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文档序号:797350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在多个无线终端彼此经由基站或不经由基站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图1示出了无线基础架构网络(infrastructure network),并图示了基站和无线终端。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或移动站利用了节电技术,在未进行用户数据或者业务数据的收发的情况下,节约所消耗的电力。由基站和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构成的网络也称为无线基础架构网络。无线基础架构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在基站与无线终端之间是直接进行,另一方面,无线终端1、2之间的通信经由基站间接地进行。
在IEEE802.11中规定的无线基础架构网(BSS)中,基站以规定的周期向属下的无线终端发送公共通知信息(信标,beacon)。在信标中可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除属下的无线终端的识别信息和关于基准时间的信息之外,还包含表示在基站的发送缓冲器中是否蓄积了发给在节电模式下工作的各无线终端的数据(数据的有无)的信息。表示数据的有无的信息也称为业务通知消息(TIMTraffic Indication Message)。节电模式的无线终端按照接收间隔(Listen Interval)参数,周期性地、规则地从接收休止状态向接收等待状态转移,并接收信标。接收休止状态也称为休眠或休止(Doze)状态。接收等待状态也称为起动(Awake)状态。上述的接收间隔参数是规定接收信标的周期的参数。无线终端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标的TIM信息,来判断在基站中是否有发给自己的数据。如果有这样的数据,则基站在发送缓冲器中对其进行蓄积。当在基站中蓄积有发给自己的数据时,向基站传送称为PS-Poll(PowerSave-Poll)的控制帧,与此相应地,从基站向无线终端转送数据。无线终端维持起动状态,直至转送结束。另一方面,当在基站中未蓄积发给自己的数据时,无线终端迅速地转移至休止状态。这样节电模式的无线终端以一定的周期重复起动状态和休止状态。
图2示出了不经由基站而在无线终端彼此之间中继数据的无线通信系统(以下,称为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 wireless network))。在这样的系统中也使用了通过间歇接收实现的节电技术。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在相互的通信范围内的无线终端之间直接进行(终端1-2之间、2-3之间、3-4之间),而在无法直接通信的终端之间(终端1-4之间、1-3之间、2-4之间)经由其它的终端间接地进行。无线自组织网络可以是如图2所示那样仅由笔记本PC和便携终端等的无线LAN终端构成的自组织网络,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那样由无线LAN基站和无线LAN终端构成的网状(mesh)网络。
在IEEE802.11中规定的自组织网络(IBSS)中,利用被称为预告业务通知消息(ATIMAnnouncement Traffic Indication Message)的信号,事先向本节点附近的节电模式的其它节点预告很快就会发送帧。该消息在从信标发送时刻开始的特别的期间(称为ATIM窗口)中发送。在ATIM窗口期间中,只允许信标或ATIM的发送,需要是节电模式的接收等待状态。在该ATIM窗口中接收到ATIM的节点维持起动状态,直至接收到帧,未接收到ATIM的节点返回休止状态。即,节电模式的节点以一定的周期重复起动状态和休止状态之间的转移。
例如在专利文献1至4以及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现有的无线基础架构网络及无线自组织网络。在专利文献1中,在基础架构网络中,终端从信息收发次数的观点出发,对间歇接收间隔进行可变控制,并向基站通知间隔变更。在专利文献2中,在基础架构网络中,无线终端通过起动中的应用程序,改变间歇接收间隔。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从其它模块接收信息来对终端的网络接口模块的功率状态进行控制的方法。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在基础架构网络中,基站考虑业务状况,向接收休止状态转移的技术。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基础架构网络中终端可改变间歇接收间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8348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5760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34667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336401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ANSI/IEEE std 802.11,Wireless LAN medium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1999.
