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22209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
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端到端伪线仿真(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简称PWE3)是一种在 包交换网络(Packet Switch Network ;简称PSN)上仿真如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port Mode ;简称ATM)、帧中继(Frame Relay ;简称FR)、以太网(Ethernet)等业务 的关键属性的机制。PWE3可以使运营商把传统业务迁移到PSN上,以降低网络运营成本 (Operating Expense ;简称0PEX)。 为了保证业务的高可用性,网络的不同层次都需要支持冗余,如果正在使用的网 络节点、链路、通道等资源发生故障,可以切换到其他冗余的可用资源上,以保证网络能继 续提供服务。在伪线(Pseudo Wire ;简称PW)冗余中定义了备用PW,当主用PW发生故障时 使用备用PW保护主用PW。 PW冗余有多种场景,例如两端用户边缘设备(Customer Edge ; 简称CE)双归接入提供者边缘设备(Provider Edge ;简称PE);—端CE双归接入PE,另外 一端CE单归接入PE ;两端CE单归接入到PE,两个PE间有多段伪线(Multi-SessionPseudo Wire ;简称MS-PW);层级虚拟专网服务(Hierarchical VirtualPrivate LAN service ;简 称HVPLS)中多租户单元(Multi-Tenant Unit ;简称:MTU)用PW,例如spoke PW连接PE。 这些PW冗余场景中,一个PW为主PW,其他PW为备用PW。 为了使PW连接的两端PE同步切换,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Engineering Task Force ;简称IETF)定义了标签分发协议(LabelDistribute Protocol ;简称LDP)消息的status状态的类型_长度_值(Type-Length-Value ;简称 TLV)用于传递PW的本地状态,并且引入一个新的状态active/standby状态,用于标识主 用/备用状态。PE根据本地状态和远端的主用/备用状态选择哪个PW为主用,只有两端都 为主用(active)状态的PW才能转发流量。当PW为正常运行(operational up)且被选择 为转发业务流使用的PW时,该PW为主用(active)状态;当PW为operational up但未被 选择为转发业务流使用的PW时,该PW为standby状态。当某个PW为active状态时,可以 收发业务数据和操作管理维护(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Maintenance ;简称OAM) 数据;当PW为备用(standby)状态时不能发送业务数据,但可以收发0AM数据。
—个业务对应的冗余PW仅能用作主备方式,举例来说,仅其中一个主用PW能转发 流量,备用PW不能负载分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CE双归不能采用负载分担方式与之配合应 用,比如跨框链路聚合组(Multi-Chassis LinkAggregation Group ;简称MC-LAG)负载分 担。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的PW冗余技术,切换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用以解决现
有PW冗余技术中切换时间长的问题,加快切换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 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 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 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上伪线。
本发明实施例又提供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
伪线聚合组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 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 个以上伪线。
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系统,包括 本地设备,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 线聚合组;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 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上伪线;
对端设备,用于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接收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接收来自 所述本地设备的业务流量,将来自所述本地设备的业务流量转发到所述对端设备连接的用 户边缘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按照本地策略, 可以将业务流量通过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 备,可以提高业务流量的平均收敛速度,加快伪线发生故障时的切换时间。
处理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处理方法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示意图; 处理方法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处理方法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处理方法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处理方法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处理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处理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l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l所示,该
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包括


图1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 图2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 图3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 图4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 图5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 图6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 图7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 图8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
步骤101、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
