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转发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6684阅读:7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转发设备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转发设备。
背景技术
:在路由器通过交换机互联时,使用单链路互联时容易出现单点故障,造成业务中断。为了避免单点故障,提高网络可靠性,同时也为了提高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链路带宽,通常采用多链路互联方式。当前,为了满足网络可靠性,同时提高链路带宽,路由器运行主备trunk模式(trunk有两个成员口,一个成员口为主用,另一个成员口为备用),路由器只会和与主用成员口相连接的交换机进行端口聚合,而与备用成员口相连的交换机则处于备用状态。由于路由器只使用其中一台交换机与主用成员口相连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而另一台交换机与备用成员口相连的链路空闲且不传输数据,占用了链路带宽,故致使链路带宽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转发设备,用于提高链路带宽利用率,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转发设备,所述转发设备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一交换机之间建立第一链路,所述转发设备通过第二物理接口与第二交换机之间建立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与所述第二链路聚合于所述转发设备内的中继trunk接口,所述方法包括:转发设备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虚拟局域网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转发设备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封装的第一虚拟局域网标识vlanid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封装的第二vlanid,第一vlanid用于指示转发设 备根据第一vlanid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传输数据,第二vlanid用于指示转发设备根据第二vlanid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传输数据;转发设备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发设备通过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转发设备能够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且能够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可以同时传输数据,进而能够有效提高链路带宽利用率,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转发设备将第一vlan子接口与第一物理接口关联,并与第二物理接口关联;以及转发设备将第二vlan子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关联,并与第一物理接口关联;其中,转发设备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并将第二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转发设备将第二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并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二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vlan子接口与物理接口关联,转发设备可以实现使用虚拟的vlan子接口通过实际的物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其中,通过设置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和备用物理接口,转发设备可以使用vlan子接口通过主用物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在主用物理接口出现故障的时候,转发设备可以将主用物理接口切换至备用物理接口传输数据,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和稳定。在又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转发设备生成与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对应的路由转发表,该路由转发表用于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或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以及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或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生成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对应的路由转发表,转发设备可以正确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主用物理接口,即第一 物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正确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主用物理接口,即第二物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可以在第一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备用物理接口,即第二物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在第二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备用物理接口,即第一物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保障数据传输的连贯性。可选的,当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将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切换为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通过将第一vlan子接口在出现故障的第一物理接口上传输的数据切换至第二物理接口进行传输,有效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可选的,当转发设备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的故障恢复时,转发设备将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切换回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物理接口故障恢复时,转发设备通过将第一vlan子接口在第二物理接口上传输的数据切换回第一物理接口进行传输,有效避免了第一物理接口的闲置情况,充分提高了链路带宽的利用率。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转发设备,该转发设备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各种可能的设计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转发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网络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网络接口包括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存储器、所述处理器以及所述网络接口使用总线系统通信。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至少一种方法的指令。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发设备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一交换机之间建立有第一链路,转发设备通过第二物理接口与第二交换机之间建立有第二链路,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聚合于转发设备内的trunk接口;通过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转发设备能够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且能够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链路带宽利用率,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场景的网络拓扑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vlan子接口接收数据的一个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vlan子接口发送数据的一个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发设备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当本申请中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起区分的作用,在此不作限制。