但是,在现有的BSS中由无线终端决定间歇接收间隔,因此存在无法顾及基站的业务状况的问题。例如,假设把间歇接收间隔设定得过短时,即使在没有来自基站的发送预定的状况下,无线终端也过多地向起动状态转移,可能浪费更多的电力。相反,假设把间歇接收间隔设定得过长,则分组的收发延迟变大,可能造成吞吐能力的降低。
并且,在现有的IBSS中网络内的无线终端(节点)一律以固定的周期在起动状态和休止状态之间重复状态转移。因此,与BSS的情况相同,即使在没有收发预定的状况下,无线终端也过多地向起动状态转移,可能浪费电力。相反,若间歇接收间隔被设定得过长,则造成分组的收发延迟变长和吞吐能力降低等。而且IBSS与BSS不同,不区分上行和下行的通信方向,因此在任一通信方向都有可能产生上述的问题。
而且,在上述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中,可能记载了改变间歇接收间隔,但都不是根据实际的业务状况来设定间隔,上述的问题依然未被适当地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节电模式中的间歇接收间隔的合理化的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具有发送缓冲器,其在发送定时之前存储分别发给1个以上通信节点的分组;请求间隔决定单元,其根据所述发送缓冲器中蓄积的分组量,针对每个通信节点决定间歇接收间隔;以及请求单元,其向各通信节点进行请求,使各通信节点按照所决定的间歇接收间隔间歇地接收信标。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无线通信装置的节电模式下的间歇接收间隔的合理化。


图1是示出无线基础架构网络的图。
图2是示出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图。
图3是示出网状型网络的图。
图4A是示出无线基础架构网络的图。
图4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功能框图的图。
图4C是示意性示出发送缓冲器的队列内的情况的图。
图4D是例示参数σ与间歇因子LI之间的对应关系F(σ)的图。
图4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站的功能框图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动作例的图。
图6A是示出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图。
图6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功能框图的图。
图6C是示意性示出发送缓冲器的队列内的情况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动作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与发送缓冲器的缓冲状况相对应地适当地设定间歇接收间隔,因此能够提高收发等待时间中的节电效果。并且,针对每个链路适当地考虑分组量的实际情况,因此不会过多地向接收等待状态转移,特别是对抑制实时类应用程序的收发延迟有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个分组的转送目的地计算相对优先度,相对优先度由针对每个访问类别所蓄积的分组量的加权累计值导出。由此可适当地计算出分组的转送目的地的相对优先度。
可以按照适当的对应关系把相对优先度转换为决定间歇接收间隔的参数(间隔因子)。可以按照2的乘方来准备间隔因子的多个选择项。信标的发送间隔由间隔因子的最小公倍数来决定,因此按照2的乘方来准备间隔因子能够尽量缩短信标的发送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在间歇接收间隔被缩短的情况下,迅速地对间隔的变更请求进行响应。由此能够抑制优先度高的分组的传输延迟变长。在间歇接收间隔被扩展时,无线通信装置也可对于间隔的变更请求,通过下次的信标来响应。
通过后述的说明可以明了,本发明除无线基础架构型网络之外,还可应用于自组织型以及网状的任一网络形式,可广泛应用于发送信标的节点(例如,自组织型网络中的无线LAN终端、网状网络中的无线LAN基站为应用对象)。以下,把自组织型网络和网状网络均称为“无线自组织网络”。并且,发送信标的无线LAN基站或无线LAN终端可称为“节点”。
实施例1以下,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无线基础架构网络的情况的实施例。
