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设备和调焦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7944639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像设备和调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调焦透镜的移动来进行用于从视频信 号顺序获得焦点评价值的扫描操作并基于该焦,泉评价值计算调 焦透镜的对焦位置的摄像设备。
背景技术
数字照相机等很多摄像设备采用称为TV-AF方法的自动调 焦(AF)方法。如图6中所示,TV-AF方法使调焦透镜在预定的可 移动范围(例如,从无限端至近端的范围)内移动,以在各个调 焦透镜位置从视频信号获得AF评价值。随后,该方法将获得了 最大AF评价值的调焦透镜位置确定为对焦位置(见日本特开平 3-68280)。
此外,在TV-AF方法中,当摄像光学系统的焦距长并且调 焦透镜的可移动范围宽时,或当摄像光学系统的景深小从而需 要精细地移动调焦透镜时,需要获得大量的AF评价值的样本。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长时间来收集AF评价值,导致不能实现高 速AF操作。
日本特开2004-109150公开了 一种将整个物距范围(即,调 焦透镜的整个可移动范围)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从该多个区域中 选择用于实际移动调焦透镜以获得AF评价值的区域的摄像设 备。此外,该摄像设备基于预定条件适当地改变移动调焦透镜 的区域,乂人而实现高速AF才乘作。
然而,即使在如日本特开2004-109150所公开的选择用于获 得A F评价值的区域的情况下,如果调焦透镜的可移动范围宽到 足够包括微距范围和非微距范围,则可选择大量的区域。结果,
4AF评价值的样本数量可能相当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调焦透镜的可移动范围宽或需要精细 地移动调焦透镜也能进行高速AF操作的摄像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设备,所述 摄像设备利用调焦透镜的移动来进行用于从视频信号顺序获得 焦点评价值的扫描操作,并且基于所述焦点评价值计算所述调 焦透镜的对焦位置,所述摄像设备包括控制器,用于将用于 所述扫描操作的所述调焦透镜的可移动范围分割成多个区域, 并且当所述焦点评价值满足预定条件时,将进行所述扫描操作 的扫描操作区域从所述多个区域中所述调焦透镜当前所在的当 前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将用于将所 述扫描操作区域从特定区域改变为下 一 区域的第 一 条件、以及
一区域的第二条件设置为所述预定条件,并且所述第一条件比 所述第二条件更难以满足。
作为本发明的另 一 方面,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用于控制摄像 设备的调焦的方法,所述摄像设备利用调焦透镜的移动来进行 用于从视频信号顺序获得焦点评价值的扫描操作,并且基于所 述焦点评价值计算所述调焦透镜的对焦位置,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步骤,用于将用于所述扫描操作的所述调焦透镜的可移动 范围分割成多个区域,并且当所述焦点评价值满足预定条件时, 将进行所述扫描操作的扫描操作区域从所述多个区域中所述调 焦透镜当前所在的当前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其特征在于,所 述控制步骤将用于将所述扫描操作区域从特定区域改变为下一 区域的第一条件、以及用于将所述扫描操作区域从所述特定区
5域以外的区域改变为下 一 区域的第二条件设置为所述预定条 件,并且所述第一条件比所述第二条件更难以满足。
根据以下参照


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将显 而易见。

图l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2示出在实施例中将调焦透镜的可移动范围分割为多个 扫描区域的例子。
图3是示出实施例的照相机中的AF操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的照相机中的区域改变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中的扫描区域和AF评价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物距(调焦透镜位置)和AF评价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 图1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数字照像机(摄像设备)的 结构。数字照相机包括含有调焦透镜2的摄像光学系统l、摄像 元件3、预处理电路4、 A/D转换器5、存储器控制器6、存储器7、 开关(SW1)9、开关(SW2) lO和控制部件ll。
