暂且延伸出电缆230,并且在潜入左眼侧的鬓角部12的下侧后,连接上述框架部13内的电路基板等。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把视力矫正透镜238、239设置在透明光学部件241、242的被摄体侧,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设置在透明光学部件241、242的背面侧(眼睛侧)。
并且,如果利用具有规定以上的弹性的材料形成凸缘231,仅通过卸下或松动1个螺钉235,即可选择性地(独立)仅装卸左眼用透镜238,同样通过仅卸下或松动1个螺钉236,即可选择性地(独立)仅装卸右眼用透镜239。
根据这种实施例4,可以发挥和上述的实施例1~3大致相同的效果,并且把视力矫正用透镜分别配置在透明光学部件的前面,所以即使视力不同的观察者也能够在实质上直接观察(即,该情况时,通过视力矫正用透镜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规定的图像进行观察。
并且,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构成设计美观的感觉自然的大致眼镜型照相机。
另外,可以分别简单地把视力矫正透镜与透明光学部件卸下,所以能够按照每个显示装置容易进行与使用者相适应的视力矫正。此外,此时即使左眼和右眼的视力不同,也能够安装与各眼相符的透镜。
并且,透明光学部件和第1摄像部在框架部上保持成一体,即使更换视力矫正用透镜,也不需要每次进行这些透明光学部件和第1摄像部的角度调整等,形成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带视力矫正用透镜的头戴型照相机。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技术构思适用于头戴型照相机(摄像装置)的情况,但本实施例涉及的技术构思可以适用于显示多种目的的信息的头戴型显示装置。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作为光学元件使用了全息光学元件(HOE),但也可以使用以玻璃和塑料等为材料的凸透镜光学系统或凹透镜光学系统、半透半反镜、自由曲面光学系统、或者它们的组合来代替HOE。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投影单元使用了LED102和聚光透镜103和LCD104,但也可以使用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面板或自己发光型等离子显示器等其他显示元件来代替它们作为投影元件。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在变更摄影像框的视角时,改变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来对应,但不限于这种光学变焦,也可以利用电子变焦来对应,当然也可以组合光学变焦和电子变焦。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主要说明了显示摄影像框的情况,此外也叙述了显示所拍摄的图像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作例如个人电脑等设备的信息显示装置(监视器)显示文字等。此时,连接上述PC连接端子51和个人电脑(PC)等,显示来自该PC的信息或图像等即可。并且,在上述说明中设有用于向电视机输出的AV/S连接端子50,但也可以设置用于输入来自电视机播放机或DVD播放机的图像信号等的输入端子,用于图像鉴赏。这样,上述各实施例的头戴型照相机如果着重于显示图像的功能,也兼作头戴型显示装置,该头戴型显示装置不仅用作摄像装置的取景器,也可以用作观察(或鉴赏)图像的装置,或用作便于携带的多目的信息显示装置。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发明技术构思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
根据以上详细说明的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可以构成如下的结构。
A1.一种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装置,具有焦距可变的摄影光学系统、和把通过该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转换为电子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显示装置,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虚像;摄影像框设定单元,用于设定由上述显示装置显示为虚像的摄影像框的上述摄影者观察的视角;焦距设定单元,设定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使通过上述摄影像框设定单元设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与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一致。
A2.根据A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单元,在发生下述至少一方的情况时进行报警,即,上述摄影像框设定单元设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即使达到了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的最大值而依然进行进一步增大该摄影像框的视角的设定的操作时,和即使达到了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的最小值而依然进行进一步减小该摄影像框视角的设定的操作的时。
A3.根据A2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报警单元通过使上述显示装置进行报警显示来进行报警。
A4.根据A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装置具有通过被配置在上述摄影者在观察被摄体时的视线上而构成的全息光学元件;和把上述摄影像框投影于上述全息光学元件上的投影单元。
A5.根据A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定至被摄体的距离的测距装置,上述显示装置构成为具有校正单元,根据通过所述测距装置测定的到被摄体的距离,进行校正摄影者在上述摄影像框的内侧观察的范围与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范围的偏差的视差校正。
A6.根据A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装置,用于在上述摄影像框和基于由上述摄像装置获得的图像信号的摄影图像之间进行切换,使上述显示装置把其中任意一方显示为虚像。
