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2012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头戴式耳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头戴式耳机是输出声音的设备的一例。头戴式耳机与声音再现装置或电视接收装置(以下略记为“TV”)等具有声音信号输出功能的装置连接来使用。

头戴式耳机通常具备右耳用和左耳用的两个扬声器框体、以及佩戴于利用者的头顶部的头带。扬声器框体具有向内部输出声音的主扬声器单元、以及支承主扬声器单元的支承构件。主扬声器单元包含振动板以及音圈等。头带由弯曲为圆弧状的长条状的构件构成。而且,在头带的两端的各端部处分别连接有一个扬声器框体,总计连接有两个扬声器框体。

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与使用两个扬声器的扬声器系统中的音质提高相关的技术。

在使谋求高音质的音乐、电影或演奏会那样谋求高音质的节目等的声音再现的情况下,要求输出高音质的声音。

而且,在头戴式耳机中,也谋求能够输出高音质的声音。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饭田一博,“使用了两个扬声器的传声系统中的声场再现”,日本音响学会志,2011年,第67卷11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利用者所听取的声音的音质的头戴式耳机。

本发明中的头戴式耳机具备扬声器框体和头带。扬声器框体具有主扬声器单元和支承主扬声器单元的支承构件。头带与扬声器框体连接,且佩戴于利用者的头部。而且,支承构件以主扬声器单元的主面相对于支承构件的主面的角度为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的姿态对主扬声器单元进行支承,而使主扬声器单元的主面朝向利用者的耳垂侧。

另外,本发明中的头戴式耳机具备扬声器框体和头带。扬声器框体具有主扬声器单元和支承主扬声器单元的支承构件。头带与扬声器框体连接,且佩戴于利用者的头部。在该头戴式耳机中,将推定为利用者的两个鼓膜的位置的两点设为两个基准点,将连结两个基准点的轴设为第一轴。另外,将穿过基准点、与第一轴垂直且与利用者的头部的前后方向平行的轴设为第二轴。而且,支承构件以使主扬声器单元的主轴穿过基准点且相对于第一轴以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方式,对主扬声器单元在从第一轴绕第二轴而向利用者的头顶部方向旋转后的位置处进行支承。

本发明的头戴式耳机能够提高利用者所听取的声音的音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头戴式耳机的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头戴式耳机的外观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头戴式耳机的外观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头戴式耳机的外观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A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6B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的结构的一例的后视图。

图6C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6D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E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的结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主扬声器单元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主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以及副扬声器单元的配置位置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主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以及副扬声器单元的配置位置的一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成为本发明的基础的见解>

以往认为,在将推定为利用者的两个鼓膜的位置的两点设为两个基准点、且将连结这两个基准点的轴设为第一轴的情况下,以主扬声器单元的主轴配置在包含第一轴的水平面上的方式配置扬声器,由此使利用者所听取的声音的音质(以下有时仅称为“音质”)变好。

在非专利文献1中,进行了有利于音质提高的扬声器位置是否存在于包含第一轴的水平面上以外的位置的验证。为了实现该验证而进行了测定声音的按方向的平均定位误差的实验。需要说明的是,平均定位误差是指,由被检验者识别的声源的方向与实际声源的方向之差(误差)。通常,当平均定位误差减少时,该声音的听取者会感到声像更加清晰,并感到声音的临场感提高。

在该实验中,将被检验者的头部以连结头顶部和颚部的轴成为铅垂方向(重力方向)的方式固定。然后,从在包含第一轴的铅垂平面上移动的声源发出声音,来测定平均定位误差。

在具备两个扬声器的扬声器系统中,根据该实验的结果来调整扬声器的铅垂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利用者所听取的声音的音质(临场感)。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头戴式耳机中也谋求音质的提高。但是,头戴式耳机在扬声器框体的耳垫与利用者的耳朵周围抵接的状态下佩戴于利用者。因此,难以变更扬声器框体相对于利用者的耳朵的配置位置。

佩戴有头戴式耳机的利用者的平均的鼓膜位置为,在第一轴向上与头戴式耳机所具备的扬声器框体的主面(由壳体的安装有耳垫的部分构成的面)分离了30mm左右的位置。而且,本发明人在振动板与鼓膜之间的关系中,发现通过调整振动板的角度,能够获得与变更扬声器的位置实质上相同的效果。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其中,有时省略过于详细的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知事项的详细说明、以及针对实质上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等。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变得不必要地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以及以下的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而提供的,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各图为示意图,并非是严格地图示出的图。另外,在各图中,针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图8来说明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见解,调整搭载于扬声器框体内的振动板的角度。

