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及其事件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7755347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及其事件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信网络中的业务支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及其事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实现跨系统的业务联动时,目前比较多的是采用系统间的接口进行点对点的对接来实现的。接口的实现技术五花八门,主要包括套接字(SOCKET)方式,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方式以及消息队列(MQ,Message Queue)方式等等。其中,MQ方式在业务支撑系统的接口实现中被广泛应用,比如,IBM MQ中间件。IBM MQ中间件是一个通用的产品,中间传输的可以是接口指令、可以是数据文件,是一种通用的消息中间件。然而,各个系统的接口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各个系统的接口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实现技术都不一样,因此,在支撑跨系统的业务联动时,业务联动受限于各个系统的接口能力,而且由于各个系统的处理逻辑是紧耦合的,业务联动的灵活性很差,随着业务联动需求的增加,逐渐形成网状互联,形成蛛网困境,后续维护困难。事件中心(EC, Event Center)的方案和点对点的接口对接方式不同,采用类似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0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中的企业月艮务总线(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对服务的管理方式.事件中心是基于事件驱动架构(EDA,Event-Driven Architecture)实现的,对所有系统保持中立,和企业服务总线一样,采用总线结构。现有技术中的跨系统业务联动支撑方案采用接口进行点对点对接方式实现,形成了网状结构,这种方案存在如下问题1、数据交换和应用调用是点对点的直接连接,这种紧密耦合方式造成了系统间的网状互联,形成蛛网结构,不利于扩展和维护,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支撑市场的快速行动。2、系统间直连造成业务逻辑分散,没有统一的业务视图和整体流程的自动化(局部可能有自动化流程),不利于后续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支撑。3、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业务逻辑分散,导致质量管理和业务监控实现非常困难,业务运行质量难以管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及其事件处理方法,通过事件中心采用总线结构方式采集处理事件,使得业务逻辑变得集中,并且服务易于扩展和维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方案如下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包括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
主题化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主题化模式,对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处理决策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分发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优选地,上述事件中心中,所述采集模块包括注册单元,用于注册事件采集器以及事件采集器的事件采集能力;订阅单元,用于根据事件响应处理器对主题事件的订阅申请,确定主题事件对应的相关原始事件,并向所述相关原始事件对应的各个事件采集器订阅所述相关原始事件;采集网关,用于被动接收与所述事件中心存在订阅关系的事件采集器主动上报的原始事件,以及根据主题化处理的需求,通过主动查询相关事件采集器,获得所述相关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基于各个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生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优选地,上述事件中心中,所述主题化模块包括处理单元和规则引擎单元;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包括激发模式单元,用于从一个源事件激发得到一个新的事件;合并模式单元,用于将至少两个源事件进行合并处理,形成一个新的事件;拆分模式单元,用于将一个源事件进行拆分处理,形成至少两个新的事件;过滤模式单元,用于对源事件进行过滤处理,过滤掉不需要进行主题化处理的事件;心跳模式单元,用于在源事件未周期性地激发出一个新的事件时,产生一用于标识业务情况异常的异常事件,如,系统状态监控为该类型事件;组合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激发模式单元、合并模式单元、拆分模式单元、过滤模式单元和心跳模式单元中的至少两个单元,对源事件进行处理,得到新的事件;所述规则引擎单元,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针对标准化事件的主题化模式,调用所述处理单元对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优选地,上述事件中心中,所述处理决策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预定的事件响应设置、事件流量设置和事件响应处理器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所述响应策略包括是否立即响应和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其中,所述事件流转模式包括发布订阅模式和定向路由模式;所述分发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将所述主题事件分发至对应的事件响应处理器进行处理。优选地,上述事件中心中,还包括事件存储模块,用于按照业务优先级信息,确定所述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的级别,并存储到具有对应优先级的事件存储队列中;以及根据事件存储队列的优先级和事件存储队列中的事件数量,确定事件存储队列对应的分发调度线程的数量,所述分发调度线程用于调度所述事件存储队列中的标准化事件至所述主题化模块进行主题化处理。优选地,上述事件中心中,还包括事件归档模块,用于对所述响应策略剔除后的主题事件或响应策略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归档管理;