数字照相机还包括扫描区域设置部件12、扫描区域选择部 件13、 AF评价值计算部件14、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对焦位置 确定部件16 、调焦透镜驱动电路17和区域改变条件边界设定部件18。
摄像光学系统1在摄像元件3上形成被摄体图像。作为由 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构成的光电转换元件的摄像元件3 将被摄体图像转换为电信号(模拟信号)。沿摄像光学系统1的光 轴方向移动调焦透镜2以进行调焦。
预处理电路4包括去除输出噪声的CDS(相关双采样)电路 和在A/D转换前进行非线性放大的非线性放大电路。
A/D转换器5将从预处理电路4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 信号。
存储器控制器6将从A / D转换器5输出的数字信号存储在存 储器7中。存储器7记录该数字信号。信号处理电路(未示出)将 存储在存储器7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并将该视频信号 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或光盘等的记录介质8中。
用户操作开关(SWl) 9来指示包括AF(自动调焦)操作和测 光操作的摄像准备操作。用户操作开关(SW2) IO来指示生成记 录图像并将该记录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8中(在下面,将这些操 作整体地称为摄像记录操作)。
控制部件ll根据存储在内部存储器(未示出)中的或从照相 机外部提供的计算机程序来控制数字照相机的包括A F操作的 整体操作。
扫描区域设置部件12将用于扫描操作的调焦透镜2的可移 动范围分割为多个扫描区域。通过在各个扫描区域中移动调焦 透镜2,进行扫描操作以顺序获得在各个调焦透镜位置处的A F 评价值(焦点评价值)。
区域改变条件边界设定部件18设置如下边界在该边界处 改变用于改变进行扫描操作的扫描区域的条件(预定条件)。在 下面的说明中,将进行扫描操作的扫描区域称为"扫描操作区
7域",并且将改变扫描操作区域称为"区域改变"。
扫描区域选择部件13确定被选择作为有效扫描区域的扫描 区域的顺序。
AF评价值计算部件14使用带通滤波器(BDF)对由信号处理 电路生成的视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提取视频信号的中高频 成分,然后从提取到的中高频成分中提取最大值作为AF评价值 信号。这样生成的A F评价值信号的值就是A F评价值。
可采用如下方法沿由预定的AF帧内的BPF进4亍的滤波中 的X轴方向提取中高频成分的最大值,然后沿垂直于X轴方向的 Y轴方向对该最大值进行积分以获得AF评价值。
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基于A F评价值来判断是否改变扫描 操作的扫描区域。即,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判断是否将调焦透 镜2从调焦透镜2当前所在的扫描区域(当前扫描区域)移动至下 一扫描区域。
对焦位置确定部件16基于在各个扫描区域中获得的AF评 价值来确定对焦位置。
调焦透镜驱动电路17将调焦透镜2移动至所确定的对焦位 置以实现摄像光学系统1的对焦状态。
接着,将对本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中主要由控制部件1 l进 行的AF操作进行简要说明。由控制部件ll、扫描区域设置部件 12、扫描区域选择部件13、区域改变条件边界设定部件18、 AF 评价值计算部件14、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对焦位置确定部件 16和调焦透镜驱动电路17构成控制器。
当用户操作开关(SW1)9时,控制部件ll使扫描区域设置部 件12将调焦透镜2的可移动范围(即,从无限端至近端的物距) 分割为多个扫描区域。控制部件ll还使区域改变条件边界设定 部件18设定下面将说明的区域改变条件(第一和第二改变条件)改变的扫描区域之间的边界。
然后,控制部件1 1在由扫描区域选择部件1 3选择的扫描操 作区域中进行扫描操作。具体地,控制部件ll使调焦透镜驱动
电路17在选择的扫描操作区域中移动调焦透镜2,并通过AF评 价值计算部件14来顺序获得在多个预定调焦透镜位置(在下面 称为扫描点)处的AF评价值。
然后,控制部件11使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基于在各扫描点