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应。链路聚合(linkaggregation),是指将多个物理接口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逻辑接口(本申请中称为中继trunk接口),以实现出/入流量在各成员接口中的负荷分担,交换机根据用户配置的接口负荷分担策略决定报文从哪一个成员接口发送到对端的交换机。当交换机检测到其中一个成员接口的链路发生故障时,能够停止在此接口上发送报文,并根据负荷分担策略在剩下链路中重新计算报文发送的接口,故障接口恢复后再次重新计算报文发送接口。其中,链路聚合可分为: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和链路汇聚控制协议(linkaggregationcontrolprotocol,lacp)链路聚合。并且,在以太网链路中,链路聚合中创建的trunk接口可以称为eth-trunk接口,eth-trunk接口是一种可以动态创建的接口,该类型接口可以绑定若干物理的以太网接口作为一个逻辑接口使用,而加入到eth-trunk接口的以太网接口可以称为成员接口。手工负载分担模式下,eth-trunk接口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完全由手工来配置,不需要lacp的参与。该模式下,处于主用(selected)状态的接口参与数据的转发,分担负载流量,而处于备用(standby)状态的接口不参与数据转发与负载流量的分担。lacp链路聚合包含两种类型:静态lacp模式链路聚合和动态lacp模式链路聚合。在静态lacp模式下,eth-trunk接口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都是由手工配置完成的。但与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不同的是,该模式下lacp报文参与活动接口的选择。在动态lacp模式下,eth-trunk接口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活动接口的选择完全由lacp通过协商完成。下面结合图1对本申请实例的应用场景进行举例说明。如图1所示,路由器r1与路由器r2采用跨设备互联的方式连接。具体来说:在以太网网络中,采用物理链路相连,路由器r1通过第一链路经交换机sw1、交换机sw2与路由器r2相连,使得路由器r1和路由器r2之间构建有一条通信通道(如 图中虚线所示),路由器r1通过该通信通道可以将数据传输至路由器r2。路由器r1通过第二链路经交换机sw3、交换机sw2与路由器r2相连,使得路由器r1与路由器r2之间构建有另一条通信通道(如图中点画线所示),路由器r1也可以通过该通信通道将数据传输至路由器r2。其中,路由器r1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交换机sw1相连构建所述第一链路,路由器r1通过第二物理接口与交换机sw3相连构建所述第二链路,并且该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聚合于路由器r1内的trunk接口,即将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捆绑为一个逻辑接口。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两个物理接口、两条链路、跨两台交换机互联,且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可以包括路由器、三层交换机、防火墙、分组传送网设备等等,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中,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转发设备。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场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转发设备为路由器进行举例说明,该路由器的配置可以由用户进行手工配置。201、转发设备配置trunk接口;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一交换机之间建立第一链路,且转发设备可以通过第二物理接口与第二交换机之间建立第二链路;转发设备可以将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聚合于预先创建的trunk接口内,还可以将该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聚合于新创建的trunk接口。需要说明的是,转发设备新创建的trunk接口可以采用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创建,还可以采用lacp链路聚合创建,具体此处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转发设备在创建trunk接口时可以将所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与所述trunk接口进行关联,即将该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加入到trunk接口的成员接口组内。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转发设备还可以设置该第一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内的第一接口标识id以及设置该第二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内的第二接口标识id。例如:在转发设备内,第一物理接口的编号为gei1/0/1,第二物理接口的编号为gei2/0/1,转发设备可以设置该第一物理接口在trunk接 口内的第一接口标识id为接口port1;设置该第二物理接口的第二接口标识id为port2。通过设置该第一接口标识id和第二接口标识id可以便于转发设备配置系统命令时运算开销,尤其是在大批量配置时。如需配置trunk接口内的20个物理接口,则在配置命令时可以使用如port1、port2、……port20的命令字符即可达到批量配置效果。202、转发设备创建trunk接口的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可以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可以理解的是,转发设备还可以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以及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转发设备创建vlan子接口以及配置vlanid的方式可以为转发设备接收用户手工输入的配置。在实际应用中,转发设备创建vlan子接口以及配置vlanid的方式还可以是转发设备内预置的程序执行完成的,具体此处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转发设备可以为trunk接口创建数量不少于2的vlan子接口。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配置的第一vlanid以及第二vlanid,转发设备可以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分别传输数据。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vlan子接口接收数据的一个流程示意图,采用该流程图对应的流程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具体地:步骤s1:vlan子接口接收到trunk接口发送的报文;步骤s2:vlan子接口检测该报文是否携带有vlanid,若是,则执行步骤s4,若否,则执行步骤s3;步骤s3:vlan子接口为该报文标记上缺省的vlanid(一般默认为虚拟局域网vlan1),并执行步骤s4;步骤s4:vlan子接口判断该报文所携带的vlanid是否在允许通过的范围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6,若否,则执行步骤s5;本实施例中,第一vlan子接口可以允许携带有第一vlanid的报文通过,第二vlan子接口可以允许携带有第二vlanid的报文通过。步骤s5:vlan子接口丢弃该报文;步骤s6:vlan子接口确认接收该报文。本申请实施例中,vlan子接口发送接收到的报文,以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发送接收到的报文为例,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vlan子接口发送数据的一个流程示意图,具体地:步骤s1:vlan子接口检测待发送的报文所携带的vlanid是否与缺省的vlanid相同,若是,则执行步骤s2,若否,则执行步骤s3;本实施例中,vlan子接口在发送报文时,需要通过检测该报文所携带的vlanid是否与缺省的vlanid相同判断该报文是否为缺省的报文,即系统默认的报文。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厂商生产的转换设备其所设置的缺省的vlanid并不相同。