A7.根据A6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装置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大于等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换成把上述摄影图像显示为虚像的显示模式。
A8.根据A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头戴部,被戴在摄影者的头部,具有位于头部正面侧的前面部和位于头部侧面侧的鬓角部,上述显示装置设在上述前面部。
A9.根据A8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鬓角部相对于上述前面部可以弯折,在不使用时可以被折叠在沿着该前面部的折叠位置上。
A10.根据A8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被设在上述前面部。
A11.根据A10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被配置在上述前面部中对应于上述摄影者的左右两眼之间的位置上。
A12.根据A8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被配置在上述鬓角部。
A13.根据A12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鬓角部相对于上述前面部可以弯折,在不使用时可以被折叠在沿着该前面部的折叠位置上。
A14.根据A13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报警单元,在使用状态下,当上述鬓角部不在上述可弯折的位置内的规定位置时进行报警。
A15.根据A14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报警单元通过使上述显示装置进行报警显示来进行报警。
A16.根据A8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头戴部构成为包括上述摄像装置,包括遥控部,与上述头戴部分别设置,通过与该头戴部进行通信来控制该头戴部的动作;主体部,与上述头戴部分别设置,通过与该头戴部进行通信,可以接收通过上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具有用于记录所接收的图像的记录装置。
B1.一种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戴部,其构成为可以戴在头部,具有进行摄像并生成模拟图像信号的摄像装置、和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控制/记录部,控制上述显示装置和上述摄像装置,并且记录通过该摄像装置生成的图像信号;连接部件,将上述头戴部和上述控制/记录部电连接,上述头戴部构成为还具有信号处理单元,处理通过上述摄像装置生成的模拟图像信号,并且把该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从上述信号处理单元输出的数字图像信号通过上述连接部件被发送给上述控制/记录部。
B2.根据B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从上述信号处理单元输出并通过上述连接部件被发送给上述控制/记录部的数字图像信号,是通过该信号处理单元从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后未实施其他信号处理的RAW图像数据。
B3.根据B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装置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上述摄像装置构成为具有焦距可变的摄影光学系统、和把通过该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被摄体像转换为上述模拟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为了使该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与通过上述显示装置显示的摄影像框的由上述摄影者观察的视角一致,在自动设定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后进行摄影。
C.一种头戴型照相机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拍摄被摄体的摄像装置;显示装置,与上述摄像装置形成为一体,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调整装置,调整该摄像装置和该显示装置的相对角度,以使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光轴和通过利用上述显示装置显示的摄影像框的中心的视轴平行一致。
C2.根据C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整装置构成为具有偏摆方向调整装置,调整上述摄像装置的投影光轴与通过利用上述显示装置显示的摄影像框的中心的视轴的偏摆方向的相对倾斜;间距方向调整装置,调整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光轴与通过利用上述显示装置显示的摄影像框的中心的视轴的间距方向的相对倾斜。
C3.根据C2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头戴部,被戴在摄影者的头部,具有位于头部正面侧并且设有上述显示装置、同时安装有上述摄像装置的前面部,和位于头部侧面侧的鬓角部;台座,用于将上述摄像装置安装在该前面部上并且可以调整相对于上述前面部的方向,通过调整自身和上述前面部的相对安装角度,发挥上述偏摆方向调整装置和间距方向调整装置的至少一方的功能,通过调整自身和上述摄像装置的相对安装角度,发挥上述偏摆方向调整装置和间距方向调整装置的至少一方的功能。
C4.根据C2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头戴部,被戴在摄影者的头部,具有位于头部正面侧并且设有上述显示装置的前面部;位于头部侧面侧并且设有上述摄像装置的鬓角部;和合叶部,使上述鬓角部相对于上述前面部可以弯折,在不使用时可以被折叠在沿着该前面部的折叠位置上,上述偏摆方向调整装置通过限制使用时的鬓角部相对于前面部的打开角度,调整上述偏摆方向的相对倾斜,上述间距方向调整装置通过调整上述合叶部相对于前面部的安装角度,调整上述间距方向的相对倾斜。
C5.一种头戴型照相机的调整方法,该头戴型照相机形成有成为一体的用于摄像被摄体的摄像装置和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以便能重叠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其特征在于,调整该摄像装置和该显示装置的相对角度,以使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光轴和通过利用上述显示装置显示的摄影像框的中心的视轴平行一致。