步骤102、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 步骤103、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 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上伪 线。 在PW冗余技术中,本地设备,例如本地提供者边缘设备(PE),通过城域以太网 (Metro Ethernet ;简称METRO)与对端PE连接,城域以太网包括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 组。举例来说,将一个业务实例对应的多条PW聚合为一个PW聚合组。例如,在点到点的情 形下,将一个AC(接入电路)对应的多条PW聚合为一个PW聚合组;在点到多点的情形下, 将一个VPLS实例对应的多条PW聚合为一个PW聚合组。 本地PE接收到来自用户边缘设备(CE)的业务流量后,举例来说,可以先确定该 业务流量对应的业务实例,然后将该业务实例对应的伪线聚合组,确定为该业务流量对应 的伪线聚合组。例如在点到点的情况下,可以将伪线聚合组与发送业务流量的接入电 路(Attachment Circuit ;简称AC)设置为一一对应的关系,PE可以根据发送业务流量 的AC可以确定该AC对应的伪线聚合组。本地PE接收到AC发送的业务流量后,确定该 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后,可以按照某种本地策略,通过该伪线聚合组内的处于发送 (forwarding)状态或活动(active)状态的伪线,可以将该业务流量转发到对端PE,再由 对端PE转发到对端的AC,其中AC包括两端的PE与CE之间的链路,图2为本发明基于伪 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示意图,在图2中,如果PEJ为本地PE,则CE_1 与PE_1 、 PE_4之间的网络为本地的AC, CE_2与PE_2 、 PE_3之间的网络为对端的AC。再 例如,在点到多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伪线聚合组和虚拟专网服务(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简称VPLS)实例设置为一一对应的关系;本地PE接收到业务流量后,先确定该 业务流量对应的VPLS实例,再根据VPLS实例对应的伪线聚合组,确定该业务流量对应的伪 线聚合组,然后通过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PE。
进一步地,如果该伪线聚合组内的伪线接收对端设备发送的业务,则该业务流量 处理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接收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来 的业务流量; 将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流量转发到所述用户边缘设备。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METR0中,本地设备PEj对应一个业务创建两个伪线 (PW) :PW 201和PW 202,其中PW 201的对端设备为PE_2, PW 202的对端设备为PE_3。在 PEJ上,PW 201和PW 202聚合为一个伪线(PW)聚合组20,假设本地策略为负载分担策略, PW聚合组20内各个伪线之间形成负载分担关系。例如当PEJ收到来自CE_1的流量后, 可以按照某种负载分担策略把流量转发到PW 201和PW 202中处于active状态的PW上, 其中,负载分担策略包括哈希(hash)、逐包负载分担、随机选取等多种策略。
参考图l,在步骤103之前,需要确定每个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的状态,举例来 说,具体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本地设备的本地状态和各个对端设备的对端状态; 根据所述本地状态和对端状态,确定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的状态。
举例来说,根据本地状态和对端状态,确定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的状态的方法 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故障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的状态确定 为故障状态; 情况二、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活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活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
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活动状态; 情况三、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活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备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
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接收状态; 情况四、若所述本地状态为备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活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
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发送状态; 情况五、若所述本地状态为备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备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
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休眠状态; 情况六、若所述伪线聚合组内的伪线两端的任一设备或链路发生故障,则将所述
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故障状态。 每个业务有一个本地状态,包括活动(active)状态、故障(operationaldown)状 态和备用(standby)状态。根据本地策略例如跨框链路聚合组(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 ;简称MC-LAG)、跨框自动保护切换(Multi-Chassis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ed ;简称MC-APS)、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简称LACP)等,本地设备例如本地PE可以把本地状态设置成active状态、 standby状态或operational down状态。通常,当AC故障时,本地状态为operational down 状态,当AC状态为正常运行(operational up)时,该本地状态可能是standby状态,也可 能是active状态。举例来说,如果不采用跨框主备选择协议(如MC-LAG),本地状态没有 standby状态。本地状态为active状态时,可以从PW收发流量;而本地状态为standby状 态时,不能从PW接收流量,但可以从AC接收流量,并根据该PW上的对端状态决定是否能发 送到该PW,如果对端状态为active状态则可以发送到该PW。 本地设备可以根据本地状态向PW的对端设备发送一个通告,表明本地状态,并且 对端设备向本地设备发送一个通告,表明对端状态。其中,本地设备和对端设备一个相对 的概念,例如如果基站网关(Cell Site Gateway ;简称CSG)为本地设备,远端站点网关 (Remote Site Gateway ;简称RSG)为CSG的对端设备;而如果RSG为本地设备,则称CSG 为RSG的对端设备。