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15402阅读:6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tdm(timedivisionmultiplexing,时分复用)业务,可以配置多种业务时钟模式,包括系统时钟、差分时钟和自适应时钟,并且对时钟同步要求较高。自适应时钟模式不需要参考时钟,可以根据通信网络中收到报文的时戳数据自适应地恢复时钟,达到组网时钟的同步。

目前ptn(packettransportnetwork,分组传送网)设备中是将tdm业务数据采用以太网业务的封装形式封装后进行传送,其使用特定芯片或者基于nios系统(嵌入式处理器)架构来实现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一般实现该功能的模块都会被加载到特定的芯片或者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中,在fpga上集成软核功能,通过软件的配置以及硬件的处理来恢复自适应时钟,具体为,软件配合硬件的处理要求使用中断的方式定时将基准时间累加值和时戳数据等信息传输给硬件,然后再由硬件将时戳值恢复成时钟信号。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需要耗费很多硬件资源,对硬件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同时,采用中断的方式会使得整个单板软件的设计受到制约,从而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此外,在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的过程中,因为网络故障、网络丢包、硬件不稳定性等问题,使得数据在传输或者存储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而现有的自适应时钟恢复方式由于不能对报文中的异常时戳数据进行修正,从而影响时钟恢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降低时钟恢复时的运算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时无法对报文中的异常时戳数据进行 修正,从而影响时钟恢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降低时钟恢复时的运算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包括:

检测任一缓冲区中是否存满时戳数据,所述时戳数据包括序列号和时间戳;

若存满时戳数据,获取所述缓冲区中的各时戳数据;

对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使得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预设间隔排列、时间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根据修正结果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对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包括:

判断所述缓冲区中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是否按照预设间隔排列;

若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对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对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修正:

后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序列号差值;

后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前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报文时延;

根据上述修正方式,对后续时戳数据依次进行修正。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修正结果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具体为:

根据修正结果获取时间戳最集中的时戳数据;

将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修正结果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具体为:

将根据修正结果计算出分频因子;

根据所述分频因子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检测任一缓冲区中是否存满时戳数据之前还包括:

当检测到任一端口配置自适应时钟模式的时分复用业务时,启用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

本发明还一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包括:

缓冲区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任一缓冲区中是否存满时戳数据,所述时戳数据包括序列号和时间戳;

获取模块,用于若存满时戳数据,获取所述缓冲区中的各时戳数据;

修正模块,用于对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使得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预设间隔排列、时间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恢复模块,用于根据修正结果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修正模块包括:

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缓冲区中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是否按照预设间隔排列;

修正子模块,用于若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对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对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按照以下方式进行修正:

后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序列号差值;

后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前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报文时延;

根据上述修正方式,对后续时戳数据依次进行修正。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恢复模块包括:

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修正结果获取时间戳最集中的一组时戳数据;

恢复子模块,用于将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恢复模块包括:

运算子模块,用于根据修正结果计算出分频因子;

恢复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频因子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在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

业务检测模块,用于在检测任一缓冲区中是否存满时戳数据之前,当检测到任一端口配置自适应时钟模式的时分复用业务时,启用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包括:检测任一缓冲区中是否存满时戳数据,该时戳数据包括序列号和时间戳;若存满时戳数据,则获取缓冲区中的各时戳数据,并对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使得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预设间隔排列、时间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根据修正结果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在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的过程中,通过对异常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将未按照设定规则排序的时戳数据修正成理想时戳数据,在提高时钟恢复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时钟恢复的稳定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将原本由硬件实现的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通过该装置来完实现,从而降低对硬件的需求,不占用额外的硬件资源以降低设备成本,进而提高设计的灵活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ptn网络中自适应时钟对tdm业务恢复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启用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首先,对本实施例中提到的是时戳数据进行说明,该时戳数据是64bit的数据,前16bit是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后48bit是时戳数据的时间戳;此外,该时戳数据包含于传输的报文中。

然后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请参见图1,其具体恢复步骤如下:

s101,检测任一缓冲区中是否存满时戳数据,该时戳数据包括序列号和时 间戳;

s102,若存满时戳数据,获取缓冲区中的各时戳数据;

s103,对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使得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预设间隔排列、时间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s104,根据修正结果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基于上述自适应时钟恢复步骤,在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的过程中,通过对异常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将未按照设定规则排序的时戳数据修正成理想时戳数据,在提高时钟恢复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时钟恢复的稳定性。其中,异常时戳数据是指,在对报文中的时戳数据进行传输时由于网络故障等原因导致部分数据丢包,或者在向硬件存储时戳数据时因为硬件的不稳定性导致部分数据出现错误,使得部分时戳数据中的序列号和时间戳不能按照正常规则存储。