图4A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基础架构网络的整体图。为了便于说明,在1个基站的属下只图示了A、B两个无线终端,但也可以存在适当的任意数量的无线终端。作为基站的接入点(APAccess Point)和作为移动站的无线终端A、B构成了例如IEEE802.11中规定的无线基础架构网络(BSS)。在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进行直接通信,无线终端1、2之间的通信经由基站间接地进行。
基站以规定的周期向属下的无线终端发送公共通知信息(信标)。在信标中可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除关于发送信标的周期和基准时间的信息之外,还可包含表示在基站的发送缓冲器中是否蓄积了发给节电模式下工作中的各无线终端的数据的信息(TIM信息)。节电模式的无线终端按照接收间隔(LIListen Interval)参数,周期性地从接收休止状态向接收等待状态转移,间歇地接收信标。如后述那样,在本实施例中适当地设定接收间隔LI,以使该无线终端各自能够以相应的间隔进行间歇接收。
无线终端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标的TIM信息,可以判断在基站中是否有发给自己的数据。当在基站中蓄积有给自己的数据时,向基站传输称为PS-Poll(Power Save-Poll)的控制帧,与此相应地,从基站向无线终端转送数据。无线终端维持起动状态直至转送结束。另一方面,当在基站中未蓄积发给自己的数据时,无线终端迅速地转移至休止状态。这样节电模式的无线终端以一定的周期重复起动状态和休止状态。
图4B示出了基站(AP)的方框图。在图4B中示出了发送缓冲器41、优先度计算部(σ计算部)42、请求间隔计算部(请求LI计算部)43、信标生成部44和参数管理部45。
发送缓冲器41存储要从无线终端A向B或者从B向A进行中继的分组,直到发送定时为止。在本实施例中,按照表示优先度的访问类别AC[i]来蓄积分组。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访问类别准备了AC
~AC[3]的4种,但也可以准备更多的或者更少的访问类别。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C所示,为了方便,假设AC
的优先度最高,按照AC[1]、AC[2]、AC[3]的顺序优先度降低。
图4B的优先度计算部42根据蓄积在发送缓冲器41中的分组量,针对分组的每个目的地(任一无线终端)通过下式来计算参数σ的值。
σAP,k=N0,AP,k+αN1,AP,k+βN2,AP,k+γN3,AP,kS0+S1+S2+S3]]>其中,Ni,AP,k示出了访问类别被分类为AC[i]的分组内、发往通信节点k的分组的数量。Si示出了可以分类为访问类别AC[i]的分组数(最大值)。i表示与取0、1、2或3的值时的优先度相关联的参数。α、β和γ表示设定为满足1>α>β>γ>0的加权参数。从上述的算式可以明了,高优先度的分组数越多,该参数σ取越大的值,高优先度的分组数越少,则取越小的值。换言之,参数σ(为了简明,省略了下标)的大小可以与目的地通信节点的优先度的高低相关联。
请求间隔计算部(请求LI计算部)43通过适当的变换函数F(σ)来变换参数σ,导出决定向属下的无线终端请求的间歇接收间隔的间隔因子(LIListen Interval)。
LIAP,k=F(σAP,k)变换函数F(σ)作为一例可以取图4D所示的函数形式。这样,参数σ越大(越为高优先)间隔因子LI越接近于1,参数σ越小(越为低优先)间隔因子LI越为大值。而且在该例子中,间隔因子LI通过2的乘方的整数值来表现。
图4B的信标生成部44生成向属下的无线终端定期地进行通知的信标。如上所述,信标中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本实施例中也包含决定无线终端的间歇接收间隔WI的信息。该信息典型地通过LI或WImin来表现,但也可通过WI自身来表现。作为一个例子,通信节点k(无线终端)的间歇接收间隔WIk可通过WIk=LIAP,k×WImin来计算。其中,WImin表示通过应用程序决定的间歇接收间隔的最小值。如上所述,越为高优先,间隔因子LI越取小值,越为低优先,则越取大值。因此间歇接收间隔是越为高优先则越短,越为低优先则越长。
参数管理部45管理与优先度相关联的参数α、β、γ、和最小间歇接收间隔WImin等的各种参数的值。对于每个无线终端,间歇接收间隔的最小值可以不同,但为了简化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对于所有的无线终端是共同的。在别的实施例中,例如在更加要求实时性的应用的情况下,对于延迟的要求变得严格,因此可设定为更小的间歇接收间隔WImin。而且,可对每个应用适当地变更参数α、β和γ以及WImin。
图4E示出了关于在图4A的网络中所使用的无线终端(移动站)的功能框图。示出了本节点LI决定部47和响应帧生成部48。
本节点LI决定部47按照从基站请求的间歇接收间隔(可通过WIk或LIAP,k表现)来决定本节点的间歇接收间隔。可以通过分析从基站接收的信标来取得关于间歇接收间隔的信息。
