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路系统及使用该磁路系统的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7558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磁路系统及使用该磁路系统的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路系统及使用该磁路系统的发声器件,尤其涉及一种运用在便携式通讯产品中的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在移动电话等便携设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强, 对于移动电话的音乐欣赏这一功能,为了使娱乐效果更强,出现了音乐带振动的模式,由此,发声器件的发展也相应加快。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其包括上盖、与所述上壳共同围成发声腔体的下盖和置于所述发声腔体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腔体包括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下盖共同围成的后腔和与所述后腔相对的前腔。所述发声单体包括下夹板和设置于所述下夹板上的磁钢。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其前腔较大,后腔较小,则所述发声器件的频带低,谐振频率高,为了使所述前腔尽量小而所述后腔尽量大,以提高所述发声器件的频带和降低其谐振频率,所述发声单体倾斜设置于所述发声腔体内。然而,相关技术的所述发声单体倾斜设置于所述发声腔体内时,由于所述下夹板为平板状,倾斜设置时容易碰撞所述下盖,即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所述下夹板倾斜后无法放置到所发声腔体内。因此,这种结构就使得在同样尺寸的发声器件中,倾斜设置的下夹板必须减小其尺寸以避免其与所述下盖的相互干涉,但下夹板的尺寸减小后,设置在所述下夹板上的磁钢尺寸也会随之减小,这就无法做到磁路的最大化,导致磁路的驱动力减小。而且,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为单磁钢形成的单磁路,进一步影响了相关技术发声器件的灵敏度,使其声学性能不佳。因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发声器件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磁路驱动力大且声学性能好的发声器件。根据上述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磁路系统及使用该磁路系统的发声器件,其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磁路系统,其包括下夹板和设置于所述下夹板上的磁钢。其中,所述下夹板包括主体部和由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磁钢包括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主磁钢和位于所述主磁钢两侧且分别置于所述弯折部上的第一副磁钢,所述第一副磁钢设有贴设所述弯折部的底面和由所述底面弯折延伸的侧面,所述侧面包括处于相对位置的一对平行面,所述主磁钢设有与所述第一副磁钢相对的邻近面,所述平行面分别与所述邻近面平行,所述主磁钢与所述第一副磁钢之间设有磁间隙。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如本发明所述的磁路系统的发声器件,其还包括上盖、与所述上盖共同围成发声腔体的下盖和倾斜设置于所述发声腔体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包括所述磁路系统。其中,所述上盖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和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表壁,所述第一侧壁高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上表壁呈曲面状,其设有贯穿其上的发声孔。优选的,位于所述主体部其中一侧的所述弯折部贴设在所述下盖上,位于所述主体部另一侧的所述弯折部靠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且与所述下盖相隔一定距离。优选的,所述下盖包括与所述上盖固定结合的加强部和嵌设在所述加强部内的盖板。优选的,所述盖板设有平板部和由所述平板部弯折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嵌设在所述加强部内。优选的,所述下盖上还设有贯穿其上的泻压孔。优选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弯折部设有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方向凸出的若干不连续的卡位部,所述第一侧壁设有若干与所述卡位部配合的卡位槽,所述卡位部卡设在所述卡位槽内。优选的,所述发声器件还设有与所述主磁钢相对设置的第二副磁钢,所述第二副磁钢分别置于所述主体部上并与所述主磁钢相隔一定距离。优选的,所述弯折部设有四个,每两个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所述主磁钢设有两个且相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副磁钢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弯折部上,所述第二副磁钢设有三个,其分别与所述主磁钢交错设置。优选的,所述发声器件还包括分别贴设在所述主磁钢、所述第一副磁钢和第二副磁钢上的极芯,所述各极芯的形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磁钢的形状一致。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发声器件其驱动力大,声学性能优。