具体的,对于自适应时钟的恢复,请参见图2,其原理如下:

ptn接入设备将e1业务流分割成若干个数据段,然后将若干个数据段按标准格式封装到ptn网络的多个承载报文中,tdm业务以报文形式通过ptn网络依次传送至另一ptn接入设备,该报文中携带时戳数据,时戳数据中包括序列号和接收报文时的时间点;然后另一ptn接入设备对接收的各报文进行拆分,得到若干个数据段,并通过若干数据段恢复出e1业务流。

进一步地,s101步骤中的缓冲区为逻辑fpga中的片区,该逻辑fpga为硬件,总共分配4个片区来存储时戳数据,每个片区可存储255个时戳数据,且只有在一个片区全部存满的情况下,才允许软件读取整片数据,即当检测到其中一个片区满标志位被置位,则软件会取出该片区所有的时戳数据。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逻辑fpga仅用于对时戳数据进行存储,对于数据的处理是通过软件实现的;本实施例中的时戳数据由序列号和时间戳组成,且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理想情况下是等间距的(规律性的依次递增或依次递减),时间戳是此刻收到报文的时间点。需要明白的是,上述4个片区、255个其仅用于对本实施例做出说明,不能认定具体取值仅限于上述说明。

在s102步骤中,获取到缓冲区中的所有时戳数据后,需要对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递增或递减的形式进行排序,其目的在于,通过将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设定规则排序,识别出缓冲区中的所有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是否等间 距、时间戳是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而判断在报文传输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丢包或者因为硬件的不稳定导致数据存储错误的情况。所述等间距即为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呈等差数列,时间戳与序列号一一对应,因此,若序列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序列号大的时间戳相对较小;若序列号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则序列号小的时间戳相应较小。

对获取的所有时戳数据排序后,检测所有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是否均满足等差数列规律,若满足等差数列规律,说明该缓冲区中所有的时戳数据在传输时都是连续的,在进行报文传输的过程中,未出现丢包或硬件不稳定的情况;相反,若存在序列号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时戳数据,则表明在进行报文传输的过程,有些报文丢包或对报文中的时戳数据进行存储时因为硬件原因导致后续报文中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不能满足等差数列规律。应该明白的是,在进行报文传输的过程中,由于前后报文中的序列号均等间距,且序列号与时戳值一一对应,不会因为丢包或者硬件的不稳定性影响后续时戳数据中的序列号和时间戳。因此,若获取的时戳数据不能满足等差数列规律,就可说明时戳数据出现异常,如丢包或者硬件不稳定性,从而影响整个时戳数据的连续性。

进一步地,在s103步骤中,预设间隔是指各序列号之间不完全等间隔,例如:在某一时间段中,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间隔为a;在该时间段之后,可将预设间隔调整为b,使得后续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间隔变成b。优选地,该预设间隔为等差数列中的比值,即前后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差值,时戳数据满足等差数列规律,下文将以等差数列规律为例对时戳数据进行修正的过程进行说明。

当发现获取的所有时戳数据中出现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时戳数据时,对这些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时戳数据作为下一时戳数据,丢弃之前存储的时戳数据,即将未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时戳数据丢弃,具体按照如下公式进行修正:

后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序列号差值;

后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前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报文的时延。

上述公式针对当前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对于该时戳数据之后的时戳数据,若同样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也按照上述公式进行修正,对于后一时戳数据,其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即为当前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时间戳即为当前时戳数据的时间戳。应该明白的是,对于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 时戳数据,本实施采用的修正方式是将其以理想的方式进行修正,并非修正成实际意义上丢掉的时戳数据。该修正方式可以将前后相差较大的时戳数据按照理想状态减小差距,但修正后的数据与丢掉的时戳数据依然存在误差,其目的仅是将不满足的时戳数据尽可能的修正成满足要求的时戳数据,从而最小可能的降低时钟恢复的误差。

具体的,上述公式完整过程如下:

timesequence_2=timesequence_1+disstgvalue

其中,timesequence_1为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timesequence_2为后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timestamp_1为前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timestamp_2为后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disstgvalue为后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与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的差值;framespeed为e1帧速率,其采用同步tdm技术将30个语音信道和2个控制信道复合在一条2.048mbits/s的高速信道上,一帧的长度为125us;conjnum为级联数,其取值范围为1-40。

进一步地,对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后,使得获取的所有时戳数据的序列号都满足等差数列规律,即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间距相等,其时间戳也依次由小到大递增。然后,在s104步骤中,修正结果是指将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时戳数据修正后,满足序列号之间间距相等、时间戳依次递增的所有获取的时戳数据,从这些时戳数据中获取时间戳最集中的一组时戳数据,并将该组时戳数据按照预设算法进行计算,得到分频因子,然后根据分频因子对自适应时钟进行恢复。从这些时戳数据中获取时间戳最集中的一组时戳数据,其目的在于,这一组或一片时戳数据可以正常反应出这段时间内时间的变化情况,在进行时钟恢复时时间误差也相对较小,从而更精准的对自适应时钟进行恢复。需要注意的是,所述预设算法包括但不限于自适应时钟恢复算法。

