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570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轴扬声器。
背景技术
同轴扬声器是指在同一轴心上安装了两个扬声器,即高音扬声器和低音扬声器,用于分别负责放高音和中低音的播放。由于这两个扬声器在振膜面上重合,且其物理定位接近于点声源,因此重放音乐的声场定位很理想。如图I所不,目前的同轴扬声器,其低音扬声器单兀包括柱状低音U铁11、放置于低音U铁内部的低音磁铁12、设置在低音磁铁12上部的低音导磁片13、设置在低音U铁 11和低音磁铁12空隙之间的低音线圈14、以及低音振膜15、悬边16和支架17。其中,低音线圈14缠绕在低音线圈绕线柱18上,低音振膜15的一端与悬边16连接,另一端连接到低音线圈绕线柱18上。悬边16的一端连接在支架17上,另一端与低音振膜15连接,支架17的一端与悬边16连接,另外一端连接在低音U铁11上。低音U铁11、低音磁铁12和低音导磁片13—起构成完整的磁路,为低音线圈13提供均匀磁场。其闻首扬声器单兀包括柱状闻首U铁21、放置于闻首U铁内部的闻首磁铁22、设置在高音磁铁22上部的高音导磁片23、设置在高音U铁21和高音磁铁22空隙之间的高音线圈24、以及高音振膜25。其中,高音线圈24缠绕在高音线圈绕线柱26上,高音振膜25两侧连接到高音线圈绕线柱26上,其边缘,即高音振膜25两侧边缘延伸至高音中座27上并固定。高音U铁21、高音磁铁22和高音导磁片23—起构成完整的磁路,为高音线圈24提供均匀磁场。高音扬声器单元由高音中座27支撑,其高音U铁21设置在高音中座27内。高音支撑台29通过一减震垫28设置在低音导磁片13上,并插入到低音磁铁12中。根据同轴扬声器实际空间大小,可以使用减震垫28,也可以不使用减震动垫28。但是,上述所述同轴扬声器,其高音扬声器单元和低音扬声器单元之间有一空隙,使得低音扬声器单元的磁路空间未完全封闭,由于高音中座27、高音支撑台29、以及低音导磁片13与低音线圈绕线柱18不接触,留有一定的缝隙与外部空气相通,因此,当低音线圈振动时,低音线圈带动空气运动,引起一部分气流通过所述缝隙流出,漏气过多大,会导致扬声器低音震动效益不高,进而影响了同轴扬声器的音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同轴扬声器,以克服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技术中同轴扬声器的弊端,改善同轴扬声器的音质效果。于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轴扬声器,包括低音扬声器单兀和高音扬声器单元,其中,在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之间设置有可使低音扬声器单元形成相对密封磁路空间的柔性内弹边。所述低音扬声器单元包括用于缠绕低音线圈的低音线圈绕线柱、低音振膜和悬边,低音振膜的一端设置在低音线圈绕线柱上,另一端与悬边连接,高音扬声器单元包括用于缠绕高音线圈的高音线圈绕线柱和高音振膜,高音振膜的两端设置在高音绕线柱上,高音振膜两侧边缘从高音绕线柱上延伸至用于支撑高音扬声器单元的高音中座上并固定,所述内弹边的一端设置在低音振膜上,另一端设置在高音中座上。所述内弹边为倒U形,其两侧设置有外翻的用于起固定连接作用的内弹边外侧沿和内弹边内侧沿。所述内弹边及其内弹边外侧沿和内弹边内侧沿为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所述同轴扬声器,通过在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之间设置可使低音扬声器单元形成相对密封磁路空间的柔性内弹边,令低音扬声器单元有了一个相对密封的磁路空间,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同轴扬声器因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之间的缝隙使得低音扬声器单元的磁路空间未完全封闭,导致的音质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同轴扬声器,当低音线圈振动带动空气流动时,内弹边被空气带动会起到一个提 拉带动空气流动的作用,增加了低音效果。同时,内弹边的增加,有效地增加了低音振动面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音质效果。

图I为现有技术中同轴扬声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示同轴扬声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不同轴扬声器俯视结构不意图;图4为图3所不同轴扬声器A-A方向剖视结构不意图;图5为图4所示同轴扬声器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轴扬声器,该同轴扬声器包括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其中,低音扬声器单元包括柱状低音U铁31、放置于低音U铁31内部的低音磁铁32、设置在低音磁铁32上部的低音导磁片33、设置在低音U铁31和低音磁铁32空隙之间的低音线圈34、以及低音振膜35、悬边36和支架37。低音线圈34缠绕在低音线圈绕线柱38上,低音振膜35的一端与悬边36连接,另一端连接到低音线圈绕线柱38上。悬边36的一端连接在支架37上,另一端与低音振膜35连接,支架37的一端与悬边36连接,另外一端连接在低音U铁31上。低音U铁31、低音磁铁32和低音导磁片33 —起构成完整的磁路,为低音线圈提供均匀的磁场。其中,闻首扬声器单兀包括柱状闻首U铁41、放置于闻首U铁内部的闻首磁铁42、设置在高音磁铁42上部的高音导磁片43、设置在高音U铁41和高音磁铁42空隙之间的高音线圈44、以及高音振膜45。