[1.头戴式耳机的结构]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头戴式耳机1的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头戴式耳机1的外观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头戴式耳机1的外观的一例的侧视图。图3示出从右耳用的扬声器框体20B侧观察头戴式耳机1所得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头戴式耳机1的外观的一例的侧视图。图4示出从左耳用的扬声器框体20A侧观察头戴式耳机1所得的侧视图。

如图1~图4示出的一例那样,头戴式耳机1具备头带10、左耳用的扬声器框体20A以及右耳用的扬声器框体20B。

[1-1.头带的结构]

头带10是佩戴于利用者的头部的构件。

头带10具备以能够佩戴于人的头部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的长条状的构件而构成。在长条状的构件的一方的端部,连接有与佩戴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以下,有时仅称为“利用者”)的左耳抵接的扬声器框体20A,在另一方的端部,连接有与利用者的右耳抵接的扬声器框体20B。

需要说明的是,头带10还可以具备与利用者的头顶部接触的头垫、麦克风(均未图示)等其他的构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与长条状的构件的端部连接的结构例,但也可以在与长条状的构件的端部具有固定的间隔的位置处连接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另外,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也可以固定地设于长条状的构件,或者还可以构成为,能够变更长条状的构件中的与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连接的连接位置。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头带10构成为能够变更长条状的构件的长度(参照图5)。通常,利用者的头的大小或耳朵的位置不同。但是,若能够调整头带10的长度,则能够将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调整到利用者的耳朵的位置来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可调整头带10的长度的结构可以由通常使用的机构来实现,并非是本发明的必要结构。

另外,在头带10的内部,配置有从扬声器框体20A侧向扬声器框体20B传递声音信号的信号线(未图示)。

[1-2.扬声器框体的结构]

接下来,对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头戴式耳机1仅在扬声器框体20A上设有连接器40。连接器40是用于连接声音信号传输用的电源线(未图示)的构件。但是,除了这点之外,扬声器框体20A与扬声器框体20B为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扬声器框体20A进行说明,省略关于扬声器框体20B的详细说明。

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是与佩戴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的耳朵抵接的构件。在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的内部分别收纳主扬声器单元以及副扬声器单元。而且,主扬声器单元以及副扬声器单元使与从声音再现装置(未图示)输出的声音信号相应的声音再现。需要说明的是,声音信号可以在头戴式耳机1与声音再现装置通过声音信号传输用的电源线(未图示)而连接的状态下从声音再现装置传输到头戴式耳机1,或者也可以在头戴式耳机1与声音再现装置被无线连接的状态下进行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扬声器框体20A作为利用者的左耳用而构成,扬声器框体20B作为右耳用而构成。即,头戴式耳机1构成为,从扬声器框体20A输出左耳用的声音,从扬声器框体20B输出右耳用的声音。因此,当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的头部时,扬声器框体20A配置为覆盖利用者的左耳、且扬声器框体20B配置为覆盖利用者的右耳的状态为头戴式耳机1的通常的使用状态。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20A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头戴式耳机1构成为,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相对于头带10转动。图5示出扬声器框体20A以及扬声器框体20B相对于头带10转动了的状态。

图6A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20A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6B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20A的结构的一例的后视图。图6C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20A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6D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20A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图6E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框体20A的结构的一例的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6D是图6B的沿A-A线剖开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A~图6E的说明中,将扬声器框体20A中的与耳朵抵接的一侧设为正面,将与正面对置的面设为背面,将夹持在正面与背面之间的面(与正面以及背面几乎垂直的面)设为侧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而使用如下那样规定的轴X1、轴Y1以及轴Z1。

轴X1是与将推定为利用者的两个鼓膜的位置的两点(两个基准点)连结的第一轴B(参照图6D。需要说明的是,图6D中仅示出左耳的基准点)平行的轴。换言之,轴X1是在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的状态下与利用者的头部的左右方向、即连结左耳与右耳的方向实质上平行的轴。

轴Y1是与利用者的耳朵的耳廓的纵向实质上平行的轴。换言之,轴Y1是与轴X1垂直、且在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的状态下与利用者的头部的上下方向(连结头部与颚部的轴)实质上平行的轴。或者,轴Y1也可以说是与轴X1垂直且与连结耳屏与耳垂的轴实质上平行的轴。

轴Z1是与轴X1以及轴Y1垂直的轴。换言之,轴Z1是在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的状态下与利用者的头部的前后方向实质上平行的轴。