进一步地,在s101步骤之前,还包括创建自适应时钟模式的tdm业务,在创建的过程中,配置报文的级联数、业务通道编号以及自适应时钟恢复的相关信息。然后对各个端口进行检测,判断该端口是否传输自适应时钟模式的tdm业务,若是自适应时钟模式的tdm业务,则启用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请参见图3,具体启用过程如下:

s301,遍历各端口并判断是否传输tdm业务,若是,执行s302,若否,执行s301;

s302,检测该tdm业务模式是否为自适应时钟模式,若是,执行s303,若否,执行s302;

s303,启用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

在启用自用适应时钟恢复后,才会执行图1中的流程。具体的,在tdm业务中包括报文的级联数和业务通道编号,其中,根据业务通道编号和级联数才能获取对应时戳数据,从而实现图1中整个处理流程。根据级联数为逻辑fpga配置丢包策略值(即序列号差值)。其中,丢包策略值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isstgvalue为丢包策略值(即序列号差值);framespeed为e1帧速率,8000帧/s;timestampnum为一个片区存储的时间戳个数,共255个;conjnum为级联数,其取值范围为1-40。

逻辑fpga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得出的丢包策略值,将tdm业务中报文的时戳数据进行存储,从而使得时戳数据满足等差数列规律。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请参见图4,该装置包括:

缓冲区检测模块401,用于检测任一缓冲区中是否存满时戳数据,该时戳数据包括序列号和时间戳;

获取模块402,用于若存满时戳数据,获取缓冲区中的各时戳数据;

修正模块403,用于对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使得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预设间隔排列、时间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恢复模块404,用于根据修正结果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其中,预设间隔是指各序列号之间不完全等间隔,例如:在某一时间段中,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间隔为a;在该时间段之后,可将预设间隔调整为b,使得后续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间隔变成b。优选地,该预设间隔为等差数列中的比值,即前后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差值,时戳数据满足等差数列规律,下文将以等 差数列规律为例对时戳数据进行修正的过程进行说明。

通过本实施例的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该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应用于ptn设备中,可以在软件层面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使其在未启用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的情况下,不运行本装置;当启用后,使其通过软件实现完整的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从而不占用额外的硬件资源,降低设备成本,进而提高设计的灵活度。

该装置还包括业务检测模块405,该业务检测模块405用于在检测任一缓冲区中是否存满时戳数据之前,当检测到任一端口配置自适应时钟模式的时分复用业务时,启用自适应时钟恢复功能。

具体的,在通过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实现时钟恢复的功能时,首先将装置初始化,如初始化装至内部的喂狗操作,初始化ip时钟相关的组件,初始化状态机等。其中,喂狗操作是指清空看门狗计数器,具体为,在程序正常运行时,需要在看门狗计数器达到最大值之前将其清空,使其重新开始计数。然后,启用装置中的100ms定时周期的定时器,定时查询端口是否传输tdm业务,且业务时钟是否为自适应时钟类型;同时定时对逻辑fpga的缓冲区进行检测,确认缓冲区中的时戳数据是否存满。与此同时,启用装置中的另一定时器,该定时器定时周期为20ms,用于实现计时的功能,执行网络选包、丢包检测、时戳数据收齐后的对比计算等操作,时钟每个阶段的状态切换等都是按照该计数单位为基础来进行的。本实施例中定时器定时周期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数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置,这里不做限定。

初始化完成后开始定时,然后单板软件接收tdm业务创建指令,并指派给sdk(softwaredevelopment,软件开发工具包)进行tdm业务创建。sdk在创建自适应时钟模式的tdm业务过程中,会配置针对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的信息,并配置报文的级联数和业务通道编号,并将配置的级联数和业务通道编号传输给自适应时钟恢复装置,然后装置根据级联数为逻辑fpga配置丢包策略值,逻辑fpga根据丢包策略值对时戳数据进行存储。该丢包策略值请参见实施例一,这里不再赘述。当装置检测到各端口中传输了自适应时钟模式的tdm业务,就会开启自适应时钟装置对时戳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时钟恢复。

具体的,对于自适应时钟的恢复,请参见图2,其原理如下:

ptn接入设备将e1业务流(即需要承载的tdm业务)分割成若干个数据 段,然后将若干个数据段按标准格式封装到ptn网络的多个承载报文中,tdm业务以报文形式通过ptn网络依次传送至另一ptn接入设备,该报文中携带时戳数据,时戳数据中包括序列号和接收报文时的时间点;然后另一ptn接入设备对接收的各报文进行拆分,得到若干个数据段,并通过若干数据段恢复出e1业务流。