扫描区域从当前扫描区域改变为另 一 扫描区域。
在如上所述重复扫描操作区域的改变及扫描操作之后,控 制部件11使对焦位置确定部件16基于通过扫描操作顺序获得的 AF评价值来确定调焦透镜2的对焦位置。接着,控制部件ll使 调焦透镜驱动电路17将调焦透镜2移动至所确定的对焦位置。
通过这样实现对焦状态之后,控制器11响应于用户对开关 (SW2) IO的操作进行摄像记录操作。
图2示出由扫描区域设置部件12设置的分割的扫描区域的 例子。该例子示出将调焦透镜2的从无限端到近端的可移动范围 分割成四个扫描区域(区域1至4)的情况。将从无限端至与近端 相距lm处的区域设置为区域l,将从相距lm处至相距50cm处的 区域设置为区域2,将从相距50cm处至相距25cm处的区域设置 为区域3,并且将^Mv相距25cm处至近端的区域i殳置为区域4。
扫描区域的分割方法不限于上述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扫描
速度或物距设置优先级来决定其它分割方法,或者可以根据摄 像条件来任意地决定其它分割方法。
此外,可以依赖于摄像时摄像光学系统1的焦距或光圈值来 改变扫描区域的分割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分割数量可以随焦距的增加而增加,并且随光圈值的增加而减小。
扫描区域选择部件13确定多个扫描区域中的扫描操作区域 的改变顺序。在本实施例中,改变顺序是
区域l —区i或2^区i或3—区;或4。
即,从无限侧扫描区域起进行扫描操作。
设置分割的扫描区域的原因是尽可能快地检测出作为对焦 目标的被摄体并且结束在存在被摄体的扫描区域中的扫描操作 从而减少AF操作所需的时间。因此,优选地,从最有可能存在 对焦目标被摄体的扫描区域起开始扫描操作。
因此,还可以如下所述依赖于摄像模式来设置扫描操作区 域的改变顺序。例如,在风景摄像模式中,可以从无限侧扫描 区域至近侧扫描区域进行扫描操作。在人物摄像模式中,从近 侧扫描区域至无限侧扫描区域进行扫描操作。这样的改变顺序 使得能够尽可能快地实现用户想要的被摄体的对焦状态。
区域改变条件边界设定部件18确定如下边界在该边界处 改变作为用于改变扫描操作区域的条件的区域改变条件。在本 实施例中,将边界确定为区域2和3之间,即,在包括区域1和2 的非微距范围和包括区域3和4的微距范围之间。在该边界处, 用于将扫描操作区域从区域2改变为区域3的区域改变条件(第 一条件)被设置为与用于将扫描操作区域从区域2以外的区域改 变为另 一 区域(下 一 区域)的区域改变条件(第二条件)相比,更难 以满足的条件,换句话说,更难以改变扫描操作区域的条件。 区域2对应于"特定区域",并且区域3对应于特定区域的"下 一 区 域"。
接着,控制部件1 l使调焦透镜2在各分割扫描区域中移动来 顺序进行扫描操作,以获得各扫描区域中的AF评价值。然后, 控制部件1 l使用获得的AF评价值来最终确定对焦位置。
10下面将使用图3的流程图更具体地说明在上面进行了简要 说明的AF操作中的处理(调焦控制方法)。根据存储在控制部件 ll中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流程图中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101中,控制部件11使扫描区域设置部件12设置用 于进行扫描操作的扫描操作区域。在扫描操作区域的改变顺序 是如上所述的区域1 —区域2—区域3—区域4的情况下,控制部 件1 l将区域计数器变量(Zone)初始化为"1",以将区域l设置为 扫描操作区域。
在步骤S102中,控制部件11开始在由扫描区域设置部件12 所设置的扫描操作区域中的扫描操作,从而通过AF评价值计算 部件14获得其中的AF评价值。
在步骤S103中,控制部件11获得调焦透镜2的当前位置。 在步骤S104中,控制部件11判断获得的调焦透镜2的位置是否 对应于扫描操作区域的终端(在下面称为区域端)。如果不对应 于区域端,则在步骤S105和S102中,控制部件ll通过调焦透镜 2的移动获得A F评价值直至调焦透镜2到达区域端。如果对应于 区域端,则处理进入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控制部件11使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使用通 过A F评价值计算部件14获得的A F评价值来进行区域改变判断 处理。
使用与AF评价值有关的区域改变条件进行区域改变判断 处理。例如,区域改变条件与AF评价值的高度差和AF评价值的 增/减情况有关。
将参考图4的流程图对区域改变判断处理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步骤S201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计算
Afdiffl=Afmax-Afmin。