为了向基站通知无线终端已适当地设定了间歇接收间隔,响应帧生成部48作成响应帧。并且,可以根据应用而省略响应帧的响应。
接着,参照图5说明实施例的动作。作为前提,设在基站的发送缓冲器中,如图4C所示的那样,在发送缓冲器的队列内按照每个访问类别蓄积了发往无线终端A、B的分组。设与各访问类别AC[i]对应的队列的尺寸Si均为100(S0=S1=S2=S3=100)。基站(AP)以1×WImin的间隔发送信标。在图5所示的状况中,无线终端A、B在用虚线框表现的时隙的期间中是起动状态,在其之外是休止状态。在初始状态(图中从左开始数第3个信标被发送之前的状态)中,无线终端A以1×WImin的间隔间歇地接收信标,无线终端B以2×WImin的间隔间歇地接收信标。之后,设基站的发送缓冲器内的状况改变,成为应该改变间歇接收间隔的状态。图5中示出的“LIA”、“LIB”表示在无线终端A、B处分别测定的实际间隔因子的值。与此相对,LIAP,A表示AP(基站)向A(无线终端)请求的间隔因子。同样地,LIAP,B表示AP(基站)向B(无线终端)请求的间隔因子。
基站对于发送目的地的无线终端A、B进行下面的计算。其中,设与访问类别AC的各优先度相对应的参数为α=0.8、β=0.4和γ=0.2。在发送第3个信标之前,基站计算与发往各个无线终端的分组相关联的参数σ。蓄积在发送缓冲器的队列中的发往无线终端A的分组数设为在AC
中10个、在AC[1]中20个、在AC[2]中30个、在AC[3]中20个。在该情况下,参数σ如下这样计算σAP,A=10+0.8×20+0.4×30+0.2×20400=0.12]]>同样地也计算出参数σAP,B,设其为0.25。
接着,如图4D所示利用变换函数将参数σ的值变换为间隔因子LI。
LIAP,A=F(σAP,A)=F(0.12)=2LIAP,B=F(σAP,B)=F(0.25)=1在信标中包含与这样计算出的间隔因子相关的信息,分别向无线终端A、B进行通知(图5的第3定时的向下的箭头)。
接收到信标的无线终端A分析信标中的信息内容,更新间歇接收间隔WIAP,k。设根据应用决定的最小间隔WImin的值为20ms时,无线终端A扩宽间歇接收间隔至LIAP,A×WImin=2×20=40(ms)。在此,设基站把当前的WImin值作为信标中包含的信息通知给各无线终端。也可在无线终端判断是扩宽还是缩窄间歇接收间隔时使用该信息。另一方面,无线终端B在信标的接收之后,如图中的向上的箭头所示的那样,向基站发送肯定响应(Ack)之后,把自己的间歇接收间隔缩窄至LIAP,B×WImin=1×20=20(ms)。
在缩窄间歇接收间隔时向基站发送Ack的理由在于,基站可以确认无线终端的间歇接收间隔已经变短。例如,当间歇接收间隔依然长时,若以短间隔发送信标,则不能在休止状态中接收所传输的信标。另一方面,当间歇接收间隔依然短时,若以长间隔发送信标,则无线终端不会发生信标接收失败。在该情况下,只是造成电力浪费。因此,在间歇接收间隔变短的情况下,期望通过Ack来确认间隔的变更。并且,在间歇接收间隔变长的情况下,也可通过Ack来进行确认。(但是,从减少不必要的通信量的观点出发省略为好。)。
实施例2接着,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情况的实施例。
设按照图6A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无线终端或节点A、B、C、D构成无线自组织网络。即,无线终端A与无线终端B、C之间能够直接地进行通信,但与无线终端D只能经由无线终端B或C间接地进行通信。无线终端B和C能够与所有的无线终端直接地通信。无线终端D能够与无线终端B、C直接地通信,但与无线终端A只能经由无线终端B或C间接地进行通信。无线终端A、B、C、D同步,当它们处于间歇接收状态(休止状态)的情况下,以各自的间隔反复地进行向起动状态和休止状态的状态转移。在该情况下,在所有的无线终端变为起动状态的时刻,从任一无线终端发送信标。
图6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方框图。无线终端具有发送缓冲器41、σ计算部42、请求LI计算部43和参数管理部45,这些与图4B中出现的要素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不存在基站,无线终端彼此中继数据,因此在无线终端j中关于无线终端k计算出的参数σ如σj,k=N0,j,k+αN1,j,k+βN2,j,k+γN3,j,kS0+S1+S2+S3]]>这样计算。另外,无线终端j向无线终端k请求的间隔因子LIjk按照LIjk=F(σj,k)这样计算。
无线终端还具有请求帧生成部61、本节点LI决定部62、信标生成部63和响应帧生成部64。
请求帧生成部61作成请求帧,该请求帧请求无线终端以按照请求LI计算部43计算出的间隔因子所决定的间隔进行间歇接收。