为确保缺省的报文能够被对端vlan子接口正常接收,需要剥离该缺省的vlanid之后才能够发送该缺省的报文。步骤s2:vlan子接口剥离该报文中携带的vlanid,并执行步骤s4;步骤s3:vlan子接口保持该报文原有携带的vlanid,并执行步骤s4;本实施例中,对于携带有非缺省的vlanid的报文,vlan子接口可以保留该报文原有携带的vlanid,以实现该报文能够被对端vlan子接口正常接收。其接收流程可以如图3所示。例如:转发设备的第一vlan子接口向第一交换机发送携带有第一vlanid的报文时,该第一交换机的vlan子接口的vlanid也需配置为第一vlanid,即只允许携带有第一vlanid的报文通过,才能使得该报文能够被该第一交换机的vlan子接口接收。所以综上可知,vlan子接口在发送携带有非缺省的vlanid的报文时,可以不剥离该报文所携带的vlanid。步骤s4:vlan子接口通过关联的物理接口发送该报文。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可以设置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发送报文,同时可以设置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发送报文。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发送报文时,第一物理接口所连接的第一交换机的vlan子接口可以将其vlanid配置为第一vlanid;当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发送报文时,第 二物理接口所连接的第二交换机的vlan子接口可以将其vlanid配置为第二vlanid。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转发设备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设置主用物理接口和备用物理接口;本实施例中,为实现将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传输的数据能够到达对端第一交换机或者第二交换机,转发设备需要将vlan子接口这类逻辑接口与实际物理接口进行关联。转发设备可以将第一vlan子接口与第一物理接口进行关联,并可以将第一vlan子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进行关联。转发设备还可以将第二vlan子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进行关联,并还可以将第二vlan子接口与第一物理接口进行关联。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过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设置关联的物理接口,转发设备可以设置其在路由转发表中的先后顺序,在前即为优先选择的物理接口,为主用物理接口,在后则为备用物理接口。转发设备可以优先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设置的主用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其中在主用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可以将由主用物理接口传输的数据切换至预先设置好的备用物理接口进行数据续传,以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和可靠。本实施例中,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可以设置为第一物理接口,备用物理接口可以设置为第二物理接口;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可以设置为第二物理接口,备用物理接口可以设置为第一物理接口。依据于上述设置的主用物理接口和备用物理接口,该第一vlan子接口可以优先使用第一物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该第二vlan子接口可以优先使用第二物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在第一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该第一vlan子接口可以将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数据切换至使用第二物理接口进行数据续传;在第二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该第二vlan子接口可以将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数据切换至使用第一物理接口进行数据续传。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当trunk接口的成员接口组内的物理接口数量大于2时,转发设备可以设置除第一物理接口以外的其他物理接口 都为该第一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即将物理接口加入到路由转发表中第一物理接口之后。转发设备还可以设置除第二物理接口以外的其他物理接口都为该第二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具体此处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转发设备可以通过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内的接口标识id将其与vlan子接口进行关联。该关联方式可以是在转发设备配置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和备用物理接口时,使用物理接口的接口标识id进行系统命令的配置。例如: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时,可以使用port-master1命令,其中master意指主用的,port1为第一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内的第一接口标识id,这里设置的是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主用物理接口。203、转发设备生成与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相关的路由转发表;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可以依据路由/交换机的上层协议生成与上述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相关的路由转发表。该上层协议可以是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rip)、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nteriorgatewayroutingprotocol,igrp)、增强内部网关路由线路协议(enhancedinteriorgatewayroutingprotocol,eigrp)、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penshortestpathfirst,ospf)、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ntermediatesystemtointermediatesystem,is-is)以及边界网关协议(bordergatewayprotocol,bgp),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该路由转发表其形式可以如表1所示:destination/masknexthopflagtimestampinterface10.153.17.0/2410.153.17.99ut[0]gei1/0/110.153.18.0/2410.153.18.88ut[0]gei2/0/1表1表1中,转发设备生成的第一vlan子接口的路由转发表的条目如第二行所示,生成的第二vlan子接口的路由转发表的条目如第三行所示;转发设备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发送目的地址为10.153.17.0的信息,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发送目的地址为10.153.18.0的信息。其中,destination/mask项为该转发设备的目的地址和掩码长度。例如:在表1中10.153.17.0/24指的是目的地址为10.153.17.0,掩码长度为24,而掩码长度24指代目的地址的子网掩码为c类地址,默认为:255.255.255.0。nexthop项为下一跳地址,该地址是与转发设备直连的地址。例如:在表1中转发设备通过第一vlan子接口发送目的地址为10.153.17.0的信息,需要将该信息先发送至下一跳地址10.153.17.99进行转发。flag项为对该条转发信息性质描述的标识。例如:u代表路由up,处于可用状态;g代表网关路由;h代表本机路由;b代表黑洞路由;d代表动态路由;s则代表静态路由;r代表被拒绝的路由,处于不可用状态;e代表多路径等价路由;l代表由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arp)或电子存储系统(electronicstoreinformationsystem,esis)生成的路由。timestamp项为时间戳,用于指示该表项在路由转发表中生成的时间。该项不用于路由转发表的信息转发,即转发设备在查找路由转发表转发信息时并不需要利用到该项。但在分布式系统中该时间戳中所包含的时间值可作为故障诊断与排错时的参考,还可以用于验证该项是否从主板到i/o板定时刷新,同时还可以用于验证转发设备内部功能是否老化。