质量管理模块,用于对与所述事件中心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健康度进行评估管理;跟踪监控模块,用于对所述事件中心中的其它模块进行跟踪,记录所述其它模块的工作状态。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事件中心的事件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按照预先设定的主题化模式,对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优选地,上述的事件处理方法中,在所述获取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之前,还包括注册事件采集器以及事件采集器的事件采集能力;根据事件响应处理器对主题事件的订阅申请,确定主题事件对应的相关原始事件,并向所述相关原始事件对应的各个事件采集器订阅所述相关原始事件;所述获取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包括被动接收与所述事件中心存在订阅关系的事件采集器主动上报的原始事件,以及根据主题化处理的需求,通过主动查询相关事件采集器,获得所述相关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基于各个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生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优选地,上述的事件处理方法中,所述主题化处理包括激发处理,从一个源事件激发得到一个新的事件;合并处理,将至少两个源事件进行合并处理,形成一个新的事件;拆分处理,将一个源事件进行拆分处理,形成至少两个新的事件;过滤处理,对源事件进行过滤处理,过滤掉不需要进行主题化处理的事件;心跳处理,在源事件未周期性地激发出一个新的事件时,产生一用于标识业务情况异常的异常事件;以及,组合处理,用于利用所述激发处理、合并处理、拆分处理、过滤处理和心跳处理中的至少两种处理方式,对源事件进行处理,得到新的事件。优选地,上述的事件处理方法中,所述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包括根据预定的事件响应设置、事件流量设置和事件响应处理器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所述响应策略包括是否立即响应和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其中,所述事件流转模式包括发布订阅模式和定向路由模式;所述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包括根据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将所述主题事件分发至对应的事件响应处理器进行处理。优选地,上述的事件处理方法中,还包括在所述获取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后, 进一步按照业务优先级信息,确定所述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的级别,并存储到具有
7对应优先级的事件存储队列中;以及根据事件存储队列的优先级和事件存储队列中的事件数量,确定事件存储队列对应的分发调度线程的数量,所述分发调度线程用于调度所述事件存储队列中的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优选地,上述的事件处理方法中,还包括对所述响应策略剔除后的主题事件或响应策略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归档管理;对与所述事件中心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健康度进行评估管理;以及对所述事件中心中的其它模块进行跟踪,记录所述其它模块的工作状态。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及其事件处理方法,通过中间件的模式,整合相关的异构系统,并采集事件数据,并对采集的原始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然后进行发布订阅,或是事件流转,最终通过处理协议服务于第三方系统。本实施例的事件中心及其事件处理方法,通过事件中心采用总线结构方式采集处理事件,最终形成服务接口的解耦,事件的深度挖掘,统一的服务标准接口,使得业务逻辑变得集中,易于服务的扩展和维护,加快了服务的响应速度,标准化了服务接口,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并且,事件中心采用的是总线结构,独立于各个系统,是松耦合结构,跨系统的业务联动只需要在事件中心中进行相关的开发和设置即可,在业务需求发生变化时,也只需要在事件中心范围内修改设置和开发。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事件中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事件中心的事件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事件中心在网络中的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事件中心的总体功能框架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标准化事件的参数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布订阅模式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定向路由模式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事件中心的采集模块的采集流程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事件中心的事件存储模块的存储流程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线程分发调度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题化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决策模块的处理决策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主题事件分发控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及其事件处理方法,由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向事件中心上报事件,事件中心集中对事件进行采集和处理,使得业务逻辑变得集中,服务易于扩展和维护,并且加快了服务的响应速度,标准化了服务接口,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以下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首先,请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事件中心10包括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