C6.根据C5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摄像装置和上述显示装置的偏摆方向的相对倾斜的调整、和该摄像装置和该显示装置的间距方向的相对倾斜的调整,来进行使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光轴和通过利用上述显示装置显示的摄影像框的中心的视轴平行一致的调整。
D1.一种带视力矫正用透镜的头戴型照相机,包括用于摄像被摄体的摄像装置,和显示与通过上述摄像装置摄像的被摄体相关的规定图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显示装置,具有光学元件,其构成为被配置在摄影者的眼前,并显示上述规定图像以便可以重叠在该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和投影单元,将上述规定图像投影在上述光学元件上,将上述摄像装置和上述显示装置保持为一体的保持单元;与上述光学单元独立构成的视力矫正用透镜;安装单元,为了将上述视力矫正用透镜配置在摄影者的通过上述光学元件进行观察的视线上,把该视力矫正用透镜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述保持单元上。
D2.根据D1所述的带视力矫正用透镜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视力矫正用透镜中的右眼用和左眼用是分别构成的,上述安装单元将该右眼用视力矫正用透镜和左眼用视力矫正用透镜安装成可以独立装卸。
D3.根据D1所述的带视力矫正用透镜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视力矫正透镜是眼镜用的视力矫正用透镜。
D4.根据D1所述的带视力矫正用透镜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被投影在上述光学元件上的上述规定图像是表示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
E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元件,在该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显示包括规定的信息的图像的虚像;投影单元,将上述光学元件所显示的图像投影在该光学元件上;
虚像距离调整装置,调整从上述光学元件到通过该光学元件显示的虚像的距离;视角调整装置,把观看该虚像的视角调整为不依赖于从上述光学元件到上述虚像的距离的一定值。
E2.根据E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虚像距离调整装置调整到该虚像的距离,以使从上述光学元件到通过该光学元件显示的虚像的距离与从该光学元件到观察对象的距离大致相等。
E3.根据E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定从上述光学元件到观察对象的距离的测距装置,上述虚像距离调整装置使用通过上述测距装置测定的到观察对象的距离,调整到上述虚像的距离。
E4.根据E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投影单元构成为具有形成包括上述规定信息的图像的显示元件,上述虚像距离调整装置通过调整上述光学元件和上述显示元件之间的距离,调整从该光学元件到通过该光学元件显示的虚像的距离。
E5.根据E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投影单元构成为具有形成包括上述规定信息的图像的显示元件,和把通过该显示元件形成的图像成像于该显示元件和上述光学元件之间的光路上的成像光学系统,上述虚像距离调整装置调整通过上述光学元件形成的图像的基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由此调整从该光学元件到通过该光学元件显示的虚像的距离。
E6.根据E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视角调整装置通过调整形成于上述显示元件的像的尺寸,把观看虚像的视角调整为一定值。
E7.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显示装置,在该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虚像;测距装置,测定到上述被摄体的距离;
虚像距离调整装置,调整到该虚像的距离,以使从上述显示装置到通过该显示装置显示的虚像的距离与到通过上述测距装置测定的被摄体的距离大致相等;摄影光学系统,用于成像上述被摄体的光学像;摄像元件,摄影与通过上述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上述摄影像框对应的摄影范围内的光学被摄体的像,并生成图像数据;记录装置,记录通过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
E8.根据E7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视角调整装置,把观看该虚像的视角调整为不依赖于从上述显示装置到上述虚像的距离的一定值。
E9.根据E7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装置构成为可以被戴在摄影者的头部上。
F1.一种头戴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元件,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显示图像的虚像;投影单元,将通过上述光学元件显示的图像投影在该光学元件上;瞳距调整装置,对应于上述观察者的瞳孔,在该观察者的瞳距方向上调整通过上述投影单元被投影到上述光学元件上的图像的相对位置。
F2.一种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元件,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虚像;投影单元,将通过上述光学元件显示的摄影像框投影在该光学元件上;瞳距调整装置,对应于上述观察者的瞳孔,在该观察者的瞳距方向上调整通过上述投影单元被投影到上述光学元件上的摄像像框的相对位置;摄像装置,拍摄通过上述摄影像框表示的摄影范围的被摄体。
F3.根据F2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投影单元构成为具有向上述瞳距方向投影上述摄影像框的光束的水平投影单元;向与该瞳距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反射通过该水平投影单元投影的光束,从而投影到上述光学元件上的反射光学部件,上述瞳距调整装置通过使上述反射光学部件向上述瞳距方向移动,对应于上述观察者的瞳孔,调整通过上述投影单元被投影到上述光学元件上的摄影像框在该观察者的瞳距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F4.根据F3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瞳距调整装置构成为还具有使上述反射光学部件向上述瞳距方向移动的致动器。