例如:在表1中t[0]指的是转发设备从接收目的地址为10.153.17.0的信息到生成该信息在路由转发表中的条目(即表1中的第二行)时的延迟时间,其延迟时间为0。interface项为转发的出接口,用于指示转发设备转发信息时所使用的端口。例如:在表1中,第一vlan子接口所使用的出接口为物理接口gei1/0/1;第二vlan子接口所使用的出接口为物理接口gei2/0/1。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在路由转发表中interface项可以存在多个出接口。例如:在转发设备中,第一物理接口为gei1/0/1,第二物理接口为gei2/0/1;转发设备通过第一vlan子接口所发送目的地址为10.153.17.0的信息时,其使用的主用物理接口可以是第一物理接口,备用物理接口可以是第二物理接口;转发设备通过第二vlan子接口所发送目的地址为10.153.18.0的信息时,其使用的主用物理接口可以是第二物理接口,备用物理接口可以是第一物理接口,如表2所示:表2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转发设备可以纵向扫描该路由转发表的interface项,选择可用的出接口进行切换。204、转发设备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依据于上述转发设备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的第一vlanid以及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的第二vlanid。转发设备可以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允许携带有第一vlanid的数据通过并发送,可以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允许携带有第二vlanid的数据通过并发送。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于上述转发设备生成的与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相关的路由转发表,第一vlan子接口发送数据所使用的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vlan子接口发送数据所使用的第二物理接口可以互为主备。可以理解的是,基于上述内容,转发设备可以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且可以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实现数据传输的均衡分担负载,充分利用链路带宽。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当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将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切换为备用物理接口。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可以根据路由转发表将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切换为备用物理接口,即将该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切换为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当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可以根据路由转发表将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切换为备用物理接口,即将该第二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切换为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 据。其中,转发设备可以周期性的检测每个物理接口是否故障。在该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可以从路由转发表中的interface项删除该物理接口,并刷新该路由转发表,以显示可用的物理接口。需要说明的是,该物理接口故障可以为链路故障或对端设备故障,其检测手段可以基于物理接口硬件的中断告警、以太网操作管理维护(operation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oam)或者双向转发侦测(bidirectionalforwardingdetection,bfd),具体此处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可以从第一vlan子接口所对应的路由转发表中的interface项删除该第一物理接口,并可以刷新该路由转发表,以只显示第二物理接口在该路由转发表中。从而可以实现将该路由转发表中interface项的出接口由主用物理端口切换为备用物理端口的过程。转发设备可以将第一vlan子接口在该故障的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数据切换到第二物理接口继续进行传输。本实施例中,当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故障时,转发设备可以从第二vlan子接口所对应的路由转发表中的interface项删除该第二物理接口,并可以刷新该路由转发表,以只显示第一物理接口在该路由转发表中。从而可以实现将该路由转发表中interface项的出接口由主用物理端口切换为备用物理端口的过程。转发设备可以将第二vlan子接口在该故障的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数据切换到第一物理接口继续进行传输。下面举例说明,例如,当第一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即第一物理接口gei1/0/1不可用,转发设备可以从上述表2所示的路由转发表中删除该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并刷新路由转发表,以只显示可用的第二物理接口gei2/0/1在路由转发表中。该刷新后的第一vlan子接口的路由表转发表中可以如表3所示:表3此时,路由转发表中所示的出接口显示第二物理接口gei2/0/1可用,即 该第一vlan子接口此时只能够通过备用物理接口传输数据,而不能够使用主用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完成了主用物理接口切换为备用物理接口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的故障恢复时,转发设备可以将可用的第一物理接插入到第一vlan子接口的路由转发表的interface项中。并可以刷新该路由转发表,以同时显示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在路由转发表中,且第一物理接口显示在第二物理接口之前。此时路由转发表中interface项的出接口的主用物理端口以及备用物理端口都为可用状态,路由器可以按照纵向顺序扫描端口链表,优先选择主用物理端口,将备用物理端口切换回主用物理端口。转发设备可以将该第一vlan子接口在第二物理接口上传输的数据切换回第一物理接口进行传输。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的故障恢复时,转发设备可以将可用的第二物理接口插入到第二vlan子接口的路由转发表的interface项中,并可以刷新该路由转发表,以在路由转发表中同时显示第二物理接口和第一物理接口,且第二物理接口显示在第一物理接口之前。此时路由转发表中interface项的出接口的主用物理端口以及备用物理端口都为可用状态,路由器可以按照纵向顺序扫描端口链表,优先选择主用物理端口,将备用物理端口切换回主用物理端口。转发设备可以将该第二vlan子接口在第一物理接口上传输的数据切换回第二物理接口进行传输。例如,当第一物理接口故障恢复时,即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可用,转发设备可以将该第一物理接口插入到上述表3所示的路由转发表中,并可以刷新该路由转发表,以同时显示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和第二物理接口gei2/0/1在路由转发表中,且第一物理接口gei1/0/1显示在第二物理接口gei2/0/1之前。该刷新后的第一vlan子接口的路由表转发表中可以如表4所示:表4此时,路由转发表中所示的出接口显示第二物理接口gei2/0/1以及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同时可用。转发设备可以按照纵向顺序扫描interface项链 表,优先选择主用物理端口gei1/0/1,完成了备用物理接口切换回主用物理接口的过程。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转发设备将备用物理端口切换回主用物理端口时,可以采用立即回切方式,也可以采用延迟回切方式。其中,在采用延迟回切方式时,转发设备还可以接受用户预先设置的时长进行延迟回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下面对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如何配置系统命令进行举例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对于采用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创建的trunk接口以及采用lacp链路聚合创建的trunk接口,其系统命令的配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此处以转发设备在手工负载分担模式下为例,其系统命令具体可以如下:本实施例中,在手工负载分担模式下,创建trunk接口可以采用如下方式:interfaceeth-trunk1modemanualdot1q-load-balance其中,interface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接口操作的关键字,其功能是把所需成员组合起来,以生成封装一定功能的集合;上述命令可以应用于以太网链路,在该链路中转发设备创建的eth-trunk接口为eth-trunk1,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同步光学网络/同步数字系列的包交换(packetoversonet/sdh,pos)链路中,转发设备还可以创建ip-trunk接口。