本地设备向对端设备发送的通告可以通过目标标签分发协议(Target LabelDistribute Protocol ;简称T-LDP)的通知(notification)消息来实现,例如当 RSG的本地状态为standby状态时,RSG向对端的CSG发送一个T-LDP的notification消 息指明RSG为正常运行(operational up)和standby状态;当RSG的本地状态为active 状态时,RSG向CSG发送一个T-LDP的notification消息指明RSG为operational up和 active状态;当RSG的本地状态为故障(operational down)时,RSG向对端CSG发送一个 T-LDP的notification消息指明RSG为operational down状态。 如果本地设备收到对端设备的notification消息,根据本地状态和收到的对端 状态可以生成从该本地设备到该对端设备之间的PW的状态。其中,PW的状态可以包括但 不限于下面几种故障(fault)状态、接收(receiving)状态、发送(forwarding)状态、休眠(resting)状态和活动(active)状态。确定本地设备与对端设备之间的PW的状态的规 则可以采用如下示例 示例一、如果本地状态是故障(operational down)状态,无论对端状态是什么,该 PW都为故障(fault)状态,如上述的情况一 ; 示例二、如果本地状态是活动(active)状态,若收到对端状态为active状态,则 PW的状态为active状态,如上述的情况二 ;若接收到对端状态为standby状态,则该PW状 态为receiving状态,如上述的情况三;。 示例三、如果本地状态为standby状态,若接收到对端状态为active状态,则PW 的状态为forwarding状态,如上述的情况四;若接收到对端状态为standby状态,则PW的 状态为resting状态,如上述的情况五。 示例四、如果一个PW的两端PE之间的链路或者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该PW转发出现 故障,例如在PW上使用例如双向转发检测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简称BFD)或者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le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简 称MPLS) 0AM检测PW不通,则PW处于fault状态,如上述的情况六。 其中,处于active状态的PW可以收发流量;处于resting状态、operational down状态的PW不能收发流量;处于forwarding状态的PW可以发送但不能接收流量;处于 receiving状态的PW可以接收但不能发送流量。另外,由于一个PW两端设备确定的本地状 态和对端状态不一定相同,所以一个PW两个方向的状态可以不一样,例如如果RSG确定的 本地状态为active状态,CSG确定的本地状态为standby状态。则从RSG到CSG的PW的 状态为receiving状态,而从CSG到RSG的PW的状态为forwarding状态。
进一步地,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方法,本地策略可以为负载分担策略或主备用策略; 若所述本地策略为负载分担策略,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之间的关系为负载分担关 系;若所述本地策略为主备用策略,则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之间的关系为主备用关 系。 另外,如果采用双端倒换,举例来说,可以将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业务与接收所述 对端设备的业务所经的路径设置为相同;如果采用单端倒换,可以将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 业务与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所经的路径设置为不同。 另外,举例来说,在本地设备通过伪线向对端设备发送业务流量时,使对端设备从 伪线接收业务流量的具体方法可以包括 为同一业务流量对应的每个伪线分别建立一个入标签映射(IncomingLabel Map ; 简称ILM)表项,使对端设备根据所述入标签映射表项从所述伪线接收业务流量;或
为同一个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分配相同的入标签映射表项,使 对端设备根据所述入标签映射表项从所述伪线接收业务流量。 例如如果一个业务流量对应的PW聚合组中有多个PW,处于active状态和 receiving状态的PW可以接收该业务流量,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每个PW的入标签不同, 每个PW建立一个入标签映射表项用以接收发送到该PW的业务流量;二是为同一业务流量 对应的所有PW分配相同的入标签映射表项,所有PW共用一个ILM表项。其中,同一业务流 量对应的所有PW共用一个ILM表项的方法可以减少标签资源的占用,还可以减少转发表资 源的占用,因此为优选方案。
图3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 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以太网中,CSG和RSG根据上 述规则生成本地状态、对端状态和PW的状态。 如果本地设备从AC接收到流量,根据本地策略,在允许发送流量的PW,例如从 active状态和forwarding状态的PW中选择一个PW发送流量。如果本地设备从允许接收 流量的PW,例如active状态和receiving状态的PW(可能有多个)中收到流量后,将流量 转发到对应的AC。 如图3所示,基站网关(CSG)和远端站点网关(RSG)都属于PE, CSG_1用于传送 IP基站J的业务,对该业务建立两个PW :PW 301、PW 302,分别到RSGj和RSG—2,PW 301、 PW 302为一个PW聚合组30 ;CSG_2用于传送IP基站_2的业务,对该业务建立两个PW : PW 303、PW 304,分别到RSG_1和RSG_2 ;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简 称RNC)通过两个链路链路501、链路502双归接入到RSG_1和RSG_2,使用LACP将链路 501、链路502捆绑为一个逻辑链路。在从RSG_1和RSG_2到RNC的链路上也使用LACP。 配置相同的系统标识(system ID)和不同的链路标识(link ID),使RSG_1、 RSG_2可以和 RNC协商正常运行(operational up)。对每个PW,对应的RSG关联到该链路聚合组(Link Aggregation Group ;简称丄AG)的某个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简称 VLAN),该VLAN(图中未示)和LAG —起构成了一个逻辑上的AC。 本地策略可以为负载分担策略在CSG_1的AC侧,链路501、链路502都 operational up时,PW 301和PW 302分别和链路501 、链路502构成CSG_1和RNC之间的 两个并行通路,这两个并行通路可以同时承担该IP基站J业务流量转发任务,实现负载 分担,达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目的。也可以将IP基站J的全部流量用PW 301转发,将 IP基站_2的全部流量用PW 304转发,采用RSG_1和RSG_2分别处理部分基站的业务,负 荷分担,同时利用链路501和链路502。例如通过LACP和其他手段,或者RNC和RSG_1都 可以检测到链路501故障,当链路501故障时,RNC立即把流量全部切换到链路502, RSG_2 不需要任何自动保护切换(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ed ;简称APS)协议和通告信 令就可以正确地将流量转发到CSG_1,再转发到IP基站_1。在本实施例中,RSG_1可以将 该本地状态改变为operational down状态,并发送消息给对端CSG通告对应的PW状态为 operational down状态。而在现有技术中,必须等RSG_1向CSG发送一个T-LDP的故障通 知消息并且CSG_1处理该消息并将active状态的PW从PW 301切换到PW 302之后才能正 确把流量转发到基站,在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前,用户数据被丢弃。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施例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可以降低业务切换需要的时间。