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64877阅读:1340来源:国知局
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具备触控功能的移动终端大量普及后,往往会遇到因为用户误触碰到触控界面,导致误触发拨号操作的情况。一旦发生误拨电话,可能导致各种影响,例如,电话费的额外支出,尤其是部分用户不小心触发到电话播出后,对方接听了电话,同时对方长时间未挂断的情况;或者,隐私的暴露,例如,当某商务人士在开会后,发现给竞争对手误拨出了一个电话。此时就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然而实际应用中,由于用户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误拨电话,导致无法及时弥补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因此,如何及时检测到移动终端产生的误拨电话,成为当前希望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用于及时检测出移动终端产生的误拨电话。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包括: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若发生所述变化过程,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发生所述变化过程,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用于存放程 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放的程序,以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若发生所述变化过程,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本发明提供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检测在此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如果发生该变化过程,也就是说用户在拨号后发生了把移动终端放置在耳边接听电话的动作,则可判定本次拨号为用户主动发起的有效拨号,而一旦没有发生上述变化过程,则说明本次拨号很可能为误拨号。通过上述方案,能够结合实际拨号场景中的因素,及时准确地识别本次拨号是否为误拨号,进而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D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E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F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G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以该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来举例说明,方法包括:

101、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102、若发生变化过程,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其中,移动终端是具备触控功能和移动通话功能的电子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一种可与用户通过触控界面进行人机交互的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等。

具体的,可以利用设置在移动终端中的距离传感器检测所述变化过程。实际应用中,当用户进行有效拨号时,触发拨号按键,此时电话尚在接通过程中,拨号后用户会从拨号动作转为把移动终端放置在耳边准备接听的动作,相应的,手机会从未被人脸遮挡的状态转变为被人脸遮挡的状态。根据上述原理,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的瞬间,启动距离传感器进行检测,距离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从无人脸遮挡到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的,如果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检测到上述变化过程,则可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可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其中,所述第一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可以设为5-10秒,本实施例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制。

可选的,电话接通后,用户会将移动终端持续放置在耳朵附近以进行通话,即移动终端此时持续处于被人脸遮挡的状态。相应的,在102之后,还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检测本次通话过程中,移动终端是否保持被人脸遮挡的状态。如果一直保持,则可说明本次拨号确实有效,而如果电话接通后,检测到移动终端一直处于无人脸遮挡的状态,那么,说明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即整个通话过程为误通话过程。此时可选的,可以启动录音功能,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方便用户后期判断是否有隐私泄露。

进一步的,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可以进一步结合其它因素进行检测,例如,可以进一步结合在用户拨号过程中,移动终端可能发生的运动轨迹,来进一步准确确定本次拨号是否有效。

相应的,如图1B所示,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图1A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102具体可以包括:

103、若发生变化过程,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

104、若发生运动轨迹,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

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设置在移动终端中的重力传感器等动作检测传感器检测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进一步的,用户从观看移动终端的界面进行拨号操作,至用户将移动终端放置到耳朵附近接听的过程中,移动终端通常会产生一条20cm-100cm的具有特定轨迹的弧度曲线,相应的,移动终端中的动作检测传感器,可以通过一定的算法预先获取该曲线,并将其记录为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用于后续与移动终端的实际运动轨迹进行匹配。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的瞬间,开始检测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到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同时记录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进一步的,如果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检测到上述变化过程,则可进一步检测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匹配用户接电话的动作,若匹配,即移动终端发生了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则可进一步确定用户采取了接听动作,从而确定本次拨 号操作有效。相应的,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结合了在用户拨号过程中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

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进而及时可靠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能存在未检测到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的情形,相应的,如图1C所示,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图1B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103之后,还可以包括:

105、若未发生所述运动轨迹,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的瞬间,开始检测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到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同时记录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进一步的,如果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检测到上述变化过程,则可进一步检测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匹配用户接电话的动作,若未检测到上述运动轨迹,则可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相应的,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结合了在用户拨号过程中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

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进而及时可靠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检测,可以针对性地对一些容易产生误拨号的场景方才进行误拨电话检测。

可选的,如图1D所示,图1D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101具体可以包括:

106、若在接收到输入时间不连续的拨号输入之后,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具体的,当接收到的拨号输入为不连续的,甚至在拨号过程中还夹杂了非拨号盘、非功能键区域的触摸时,则可预判此后发生的拨号极有可能为误拨号,则相应的,可通过前述方法进行误拨电话检测。

再可选的,如图1E所示,图1E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 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101具体可以包括:

107、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若未捕捉到人脸,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具体的,当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若未捕捉到人脸,即在拨号的同时,用户并未观看移动终端,则可预判本次拨号极有可能为误拨号,则相应的,可通过前述方法进行误拨电话检测。

又可选的,如图1F所示,图1F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101具体可以包括:

108、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若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处于非手握状态,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具体的,当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若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处于非手握状态,即用户并未手持移动终端,而是移动终端处于非手握状态,例如,放在提包或者衣袋中等,则可预判本次拨号极有可能为误拨号,则相应的,可通过前述方法进行误拨电话检测。

又可选的,如图1G所示,图1G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101具体可以包括:

109、当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的拨号操作为在一键拨号界面下触发的拨号操作时,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其中,当移动终端位于一键拨号界面时,用户可以通过单次触碰,直接触发拨号操作,举例来说,这里的拨号界面可以为通话记录界面,通讯录界面等等。

具体的,当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的拨号操作为在一键拨号界面下触发的拨号操作时,则可预判本次拨号极有可能为误拨号,则相应的,可通过前述方法进行误拨电话检测。

本实施例提供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检测在此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如果发生该变化过程,也就是说用户在拨号后发生了把移动终端放置在耳边接听电话的动作,则可判定本次拨号为用户主动发起的有效拨号,而一旦没有发生上述变化过程,则说明本次拨号很可能为误拨号。通过上述方案,能够结合实际拨号场景中的因素,及时准确地识别本次拨号是否为误拨号,进而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

具体的,上述情形是基于用户接听动作,判断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而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能会通过耳机拨打电话,而这种情形下用户可能不需要采取接听动作。

因此,为了进一步保证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如图2A所示,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101之前,方法还包括:

201、当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执行所述拨号操作时,确定当前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有耳机插入;

相应的,101具体可以包括:

202、若未插入耳机,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首先确定移动终端当前是否插入耳机,即确定当前处于听筒模式还是耳机模式,如果检测到没有耳机插入,即处于用户需要采取接听动作的听筒模式,则可通过前述的方法检测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能存在有耳机插入移动终端的情形,相应的,如图2B所示,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图2A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201之后,还可以包括:

203、若确定有耳机插入,则通过耳机中的传感器判断是否能探测到人体心率,若探测到人体心率,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 作为误拨号。

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首先确定移动终端当前是否插入耳机,即确定当前处于听筒模式还是耳机模式,如果检测到有耳机插入,即处于用户无需采取接听动作的耳机模式,则进一步检测用户当前是否佩戴耳机,这可以通过耳机中的传感器检测人体心率实现。

具体的,当用户在耳机模式下产生了拨号动作,可以通过耳机中的传感器判断是否能探测到人体心率,如果检测到了人体心率,说明用户将耳机佩戴在耳朵中,因此,一旦发生拨号,用户即可根据耳机中的声音迅速感知到本次通话,即可快速进行反应,因此可将本次拨号判定为有效,无需采取进一步操作;而如果未检测到人体心率,则说明用户未佩戴耳机,一旦发生拨号,由于用户自身无法及时感知本次通话,因此保险起见需要将本次拨号判定为误拨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法,首先根据当前的耳机插入状态,判断移动终端所处的模式,进而采取相应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案进行误拨电话检测,综合考虑了实际应用中的多种情形,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检测本次拨号是否有效后,可以根据检测获得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

可选的,如图3A所示,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方法还可以包括:

301、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开启周期性震动提醒,直至本次通话结束。

具体的,如果确定本次拨号为误拨号操作,则需要提醒用户,以便用户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进一步的,周期性的震动提醒易被用户感知,因此能够有效提醒用户。其中,周期性震动的周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制。

进一步的,在多次振动提醒后,如果依然未检测到用户的反馈,例如,用户在界面上进行的任何操作,则可结束本次通话,以保护用户隐私。相应的,如图3B所示,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误拨电话检 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图3A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301之后,还可以包括:

302、若所述周期性震动的持续时间达到第二时长,则结束本次通话。

本实施例提供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在检测到本次拨号为误拨号后,则开启周期性震动提醒,以便用户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减小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

再可选的,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方法还可以包括:

401、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并保存。

具体的,如果确定本次拨号为误拨号操作,则后续的,用户可能希望知道在本次通话中对方接听到的内容,相应的,确定本次拨号为误拨号操作后,可以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并保存,以便用户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进一步的,为了因误拨电话检测的时间过长导致部分通话内容的缺失,可以在每次通话接通时,即启动通话录音,在通话过程中,如果本次拨号被判断为误拨号,则将本次通话的整个录音完整保存;如果本次拨号有效,则不再继续录音,并将本次通话之前的录音删除,以节省存储空间。

实际应用中,在获得本次通话的录音后,可以在通话记录中,对误拨电话进行特殊标注,并提供相应的通话录音的链接地址。

本实施例提供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在检测到本次拨号为误拨号后,则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并保存,以便用户及时获知通话内容,从而减小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

再可选的,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方法还可以包括:

501、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控制预设的指示灯闪烁,并在本次通话结束后,发出预设的声音提示信号。

具体的,如果确定本次拨号为误拨号操作,则控制预设的指示灯闪烁,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本次通话结束后,发出预设的声音提示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在检测到本次拨号为误拨号后,则控制预设的指示灯闪烁,并在本次通话结束后,发出预设的声音提示信号,以便提醒用户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减小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误拨电话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601、当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确定当前移动终端是否有耳机插入,若未插入耳机,则执行602,否则,执行604;

602、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若是,则执行603,否则,执行606;

603、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若是,则执行605,否则执行606;

604、检测是否探测到人体心率,若是,则执行605,否则执行606;

605、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

606、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法,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检测在此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如果发生该变化过程,也就是说用户在拨号后发生了把移动终端放置在耳边接听电话的动作,则可判定本次拨号为用户主动发起的有效拨号,而一旦没有发生上述变化过程,则说明本次拨号很可能为误拨号。通过上述方案,能够结合实际拨号场景中的因素,及时准确地识别本次拨号是否为误拨号,进而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A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

检测模块71,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处理模块72,用于若检测模块71检测到发生变化过程,则确定本次拨 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其中,移动终端是具备触控功能和移动通话功能的电子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一种可与用户通过触控界面进行人机交互的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等。

具体的,检测模块71可以利用设置在移动终端中的距离传感器检测所述变化过程。检测模块71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的瞬间,启动距离传感器进行检测,距离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从无人脸遮挡到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的,如果检测模块71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检测到上述变化过程,则处理模块72可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处理模块72可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可选的,检测模块71还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检测本次通话过程中,移动终端是否保持被人脸遮挡的状态。如果一直保持,则处理模块72确定本次拨号确实有效,而如果电话接通后,检测到移动终端一直处于无人脸遮挡的状态,那么,处理模块72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进一步的,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可以进一步结合其它因素进行检测,例如,可以进一步结合在用户拨号过程中,移动终端可能发生的运动轨迹,来进一步准确确定本次拨号是否有效。

相应的,如图7B所示,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7A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模块72包括:

检测单元721,用于若检测模块71检测到发生变化过程,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

判定单元722,用于若检测单元721检测到发生运动轨迹,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

实际应用中,检测单元721可以利用设置在移动终端中的重力传感器等动作检测传感器检测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71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的瞬间,开始检测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到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同时检测单元721记录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进一步的,如果检测模块71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检测到上述变化过程,则检测单元721进一步检测移 动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匹配用户接电话的动作,若匹配,判定单元722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

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进而及时可靠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能存在未检测到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的情形,相应的,判定单元722,还用于若检测单元721检测到未发生运动轨迹,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71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的瞬间,开始检测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到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同时检测单元721记录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进一步的,如果检测模块71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检测到上述变化过程,则检测单元721进一步检测移动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匹配用户接电话的动作,若检测单元721未检测到上述运动轨迹,则判定单元722可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检测,可以针对性地对一些容易产生误拨号的场景方才进行误拨电话检测。

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检测模块71,具体用于若在接收到输入时间不连续的拨号输入之后,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再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检测模块71,具体用于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若未捕捉到人脸,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又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检测模块71,具体用于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若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处于非手握状态,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又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检测模块71,具体用于当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的拨号操作为在一键拨号界面下触发的拨号操作 时,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检测在此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如果发生该变化过程,也就是说用户在拨号后发生了把移动终端放置在耳边接听电话的动作,则可判定本次拨号为用户主动发起的有效拨号,而一旦没有发生上述变化过程,则说明本次拨号很可能为误拨号。通过上述方案,能够结合实际拨号场景中的因素,及时准确地识别本次拨号是否为误拨号,进而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

具体的,上述情形是基于用户接听动作,判断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而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能会通过耳机拨打电话,而这种情形下用户可能不需要采取接听动作。

因此,为了进一步保证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如图8A所示,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移动终端还包括:

初始模块73,用于当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确定当前移动终端是否有耳机插入;相应的,

检测模块71,具体用于若初始模块73确定未插入耳机,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初始模块73首先确定移动终端当前是否插入耳机,如果检测到没有耳机插入,则可通过前述的方法检测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能存在有耳机插入移动终端的情形,相应的,如图8B所示,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8A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移动终端还包括:

探测模块74,用于若初始模块73确定有耳机插入,则通过耳机中的传感器判断是否能探测到人体心率;

处理模块72,还用于若探测模块74探测到人体心率,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初始模块73首先确定移动终端当前是否插入耳机,如果检测到有耳机插入,则探测模块74进一步检测是否能够探测到人体心率,如果探测模块74检测到了人体心率,处理模块72将本次拨号判定为有效,无需采取进一步操作;而如果探测模块74未检测到人体心率,则处理模块72将本次拨号判定为误拨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首先根据当前的耳机插入状态,判断移动终端所处的模式,进而采取相应的误拨电话检测方案进行误拨电话检测,综合考虑了实际应用中的多种情形,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检测本次拨号是否有效后,可以根据检测获得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