mode命令用于配置系统设备的模式;manual意为手工的;dot1q-load-balance意为基于dot1q协议的负载均衡;dot1q协议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eee)关于提供vlan识别和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等级的标准,是各类产品的vlan通用协议模式,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标准,适用所有交换机与路由设备,其最多支持4096个vlan;此处配置eth-trunk1接口的vlan子接口采用手工均衡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转发设备创建trunk接口的方式还可以是由转发设备内预置的程序执行,也还可以是由生产厂商出厂设置完成, 具体此处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将路由器的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与trunk接口关联可以采用如下方式:interfacegei1/0/1eth-trunk1port-master1interfacegei2/0/1eth-trunk1port-master2上述命令中,interface是个组合命令,gei1/0/1和gei2/0/1分别为转发设备内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的编号,转发设备通过上述命令将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加入到trunk接口内,将第二物理接口gei2/0/1加入到trunk接口内;其中,port-master意为主用物理接口,上述命令中port-master1和port-master2为配置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内的接口标识id分别为port1和port2。本实施例中,创建trunk接口的vlan子接口可以采用如下方式:interfaceeth-trunk1.1vlan-typedot1q100port-master1interfaceeth-trunk1.2vlan-typedot1q200port-master2interfaceeth-trunk1.3vlan-typedot1q300port-master1interfaceeth-trunk1.4vlan-typedot1q400port-master2上述命令中,以eth-trunk1.1为例,eth-trunk1.1为eth-trunk1的第一vlan 子接口;vlan-type为vlan类型,vlan-typedot1q100指第一vlan子接口基于dot1q协议封装的vlanid,其vlanid为vlan100;port-master1指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接口为接口标识id为port1的物理接口,即第一物理接口,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可以不需要特别指定第一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转发设备可以自动选择trunk接口的成员接口组内除第一物理接口以外的可用的物理接口作为备用物理接口。例如:上述命令中指定了第一物理接口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而转发设备可以选择第一vlan子接口所关联的trunk接口聚合的第二物理接口作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备用接口。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一交换机之间建立有第一链路,转发设备通过第二物理接口与第二交换机之间建立有第二链路,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聚合于转发设备内的trunk接口;通过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转发设备能够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且能够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链路带宽利用率,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为了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发设备,本申请,请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发设备一个实施例包括:创建模块501,用于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虚拟局域网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模块502,用于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封装的第一vlanid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封装的第二vlanid,第一vlanid用于指示转发设备根据第一vlanid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传输数据,第二vlanid用于指示转发设备根据第二vlanid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传输数据;传输模块503,用于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的转发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配置模块502,还用于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并将第二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配置模块502,还用于将第二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并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二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本实施例中的转发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生成模块504,用于生成与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对应的路由转发表,路由转发表用于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或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以及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或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一交换机之间建立有第一链路,转发设备通过第二物理接口与第二交换机之间建立有第二链路,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聚合于转发设备内的trunk接口;创建模块501通过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配置模块502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传输模块503能够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且能够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链路带宽利用率,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配置模块502将第一vlan子接口与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关联,将第二vlan子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和第一物理接口关联;以及生成模块504生成的与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对应的路由转发表。转发设备能够实现第一物理接口出现故障时,第一vlan子接口传输的数据在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之间的切换。