扬声器框体20A具有:输出声音的主扬声器单元23A;以及支承主扬声器单元23A的支承构件。

更详细而言,如图6A~图6E所示的一例那样,扬声器框体20A具备耳垫30A、壳体22A、作为支承构件的一例的挡板21A、保护罩27A、主扬声器单元23A、保护罩271A、副扬声器单元26A、以及连接器40。

如图1所例示那样,扬声器框体20B具备耳垫30B、壳体22B、作为支承构件的一例的挡板21B、保护罩27B、主扬声器单元23B、保护罩271B(未图示。仅标注符号)、以及副扬声器单元26B(未图示。仅标注符号)。这样,除了连接器40之外,扬声器框体20B的结构与扬声器框体20A的结构实质上相同。

[1-2-1.耳垫]

耳垫30A是将佩戴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的耳朵以包入的方式覆盖的构件。如图6A~图6E所示的一例那样,耳垫30A具有能够包围耳朵(的侧面)的花托状(环状)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D所示的一例那样,耳垫30A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挡板21A装拆。耳垫30A在与挡板21A抵接的一侧具备与沿着挡板21A的外周部形成的槽部201A嵌合的嵌合部301A。关于壳体22A、挡板21A、保护罩27A、以及保护罩271A的结构在后叙述。

耳垫30A通过使嵌合部301A嵌合于挡板21A的槽部201A而能够沿着挡板21A的外周部进行安装。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利用者的耳朵收纳在由耳垫30A、挡板21A、覆盖挡板21A的开口部的保护罩27A以及保护罩271A围成的空间内。需要说明的是,耳垫30A也可以固定地安装在挡板21A上。

此外,如图6D所示的一例那样,耳垫30A的与径向平行的面的剖面形状形成为,越朝向耳垂侧截面积越大,越朝向头顶部侧截面积越小。通常,人的头部形成为从侧头部朝向颚部而宽度缓慢变窄的形状。因此,通过该结构,能够将挡板21A的主面(保护罩27A的主面)保持为相对于第一轴B接近于垂直的角度。

另外,耳垫30A由柔软的树脂制的原材料构成,其能够根据利用者的耳朵的周围形状而发生变形。由此,能够提高耳垫30A与挡板21A的紧贴性、以及耳垫30A与利用者的耳朵(耳朵的周围)的紧贴性。即,能够使上述的空间(包围利用者的耳朵的空间)更接近于间隙少的闭空间(密闭空间)。

[1-2-2.壳体]

壳体22A以及挡板21A是在将主扬声器单元23A收纳于由壳体22A以及挡板21A形成的空间的内部的状态下对主扬声器单元23A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的一例。壳体22A与头带10连接。如图6A~图6E所示的一例那样,壳体22A是开口部形成为椭圆状(包含卵形以及椭圆形等的形状)的凹状构件。

[1-2-2-1.主扬声器收纳部]

如图6D所示的一例那样,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是形成在挡板21A与壳体22A之间的空间内部,且是保护罩27A的背面侧的、配置主扬声器单元23A的区域。设置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的挡板21A的开口部形成在挡板21A的包括中央部在内的靠近头顶部(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时的利用者的头顶部)的区域。

如图5所示的一例那样,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的周围被平板部220包围。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形成为覆盖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的一部分以及侧面。因此,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的形状以及大小根据主扬声器单元23A的形状以及大小来决定。另外,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形成为,其一部分比平板部220的表面(耳侧的面)向耳侧突出。

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具备与挡板21A的开口部相当的声音输出部222a、以及倾斜部222c。

如图6D所示的一例那样,在声音输出部222a(参照图5)的背面侧配置主扬声器单元23A的振动板24A。在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的声音输出部222a的部分处配置保护罩27A。

倾斜部222c是构成声音输出部222a的侧面部分的筒状构件。倾斜部222c形成为,在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的状态下,越靠头顶部侧,以平板部220为基准时的高度越高,并且越靠与头顶部侧相反的一侧(耳垂侧),以平板部220为基准时的高度越低。由此,覆盖倾斜部222c的上部的声音输出部222a成为相对于挡板21A(平板部220)倾斜的状态。这是为了如后述那样在主扬声器单元23A上设置相对于第一轴B的角度。

这样,主扬声器单元23A被声音输出部222a和倾斜部222c覆盖一部分。

[1-2-2-2.副扬声器收纳部]