可选的,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移动终端还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75,用于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开启周期性震动提醒,直至本次通话结束。

具体的,如果处理模块72确定本次拨号为误拨号操作,则第一控制模块91开启周期性震动提醒用户,以便用户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进一步的,在多次振动提醒后,如果依然未检测到用户的反馈,例如,用户在界面上进行的任何操作,则第一控制模块75可结束本次通话,以保护用户隐私。相应的,在图9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控制模块75,还用于在开启周期性震动提醒之后,若所述周期性震动的持续时间达到第二时长,则结束本次通话。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本次拨号为误拨号后,则开启周期性震动提醒,以便用户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减小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

再可选的,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

录音模块76,用于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并保存。

具体的,如果处理模块72确定本次拨号为误拨号操作,则录音模块76可以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并保存,以便用户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进一步的,为了因误拨电话检测的时间过长导致部分通话内容的缺失,录音模块76可以在每次通话接通时,即启动通话录音,在通话过程中,如果本次拨号被处理模块72判断为误拨号,则录音模块76将本次通话的整个录音完整保存;如果本次拨号有效,则录音模块76不再继续录音,并将本次通话之前的录音删除,以节省存储空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本次拨号为误拨号后,则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并保存,以便用户及时获知通话内容,从而减小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

再可选的,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

第二控制模块77,用于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控制预设的指示灯闪烁,并在本次通话结束后,发出预设的声音提示信号。

具体的,如果处理模块72确定本次拨号为误拨号操作,则第二控制模块77控制预设的指示灯闪烁,进一步的,第二控制模块77还可以在本次通话结束后,发出预设的声音提示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本次拨号为误拨号后,则控制预设的指示灯闪烁,并在本次通话结束后,发出预设的声音提示信号,以便提醒用户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减小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移动终端包括:

存储器121,用于存放程序;

处理器122,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放的程序,以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若发生所述变化过程,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其中,移动终端是指具备网络连接功能的电子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一种可与用户通过键盘、触摸板、或声控设备进行人机交互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智能手机、PAD、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OS机、车载电脑等。

处理器122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进一步的,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在图12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还可以用于若检测到发生变化过程,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若检测到发生运动轨迹,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能存在未检测到与用户接电话的动作匹配的运动轨迹的情形,相应的,处理器122,还可以用于若检测到未发生运动轨迹,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误拨电话检测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检测,可以针对性地对一些容易产生误拨号的场景方才进行误拨电话检测。

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具体用于若在接收到输入时间不连续的拨号输入之后,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再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具体用于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若未捕捉到人脸,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又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具体用于在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若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处于非手握状态,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又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具体用于当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的拨号操作为在一键拨号界面下触发的拨号操作时,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具体的,上述情形是基于用户接听动作,判断本次拨号操作是否有效,而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能会通过耳机拨打电话,而这种情形下用户可能不需要采取接听动作。

因此,为了进一步保证误拨电话检测的可靠性,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还用于当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确定当前移动终端是否有耳机插入;相应的,处理器122,具体用于若确定未插入耳机,则检测移动终端在执行拨号操作后的第一时长内,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能存在有耳机插入移动终端的情形,相应的,在前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还用于若确定有耳机插入,则通过耳机中的传感器判断是否能探测到人体心率;若探测到人体心率,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有效,否则确定本次拨号操作为误拨号。

进一步的,检测本次拨号是否有效后,可以根据检测获得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

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还用于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开启周期性震动提醒,直至本次通话结束。

进一步的,在多次振动提醒后,如果依然未检测到用户的反馈,在前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还用于在开启周期性震动提醒之后,若所述周期性震动的持续时间达到第二时长,则结束本次通话。

再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还用于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并保存。

再可选的,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处理器122,还用于若本次拨号操作被确定为误拨号操作,则控制预设的指示灯闪烁,并在本次通话结束后,发出预设的声音提示信号。

可选的,在具体实现上,如果处理器122和存储器121独立实现,则处 理器122和存储器121可以通过总线相互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外部移动终端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简称为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检测到移动终端执行拨号操作时,检测在此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移动终端是否发生从无人脸遮挡至有人脸遮挡的变化过程,如果发生该变化过程,也就是说用户在拨号后发生了把移动终端放置在耳边接听电话的动作,则可判定本次拨号为用户主动发起的有效拨号,而一旦没有发生上述变化过程,则说明本次拨号很可能为误拨号。通过上述方案,能够结合实际拨号场景中的因素,及时准确地识别本次拨号是否为误拨号,进而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因误拨电话造成的损失。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移动终端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