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533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摄影监视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红外线面射型激光光源的监视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安全监控器为了要在能在夜间或光线不良的场所持续进行监控,多半以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为散射光,距离只要超过40公尺,拍摄到的影像便会不清晰。如果遇到烟雾状况下,便要加强其强度让光能够穿越烟雾,容易导致影像远的拍不清楚而近的又过于曝光,造成监控品质低落的缺点。故不利于长距离的安全监控的使用,例如海防、边境或监狱等场所。因而传统以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安全监控器,存在有远端影像不清晰与摄影机散热不良问题。况且传统的激光远距离光源系统利用固态、气态或边射型半导体激光,其制作成本且耗电量都非常高并不利于大量生产制造。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提供一种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通过使用面射型激光元件作为红外线光源。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提供一种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通过面射型激光元件得到一可朝长距离远方投射的红外线光源,达成远距离清晰监控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提供一种面射型激光光学模块,使用面射型激光元件作为红外线光源具有光消耗低、降低电力成本及低制造成本的优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一种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包括一摄影机主体,包含一容置空间与对应于容置空间之一上开口与一下开口 ;一影像感测器,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朝向上开口 ; 一红外线光源模块,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其中红外线光源模块使用一面射型激光元件且包含多个激光芯片面向上开口方向设置;以及一光学透镜模块,设置并覆盖于上开口,其中光学透镜模块具有对应影像感测器的一透光区域以及对应 红外线光源模块的一透镜区域用以使多个激光芯片所发出的光线均匀射出。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摄影机主体[0013]12容置空间14上开口16下开口20影像感测器30红外线光源模块32激光芯片40光学透镜模块42透光区域44透镜区域50底板50’下盖60驱动元件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其详细说明如下,所述较佳实施例仅做一说明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的分解示意图如图I、图2与图3所示。其中图I、图2与图3所示的示意图仅概略呈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未显示各部件的细部结构,合先叙明。于本实用新型中,面射型激光元件为一垂直共振腔面射型激光(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 VCSEL)图I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一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至少包括一摄影机主体10、一影像感测器20、一红外线光源模块30以及一光学透镜模块40。其中,摄影机主体10包括一容置空间12与对应容置空间12之一上开口 14与一下开口 16。影像感测器20是设置组装于容置空间12内且影像感测器20朝向摄影机主体10的上开口 14。红外线光源模块30设置于容置空间12内。于本实用新型中,红外线光源模块30使用一面射型激光元件。此面射型激光元件包括多个激光芯片32。其中,激光芯片32面向摄影机主体10的上开口 14方向设置。于本实用新型中,面射型激光元件可为单元件封装模块,如表面黏着型(SMDtype)封装件或直插式(lamp type)封装件。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面射型激光元件的激光波长约为840nm至860nm。接续上述说明,光学透镜模块40设置并覆盖于摄影机主体10的上开口 14。光学透镜模块40具有对应影像感测器20的一透光区域42与具有对应红外线光源模块30的一透镜区域44。光学透镜模块40的透镜区域44用以使激光芯片32所发出的光线由摄影机主体10内均匀射出。接着,于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I,红外线光源模块30与影像感测器20设置于摄影机主体10的下开口 16。更进一步,于一实施例中,影像感测器20沿着容置空间12的轴心(如图中轴线所示)设置,而红外线光源模块30的多个激光芯片32沿着摄影机主体10容置空间12的轴心环绕设置于影像感测器20旁。如此,光学透镜模块40的透光区域42位于摄影机主体10容置空间12的轴心位置,而红外线光源模块30的透镜区域44则环绕透光区域42设置。[0032]请继续参照图1,红外线光源模块30与影像感测器20设置于一底板50上。此底板50的材质可为金属或高导热材料,通过材质的选择可将红外线光源模块30与影像感测器20所产生的热量快速地散出。可理解的是,图上未示,红外线光源模块与影像感测器亦可为独立模块再加以组合成所需架构。如图3所示,于不同实施例中,底板50(如图I)亦可为一下盖50’同时可用以覆盖摄影机主体10的下开口 16。如图2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一驱动元件接头60可设置于底板5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如图2)。驱动元件接头60用以驱动面射型激光元件。于本实用新型中,光学透镜模块40的透光区域42与透镜区域44分别对应影像感测器20与红外线光源模块30设置。其中,透镜区域44的光学透镜结构可为一菲涅尔(Fresnel)透镜,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透镜区域44的光学透镜结构亦可为多个可调整距离及角度的透镜阵列,抑或为可移动及调整角度的单一透镜,藉以调整与面射型激光 元件的间的距离,而得到一均匀且射出距离远的激光光。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通过面射型激光元件所发出光线具有准直特性,有效入射至光学透镜结构,进而以大致平行光方式朝长距离的远方投射面状光源,相对于现有发光二极管的使用而言,具备有光消耗低及降低电力成本的优点。再者,面状投射光源的区域可经由调整激光芯片的角度或与光学透镜结构的间距,具有使用弹性佳的优点。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使用面射型激光元件作为红外线监视器的光源,特别是激光波长约为840nm至860nm面射型激光元件。激光元件为高指向性同调光源,具有低发散性,光束不容易散开,可保持极细且直的光束,光束本身携带的能量很高,同时消耗功率小,投射距离比发光二极管远且温度稳定。因此,红外线监视器只要由铝合金机壳散热即可,无须另设散热器或风扇散热,故故障率极低而维修成本也相对降低。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提供高品质红外线光源模块,应用于监视器内可增加拍摄距离,即使气候不佳下雨大雾的环境下,激光光仍可穿透,拍出来的影像更加清晰。本实用新型可解决目前使用发光二极管光源的监视器存在的缺点,如产品寿命短、夜视效果差、高热耗电大及成本偏高等缺点,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符合环保低碳的趋势。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熟习此项技艺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当不能以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包含 一摄影机主体,包含一容置空间与对应于所述容置空间之一上开口与一下开口 ; 一影像感测器,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朝向所述上开口 ; 一红外线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红外线光源模块使用一面射型激光元件且包含多个激光芯片面向所述上开口方向设置;以及 一光学透镜模块,设置并覆盖所述上开口,其中所述光学透镜模块具有对应所述影像感测器的一透光区域以及对应所述红外线光源模块的一透镜区域用以使所述多个激光芯片所发出的光线均匀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第I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光源模块与所述影像感测器设置于所述下开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第2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感测器沿着所述容置空间的轴心设置,而所述红外线光源模块的所述多个激光芯片沿着所述容置空间的轴心环绕设置于所述影像感测器旁。
4.根据权利要求第2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光源模块与所述影像感测器设置于一底板。
5.根据权利要求第4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一下盖用以覆盖所述下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第4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驱动元件接头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用以驱动所述多个面射型激光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第I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模块的所述透镜区域包含一菲涅尔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第I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模块的所述透镜区域包含多个透镜阵列。
9.根据权利要求第I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射型激光元件为一单元件封装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第I所述的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射型激光元件的激光波长约为840nm至860nm。
专利摘要一种红外线面射型激光监视器,包括一摄影机主体,包含一容置空间与对应于容置空间之一上开口与一下开口;一影像感测器,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朝向上开口;一红外线光源模块,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其中红外线光源模块使用一面射型激光元件且包含多个激光芯片面向上开口方向设置;以及一光学透镜模块,设置并覆盖于上开口,其中光学透镜模块具有对应影像感测器的一透光区域以及对应红外线光源模块的一透镜区域用以使多个激光芯片所发出的光线均匀射出。
文档编号H04N5/225GK202818441SQ20122018327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3日
发明者赖利弘, 赖利温 申请人:华立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