采用负载分担策略时,CSG还 可以根据用户数据流来决定使用哪个active的PW发送,防止流量乱序。例如如果业务的 用户数据是IP流,根据IP的五元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IP 协议号 > 进行hash (哈希)运算,或者如果不同业务有不同VLAN优先级,则根据VLAN优先 级hash至lj PW。 而当501故障时,所有的逻辑VLAN都故障,相关的PW都需要通告。CSG_1和CSG_2 分别将PW 301和PW 303设置成故障状态,从基站到RNC的流量也必须分别走PW 302和PW 304,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原来的基站到RNC的流量经过PW 302和PW 304,在链路501 故障时没有任何影响,不会出现丢包;二是原来基站到RNC的流量经过PW 301和PW 303,在链路501故障时,需要等待切换过程(例如对于CSG_1,PW是从PW 301切换到PW 302 ; 对于CSG—2,PW是从PW 303切换到PW 304)完成后,流量才正常传输,这种情况会出现一段 时间丢包,丢包时间和现有技术相同。但从总体上看,平均丢包时间减少,可收敛速度加快。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不需要复杂的MC-LAG技术即可实现通过标准LACP把RNC双归接入到 RSG。 此外,从CSG到RNC的路径和从RNC到CSG的路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取决于 CSG和RNC的本地策略。 进一步地,本地策略可以为主备用策略如图3所示,RSG_1和RSG—2之间采用 MC-LAG对某个业务进行主用备用的选择,并通知CSG_1。假设RSG_1为主用,RSG_2为备 用,假设CSGJ的本地状态为active状态,则按照规则,可以得到在CSGj端,两个PW中 PW 301是active状态,PW 302是receiving状态;在RSG_1端,PW 301是active状态;在 RSG_2端,PW 302为forwarding状态。CSG_1从active状态的PW 301发送流量,在RSG_1 端从active状态的PW 301和在RSG—2端从receiving状态的PW 302接收流量。当处于 主用的RSG_1与RNC间链路501故障后,RNC直接切换到链路502,虽然RSG_2处于备用,但 由于业务对应的RSG_2端的PW 302为forwarding状态,仍可以将AC的流量转发到对应的 PW302。 另外,可以用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 ;简称TE)快速重路由(Fast Reroute ;简称FRR)或者标签分发协议(Label DistributionProtocol ;简称LDP)FRR技 术保护PW。当网络METRO中的链路或设备出现故障后,可以通过TE FRR或者LDP FRR将 PW切换到备用LSP隧道,PW的状态不变。
此外,举例来说,伪线的配置方法可以为 方法 一、在预建立的伪线的 一 端配置第 一 本地转发等价类 (ForwardingEquivalence Class ;简称FEC)信息,并指定对端设备,在所述伪线的另一端 配置第二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 所述伪线的一端的设备发起伪线建立请求,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第一本地 转发等价类信息; 所述伪线的另一端的设备接收到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后,判断所述第一本地转发等 价类信息与所述第二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是否匹配,如果是,则接受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并 建立所述伪线。 例如采用转发等价类信息FEC 128配置伪线 参考图3,假设RSG_1采用FEC 128配置PW 301的FEC信息,包括本地AC的伪 线标识(PW ID)与封装类型(encapsulation type),并指定RSG_1的对端设备(peer)为 CSG_1 ;RSG_2也为PW 302配置本地AC的PW ID和封装类型,并指定peer为CSG_1。但 CSG_1仅配置本地AC的PW ID和封装类型,但不指定peer。当CSG_1收到RSG_2的伪线 建立请求(例如LDP MAPPING)时,CsGj解析伪线建立请求中的转发等价类(FEC)信 息,由于采用FEC 128,仅需要对比伪线建立请求中携带的伪线标识(PW ID)与封装类型 (encapsulationtype)是否和CSG_1的本地FEC信息匹配,如果匹配则自动建立PW,不匹配 则不建立。因此,CSG_1上只需要配置PW 301和PW 302的本地AC的PW ID和封装类型, 但不指定peer。
方法二、在预建立的伪线的一端配置第一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和第一对端转发等 价类信息,在所述伪线的另一端配置第二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 所述伪线的一端的设备发起伪线建立请求,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第一本地 转发等价类信息和所述第一对端转发等价类信息; 所述伪线的另一端的设备接收到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后,判断所述第一对端转发等 价类信息与所述第二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是否匹配,如果是,则接受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并 建立所述伪线。
例如采用FEC 129配置伪线: 参考图3, CSG_1可以不配置PW 301的对端FEC信息,而仅配置一个本地FEC信 息,例如:采用FEC 129时配置本地FEC信息ACID、全球标识(global ID)、前缀(prefix)。 而在RSG_1和RSG_2上配置本地FEC信息和对端FEC信息(AC ID、global ID、pref ix),即 可建立PW :配置对端FEC信息的一端,例如RSG_1首先发起伪线建立请求,CSG_1收到伪线 建立请求后,根据伪线建立请求中的对端FEC信息和CSG_1本地FEC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 配则自动创建该PW。其中,每个PW只需要在一端配置对端FEC信息即可,对端FEC信息配 置平均减少了一半。未配置的一端"自动发现"对端,整体上是一个半自动发现的方法。
本实施例中,本地设备按照本地策略,将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通过对应 的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可以提高业务流量的平 均收敛速度,加快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切换时间;当本地策略是负载分担策略时,还可以实现 PW聚合组内的成员PW之间的负载分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实现业务单端倒换;不需 要MC-LAG等复杂的跨框协议,从而降低了网络开销。 本实施例中,在以太网中,CSG按照负载分担策略将业务流量通过对应的PW聚合 组内处于forwarding状态或active状态的PW转发到RSG,收敛时间短,切换速度快;并且 可以实现PW聚合组内的成员PW之间的负载分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业务单端倒换; 不需要MC-LAG等复杂的跨框协议,降低了网络开销。 图4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 中,基站可以采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 ;简称TDM) 、 ATM链路连接CSG, RSG和RNC之间也可以采用TDM、 ATM连接,物理接口可以是同步传输模式(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Module ;简称STM) _n。 