图1为本发明磁路系统立体结构分解图。图2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3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图3沿A-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磁路系统10,其包括下夹板41和设置于下夹板41上的磁钢 42。其中,下夹板41包括主体部411和由主体部411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弯折部 412,磁钢42包括置于主体部411上的主磁钢421和位于主磁钢421两侧且分别置于弯折部412上的第一副磁钢422。主磁钢421与第一副磁钢422之间设有磁间隙424。由于第一副磁钢422是设置在弯折部412上,则第一副磁钢422与设置在主体部411上的主磁钢 421不平行,即主磁钢421与第一副磁钢422之间的磁间隙似4上下间距不一致,从而会导致整个磁间隙424的上下部分的磁力线分布不均。因此,本发明的磁路系统中将第一副磁钢422设置成与主磁钢422平行的形状,具体的,第一副磁钢422设有贴设弯折部412的底面4221和由底面4221弯折延伸的侧面(未标号),侧面包括处于相对位置的一对平行面4222,主磁钢421设有与第一副磁钢422相对的邻近面421a,平行面4222分别与邻近面 421a平行。上述结构就使得主磁钢421与第一副磁钢422之间的磁间隙似4的上下间隙一致,也即磁间隙424内的磁力线分布均勻。如图2-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本发明的磁路系统10的发声器件1,其还包括音圈43、上盖2、与上盖2共同围成发声腔体(示标号)的下盖3和倾斜设置于发声腔体内的发声单体4,发声单体4包括磁路系统10。其中,下夹板41包括主体部411和由主体部411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弯折部412。磁钢42包括主磁钢421和环绕主磁钢 421两侧设置的第一副磁钢422。主磁钢421置于主体部411上,第一副磁钢422分别置于弯折部412上,主磁钢421与第一副磁钢422之间设有磁间隙424。发声腔体包括发声单体 4与下盖3共同围成的后腔5和与后腔5相对的前腔6,因为发声单体4倾斜设置在发声腔体内,这种倾斜结构可以使得发声器件1的前腔6的体积相对减小,也即使后腔5的体积相对增大,从而提高了发声器件1的频带,降低了其谐振频率,进一步改善了发声器件1的声学性能。本发明的发声器件1其上盖2包括第一侧壁21、与第一侧壁2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22和连接第一侧壁21与第二侧壁22的上表壁23,第一侧壁21高于第二侧壁22。上表壁23呈曲面状,即上表壁23连接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时呈曲面状的弧度面,这也相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前腔6的体积,相对增加了后腔5的体积,从而提高了发声器件1 的频带,降低了其谐振频率。上表壁23设在贯穿其上的发声孔231,发声孔231使得前腔6 与外界相通,从而达到发声的目的。发生单体4倾斜设置在发声腔体内,具体的,将位于主体部411其中一侧的弯折部412贴设在下盖3上,位于主体部411另一侧的弯折部412靠设在第一侧壁21上且与下盖3相隔一定距离。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的第一侧壁21高于第二侧壁22是指发声器件1下盖贴水平面放置后,在垂直水平面的垂直高度上第一侧壁21 高于第二侧壁22。因为下夹板41并非平板状,而主磁钢421与第一副磁钢422设置在下夹板41的不同位置后,其二者之间不平行,即主磁钢421与第一副磁钢422之间的磁间隙 424的上下间隙不一致,音圈43置于磁间隙424内时只与主磁钢421平行,也即磁间隙似4 内的磁力线分布不均勻。因此,音圈43受到的磁力会不均勻。本发明的磁路系统中将第一副磁钢422设置成与主磁钢421平行的形状,具体的, 第一副磁钢422设有贴设弯折部412的底面4221和由底面4221弯折延伸的侧面,侧面包括处于相对位置的一对平行面4222,主磁钢421设有与第一副磁钢422相对的邻近面421a, 平行面4222与邻近面421a平行。上述结构就使得主磁钢421与第一副磁钢422之间的磁间隙424的上下间隙一致,也即磁间隙424内的磁力线分布均勻。音圈43置于磁间隙似4 时平行于主磁钢421和第一副磁钢422,则其受到的磁力也会比较稳定。主磁钢421与环绕其设置的第一副磁钢422及第二副磁钢423共同形成稳定的磁回路,进而保证了发声器件 1的稳定性。更优的,靠近第一侧壁21的弯折部412设有向靠近第一侧壁21方向凸出的若干不连续的卡位部4121,第一侧壁21设有若干与卡位部4121配合的卡位槽211,卡位部4121 卡设在卡位槽211内。这种结构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发声单体4倾斜设置时的稳定性。其实,设置在上述弯折部412上的第一副磁钢422的结构也可以设置成与弯折部412一致。弯折部412的设置使得发声单体4倾斜设置时其下夹板41不会直接冲击下盖3, 或者说下夹板41不会与下盖3相互干涉,而且也不用减小下夹板41的尺寸,从而使下夹板41上能设置更大尺寸的磁钢,达到磁路最大化,进而提高发声器件1的声学性能。本实施方式中,下盖3包括与上盖2固定结合的加强部31和嵌设在加强部31内的盖板32。加强部31的设置可以使下盖3先与其单独装配结合,再固定到上盖2,简化装配工艺。更优的,盖板32设有平板部321和由平板部321弯折延伸的固定部322,固定部 322嵌设在加强部31内。固定部322的设置使得下盖3能更牢的与上盖2固定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发声器件1的可靠性。下盖3上还设有贯穿其上的泻压孔33,泻压孔33将后腔5 与外界连通,从而平衡后腔5内的气压。本实施方式中,盖板32与加强部31为注塑成型一体,当然,盖板32与加强部31的结合方式也并非限于此。本发明的发声器件1还设有与主磁钢421相对设置的第二副磁钢423,第二副磁钢 423分别置于主体部411上并与主磁钢421相隔一定距离。第二副磁钢423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磁路的驱动力,提高了发声器件1的声学性能。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发声器件1的磁路设为多磁钢的双磁路结构。具体的,弯折部412设有四个,每两个位于主体部411的同一侧。主磁钢421设有两个且相隔一定距离,第一副磁钢422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在弯折部412上。