8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主题化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主题化模式,对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处理决策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分发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本实施例还相应地提供了一种事件处理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事件中心,如图2 所示,该事件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1,获取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步骤22,按照预先设定的主题化模式,对采集模块获得的原始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步骤23,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步骤M,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上述步骤22中,所述主题化模式定义了标准化事件的主题化处理过程,所述主题化处理具体包括激发处理,从一个源事件激发得到一个新的事件;合并处理,将至少两个源事件进行合并处理,形成一个新的事件;拆分处理,将一个源事件进行拆分处理,形成至少两个新的事件;过滤处理,对源事件进行过滤处理,过滤掉不需要进行主题化处理的事件;心跳处理,在源事件未周期性地激发出一个新的事件时,产生一用于标识业务情况异常的异常事件;以及,组合处理,用于利用所述激发处理、合并处理、拆分处理、过滤处理和心跳处理中的至少两种处理方式,对源事件进行处理,得到新的事件。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现有技术在有跨系统业务联动的需求时,就需要在各个系统之间进行点对点开发接口。并且由于这种点对点接口是紧耦合的,也就是说如果联动需求发生变化,就需要重新开发接口,所以,现有技术会导致系统间接口日趋复杂,形成蛛网式结构。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事件中心采用的是总线结构(集中处理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事件并),独立于各个系统,其与其它系统之间是松耦合结构,因此跨系统的业务联动只需要在事件中心中进行相关的开发和设置即可,在业务需求发生变化时,也只需要在事件中心范围内修改设置和开发,因而使得业务逻辑变得集中,易于服务的扩展和维护,加快了服务的响应速度,标准化了服务接口,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以下将进一步对上述事件中心及其各个功能模块以及事件处理方法的各个步骤做更为详细的说明。(一)事件中心总体介绍本实施例中,事件中心是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新型中间件,是基于软件实现的运营一体化信息技术(IT)支撑架构-EDA/S0A架构的核心基础支撑设施(事件中心、 动态数据交换中心、企业服务总线)之一。事件中心在网络中的位置具体如图3所示。图3中,RE表示原始事件(Raw Event),TE表示主题事件(Topic Event),RC表示响应调用(Response Callback)。从图3可以看出,事件中心接收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例如省/市挖掘模型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模型分析类事件,市场/数业 /集团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工单/订单事件,一线客服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客户接触事件,网维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小区监控事件,ITC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系统监控事件等待。事件中心对这些原始事件进行格式转换,生成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当然,如果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就是标准化事件,则无需进行格式转换);然后对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再根据主题事件的决策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将主题事件分发到相应的事件消费者(事件响应处理器),如图3所示的核心处理引擎、核心响应业务系统、外围响应业务系统和关键业务分析系统中的事件响应处理器。在本实施例中,事件是指客户(内外)状态的变化,客户状态的变化是客户业务需求变化的外在表现,即,事件是用于指示客户业务需求变化的数据。本实施例在事件中心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基于事件的主动服务营销、基于事件的客户洞察和渠道联动,实现运营一体化和服务营销自动化。事件中心的总体功能框架如图4所示,包括事件采集、事件存储、事件主题化、主题事件管理、事件分发控制、处理引擎管理、质量管理和事件监控等功能。下文中将分别介绍这些功能。本实施例中事件中心对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进行格式转换,生成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以下说明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标准化事件的定义,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介绍的具体格式并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制。本发明可以采用自定义的统一格式, 只要这种统一格式能够对事件属性进行完整的定义即可。( 二)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准化事件的格式描述本实施例中,标准化事件的描述,主要遵循“5W+1R”原则,具体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包括以下六种参数的至少一种1、事件所反映的对象的信息,如图5中iho—项中定义的客户手机号码、系统或模块号码等;2、事件的来源信息,如图5中ihere —项中定义的事件来源系统编号、终端标识等;3、事件的时间信息,如图5中ihen—项中定义的事件发生时间、有效时间、处理时间等;4、事件的类型信息,如图5中ihat —项中定义的事件类型编码、场景编码、扩展参数等;5、事件的个性化属性信息,如图5中hoi—项中定义的事件的构造方式、紧急程度、安全级别、重要程度、冲击级别、外部指令、流转模式标识等;6、事件的状态信息和处理结果信息。可以看出,具有上述统一格式描述的标准化事件,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定义事件的属性,并以“叙事”的方式描述完整的处理过程,包括1、对这个事件有没有特殊的要求(如优先级、重要程度、风险等),是不是需要给出附件数据供参考或者处理;2、这个事件应该交给谁去处理(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完成);