CSG和RSG之间建立ATM、TDM类型的PW。与以太网 不同,在TDM、 ATM中,本地策略不能采用分担策略,但可以采用主备用策略,即采用MC-APS 在两个RSG中选择一个作为主用,另外一个作为备用。 如果RSG被选择为备用,RSG向对端CSG发送T-LDP的notification消息指明RSG 为standby状态;假设RSG被选择为active, RSG向对端CSG发送T-LDP的notification消 息指明RSG为active状态。CSG收到RSG的通知消息后,如果CSG的本地状态是operational up,则收到对端RSG的状态为standby状态的PW状态为receiving状态,而收到对端RSG 的状态为active状态的PW状态为active状态。同理,如果RSG的本地状态为active状 态,收到对端CSG的状态为standby状态则PW为receiving状态,收到对端CSG的状态为 active状态则PW为active状态;如果RSG的本地状态为standby状态,收到对端CSG的 状态为standby状态则PW为resting状态,收到对端CSG的状态为active状态则PW为 forwarding状态。处于resting状态的PW不能收发用户报文,处于forwarding状态的PW可以发送但不能接收用户报文。假设图4中,CSG_1端为active状态,CSG_2端为active 状态,且RSG_1端为active状态,RSG_2端为standby状态,则可以得到PW 401在CSG_1 端的状态为active状态,PW 402在CSG_1端的状态为receiving状态,PW 403在CSG_2 端的状态为forwarding状态,PW 404为在CSG_2端的状态resting状态。因此,CSG_1可 以选择PW 401发送业务流量,CSG—2可以选择PW 403发送业务流量。RSG_1从PW 401、PW 403收到业务流量后转发到链路601。 如果RSG和RNC配置为双向业务,S卩双端倒换时,业务流量的两个方向的流量走 相同的路由,则RSG和RNC间的链路无论哪个方向发生故障都认定为链路故障,RSG向CSG 发送T-LDP的notification消息指示operational down状态;如果RSG和RNC间的链 路两个方向都正常,且根据MC-APS协议选择的结果是standby状态,则RSG向CSG发送 T-LDP的notification消息指示operationalup和standby状态;如果RSG和RNC间的链 路两个方向都正常,且根据MC-APS协议选择的结果是active状态,则向CSG发送T-LDP的 notification消息指示operational up禾口 active状态。禾口其他实施例一样。
如果RSG和RNC配置为单向业务,即单端倒换,业务流量的两个方向的流量走不同 的路由,则如图4所示,RSG根据链路601、链路602的RSG到RNC方向的故障情况给CSG 发送T-LDP的notification消息,指示链路的状态如果链路无故障且被MC-APS选择为主 用,则指示operational up禾口 active状态;如果链路故障,则指示operational down状 态;如果链路无故障且被MC-APS选择为备用,则指示operational up和standby状态。
当RSG到RNC方向的主用的链路601发生故障例如RNC检测到RNC到RSG_1的光 纤故障后,通过APS协议把发送到CSG的流量从链路601切换到链路602, RSG_2收到RNC 的流量后,由于PW 402在RSG_2端处于forwarding状态,可以直接把流量发送到PW 402 上。CSG_1收到PW 402的流量后,由于PW 402在CSG_1端处于receiving状态,可以接收 并正常处理流量CSG_1将流量转发到基站_1 。 RNC到基站_2的流量处理类似,在RSG_1和 RSG_2上可以根据从RNC收到的流量中的用户标识信息,比如STM-n的通道号区分业务,不 同的业务关联不同的PW。因此,RNC到基站的流量不需要任何RSG与CSG之间的APS协议 和通告信令就能正确地把流量转发到CSG,再转发到基站。而在现有技术中,必须等RSG_1 向CSG发送一个T-LDP的故障通知消息并且CSG_1处理该消息并将active状态的PW从PW 401切换到PW 402之后,才能正确将流量转发到基站,在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前,用户报文 被丢弃。 对RNC到CSG方向的流量,需要MC-APS协调主备关系,这个MC-APS可以和反方向 的是类似机制,负责两个方向的主备选择,两个方向的选择结果可能不同。RNC到CSG方向 的流量的处理和主备的RNC到CSG方向的流量的处理情况是一样的。 如果RSG和RNC配置为双端倒换,也就是说倒换需要发送和接收两端协商完成,前 面说的主备,双向倒换都是双端倒换,需要RSG支持MC-APS且RNC支持APS,工作于1 : 1模式。 如果RSG和RNC配置为单端倒换,也就是说倒换只需要在接收端完成,发送端是双 发,工作于1+1模式。 如图4所示,RSG根据链路601 、602的RSG到RNC方向的故障情况给CSG发送T-LDP 的notification消息,指示链路的状态如果链路无故障且被选收选择协调协议选择为主用(即本段后面的"选收选择协调协议"的后半部分)则指示active状态;如果链路故障 则指示operational down状态;如果链路无故障且被选收选择协调协议选择为备用则指 示standby状态。RSG间需要一个简单的选收选择协调协议假设选择RSG_1接收RNC发送 的流量,RSG_2丢弃RNC发送来的流量(其中,RNC是双发);同时假设选择RSG_2接收CSG 发送的流量,而RSG_1向RNC发送故障指示信息(例如指示信息全为1)使RNC不从该链 路601接收流量。 当RSG到RNC方向的主用的链路601发生故障。RSG_1会向CSG发送T_LDP的 notification消息指示operational down状态,RSG_2感知到此故障(可以用类似ICCP 等机制由RSG_1通告)后向CSG发送T-LDP的notification消息指示operational up状 态和active状态。CSG1接收并处理上面的T-LDP的notification消息后把流量从PW401 切换到PW402, CSG2类似从PW403切换到PW404。 RSG_2接收从CSG发来的流量并通过链路 602转发到RNC。 当RNC到RSG方向的主用的链路601发生故障例如RNC因为是双向业务,其处理 不变.RSG_2感知到此故障(选收选择协调协议会根据该故障重新做选择,RSG—2成为新的 主用设备)后,接收从RNC发来的流量,并通过PW 402转发到CSG。这里,因为PW 402在 RSG_2端处于forwarding状态,可以直接把流量发送到PW 402上。CSG_1收到PW 402的 流量后,由于PW 402在CSGj端处于receiving状态,可以接收并正常处理流量CSG_1将 流量转发到基站_1 。 RNC到基站_2的流量处理类似,在RSG_1和RSG_2上可以根据从RNC 收到的流量中的用户标识信息,例如STM-n的通道号区分业务,不同的业务关联不同的PW。 因此,RNC到基站的流量不需要任何RSG与CSG之间的APS协议和通告信令就能正确地把流 量转发到CSG,再转发到基站。而在现有技术中,必须等RSGj向CSG发送一个T-LDP的故 障通知消息并且CSG_1处理该消息并将active状态的PW从PW 401切换到PW 402之后, 才能正确将流量转发到基站,在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前,用户报文被丢弃。
本实施例在TDM、ATM中,CSG按照主备用策略将业务流量通过对应的PW聚合组内 处于forwarding状态或active状态的PW转发到RSG,收敛时间短,切换速度快;并且可以 实现单端倒换。 图5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 在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二、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以靠近用户侧的提供 者边缘设备(User Facing Provider Edge ;简称UPE)代替CSG,以靠近网络侧的提供者 边缘设备(Network Facing Provider Edge ;简称NPE)代替RSG,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 器(Digital Subscriber LineAccess Multiplexer ;简称DSLAM)代替基站,业务路由器 (Service Router ;简称:SR)代替RNC为例,其中,DSLAM双归到两个UPE :UPE_1和UPE_2。 UPE端与NPE端的PW建立、转发规则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实施例中,DSLAM到 UPE_1和UPE_2的两个链路、SR到NPE_1和NPE_2的两个链路都是AC。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流量经过DSLAM后相当于一个业务流量,DSLAM双归到UPE_1 和UPE_2后,UPE_1和UPE_2上处理的也相当于一个用户的业务,此时,UPE_1上有一个PW 聚合组,包括PW 701和PW 702, UPE_2上有一个PW聚合组,包括PW 703和PW 704。