副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3是形成在挡板21A与壳体22A之间的空间内部,且是保护罩271A的背面侧的、配置副扬声器单元26A的区域。因此,副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3的形状以及大小根据副扬声器单元26A的形状以及大小来决定。如图6E所示的一例那样,设置副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3的挡板21A的开口部形成在比主扬声器单元23A靠下侧(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时的利用者的颚部侧)、且比中心线A靠前头部侧(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时的利用者的脸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中心线A实质上是穿过扬声器框体20A(或者挡板21A)的中心且与轴Y1平行的线。

副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3具备与挡板21A的开口部相当的声音输出部223a、以及倾斜部223c。

在声音输出部223a的背面侧配置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未图示)。在副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3的声音输出部223a的部分处配置保护罩271A。

倾斜部223c是构成声音输出部223a的侧面部分的筒状构件。倾斜部223c形成为,在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的状态下,越靠头顶部侧,以平板部220为基准时的高度越低,并且越靠与头顶部侧相反的一侧(耳垂侧),以平板部220为基准时的高度越高。由此,覆盖倾斜部223c的上部的声音输出部223a成为相对于平板部220倾斜的状态。这是为了如后述那样在副扬声器单元26A上设置相对于第一轴B的角度。

[1-2-3.挡板]

挡板21A是以覆盖壳体22A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的构件。

如图5所示的一例那样,挡板21A构成为具备平板部220和固定部221。此外,在挡板21A上设有两个开口部。需要说明的是,图5示出从挡板21A取下耳垫30A后的状态。

平板部220是轮廓形成为与壳体22A的开口部实质上相同的形状的椭圆状的板状构件。平板部220安装于壳体22A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板部220的表面(向耳侧露出的面)成为挡板21A的主面。

在平板部220上设有两个开口部。两个开口部中的一方被用于保护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保护罩27A覆盖,两个开口部中的另一方被用于保护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保护罩271A覆盖。一方的开口部是用于安装主扬声器单元23A的开口部,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中心比第一轴B靠上侧(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时的利用者的头顶部侧)设置(参照图6D)。另一方的开口部是用于安装副扬声器单元26A的开口部,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中心比第一轴B靠下侧(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时的利用者的颚部侧)设置(参照图6D)。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板21A和保护罩271A一体地形成,但它们也可以形成为彼此不同体的构件。

在固定部221上形成有用于供螺钉穿过的孔部,该螺钉用于将挡板21A固定到壳体22A上。通过使螺钉穿过该孔部而螺纹固定于壳体22A,从而将挡板21A固定于壳体22A。

此外,如上所述,在挡板21A上沿着外周部形成有用于安装耳垫30A的圆环状的槽部201A。

由槽部201A或壳体22A的开口部规定的面为挡板21A的主面,换句话说为支承构件的主面。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构件的主面可以是与挡板21A的至少一部分交叉且与第一轴B垂直的面,或者是以接近于垂直的角度与第一轴B交叉的面。

挡板21A也可以由具有振动衰减性的材料、例如包含PLA(polylactic acid,polylactide)的材料形成。

[1-2-4.保护罩]

保护罩27A是覆盖挡板21A的两个开口部中的一方的开口部的构件,如图6D所示的一例那样,保护罩27A安装于主扬声器单元23A的前表面(耳侧)。如图5所示的一例那样,保护罩27A设置于收纳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2的声音输出部222a,且作为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保护构件而发挥功能。

如图5、图6E所示的一例那样,保护罩27A是形成有多个狭缝27a的圆板状的构件。保护罩27A形成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后述的振动板24A的表面。

更详细而言,在保护罩27A上形成有圆形的狭缝、位于从外侧包围该圆形的狭缝的第一圆上且呈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扇型)的六个狭缝、位于比第一圆大的第二圆上且呈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扇型)的六个狭缝、以及位于比第二圆大的第三圆上且呈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扇型)的六个狭缝。在此,将这些狭缝统称为狭缝27a。换言之,保护罩27A成为配置在实质上相同的面上的大小彼此不同的四个环状板由沿径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六根桥部连接的形状。六根桥部各自之间的角度实质上全部相同。另外,保护罩27A的大小根据构成主扬声器单元23A的振动板24A的大小来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覆盖挡板21A的两个开口部中的另一方的开口部的保护罩而设有保护罩271A。如图6D所示的一例那样,保护罩271A设置于收纳副扬声器单元26A的副扬声器单元收纳部223的声音输出部223a,且作为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保护构件而发挥功能。

如图5、图6E所示的一例那样,保护罩271A是形成有多个狭缝271a的凸状(参照图6D)的构件。声音输出部223a形成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未图示)。