其中,高音线圈44缠绕在高音线圈绕线柱46上,高音振膜45两侧连接到高音线圈绕线柱46上,其边缘,即高音振膜45两侧边缘延伸至高音中座47上并固定。高音U铁41、高音磁铁42和高音导磁片43—起构成完整的磁路,为高音线圈提供均匀的磁场。高音扬声器单元由高音中座47支撑,其高音U铁41设置在高音中座47内。高音扬声器单元由高音中座47支撑,其高音U铁41设置在高音中座47内。高音支撑台49通过一减震垫48设置在低音导磁片33上,并插入到低音磁铁32中。根据同轴扬声器实际空间大小,可以使用减震垫48,也可以不使用减震垫48。本实施例中,同轴扬声器在低音扬声器单兀和高音扬声器单兀之间设置有可使低音扬声器单元相对密封磁路空间的柔性内弹边50。这样就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所述高音扬声器单元和低音扬声器单元之间有一空隙,即由于高音中座、高音支撑台、以及低音弹簧垫片与低音线圈绕线柱不接触,留有一定的缝隙与外部空气相通,导致同轴扬声器音质效果差的弊端。具体的,高音振膜45的两端设置在高音绕线柱46上,高音振膜45两侧边缘从高音绕线柱46上延伸至用于支撑高音扬声器单元的高 音中座47上,并固定在高音中座47上。内弹边50的一端设置在低音振膜上,另一端则设置在高音中座47上。内弹边50可以与高音振膜45的两侧边缘叠加固定在高音中座47上,也可以不叠加分别固定在高音中座47上。内弹边50为倒U形,其两侧设置有外翻的用于起固定连接作用的内弹边外侧沿51和内弹边内侧沿52。内弹边外侧沿51与低音振膜35连接固定,内弹边内侧沿52与高音中座47连接固定。内弹边外侧沿51和内弹边内侧沿52将内弹边50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弹边50及其内弹边外侧沿51和内弹边内侧沿52为一体成型。因此,低音线圈35、低音绕线柱38、低音U铁31、低音磁铁32、低音导磁片33、内弹边50和高音中座47、高音支撑台49之间形成相对密封的磁路空间,当低音线圈34在所述磁路空间的磁场中运动并带动空气流动时,柔性内弹边50被空气带动会起到一个提拉带动空气流动的作用,增加了低音效果。同时,内弹边50的增加,有效地增加了低音振动面积,更加丰富了音质效果。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同轴扬声器,通过在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之间设置可使低音扬声器单元形成相对密封磁路空间的柔性内弹边,令低音扬声器单元有了一个相对密封的磁路空间,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同轴扬声器因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之间的缝隙使得低音扬声器单元的磁路空间未完全封闭,导致的音质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同轴扬声器,当低音线圈振动带动空气流动时,内弹边被空气带动会起到一个提拉带动空气流动的作用,增加了低音效果。同时,内弹边的增加,有效地增加了低音振动面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音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同轴扬声器,包括低音扬声器单兀和高音扬声器单兀,其特征在于,在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之间设置有可使低音扬声器单元形成相对密封磁路空间的柔性内弹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扬声器,其 特征在于,所述低音扬声器单元包括用于缠绕低音线圈的低音线圈绕线柱、低音振膜和悬边,低音振膜的一端设置在低音线圈绕线柱上,另一端与悬边连接,高音扬声器单元包括用于缠绕高音线圈的高音线圈绕线柱和高音振膜,高音振膜的两端设置在高音绕线柱上,高音振膜两侧边缘从高音绕线柱上延伸至用于支撑高音扬声器单元的高音中座上并固定,所述内弹边的一端设置在低音振膜上,另一端设置在高音中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弹边为倒U形,其两侧设置有外翻的用于起固定连接作用的内弹边外侧沿和内弹边内侧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弹边及其内弹边外侧沿和内弹边内侧沿为一体成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轴扬声器,包括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其中,在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之间设置有可使低音扬声器单元形成相对密封磁路空间的柔性内弹边。本实用新型所述同轴扬声器,通过在低音扬声器单元和高音扬声器单元之间设置可使低音扬声器单元形成相对密封磁路空间的柔性内弹边,令低音扬声器单元有了一个相对密封的磁路空间,当低音线圈振动带动空气流动时,内弹边被空气带动会起到一个提拉带动空气流动的作用,增加了低音效果。同时,内弹边的增加,有效地增加了低音振动面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音质效果。
文档编号H04R9/02GK202565459SQ20122019948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4日
发明者李植扬 申请人:李植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