第二副磁钢423设有三个,其分别与主磁钢421交错间隔设置在主体部411上。也就是说,第二副磁钢423中有一个置于所述两个主磁钢421之间。主磁钢421与环绕其设置的第一副磁钢422及第二副磁钢423共同形成磁回路,多磁钢的双磁路结构更大程度的提高了磁路驱动力,提高了发声器件1的灵敏度,进一步改善了发声器件1的声学性能。更优的,发声器件1还包括分别贴设在主磁钢421、第一副磁钢422和第二副磁钢 423上的起导磁作用的极芯7,各极芯7的形状分别与对应的磁钢42的形状一致。当然,发声器件1的磁路结构并非限于双磁路结构,也可以是单磁路或多磁路结构,但其原理都一样。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发声器件将下夹板设置了弯折部,使得下夹板倾斜设置在发声腔体内时不会与下盖互相干涉,也不用减小下夹板的尺寸,弯折部上可以增设的磁钢并且所述磁钢可以达到最大尺寸,形成多磁钢磁路,最大化的提高了磁路的驱动力,也即提高了本发明发声器件的灵敏度。第一副磁钢设计成与主磁钢平行的结构,从而使得第一副磁钢与主磁钢形成的磁间隙的上下间隙一致性好,也即磁间隙内的磁力线分布均勻,使磁路的驱动力稳定,进而也改善了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磁路系统,其包括下夹板和设置于所述下夹板上的磁钢,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板包括主体部和由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磁钢包括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主磁钢和位于所述主磁钢两侧且分别置于所述弯折部上的第一副磁钢,所述第一副磁钢设有贴设所述弯折部的底面和由所述底面弯折延伸的侧面,所述侧面包括处于相对位置的一对平行面,所述主磁钢设有与所述第一副磁钢相对的邻近面,所述平行面分别与所述邻近面平行,所述主磁钢与所述第一副磁钢之间设有磁间隙。
2.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路系统的发声器件,其还包括上盖、与所述上盖共同围成发声腔体的下盖和倾斜设置于所述发声腔体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包括所述磁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和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表壁,所述第一侧壁高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上表壁呈曲面状,其设有贯穿其上的发声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主体部其中一侧的所述弯折部贴设在所述下盖上,位于所述主体部另一侧的所述弯折部靠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且与所述下盖相隔一定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包括与所述上盖固定结合的加强部和嵌设在所述加强部内的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平板部和由所述平板部弯折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嵌设在所述加强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上还设有贯穿其上的泻压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弯折部设有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方向凸出的若干不连续的卡位部,所述第一侧壁设有若干与所述卡位部配合的卡位槽,所述卡位部卡设在所述卡位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件还设有与所述主磁钢相对设置的第二副磁钢,所述第二副磁钢分别置于所述主体部上并与所述主磁钢相隔一定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设有四个,每两个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所述主磁钢设有两个且相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副磁钢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弯折部上,所述第二副磁钢设有三个,其分别与所述主磁钢交错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件还包括分别贴设在所述主磁钢、所述第一副磁钢和第二副磁钢上的极芯,所述各极芯的形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磁钢的形状一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路系统,其包括下夹板和设置于所述下夹板上的磁钢。其中,所述下夹板包括主体部和由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磁钢包括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主磁钢和位于所述主磁钢两侧且分别置于所述弯折部上的第一副磁钢。所述第一副磁钢设有贴设所述弯折部的底面和由所述底面弯折延伸的侧面,所述侧面包括处于相对位置的一对平行面,所述主磁钢设有与所述第一副磁钢相对的邻近面,所述平行面与所述邻近面平行。所述主磁钢与所述第一副磁钢之间设有磁间隙。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本发明磁路系统的发声器件,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发声器件其声学性能更优。
文档编号H04R9/02GK102413405SQ20111036381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6日
发明者张 雄, 李林珍, 江文涛, 石磊, 韦锁和 申请人: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