更详细而言,在保护罩271A上形成有圆形的狭缝、以及以包围该圆形的狭缝的方式形成的位于同心圆上且呈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扇型)的三个狭缝。在此,将这些狭缝统称为狭缝271a。换言之,保护罩271A成为配置在彼此不同的平面上的大小不同的两个环状板由沿径向延伸的长条状的三根桥部相互连接的形状。三根桥部各自之间的角度实质上全部相同。另外,保护罩271A的大小根据构成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未图示)的大小来决定。

[1-2-5.主扬声器单元]

主扬声器单元23A是动态型的扬声器单元,构成为例如能够使频带为4Hz~50kHz的声音再现。主扬声器单元23A例如是直径为50mm的扬声器单元,且是在配置于佩戴有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的左耳的壳体22A上搭载的扬声器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于利用者的右耳的壳体22B上搭载的主扬声器单元23B的结构除了不具备连接器40这一点之外,与主扬声器单元23A的结构实质上相同。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主扬声器单元23A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的一例那样,主扬声器单元23A具备振动板24A、音圈(未图示)以及磁性构件25A。在主扬声器单元23A中,通过与来自声音再现装置的声音信号相应的驱动电流在音圈中流动,从而使音圈产生振动。振动板24A构成为与音圈的振动相应地进行振动。而且,通过振动板24A进行振动,在主扬声器单元23A中再现与声音信号相应的声音。

如图7所示的一例那样,振动板24A由轮廓呈大致圆形的平面状的膜构成。振动板24A形成为在半环状(将中空的环状构件以与旋转轴垂直的面切断而成的形状)的边缘部24a的中央处组合了半球壳状的振动部24b的形状。边缘部24a与振动部24b的突出方向彼此相同。

在本发明中,将振动板24A中的、由振动部24b的轮廓部分规定的面(包含振动部24b的轮廓部分在内的平面)设为振动板24A的主面。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板24A的主面也可以是与边缘部24a的轴或者振动部24b的轴实质上垂直的平面。需要说明的是,边缘部24a的轴是指,实质上穿过边缘部24a的中心且与边缘部24a实质上垂直的轴。另外,振动部24b的轴是指,实质上穿过振动部24b的中心且与振动部24b实质上垂直的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边缘部24a以及振动部24b构成为,边缘部24a的轴与振动部24b的轴实质上相互一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板24A的主面实质上成为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也可以为,与构成主扬声器单元23A的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交叉、且与振动板24A的边缘部24a的轴或者振动部24b的轴实质上垂直的面。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主扬声器单元23A的振动板24A以及副扬声器单元26A的配置位置的一例的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8是将图6D所示的剖面更加简单化地示意性示出的图。另外,图8中示意性地示出从利用者的脸侧观察佩戴于利用者的头戴式耳机1时的平板部220、振动板24A、以及副扬声器单元26A的配置位置。另外,在图8中为了方便而以虚线示出利用者的耳朵。另外,图8只不过是用于说明各构件的位置关系(角度等)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利用者的耳朵、平板部220、振动板24A、以及副扬声器单元26A的尺寸比以及角度并非表示实际的尺寸比以及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的说明中使用如下那样规定的第一轴B、第二轴E、第三轴F、主轴C以及主轴D。

如图6A~图6E的说明所示,第一轴B是将推定为利用者的鼓膜位置的两个基准点连结的轴,且是与轴X1平行的轴。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仅示出推定为利用者的左耳的鼓膜位置的基准点PL,未图示出推定为右耳的鼓膜位置的基准点。

第二轴E是穿过第一轴B且与轴Z1平行的轴。换言之,第二轴E是与利用者的耳廓的横向实质上平行的轴,即,与利用者的头部的前后方向实质上平行的轴。

第三轴F是穿过挡板21A的主面(平板部220的耳侧的表面)且与耳廓的纵向(轴Y1)实质上平行的轴。

主轴C是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轴,也是振动板24A的主轴。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板24A的主轴是指,实质上穿过振动板24A的中心且与振动板24A的主面实质上垂直的轴。另外,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轴是指,实质上穿过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中心且与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实质上垂直的轴。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扬声器单元23A构成为,振动板24A的主轴与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轴实质上相互一致。另外,振动板24A的主轴C构成为与构成振动板24A的漏斗状的边缘部24a的轴实质上相等。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扬声器单元23A以主轴C穿过基准点PL的方式设置于扬声器框体20A。