进一步地,上述缓冲区为逻辑fpga中的片区,该逻辑fpga为硬件,总共分配4个片区来存储时戳数据,每个片区可存储255个时戳数据,且只有在一个片区全部存满的情况下,才允许软件读取整片数据,即当检测到其中一个片区满标志位被置位,则软件会取出该片区所有的时戳数据。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逻辑fpga仅用于对时戳数据进行存储,对于数据的处理是通过软件实现的;本实施例中的时戳数据由序列号和时间戳组成,且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理想情况下是等间距的(规律性的依次递增或依次递减),时间戳是此刻收到报文的时间点。需要明白的是,上述4个片区、255个其仅用于对本实施例做出说明,不能认定具体取值仅限于上述说明。

获取模块402获取到缓冲区中的所有时戳数据后,需要对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递增或递减的形式进行排序,其目的在于,通过将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按照设定规则排序,识别出缓冲区中的所有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是否等间距、时间戳是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而判断在报文传输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丢包的情况。所述等间距即为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呈等差数列,时间戳与序列号一一对应,因此,若序列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序列号大的时间戳相对较小;若序列号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则序列号小的时间戳相应较小。

对获取的所有时戳数据排序后,检测所有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是否均满足等差数列规律,若满足等差数列规律,说明该缓冲区中所有的时戳数据在传输时都是连续的,在进行报文传输的过程中未出现丢包的情况,或者在数据存储的过程中未出现错误;相反,若存在序列号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时戳数据,则表明时戳数据出现异常,导致后续报文中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不能满足等差数列规律。应该明白的是,在进行报文传输的过程中,由于前后报文中的序列号均等间距,且序列号与时戳值一一对应,不会因为丢包或硬件的不稳定性而影响后续时戳数据中的序列号和时间戳。

进一步地,修正模块403包括:

判断子模块4031,用于判断所述缓冲区中各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是否按照预设间隔排列;

修正子模块4032,用于若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对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

当判断子模块4031发现获取的所有时戳数据中出现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时,对这些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时戳数据作为下一时戳数据,丢弃之前存储的时戳数据,即将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丢弃,具体按照如下公式进行修正:

后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序列号差值;

后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前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报文的时延。

上述公式针对当前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对于该时戳数据之后的时戳数据,若同样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也以上述公式进行修正,对于后一时戳数据,其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即为当前时戳数据的序列号,时间戳即为当前时戳数据的时间戳。应该明白的是,对于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本实施采用的修正方式是将其以理想的方式进行修正,并非修正成实际意义上丢掉的时戳数据。该修正方式可以将前后相差较大的时戳数据按照理想状态减小差距,但修正后的数据与丢掉的时戳数据依然存在误差,其目的仅是将不满足的时戳数据尽可能的修正成满足要求的时戳数据,从而最小可能的降低时钟恢复的误差。

具体的,上述公式完整过程如下:

timesequence_2=timesequence_1+disstgvalue

其中,timesequence_1为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timesequence_2为后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timestamp_1为前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timestamp_2为后一时戳数据的时间戳;disstgvalue为后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与前一时戳数据的序列号之间的差值;framespeed为e1帧速率,其采用同步tdm技术将30个语音信道和2个控制信道符合在一条2.048mbits/s的高速信道上,一帧的长度为 125us;conjnum为级联数,其取值范围为1-40。

进一步地,对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时戳数据进行修正后,使得获取的所有时戳数据的序列号都按照预设间隔排列,其时间戳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然后,恢复模块404包括:

获取子模块4041,用于根据修正结果获取时间戳最集中的一组时戳数据;

恢复子模块4042,用于将获取的时戳数据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或者,恢复模块包括:

运算子模块,用于根据修正结果计算出分频因子,具体为,将所述一组时戳数据按照预设算法进行计算,得到分频因子;

恢复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频因子进行自适应时钟恢复。

获取子模块4041中的修正结果是指将不满足等差数列规律的时戳数据修正后,满足序列号之间间距相等、时间戳依次递增的所有获取的时戳数据,从这些时戳数据中获取时间戳最集中的一组时戳数据,并将该组时戳数据按照预设算法进行计算,得到分频因子,然后根据分频因子对自适应时钟进行恢复。从这些时戳数据中获取时间戳最集中的一组时戳数据,其目的在于,这一组或一片时戳数据可以正常反应出这段时间内时间的变化情况,在进行时钟恢复时时间误差也相对较小,从而更精准的对自适应时钟进行恢复。需要注意的是,所述预设算法包括但不限于自适应时钟恢复算法。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