Afdiffl是在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扫描操作的所有扫描区
ii域中获得的AF评价值的最大值"Afmax"和最小值"Afmin"之间 的差(即,AF评价值的高度之间的差)(参考图5)。
在假定在正常摄像模式中,将微距范围和非微距范围之间 的边界设置在包括在非微距范围中的区域n(图2中的区域2)的 近侧区域端处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区域 改变条件边界设定部件18将区域n设置为其区域改变条件将相 对于其它扫描区域的区域改变条件发生改变的扫描区域。
在步骤S202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判断当前正进行扫描 操作的扫描操作区域(当前区域)是否是区域n。如果当前扫描操 作区域是区域n,则处理进入步骤S203和S204,并且如果当前 扫描操作区域不是区域n,则处理进入步骤S205和S206。
在步骤S203和S205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确定第一区域 改变条件。具体地,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确定作为第一区域改 变条件的下面表达式中的阈值T H1:
Afdiffl〉THl…(1)。
此外,在步骤S204和S206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确定第 二区域改变条件。具体地,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确定作为第二 区域改变条件的一部分的下面表达式中的阈值TH2:
|Afdiff2|〉TH2 ... (2)。
如在图5中所示,"Afdiff2"表示在当前扫描才喿作区域的近侧 区域端处的AF评价值"Afsikin(i)"与在作为当前扫描操作区域 的前一扫描区域的扫描区域(i-l)的近侧区域端处的AF评1介值 "Afsikin(i-l)"之间的差。换句话说,"Afdiff2"表示在这两个区 域端之间的AF评价值的增/减情况。
为了方便,将表达式(1)和(2)均称为"区域改变条件"。然而, 如从将在下面说明的步骤S207和S209可知,当满足表达式(l) 或(2)时,不进行区域改变。因此,表达式(1)和(2)实际上是不进行区域改变的条件。因此,不满足表达式(1)和(2)中的至少一
个满足用于进行区域改变的条件(预定条件)。
在步骤S203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将小于在步骤S205中 被设置为阈值THl的值Ma的值Mn设置为阁值TH1。此外,在步 骤S204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将小于在步骤S206中被设置为 阈值TH2的值aa的值an设置为阈值TH2 。
更小的阈值TH1和TH2使得更难以进行区域改变。因此, 在步骤S203和S204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将如下阔值设置为 TH1和TH2:与在步骤S205和S206中被设置为TH1和TH2的阈值 相比,该阈值使得更难以进行区域改变。这意味着用于将扫 描操作区域从区域n改变为包括在微距范围中的其下一 区域的 区域改变条件被设置成与用于将扫描操作区域从区域n以外的 扫描区域改变为其下一区域的区域改变条件相比,更难以满足。
这是因为,在作为非微距摄像的正常摄像中,拍摄在非微 距范围中的被摄体,从而无需在微距范围中进行扫描操作。设 置使得难以在区域n中做出区域改变判断的阈值TH1和TH2防 止在微距范围中的不必要的扫描操作,这使得能够在非微距范 围中适当地进行正常摄像模式下的扫描操作。
然而,在用户对具有在微距摄像模式和正常摄像模式之间 切换的功能的照相机不熟悉的情况下,用户经常使用照相机在 正常摄像模式下进行微距摄像。另一方面,用户可能使用照相 机在微距摄像模式下进行正常摄像。因此,可以对具有在微距
摄像模式和正常摄像模式之间切换的功能的照相机提供使得难 以进行从非微距范围至微距范围的区域改变的模式,而不是完 全禁止这种区域改变。使用这种模式使得即使在正常摄像模式 下进行微距摄像或在微距摄像模式下进行正常摄像时,也能够 分别在微距范围和非微距范围中实现对焦状态。接着,在步骤S207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判断是否满足 第 一 区域改变条件(Afdiffl>THl)。当满足第 一 区域改变条件 时,处理进入步骤S208。另一方面,当不满足第一区域改变条 件(即,满足用于改变扫描操作区域的条件)时,区域改变判断 部件15认为不能通过直到当前的扫描操作区域的扫描操作来获 得AF评价值的最大值,因此处理进入步骤S211。在步骤S211 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为结束标志"ffind"设置"False(假)"以 改变扫描操作区域。