主轴D是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轴,也是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未图示)的主轴。需要说明的是,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的主轴是指,实质上穿过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的中心且与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的主面实质上垂直的轴。另外,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轴是指,实质上穿过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中心且与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面实质上垂直的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扬声器单元26A构成为,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轴与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的主轴实质上相互一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扬声器单元26A以主轴D穿过基准点PL的方式设置于扬声器框体20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扬声器单元23A以使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即,振动板24A的主面)朝向佩戴有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的鼓膜方向(即,基准点PL方向)的方式,配置为向利用者的耳垂侧倾斜的状态。此时,主扬声器单元23A以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振动板24A的主面)相对于作为支承构件的一例的挡板21A的主面(即,平板部220的耳侧的表面。图8中以第三轴F所示的面)的角度α为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20度±10度)的方式安装于扬声器框体20A。需要说明的是,该角度是以平均定位误差变小的方式基于实验而设定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与振动板24A的主面实质上相等。因此,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如下那样来说明。振动板24A的主轴C相对于挡板21A的主面(图8所示的第三轴F)以β=60度以上且80度以下(70度±10度)的角度倾斜。

上述的结构还可以如下那样来说明。即,主扬声器单元23A在振动板24A的主轴C相对于第一轴B以α=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20度±10度)的角度倾斜的状态下配置于扬声器框体20A。

上述的构造还可以如下那样来说明。即,作为支承构件的一例的挡板21A以使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轴穿过基准点PL且相对于第一轴B以α=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20度±10度)的角度倾斜的方式,对主扬声器单元23A在从第一轴B绕第二轴E而向利用者的头顶部方向旋转后的位置处进行支承。

[1-2-6.副扬声器单元]

副扬声器单元26A是动态型的扬声器单元,构成为能够使频带与主扬声器单元23A不同的声音、例如频带为50kHz~100kHz的声音再现。副扬声器单元26A是在配置于佩戴有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的左耳的壳体22A上搭载的扬声器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于利用者的右耳的壳体22B上搭载的副扬声器单元26B(未图示)的结构与副扬声器单元26A实质上相同。

如图6E所示的一例那样,副扬声器单元26A配置在挡板21A上的比主扬声器单元23A靠下侧(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时的利用者的颚部侧)且比中心线A靠前头部侧(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利用者时的利用者的脸侧)的位置。由此,在扬声器框体20A中,能够将副扬声器单元26A配置在不与主扬声器单元23A发生干涉的位置。

如图8所示,副扬声器单元26A以主轴D在基准点PL处与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轴C交叉的方式设置于扬声器框体20A。如上所述,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轴D也是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未图示)的主轴。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比主扬声器单元23A的振动板24A小,但其形状与振动板24A实质上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扬声器单元26A以使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面(即,副扬声器单元26A的振动板的主面)朝向佩戴有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的鼓膜方向(即,基准点PL方向)的方式,配置为向利用者的头顶部侧倾斜的状态。此时,副扬声器单元26A在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轴D相对于第一轴B以γ=30度以上且50度以下(40度±10度)的角度倾斜的状态下配置于扬声器框体20A。需要说明的是,该角度是以平均定位误差变小的方式基于实验而设定的角度。

该构造也可以如下那样来说明。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轴D相对于挡板21A的主面(图8所示的第三轴F)以δ=40度以上且60度以下(50度±10度)的角度倾斜。

该构造还可以如下那样来说明。即,副扬声器单元26A配置在从第一轴B绕第二轴E而向耳垂方向以γ=30度以上且50度以下(40度±10度)的角度旋转后的位置上。

该构造还可以如下那样来说明。即,作为支承构件的一例的挡板21A以使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轴穿过基准点PL且相对于第一轴B以γ=30度以上且50度以下(40度±10度)的角度倾斜的方式,对副扬声器单元26A在从第一轴B绕第二轴E而向利用者的耳垂部方向旋转后的位置处进行支承。

[1-2-7.插头]

插头40是用于将电源线与头戴式耳机1连接的构件,电源线用于将从声音再现装置输出的声音信号向头戴式耳机1传输。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40设于壳体22A。

[2.变形例]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主扬声器单元23A的振动板24A以及副扬声器单元26A的配置位置的一例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将振动板24A的配置位置简单化地示意性示出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轴G是穿过挡板21A的主面(平板部220的耳侧的表面)的X1Z1平面上的轴,是与图8所示的第三轴F实质上正交且与轴Z1实质上平行的轴。轴H是穿过振动板24A的主面的X1Z1平面上的轴,是与图8所示的第三轴F实质上正交的轴。