本节点LI决定部62与从其它无线终端(节点)请求的间隔因子LIj,k相对应地选择适当的1个间隔因子(例如,当设本节点为B时,其它节点为A、C、D。)。可以考虑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法,但在本实施例中当间隔因子存在多个选择项时,选择更小的间隔因子。而且,本节点LI决定部62对所选择的间隔因子和属下的间隔因子进行比较,对应于比较结果,向信标生成部63或响应帧生成部64通知所选择的间隔因子。当所选择的间隔比当前间隔长时,通过下次的信标把所选择的间隔因子通知给其它节点。并且,对于通知LI变更的节点,通过与通常情况相比缩短信标的发送等待时间,优先地给予信标发送机会。假设以通常的等待时间进行发送,则会被其它节点夺去信标发送权,向其它节点的变更通知会被延迟。另一方面,当所选择的间隔比当前短时,通过信标之外的响应帧把所选择的间隔因子迅速地通知给其它节点(对于这一点在动作说明中进一步进行说明)。
信标生成部63生成信标,在全部节点均为起动的定时发送信标。
响应帧生成部64作成信标之外的帧(响应帧),当本节点的间隔因子变短时,将该情况迅速地向附近的其它节点广播。而且,在响应帧中可以包含本节点的变更后的间歇接收间隔或间歇因子的信息,也可不包含。在后者的情况下,变更后的间歇接收间隔等可通过下次的信标来发送。这样,响应帧的数据量小,可利于迅速传输该响应帧。
接着,参照图7说明动作。作为前提,设在无线终端B的发送缓冲器的队列中如图6C所示那样蓄积有发往无线终端A、B、C、D的分组。设与各访问类别AC[i]对应的队列的大小Si均为100(S0=S1=S2=S3=100)。从任一无线终端以4×WImin的间隔发送信标。在第3和第7定时这样的所有无线终端均为起动状态的情况下,发送信标。无线终端A、B、C、D以各自的间隔重复休止状态和起动状态。在初始状态设无线终端A的间隔因子LIA为1,无线终端B的间歇因子LIB为2,无线终端C的间隔因子LIC为1,无线终端D的间歇因子LID为4。
无线终端B计算对于其它无线终端的参数σ。在此,设与访问类别AC的各优先度相对应的参数为α=0.8、β=0.4和γ=0.2。蓄积在无线终端B的发送缓冲器的队列中的发往无线终端A的分组数设为属于AC
的分组10个、AC[1]为20个、AC[2]为20个、AC[3]为30个。在该情况下,参数σ如下这样计算σB,A=10+0.8×20+0.4×20+0.2×30400=0.1]]>同样地,无线终端B对于无线终端C、D也计算参数σ,设分别计算出0.2、0.05的值。
接着,利用图4D所示的变换函数将参数σ变换为间隔因子(请求LI)。
LIB,A=F(σB,A)=F(0.1)=2LIB,C=F(σB,C)=F(0.2)=1LIB,D=F(σB,D)=F(0.05)=4在初始状态为LA=1、LB=2、LC=1、LD=4。将其与上述的请求LI进行比较,则对于无线终端C、D,请求LI与实际的间隔一致,因此不需要间隔变更。但是,对于无线终端A,请求LI与实际的间隔不一致,因此需要变更间隔。因此,在第1定时无线终端B向无线终端A发送请求帧。该请求帧请求把间隔因子LA的值从1增至2。对于该请求,无线终端A在下次的信标发送时(第3定时),向邻近的无线终端(B、C)发送表示自己的间隔因子已变更的信标。该信标对于无线终端B起到作为对于请求帧的响应信号的功能。无线终端C在当前假设的网络拓扑(图6A)中与无线终端A相邻,因此需要预先把握无线终端A的间隔因子的变更。
如上所述,在全部的无线终端均起动的情况下,可以从任一无线终端发送信标。在本实施例中,变更了间隔因子的无线终端可优先发送信标(给予了发送权)。之后,无线终端A实际地把自己的间隔因子从1增加至2。即,设根据应用决定的间歇接收期间的最小值WImin的值为20ms时,无线终端A的间歇接收间隔变更为2×20=40ms。
接着,设在第5定时无线终端C计算出LIC,B=1。在该时刻,无线终端B的间隔因子LB为2,因此从无线终端C请求的间隔与实际的间隔不相同。因此,无线终端C向无线终端B发送请求帧。请求帧请求将间隔因子的值从2减至1。在该情况下,无线终端B通过(不等待下次的信标发送定时)在接收到请求帧后立即广播响应帧,从而向邻近的节点(A、C)通知无线终端B的间隔因子已缩短。然后,无线终端B实际地把间隔因子从2变更至1。由此,无线终端C可以在无线终端B的下次信标发送之前,向无线终端B发送分组。并且,可抑制节点C发送要求即时性的分组时的延迟。在第7定时,无线终端B向附近的无线终端广播信标。并且,期望与原本的等待时间相比,缩短间隔因子变长的无线终端的信标发送等待时间,以使间隔因子变长的无线终端能够尽早发送信标。
另一方面,假设无线终端B不通过响应分组而通过该第7定时的信标,来向无线终端C进行对于请求帧的响应。在该情况下,无线终端B在第7定时以前,间隔因子为2,在第7定时以后,间隔因子变为1。因此,无线终端C到达第7定时之前不能提高对于无线终端B的发送频度,可能会增加延迟量。但是,如本实施例这样,对于在第5定时接收到的请求帧,在第5定时迅速返回响应分组,从而能够迅速提高之后无线终端C向无线终端B的发送频度,能够尽量减小传输延迟。