在步骤S208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计算"Afdiff2"的值。 负值的"Afdiff2"表示AF评价值在当前扫描操作区域中的近侧 区域中处于减小状态。当"Afdiff2"的值是大于阈值TH2的负值 时,可估计为能够通过直到当前扫描操作区域的扫描操作来获 得AF评价值的最大值。正值的"Afdiff2"表示AF评价值在当前扫 描操作区域中的近侧区域中处于增加状态。
因此,在步骤S209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判断是否满足 第二区域改变条件(Afdiff2〈0且IAfdiff2|〉TH2)。当不满足第二 区域改变条件时,可能在不同于当前扫描操作区域的扫描区域 中获得AF评价值的最大值。因此,当不满足第二区域改变条件 (即,满足用于改变扫描操作区域的条件)时,处理进入步骤 S211。在步骤S211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为结束标志"fEnd" 设置"False"以改变扫描操作区域。
另一方面,当满足第二区域改变条件时,处理进入步骤 S210。在步骤S210中,区域改变判断部件15为结束标志"fEnd" 设置"True(真)"以不进行区域改变。
在步骤S203至步骤S206中被设置为阈值TH1和TH2的值 Mn、 Ma、 an、 aa不必是固定值,并可依赖于才聂〗象条件或照相 机的与摄像相关的设置状态(包括摄像模式或扫描区域数量)而改变。改变值Mn、 Ma、 an、 aa使得能够改变用于改变扫描操 作区域的条件的高度。
此外,可以依赖于摄像模式等照相机的与摄像相关的设置 状态来改变区域n的位置。
返回图3,在步骤S107中,控制部件ll判断从区域改变判 断部件15发送来的结束标志"ffind"是否为"True"。当结束标志 "ffind"为"False"时,处理进入步骤S108,其中控制部件ll判断 是否已经完成了对所有扫描区域的上述处理。当没有完成时, 处理进入步骤S109。在步骤S109中,控制部件ll使区域计数器 变量(Zone)加l。然后,在步骤S105中,控制部件ll将调焦透镜 2移动至下一扫描区域以在其中进行扫描操作(步骤S102)。
此外,如果在步骤S108中已经完成了对所有扫描区域的处 理,则处理进入步骤SllO,其中控制部件ll进行对焦位置确定 处理。
另 一 方面,当在步骤S107中结束标志"fEnd"为"True"时, 处理直接进入步骤SllO,其中控制部件ll进行对焦位置确定处理。
在对焦位置确定处理中,控制部件1H吏对焦位置确定部件 16将调焦透镜2的如下位置确定为对焦位置在该位置处,通过 扫描操作荻得了 AF评价值的最大值。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lll, 其中控制部件1 l使调焦透镜驱动电路17将调焦透镜2移动至所 确定的对焦位置。然后,完成AF处理。
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将调焦透镜的包括非微距范围和微距 范围的整个可移动范围分割成多个扫描区域,并且在选定的扫 描区域(扫描操作区域)中进行扫描操作。此外,依赖于通过扫 描操作获得的AF评价值是否具有满足预定条件的值或改变,来 判断是否要改变用于进行扫描操作的扫描操作区域。与在其它扫描区域之间改变扫描操作区域所要求的条件相比,将扫描操 作区域从非微距范围中的扫描区域改变至微距范围中的扫描区 域所要求的预定条件被设置为更难以满足。
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中,当通过直到某个扫描区域的扫描 操作迅速地检测到作为对焦目标的被摄体时,无需在其它扫描 区域中进行更多的扫描操作,结果进行AF操作的时间减少。此 外,由于难以进行从非微距范围至微距范围的区域改变,减少 了在正常摄像模式下在微距范围中进行扫描操作的情况,结果
减少了进行AF操作的时间。
此外,由于不禁止从非微距范围至微距范围的区域改变, 即使当意图进行正常摄像的用户错误地进行了微距摄像时,也 可以在微距范围中获取对焦位置。
换句话说,根据上述实施例,与将进行扫描操作的扫描操 作区域从特定区域以外的区域改变为下 一 区域所要求的条件相 比,将扫描操作区域从特定区域改变为下 一 区域所要求的条件 被设置成更难以满足(或更高或更严格)。因此,由于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扫描操作区域从特定区域改变为下 一 区域的情况, 因而与在特定区域的随后区域中进行扫描操作相比,能够在短 时间内获取对焦位置。这使得能够实现高速AF操作。