需要说明的是,图9示意性地示出从利用者的头顶部侧观察佩戴于利用者的头戴式耳机1时的平板部220以及振动板24A的配置位置。另外,在图9中为了方便而以虚线示出利用者的头部。另外,图9只不过是用于说明各构件的位置关系(角度等)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利用者的头部、平板部220、以及振动板24A的尺寸比以及角度并非表示实际的尺寸比以及角度。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使振动板24A(即主扬声器单元23A)绕第二轴E旋转的结构例,但也可以使振动板24A进一步绕第三轴F旋转。

在该结构例中,以第三轴F为旋转轴的振动板24A(主扬声器单元23A)的旋转方向为振动板24A中的利用者的脸侧的端部靠近利用者的脸、且振动板24A中的利用者的后头部侧的端部与利用者的后头部分离这样的方向。此时的轴H可以相对于轴G以例如ε=7度的角度倾斜。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视觉上容易理解,图9中以比7度大的角度示出角度ε。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轴H相对于轴G的角度ε与耳廓的角度(耳廓相对于侧头部的角度)一致地设定为0度~15度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副扬声器单元26A,也可以与振动板24A同样地绕第三轴F旋转。

[3.效果等]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耳机具备扬声器框体和头带。扬声器框体具有主扬声器单元和支承主扬声器单元的支承构件。头带与扬声器框体连接,且佩戴于利用者的头部。而且,支承构件以主扬声器单元的主面相对于支承构件的主面的角度为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的姿态对主扬声器单元进行支承,而使主扬声器单元的主面朝向利用者的耳垂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耳机具备扬声器框体和头带。扬声器框体具有主扬声器单元和支承主扬声器单元的支承构件。头带与扬声器框体连接,且佩戴于利用者的头部。在该头戴式耳机中,将推定为利用者的两个鼓膜的位置的两点设为两个基准点,将连结两个基准点的轴设为第一轴。另外,将穿过基准点、与第一轴垂直且与利用者的头部的前后方向平行的轴设为第二轴。而且,支承构件以使主扬声器单元的主轴穿过基准点且相对于第一轴以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方式,对主扬声器单元在从第一轴绕第二轴而向利用者的头顶部方向旋转后的位置处进行支承。

需要说明的是,头戴式耳机1是头戴式耳机的一例。扬声器框体20A、扬声器框体20B分别是扬声器框体的一例。头带10是头带的一例。主扬声器单元23A、主扬声器单元23B分别是主扬声器单元的一例。壳体22A、壳体22B、挡板21A、挡板21B分别是支承构件的一例。基准点PL是基准点的一例。第一轴B是第一轴的一例。第二轴E是第二轴的一例。

在头戴式耳机中,主扬声器单元也可以具有振动板。而且,支承构件也可以以振动板的主轴相对于支承构件的主面的角度为60度以上且80度以下的姿态对主扬声器单元进行支承。

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板24A为振动板的一例。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挡板21A以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相对于挡板21A的主面(支承构件的主面的一例)的角度α为20度±10度(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的姿态对主扬声器单元23A进行支承,而使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面朝向佩戴有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的耳垂侧。

更详细而言,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挡板21A以振动板24A的主轴C相对于挡板21A的主面的角度β为70度±10度(60度以上且80度以下)的姿态对主扬声器单元23A进行支承。

换言之,挡板21A以使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轴(振动板24A的主轴C)穿过基准点PL且相对于第一轴B以α=20度±10度(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方式,对主扬声器单元23A在从第一轴B绕第二轴E而向利用者的头顶部方向旋转后的位置处进行支承。

在这样构成的头戴式耳机1中,能够将从主扬声器单元23A输出的声音从可减少平均定位误差的方位朝向利用者的鼓膜输出。因此,与在绕第二轴E的旋转角度为0度的位置处配置了振动板的头戴式耳机相比,能够提高使用头戴式耳机1的利用者所听取的声音的音质(临场感),能够实现高音质的立体声。

在头戴式耳机中,支承构件也可以是供主扬声器单元安装的挡板。

需要说明的是,挡板21A、挡板21B分别是挡板的一例。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挡板21A作为支承构件而发挥功能。

头戴式耳机还可以具备副扬声器单元。而且,支承构件也可以在以主扬声器单元的主轴与副扬声器单元的主轴在规定的基准点处相交的方式使主扬声器单元以及副扬声器单元分别倾斜的状态下,对主扬声器单元以及副扬声器单元进行支承。