并且,在规定的期间中(在本实施例中是信标的周期)接收到多个请求帧的情况下,采用其中最高频度的间隔因子,忽略其它请求。例如,如图7的第3定时所示,无线终端D向无线终端B进行LID,B=4的请求,在第5定时,无线终端C向无线终端B进行LIC,B=1的请求。在该情况下,与来自无线终端D的请求相比,来自无线终端C的请求为高频度的间隔因子,因此无线终端B不遵从来自无线终端D的请求,而遵从来自无线终端C的请求。
其结果,如图7所示,信标的发送间隔为80ms,无线终端A按照40ms,无线终端B按照20ms,无线终端C按照20ms,无线终端D按照80ms进行状态转移。
并且,由参数σ通过函数F(σ)导出的间隔因子LI不限于2的乘方,可以为其它值。但是,通过多个间隔因子LI的最小公倍数决定信标的发送间隔,因此期望从规定的选择项中选择间隔因子。间隔因子的选择项可如1、2、3、…这样等间隔地准备,也可以如上述这样按照2的乘方来准备。但是,从缩短信标的发送间隔的观点出发,期望按照2的乘方来准备。例如,选择项数为4,LI等间隔地准备为1、2、3和4。在该情况下,最小公倍数为12,因此每隔12×WImin发送信标。与此相对,当LI准备为1、2、4和8这样的2的乘方时,最小公倍数变为8,可每隔8×WImin发送信标。而且,当选择项数变为6时,在等间隔准备时(1、2、3、4、5、6)变为每隔60×WImin发送信标。但是,当按照1、2、4、8、16、32这样的2的乘方来进行准备,则信标的发送间隔为32×WImin。因此,后者一方能够更加频繁地使无线终端进行与实际情况相应的设定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无线通信装置具有发送缓冲器,其在发送定时之前存储发送给1个或更多通信节点的分组;请求间隔决定单元,其根据蓄积在所述发送缓冲器中的分组的量和/或优先度,针对每个通信节点决定间歇接收间隔;以及发送单元,其向各个通信节点发送请求帧,请求所述各个通信节点按照所决定的间歇接收间隔从所述无线通信装置接收信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发送信标以向各个通信节点报告所决定的间歇接收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缓冲器根据优先度对分组进行分类存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接收间隔由基准间隔和间隔因子的乘积表示,所述间隔因子由所述发送缓冲器中蓄积的分组量和分组的优先度的函数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间隔因子表现为2的乘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请求帧生成单元,其在信标之外针对每个通信节点生成请求帧,以报告所决定的间歇接收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间隔决定单元,其在从至少一个通信节点向该无线通信装置发送了改变当前使用的间歇接收间隔的请求时,决定该无线通信装置自己的第二间歇接收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决定的第二间歇接收间隔比当前使用的间歇接收间隔短时,所述发送单元在接收到所述请求后立即在信标之外发送对于所述请求的响应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决定的第二间歇接收间隔比当前使用的间歇接收间隔长时,缩短信标发送等待时间,并且所述发送单元利用信标向至少1个通信节点报告所决定的第二间歇接收间隔。
1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发送缓冲器中存储发给1个或更多通信节点的分组;根据所述发送缓冲器中蓄积的分组的量和/或优先度,针对每个通信节点决定间歇接收间隔;以及请求各个通信节点按照所决定的间歇接收间隔接收信标。
全文摘要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实现节电模式中的间歇接收间隔的合理化的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作为解决手段,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具有发送缓冲器(41),其在发送定时之前存储向1个以上的通信节点分别发送的分组;请求间隔决定单元(43),其根据蓄积在所述发送缓冲器中的分组量,针对每个通信节点决定间歇接收间隔;以及发送单元(44),其对各通信节点进行请求,使各通信节点按照所决定的间歇接收间隔间歇地接收信标。
文档编号H04L12/58GK1941938SQ20061015998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9日
发明者五十岚圭, 山田晓, 藤原淳 申请人: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