另外,由于不禁止扫描区域的从特定区域至下 一 区域的改 变,如果满足这种改变所要求的条件,则可以在更宽的范围中 通过扫描操作获取对焦位置。因此,能够改善照相机的AF功能。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本 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 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的修改、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在实施例中说明的扫描操作区域的改变顺序仅是一 个例子。扫描#:作区域可乂人近侧起改变,即,/人区域4—区域3 —
16区域2—区域l。在这种情况下,区域3对应于特定区域,并且区 域2对应于特定区域的下一区域。此外,可以/人区域2—区域1 — 区域3—区域4进行扫描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区域l对应于特定 区域,并且区域3对应于特定区域的下一区域。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只在非 微距范围和微距范围之间的边界处设置改变用于区域改变的条 件的边界。然而,可以依赖于摄像条件和照相机的设置状态来 设置多个边界。例如,优选地,对如下照相机设置多个边界 近端可以被设置在更近侧的照相机、或者调焦透镜的最小可移 动范围被设置得非常小的照相机。这些设置能进一步减少进行 AF操作的时间。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像设备,所述摄像设备利用调焦透镜的移动来进行用于从视频信号顺序获得焦点评价值的扫描操作,并且基于所述焦点评价值计算所述调焦透镜的对焦位置,所述摄像设备包括控制器,用于将用于所述扫描操作的所述调焦透镜的可移动范围分割成多个区域,并且当所述焦点评价值满足预定条件时,将进行所述扫描操作的扫描操作区域从所述多个区域中所述调焦透镜当前所在的当前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将用于将所述扫描操作区域从特定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的第一条件、以及用于将所述扫描操作区域从所述特定区域以外的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的第二条件设置为所述预定条件,并且所述第一条件比所述第二条件更难以满足。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区域的下 一 区域比所述特定区域更接近近端。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依赖于所述摄像设备的设置状态来改变用于将所述扫描操作区域从所述特定区域改变为下 一 区域的所述预定条件。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依赖于所述摄像设备的设置状态来改变所述特定区域。
5. —种用于控制摄像设备的调焦的方法,所述摄像设备利用调焦透镜的移动来进行用于从视频信号顺序获得焦点评价值的扫描操作,并且基于所述焦,泉评价值计算所述调焦透镜的对焦位置,所述方法包括控制步骤,用于将用于所述扫描操作的所述调焦透镜的可移动范围分割成多个区域,并且当所述焦点评价值满足预定条件时,将进行所述扫描操作的扫描操作区域从所述多个区域中所述调焦透镜当前所在的当前区域改变为下一 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步骤将用于将所述扫描操作区域从 特定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的第一条件、以及用于将所述扫描操 作区域从所述特定区域以外的区域改变为下 一 区域的第二条件 设置为所述预定条件,并且所述第一条件比所述第二条件更难 以满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设备和调焦控制方法。该摄像设备利用调焦透镜的移动来进行用于从视频信号顺序获得焦点评价值的扫描操作,并且基于焦点评价值计算调焦透镜的对焦位置。该摄像设备包括控制器,用于将用于扫描操作的调焦透镜的可移动范围分割成多个区域,并且当焦点评价值满足预定条件时,将进行扫描操作的扫描操作区域从多个区域中调焦透镜当前所在的当前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控制器将用于将扫描操作区域从特定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的第一条件、以及用于将扫描操作区域从特定区域以外的区域改变为下一区域的第二条件设置为预定条件,并且第一条件比第二条件更难以满足。
文档编号H04N5/232GK101494733SQ20091000609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2日
发明者岩崎直树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