另外,在头戴式耳机中,也可以将推定为利用者的鼓膜位置的点设定为基准点。

需要说明的是,副扬声器单元26A、副扬声器单元26B分别为副扬声器单元的一例。基准点PL为基准点的一例。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扬声器框体20A具有副扬声器单元26A。而且,扬声器框体20A构成为,副扬声器单元26A的主轴D在规定的基准点处与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轴C交叉。

根据该结构,扬声器框体20A能够朝向规定的基准点、具体而言朝向推定为利用者的鼓膜位置的位置,输出来自副扬声器单元26A的声音。因此,具有该结构的头戴式耳机1能够提高利用者所听取的声音(不仅是从主扬声器单元23A输出的声音,还有从副扬声器单元26A输出的声音)的音质(临场感)。

在头戴式耳机中,支承构件也可以在比供主扬声器单元安装的挡板的中心线或者覆盖挡板的开口部的保护罩的中心线靠利用者的前头部侧的位置处对副扬声器单元进行支承。挡板或者保护罩的中心线可以是与利用者的耳廓的纵向平行的线。

需要说明的是,保护罩27A、保护罩27B分别是保护罩的一例。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副扬声器单元26A配置在比挡板21A的中心线A(实质上穿过挡板21A的中心且与利用者的耳廓的纵向实质上平行的线)靠利用者的前头部侧的位置处。

由此,在扬声器框体20A中,能够将副扬声器单元26A配置在不与主扬声器单元23A发生干涉的位置处。

(其他实施方式)

如以上那样,作为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例示而说明了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然而,本发明的技术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进行了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的实施方式中。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所说明的各构成要素组合而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对此,以下例示出其他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扬声器框体20A进行说明,但扬声器框体20B也同样。

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向挡板21A安装主扬声器单元23A的结构例,但主扬声器单元23A也可以安装在壳体22A上。在该结构例中,支承构件为壳体22A,支承构件的主面为壳体22A的主面。壳体22A的主面例如为包含壳体的开口部在内的平面(与挡板21A的平板部220的表面平行的面),但不局限于此。壳体22A的主面只要是与包含壳体22A的开口部在内的平面平行的面即可。

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扬声器框体20A具备副扬声器单元26A的结构例,但副扬声器单元26A并非本发明的必要结构。扬声器框体20A也可以不具备副扬声器单元26A。

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框体20A也可以具备多个副扬声器单元26A。在扬声器框体20A具备多个副扬声器单元的情况下,多个副扬声器单元26A也可以构成为,各自的主轴在对应的基准点PL处与主扬声器单元23A的主轴交叉。

另外,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主扬声器单元23A以及副扬声器单元26A为动态型的扬声器单元的结构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主扬声器单元23A以及副扬声器单元26A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扬声器单元。另外,主扬声器单元23A和副扬声器单元26A也可以为相互不同的类型的扬声器单元。

另外,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头戴式耳机1通过声音信号传输用的电源线(未图示)而与其他设备有线连接的结构例,但头戴式耳机1也可以与其他设备无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用于说明的“上下左右前后”各方向是为了方便而使用的相对方向,而非绝对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的“中心”可以为重心,也可以为椭圆形中的长轴与短轴的交点。或者还可以为由其他的定义确定的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的“中心”、“垂直”、“平行”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位置,允许在能够获得目标效果的范围内的误差。

如以上那样,作为本发明中的技术例示而说明了实施方式。因此提供了附图以及详细的说明。

因此,在附图以及详细的说明所记载的构成要素中,不仅包含用于解决课题所必须的构成要素,为了例示上述技术,也可以包含并非用于解决课题所必须的构成要素。因此,不应该基于这些非必须的构成要素记载于附图和详细的说明的情况而直接将这些非必须的构成要素认定为是必须的构成要素。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例示本发明中的技术,因此,可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或者与其同等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与声音再现装置或者TV等具有声音信号输出功能的装置连接的头戴式耳机。

附图标记说明

1 头戴式耳机

10 头带

20A、20B 扬声器框体

21A、21B 挡板

22A、22B 壳体

23A、23B 主扬声器单元

24A 振动板

25A 磁性构件

26A、26B 副扬声器单元

27A、27B、271A、271B 保护罩

27a、271a 狭缝

30A、30B 耳垫

201A 槽部

220 平板部

221 固定部

222 主扬声器单元收纳部

222a、223a 声音输出部

222c、223c 倾斜部

223 副扬声器单元收纳部

301A 嵌合部

A 中心线

B 第一轴

C、D 主轴

E 第二轴

F 第三轴

G、H、X1、Y1、Z1 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