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发设备另一实施例包括:创建模块601,用于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虚拟局域网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模块602,用于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封装的第一vlanid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封装的第二vlanid,第一vlanid用于指示转发设备根据第一vlanid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传输数据,第二vlanid用于指示 转发设备根据第二vlanid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传输数据;传输模块603,用于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的转发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配置模块602,还用于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并将第二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配置模块602,还用于将第二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并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二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本实施例中的转发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生成模块604,用于生成与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对应的路由转发表,路由转发表用于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或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以及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或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的转发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切换模块605,用于当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故障时,将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切换为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转发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切换模块606,用于当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的故障恢复时,将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切换回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切换模块605与第二切换模块606可以相同为同一模块,也可以不同为两个不同的模块,具体此处不做限定。本申请为了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发设备,请参阅图7,本申请转发设备700可包括:存储器701、处理器702以及网络接口703。所述存储器701、处理器702以及网络接口703可以通过总线系统进行通信。存储器701可以包括闪存存储器(flashmemory)和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synchronous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sdram),转发设备700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器701;并且,转发设备7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处理器702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s,cpu)。转发设备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网络接口703,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704。其中,通过调用存储器701存储的操作指令,处理器702,用于执行如下步骤: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虚拟局域网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封装的第一虚拟局域网标识vlanid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封装的第二vlanid,第一vlanid用于指示转发设备根据第一vlanid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传输数据,第二vlanid用于指示转发设备根据第二vlanid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传输数据;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02还用于执行以下步骤:将第一vlan子接口与第一物理接口关联,并与第二物理接口关联;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关联,并与第一物理接口关联;其中,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并将第二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一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将第二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并将第一物理接口设置为第二vlan子接口的备用物理接口。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02还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生成与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对应的路由转发表,路由转发表用于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或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以及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或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02还用于执行以下步骤:当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故障时,将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切换为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02还用于执行以下步骤:当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出现的故障恢复时,将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传输数据切换回使用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一交换机之间建立有第一链路,转发设备通过第二物理接口与第二交换机之间建立有第二链路,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聚合于转发设备内的trunk接口;处理器702通过为trunk接口创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处理器702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处理器702能够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过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链路上传输数据,并且能够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过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链路上传输数据,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链路带宽利用率,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 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本说明书的各个部分均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介绍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和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的说明即可。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