在现有技术中,两个UPE之间需要MC-LAG确定主用、备用,如果AC没有状态变化, 而原来的PW发生故障则必须通过在UPE间建立框间备份(Inter-Chassis Backup ;简称ICB)PW或在NPE间建立ICB PW来重定向流量,提供冗余保护。而在本实施例中,只要DSLAM的两个链路中没有同时故障,当前使用的PW故障后不需要ICB PW流量也能快速收敛到其他可用PW上。如图5所示,假设NPEJ端的PW 701和PW 703都是active状态,SR到DSLAM的流量从PW 701传送,而PW 701出现故障,则SR到DSLAM的流量该从PW 703传送。
本实施例,UPE按照本地策略将ACDSLAM的业务流量通过对应的PW聚合组内处于forwarding状态或active状态的PW转发到NPE,收敛时间短,切换速度快;并且可以实现PW聚合组内的成员PW之间的负载分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且可以实现单端倒换。
图6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UPE_1的CE设备为DSLAM_1, NPE_1的CE设备为SR。 UPE_1和NPE_1之间建立两个PW :PW801和PW 802。图6中的PW可以采用单跳方式,此时两个PW的隧道不同,隧道经过的物理链路或中间设备通常也不同。PW也可以采用多跳方式,例如PW 801、 PW 802分别经过SPE_1禾P SPE_2设备。 如果PW的连通性没有故障,例如BFD或MPLS OAM等PW连通性检测没有发现故障,则两个PW的状态一致,这是由于UPE_1和NPE_1各自的本地状态都相同。根据分担策略,两个PW可以形成负载分担的PW聚合组。 进一步地,UPE_1或NPEJ可以根据本地情况采用主备用策略,仅从某个处于active状态或者forwarding状态的PW上发送报文。还可以将PW的主备状态通过信令消息通知对端设备,从而改变对端设备到本地设备方向的流量的路径。例如UPE_1设定PW801的优先级高于PW 802,并且PW 801和PW 802采用主备的工作方式,当UPE_1的本地状态active状态时,UPE_1向PW 801的对端发送通知(notification)消息,以指示PW 801本地状态为active状态,同时向PW 802的对端发送通知消息,以指示PW 802的本地状态为standby状态,SPE需要转发收到的通知消息。NPE_1也做类似配置PW 801为主用,PW802为备用,并发送对应的通知消息到UPEj。配置完成后,流量优先从PW 801路径上进行收发。如果UPE_1和NPE_1设置的主备不一致,则可以控制两个方向的流量分别经过不同的PW,例如从UPE_1到NPE_1经过PW 801,从NPE_1到UPE_1经过PW 802。
本实施例,UPE按照分担策略或主备用策略将ACDSLAM的业务流量通过对应的PW聚合组内处于forwarding状态或active状态的PW转发到NPE,收敛时间短,切换速度快;采用分担策略时,可以根据网络规划灵活改变流量分布,实现PW聚合组内的成员PW之间的负载分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主备用策略时,当流量经过的PW发生连通性故障时,可以自动选择没有连通性故障的PW中优先级最高的PW为主用;还可以实现单端倒换。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 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7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包括第一接收模块71、伪线聚合组模块72和第一发送模块73。 其中,第一接收模块71 ,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
伪线聚合组模块72,用于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
第一发送模块73,用于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上伪线。 具体地,在PW冗余技术中,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例如PE分为本地设备和对端设备,本地设备的第一接收模块71接收来自到用户边缘设备业务流量后,伪线聚合组模块72确定该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第一发送模块73按照本地策略,可以将通过该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将该业务流量转发到对端设备。其中,本地策略可以为负载分担策略或主备用策略,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之间的关系为负载分担关系或主备用关系;伪线聚合组的类型、伪线聚合组的各个伪线的类型和AC的类型可以为以太网模式、异步传输模式或时分复用模式等。 进一步地,伪线聚合组模块72可以包括业务实例子模块721和伪线聚合组子模块722。 其中,业务实例子模块721,用于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业务实例; 伪线聚合组子模块722,用于将所述业务实例对应的伪线聚合组,确定为所述业务
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 再进一步地,该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接收模块74和第二发送模块75。 其中,第二接收模块74,用于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接收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流量; 第二发送模块75,用于将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流量转发到所述用户边缘设备。
进一步地,该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需要确定每个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的状态,因此还可以包括获取模块76和确定模块77。 其中,获取模块76,用于获取本地设备的本地状态和各个对端设备的对端状态;
确定模块77,用于根据所述本地状态和对端状态,确定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的状态。 其中,根据不同的规则,确定模块77可以包括以下模块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