3、执行这个时间主要完成哪些任务?4、事件的处理结果怎么样,什么时候处理的,是超时不需要处理,还是处理失败。以下给出本实施例采用的标准化事件的一种文件操作语言(FML,File Manipulation Language) ^
0115]<FML>0116]〈事件〉0117]<WH0>0118]〈客户手机号码></客户手机号码〉0119]<系统编号></系统编号>0120]<模块编号></模块编号>0121]</WH0>0122]<WHERE>0123]<来源系统编号></来源系统编码>0124]<终端标识></终端标识>0125]</WHERE>0126]<WHEN>0127]<事件发生时间></事件发生时间〉0128]<事件有效时间></事件有效时间〉0129]<事件处理时间></事件处理时间>0130]</WHEN>0131]<WHAT>0132]<业务类型编号></业务类型编码>0133]<扩展参数></扩展参数>0134]</WHAT>0135]<H0ff>0136]<构造方式></构造方式>0137]<紧急程度></紧急程度>0138]<安全级别></安全级别>0139]<重要程度></重要程度>0140]<冲击级别></冲击级别>0141]<外部指令></外部指令>0142]<事件流转模式></事件流转模式>0143]</H0ff>0144]〈RESULT〉0145]<事件状态></事件状态0146]〈结果描述></结果描述>0147]〈/RESULT〉0148]</事件>0149]</FML>
(三)事件流转模式本实施例中事件流转模式包括发布订阅模式和定向路由模式。图1中的所述处理决策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预定的事件响应设置、事件流量设置和事件响应处理器对事件的处理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所述响应策略包括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所述分发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将所述主题事件分发至对应的事件响应处理器进行处理。以下介绍这两种事件流转模式。1、发布订阅模式发布订阅模式是事件中心将主题事件发送至该主题事件的订阅者。发布订阅模式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系统A中的事件采集器向事件中心注册原始事件,事件中心将该原始事件进行主题化后发布到各个事件的消费者,比如系统B中的事件响应处理器中;当系统B需要获取某个主题事件时,就向事件中心进行订阅;然后,事件中心向该主题事件涉及的原始事件的事件采集器进行订阅;然后,系统A中的事件采集器向事件中心上报原始事件,事件中心进行格式转换以及主题化处理后得到主题事件后,向该主题事件的订阅者,如系统B,发送该主题事件;系统B拿到主题事件后根据自己的处理流程进行事件响应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反馈给事件中心。这就是事件订阅模式的流程。2、定向路由模式定向路由模式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定向路由模式,是在进行事件采集的时候,就已经定向指定了原始事件经过事件中心处理后要交给的事件响应处理器。这样一个系统A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系统 B对其系统内的原始事件进行处理,而事件中心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定向路由的作用。(四)事件中心功能模块详述1.事件采集功能事件采集功能由图1所示的事件中心的所述采集模块实现,是为了收集各种原始事件而在事件中心设定的功能,其功能包括事件注册管理、事件订阅管理、事件路由管理、 事件采集服务等。本实施例的采集模块,在整个事件的处理流程中,通过对事件的采集处理,形成统一的事件服务接口,实现了对数据交换接口的解耦;同时可以形成一致的业务视图和整体流程的自动化;最终形成标准的接口规范,加快相应速度,提升服务质量。图8所示为图1所示的事件中心中的采集模块的采集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 所述采集模块具体包括注册单元,用于注册事件采集器以及事件采集器的事件采集能力。注册包括采集器注册和事件注册。采集器注册是各个系统的采集器要向事件中心提供事件采集服务前,必须向事件中心的采集器注册中心进行注册,注册的内容主要包括采集器编号、采集器名称、协议类型、网络参数等内容。事件注册是事件采集器新增某个原始事件的采集能力是,需要向事件中心的事件注册中心进行某个原始事件采集能力的注册,注册的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标识、采集器标号、事件类型、事件状态、时间、事件描述、创建人、创建时间、审批状态、审批人、审批时间、备注,只有发起注册,并通过审批的事件采集能力才能向事件中心供应该原始事件。订阅单元,用于根据事件响应处理器对主题事件的订阅申请,确定主题事件对应的相关原始事件,并向所述相关原始事件对应的各个事件采集器订阅所述相关原始事件。事件订阅主要是指事件中心接到主题事件消费者发起的订阅申请后,该主题事件涉及的原始事件需要事件中心向各个相应的事件采集器进行订阅,订阅的内容包括订阅方、事件标识、时效性、订阅状态、状态时间、创建人、采集器编号。事件采集器只有收到事件中心的订阅指令后才会向事件中心供应被订阅的原始事件,其它的没被订阅的原始事件不需要向进行采集。采集网关,用于被动接收与所述事件中心存在订阅关系的事件采集器主动上报的原始事件,以及根据主题化处理的需求,通过主动查询相关事件采集器,获得所述相关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基于各个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生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所述采集模块还包括各种接口、代理单元、服务接口以及事件路由(上行、下行路由)单元。事件采集的模式分为如下几类主动汇报当事件中心和事件源内置的事件采集器发生订阅关系后,事件源内置事件采集器主动把数据汇报到事件中心的采集网关,采集网关进行被动的事件收集工作, 并把收集结果反馈给事件源。查询确认不管事件中心和事件源内置的事件采集器有没有发生订阅关系,事件中心因主题化处理需要,通过采集网关主动向事件源内置事件采集器发起查询,询问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事件,事件源内置事件采集器根据情况反馈事件数据到采集网关。代理汇报当事件中心和事件源外置(通过外挂监听)的事件采集器发生订阅关系后,事件源外置事件采集器主动把数据汇报到事件中心的采集网关,采集网关进行被动的事件收集工作,并把收集结果反馈给事件源。