F5.根据F3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瞳距调整装置构成为还具有支撑上述反射光学部件并使其可以向上述瞳距方向移动的支撑部件,通过手动使该支撑部件移动,进行该反射光学部件向上述瞳距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适用于如眼镜那样可戴在头上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头戴型照相机。
权利要求
1.一种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装置,具有焦距可变的摄影光学系统、和把通过该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学被摄体像转换为电子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显示装置,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虚像;摄影像框设定单元,用于设定由上述显示装置显示为虚像的摄影像框的上述摄影者观察的视角;焦距设定单元,设定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使通过上述摄影像框设定单元设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与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单元,在发生下述至少一方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即,上述摄影像框设定单元设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即使达到了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的最大值而依然进行进一步增大该摄影像框的视角的设定操作情况,和即使达到了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视场角的最小值而依然进行进一步减小该摄影像框视角的设定操作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报警单元通过使上述显示装置进行报警显示来进行报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装置具有通过被配置在上述摄影者在观察被摄体时的视线上而构成的全息光学元件;和把上述摄影像框投影于上述全息光学元件上的投影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定至被摄体的距离的测距装置,上述显示装置构成为具有校正单元,该校正单元根据通过所述测距装置测定的到被摄体的距离,进行校正摄影者在上述摄影像框的内侧观察的范围与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范围的偏差的视差校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装置,用于在上述摄影像框和基于由上述摄像装置获得的图像信号的摄影图像之间进行切换,使上述显示装置把其中任意一方显示为虚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装置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大于等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换成把上述摄影图像显示为虚像的显示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头戴部,被戴在摄影者的头部,具有位于头部正面侧的前面部和位于头部侧面侧的鬓角部,上述显示装置设在上述前面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鬓角部相对于上述前面部可以弯折,在不使用时可以被折叠在沿着该前面部的折叠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被设在上述前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被配置在上述前面部中对应于上述摄影者的左右两眼之间的位置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被配置在上述鬓角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鬓角部相对于上述前面部可以弯折,在不使用时可以被折叠在沿着该前面部的折叠位置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报警单元,在使用状态下,当上述鬓角部不在上述可弯折的位置内的规定位置时进行报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报警单元通过使上述显示装置进行报警显示来进行报警。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型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头戴部构成为包括上述摄像装置,包括遥控部,与上述头戴部分别设置,通过与该头戴部进行通信来控制该头戴部的动作;主体部,与上述头戴部分别设置,通过与该头戴部进行通信,可以接收通过上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具有用于记录所接收的图像的记录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头戴型照相机。使摄影者不会感到摄影的负担,而且能够在享受摄影场景的同时简单地进行拍摄。其包括第1摄像部(30),具有焦距可变的第1摄影光学系统(31)、和把通过该摄影光学系统(31)成像的被摄体像转换为图像信号的CCD(87);透视图像显示装置(6),在摄影者实质上直接观察的被摄体上重叠显示表示摄影范围的摄影像框的虚像;遥控部(5),具有用于设定操作从摄影者观看的上述摄影像框的视角的第2操作开关(131);控制/记录部(4),具有第1CPU(111),设定上述第1摄影光学系统(31)的焦距,使通过上述第2操作开关(131)设定的摄影像框的视角与上述第1摄像部(30)的摄影视场角一致。
文档编号H04N5/64GK1652575SQ20051000524
公开日2005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6日
发明者山崎正文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