第一确定子模块771,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故障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故障状态; 第二确定子模块772,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活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活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活动状态; 第三确定子模块773,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活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备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接收状态; 第四确定子模块774,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备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活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发送状态; 第五确定子模块775,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备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备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休眠状态; 第六确定子模块776,用于若所述伪线聚合组内的伪线两端的任一设备或链路发生故障,则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故障状态。 确定伪线状态的具体方法,可以参照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一到情况六及其相关描述。 再进一步地,该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还可以将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业务与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所经的路径设置为相同;或将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业务与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所经的路径设置为不同。 本实施例第一接收模块到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后,伪线聚合组模块确定该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然后第一发送模块根据各个确定子模块确定的伪线的状态,可以按照本地策略将业务流量通过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可以提高业务流量的平均收敛速度,加快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切换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降低网络开销。 图8为本发明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系统包括本地设备81和对端设备82。 其中,本地设备81,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82,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上
伪线; 对端设备82,用于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接收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接收本地设备81的业务流量,将本地设备81的业务流量转发所述对端设备连接的用户边缘设备。
具体地,本地设备81按照本地策略,将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转发到通过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82 ;对端设备82通过该伪线聚合组内处于接收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接收本地设备81的业务流量后,将本地设备81的业务流量转发对端设备82连接的用户边缘设备。本实施例中的本地设备81和对端设备82的结构可以采用本发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本地设备按照本地策略,可以将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通过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可以提高业务流量的平均收敛速度,加快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切换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降低网络开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上伪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 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包括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业务实例;将所述业务实例对应的伪线聚合组,确定为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接收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流将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流量转发到所述用户边缘设备。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本 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 端设备之前,包括获取本地设备的本地状态和各个对端设备的对端状态; 根据所述本地状态和对端状态,确定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的状态。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 本地状态和对端状态,确定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的状态,包括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故障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故障状态;或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活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活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 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活动状态;或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活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备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 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接收状态;或若所述本地状态为备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活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 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发送状态;或若所述本地状态为备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备用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 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休眠状态;或若所述伪线聚合组内的伪线两端的任一设备或链路发生故障,则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 所有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故障状态。