代理查询不管事件中心和事件源外置的事件采集器有没有发生订阅关系,事件中心因主题化处理需要,通过采集网关主动向事件源外置事件采集器发起查询,询问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事件,事件源外置事件采集器根据情况反馈事件数据到采集网关。本实施例中,采集网关作为事件中心的核心部分,其涉及到如下三类协议和一种标准文件格式(即本实施例标准化事件所采用的统一格式)。如果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是利用下面的第① ③采集协议描述的,则采集网关需要解析该原始事件并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下面对这几种协议进行说明。①CBossIntPkg 采集协议事件采集器输入的是CBossIntPkg协议包,采集网关对该协议包进行格式转换, 输出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对象。处理要点解析CBossIntPkg数据包,按照如下对应关系设置到标准化事件对象中即可。char strlntID [ID_LEN+1] >事件来源系统标识char strIntCmd[ID_LEN+l] ;+char stHntSubCmd->原始事件标识(中间用“” 分割)char strTelnum[ID_LEN+l];->客户手机号码char strRegion [SH0RTID_LEN+1];->地区编码
char strOperator [ID_LEN+1] ;_>触发事件的操作员char strUniContact [ID_LEN+1]- >终端标识;事件发生时间采用系统时间即可(因为这类事件是CRM系统主动推送的,处理是非常及时的)②XML格式采集协议定义XML格式,包含如下内容地区编码、原始事件编码、事件名称、客户手机号码、事件来源系统标识、终端标识、触发事件的操作员、事件发生时间、事件失效时间(可选)、附加参数等。事件采集器输入的是XML格式协议包,采集网关对该协议包进行格式转换,输出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对象。处理要点解析XML数据包,把相关数据设置到标准化事件对象的相应属性即可。③字符分割组合协议各个属性之间使用特殊的字符进行分割,并组成一个新的字符串,作为输入参数进行处理。事件采集器输入的是组合字符串和属性分割符(可以不指定,默认为“ ”),采集网关进行格式转换,输出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对象。处理要点解析组合字符串,分解出所有必须得事件属性(与上述协议相同),并设置到标准化事件对象的相应属性中即可。④标准文件格式采集该文件的数据按照“标准的事件对象”的结构进行存储,采集程序只需要进行数据还原即可。主要用于事件队列溢出或者数据库异常时进行文件备份,然后再进行数据还原。2.事件存储功能运营一体化的事件中心中,事件数据经过最初的注册订阅、路由的处理后,最终会得到大量的客户事件数据。为了把这些大量的事件数据合理的管理起来,图1所示的事件中心中还包括一事件存储模块,用于按照业务优先级信息,确定所述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的级别,并存储到具有对应优先级的事件存储队列中;以及根据事件存储队列的优先级和事件存储队列中的事件数量,确定事件存储队列对应的分发调度线程的数量,所述分发调度线程用于调度所述事件存储队列中的标准化事件至所述主题化模块进行主题化处理。该事件存储模块一方面方便了事件数据的管理,另一方面为事件中心提供最初的原始事件库。图9所示为该事件存储模块的存储流程示意图,该事件存储模块按业务优先级等信息,将事件存储队列进行分级处理,具体优先级描述如下1)紧急队列指从时间紧急度来权衡事件处理的第一级优先级别。2)重要队列指从事件的重要程度来权衡事件处理的第二级优先级别。3)高容量队列从整体事件源数据的多少来权衡事件处理的第三级优先级别。4) 一般队列从事件的正常重要程度来权衡事件处理的第四级优先级别。5)低优先级队列上述优先级以外的事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事件处理。将不同优先级的标准化事件存储在对应的事件存储队列中,然后根据事件存储队列中存储的事件数进行分级,来决定起启用不同级别的线程分发调度来处理事件存储,并通过不同线程分发调度将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图10给出了一个线程分发调度100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事件数越多,用于分发调度的线程数也越多。下表中还示出了一种根据事件存储队列中事件容量级别和事件存储队列的优先级,来决定线程分发数的具体示例。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主题化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主题化模式,对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处理决策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 分发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件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模块包括 注册单元,用于注册事件采集器以及事件采集器的事件采集能力;订阅单元,用于根据事件响应处理器对主题事件的订阅申请,确定主题事件对应的相关原始事件,并向所述相关原始事件对应的各个事件采集器订阅所述相关原始事件;采集网关,用于被动接收与所述事件中心存在订阅关系的事件采集器主动上报的原始事件,以及根据主题化处理的需求,通过主动查询相关事件采集器,获得所述相关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基于各个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生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件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题化模块包括处理单元和规则引擎单元;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包括激发模式单元,用于从一个源事件激发得到一个新的事件; 合并模式单元,用于将至少两个源事件进行合并处理,形成一个新的事件; 拆分模式单元,用于将一个源事件进行拆分处理,形成至少两个新的事件; 过滤模式单元,用于对源事件进行过滤处理,过滤掉不需要进行主题化处理的事件; 