6. 根据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同一业务流量对应的每个伪线分别建立一个入标签映射表项,使对端设备根据所述入标签映射表项从所述伪线接收业务流量;或为同一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分配相同的入标签映射表项,使对端设 备根据所述入标签映射表项从所述伪线接收业务流量。
7. 根据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伪线 的配置方法为在预建立的伪线的一端配置第一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并指定对端设备,在所述伪线 的另一端配置第二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所述伪线的一端的设备发起伪线建立请求,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第一本地转发 等价类信息; 所述伪线的另一端的设备接收到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后,判断所述第一本地转发等价类 信息与所述第二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是否匹配,如果是,则接受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并建立 所述伪线。
8. 根据权利要求1 、2或5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伪线 的配置方法为在预建立的伪线的一端配置第一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和第一对端转发等价类信息,在 所述伪线的另一端配置第二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所述伪线的一端的设备发起伪线建立请求,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第一本地转发 等价类信息和所述第一对端转发等价类信息;所述伪线的另一端的设备接收到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后,判断所述第一对端转发等价类 信息与所述第二本地转发等价类信息是否匹配,如果是,则接受所述伪线建立请求,并建立 所述伪线。
9. 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 伪线聚合组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 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 上伪线。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伪线聚合 组模块包括业务实例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业务实例;伪线聚合组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业务实例对应的伪线聚合组,确定为所述业务流量对 应的伪线聚合组。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IO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接收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流量;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对端设备的业务流量转发到所述用户边缘设备。
12.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本地设备的本地状态和各个对端设备的对端状态;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本地状态和对端状态,确定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各个伪线的状态。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 块包括以下模块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故障状态,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的 状态确定为故障状态;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活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活动状态,将所 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活动状态;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活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备用状态,将所 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接收状态;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备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活动状态,将所 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发送状态;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本地状态为备用状态,且所述对端状态为备用状态,将所 述伪线聚合组内所述本地设备与所述对端设备之间的伪线的状态确定为休眠状态;第六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伪线聚合组内的伪线两端的任一设备或链路发生故障, 则将所述伪线聚合组内所有伪线的状态确定为故障状态。
14. 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本地设备,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 合组;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 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上伪线;对端设备,用于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接收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接收来自所述 本地设备的业务流量,将来自所述本地设备的业务流量转发到所述对端设备连接的用户边 缘设备。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其中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边缘设备的业务流量;确定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伪线聚合组;按照本地策略,将所述业务流量通过所述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所述伪线聚合组包括所述业务流量对应的一个以上伪线。本发明实施例中本地设备按照本地策略,将业务流量通过对应的伪线聚合组内处于发送状态或活动状态的伪线转发到对端设备,可以提高业务流量的平均收敛速度、加快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切换时间。
文档编号H04L12/24GK101710877SQ200910252928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4日
发明者周鹏, 石悌君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