心跳模式单元,用于在源事件未周期性地激发出一个新的事件时,产生一用于标识业务情况异常的异常事件,如,系统状态监控为该类型事件;组合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激发模式单元、合并模式单元、拆分模式单元、过滤模式单元和心跳模式单元中的至少两个单元,对源事件进行处理,得到新的事件;所述规则引擎单元,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针对标准化事件的主题化模式,调用所述处理单元对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件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决策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预定的事件响应设置、事件流量设置和事件响应处理器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所述响应策略包括是否立即响应和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其中,所述事件流转模式包括发布订阅模式和定向路由模式;所述分发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将所述主题事件分发至对应的事件响应处理器进行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件中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事件存储模块,用于按照业务优先级信息,确定所述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的级别,并存储到具有对应优先级的事件存储队列中;以及根据事件存储队列的优先级和事件存储队列中的事件数量,确定事件存储队列对应的分发调度线程的数量,所述分发调度线程用于调度所述事件存储队列中的标准化事件至所述主题化模块进行主题化处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件中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事件归档模块,用于对所述响应策略剔除后的主题事件或响应策略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归档管理;质量管理模块,用于对与所述事件中心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健康度进行评估管理; 跟踪监控模块,用于对所述事件中心中的其它模块进行跟踪,记录所述其它模块的工作状态。
7.一种事件中心的事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按照预先设定的主题化模式,对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 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事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之前,还包括注册事件采集器以及事件采集器的事件采集能力;根据事件响应处理器对主题事件的订阅申请,确定主题事件对应的相关原始事件,并向所述相关原始事件对应的各个事件采集器订阅所述相关原始事件;所述获取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包括被动接收与所述事件中心存在订阅关系的事件采集器主动上报的原始事件,以及根据主题化处理的需求,通过主动查询相关事件采集器,获得所述相关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基于各个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生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事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题化处理包括激发处理,从一个源事件激发得到一个新的事件; 合并处理,将至少两个源事件进行合并处理,形成一个新的事件; 拆分处理,将一个源事件进行拆分处理,形成至少两个新的事件; 过滤处理,对源事件进行过滤处理,过滤掉不需要进行主题化处理的事件; 心跳处理,在源事件未周期性地激发出一个新的事件时,产生一用于标识业务情况异常的异常事件;以及,组合处理,用于利用所述激发处理、合并处理、拆分处理、过滤处理和心跳处理中的至少两种处理方式,对源事件进行处理,得到新的事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事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包括根据预定的事件响应设置、事件流量设置和事件响应处理器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所述响应策略包括是否立即响应和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其中,所述事件流转模式包括发布订阅模式和定向路由模式;所述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包括根据所述主题事件的事件流转模式,将所述主题事件分发至对应的事件响应处理器进行处理。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事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获取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后,进一步按照业务优先级信息,确定所述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的级别,并存储到具有对应优先级的事件存储队列中;以及根据事件存储队列的优先级和事件存储队列中的事件数量,确定事件存储队列对应的分发调度线程的数量,所述分发调度线程用于调度所述事件存储队列中的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事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所述响应策略剔除后的主题事件或响应策略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归档管理; 对与所述事件中心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健康度进行评估管理;以及对所述事件中心中的其它模块进行跟踪,记录所述其它模块的工作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撑跨系统业务联动的事件中心及其事件处理方法。所述事件中心包括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网络中各个系统的事件采集器上报的原始事件并转换成具有统一格式的标准化事件;主题化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主题化模式,对采集模块获得的标准化事件进行主题化处理,得到主题事件;处理决策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事件响应设置,确定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分发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主题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主题事件进行分发控制。本发明通过事件中心采用总线结构方式采集处理事件,使得业务逻辑变得集中,并且服务易于扩展和维护。
文档编号H04L12/40GK102340495SQ20101023885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6日
发明者唐文波, 应展伟, 陈建聪 申请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