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的无线呼叫信号转换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5785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社区对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的无线呼叫信号转换设备。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起,楼宇对讲系统成为城市住宅小区必须要求配备的基本安保及便民系统,历经20余年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非可视模拟对讲系统、第二阶段是可视模拟对讲系统、第三阶段是可视数字对讲系统,以上系统在智能化施工中均采用有线(电缆RVVP,网线CAT5)组网方式,即设备之间的连接均通过有型线材连接的。

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通常需要使用到的是信号转换设备或无线呼叫设备,这两种设备通常是独立使用的,在有线及无线混合对讲系统中需要使用到信号转换设备,在无线对讲系统中需要用到无线呼叫设备。因此一个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通常需要使用到这两种设备。这两种设备分开使用不仅占位置,而且使用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的无线呼叫信号转换设备,该设备将信号转换功能和无线呼叫功能集成在一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的无线呼叫信号转换设备,该设备靠近单元门口机的位置安装,且该设备包括信号转换模块、无线呼叫模块、CPU和WIFI模块;所述单元门口机连接的音视频总线通过信号转换模块接入CPU的输入端,电锁控制器连接至无线呼叫模块的电锁控制接口,且电锁控制接口接入CPU的输出端;所述CPU的通信端通过WIFI模块与每个室内机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无线交互连接;所述信号转换模块、CPU和每个室内机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三者之间进行组网并对单元门口机的音视频模拟信号进行转换传输;所述无线呼叫模块、CPU和每个室内机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三者之间进行组网并对无线呼叫信号进行处理传输。

其中,该设备还包括flash存储器、内存器和供电电源接口,外部电源通过供电电源接口与该设备连接且为其供电,所述flash存储器和内存器分别与CPU交互连接。

其中,该设备还包括起到人机交互作用的液晶显示器和触摸屏,所述触摸屏与CPU的输入端连接,且通过该触摸屏将每个室内无线对讲终端的信息输入CPU;所述液晶显示器与CPU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所述信号转换模块包括通讯接口、音频接口、视频接口和模数/数模转换器;单元门口机均通过通讯接口、音频接口和视频接口后接入模数/数模转换器的输入端,且所述模数/数模转换器的输出端接入CPU的输入端,单元门口机连接的音视频总线传输的模拟信号经模数/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无线传输的数字信号并通过WIFI模块传达至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上。

其中,所述无线呼叫模块还包括对对讲设备的声音进行采集传输的拾音器、对对讲设备的声音进行播放的喇叭和采集呼叫方视频信息并进行传输的摄像头;所述拾音器、喇叭和摄像头均接入CPU的输入端。

其中,所述无线呼叫模块还包括门禁刷卡器,所述门禁刷卡器通过CPU与电锁控制器连接;所述门禁刷卡器接收卡片信息,通过CPU处理后分析卡片权限进而控制电锁的开闭。

其中,所述室内无线对讲终端为安装有对讲APP的智能手机或PAD。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的无线呼叫信号转换设备,该设备包括信号转换模块和无线呼叫模块,即将信号转换模块和无线呼叫模块的信号转换功能和无线呼叫功能集成在一起,且该设备通过WIFI模块与每家每户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实现无线交互连接;上述结构的改进,使得该组网方式既具有对单元门口机的信号转换功能,又具有无线呼叫功能;使得该设备可以在纯无线的对讲楼宇中能使用;也能在无线与有线混合的对讲楼宇中使用。这种设备不仅方便了使用,而且占地面积小,扩大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呼叫信号转换设备的框架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0、信号转换模块 11、无线呼叫模块

12、CPU 13、WIFI模块

14、单元门口机 15、flash存储器

16、内存器 17、供电电源接口

18、液晶显示器 19、触摸屏

20、室内无线对讲终端 101、通讯接口

102、音频接口 103、视频接口

104、模数/数模转换器 111、电锁控制接口

112、拾音器 113、喇叭

114、摄像头 115、门禁刷卡器

21、电锁控制器 22、电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的无线呼叫信号转换设备,该设备靠近单元门口机14的位置安装,且该设备包括信号转换模块10、无线呼叫模块11、CPU12和WIFI模块13;单元门口机14连接的音视频总线通过信号转换模块10接入CPU12的输入端,电锁控制器21连接至无线呼叫模块11的电锁控制接口111,且电锁控制接口111接入CPU12的输出端;CPU12的通信端通过WIFI模块13与每个室内机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20无线交互连接;信号转换模块10、CPU12和每个室内机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20三者之间进行组网并对单元门口机的音视频模拟信号进行转换传输;无线呼叫模块11、CPU12和每个室内机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20三者之间进行组网并对无线呼叫信号进行处理传输。这里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为安装有对讲APP的智能手机或PAD。在智能终端上安装对讲APP这个现有技术现在已经很普及了。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中的无线呼叫信号转换设备,该设备包括信号转换模块10和无线呼叫模块11,即将信号转换模块和无线呼叫模块的信号转换功能和无线呼叫功能集成在一起,且该设备通过WIFI模块13与每家每户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20实现无线交互连接;上述结构的改进,使得该组网方式既具有对单元门口机的信号转换功能,又具有无线呼叫功能;使得该设备可以在纯无线的对讲楼宇中能使用;也能在无线与有线混合的对讲楼宇中使用。这种设备不仅方便了使用,而且占地面积小,扩大的使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flash存储器15、内存器16和供电电源接口17,外部电源通过供电电源接口17与该设备连接且为其供电,flash存储器15和内存器16分别与CPU12交互连接。该设备还包括起到人机交互作用的液晶显示器18和触摸屏19,触摸屏19与CPU12的输入端连接,且通过该触摸屏19将每个室内无线对讲终端20的信息输入CPU;液晶显示器18与CPU的输出端连接。室内无线对讲终端20的信息可以包括其对应的IP地址和房号,并在CPU内建立对讲关系列表;访客或业主在无线呼叫设备上按目标房号开始呼叫,按存储的对讲关系列表获取对应的IP地址;通过无线信号中继器呼叫至获取的IP地址相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无线对讲APP通过按键可以实现对讲过程的控制。

供电电源接口的作用是:为整机供电;flash存储器为非易失性数据存储,保存如设备参数、故障设备列表、呼叫记录等数据;模数/数模转换器是将原系统的模拟音视频信号与无线对讲系统数字音视频信号互相转换;触摸屏是“人机交互”的输入设备,用于设置本机参数及其它列表等;液晶显示器是“人机交互”的输出设备,用于“设置”及“查询”等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信号转换模块10包括通讯接口101、音频接口102、视频接口103和模数/数模转换器104;单元门口机14均通过通讯接口101、音频接口102和视频接口103后接入模数/数模转换器104的输入端,且模数/数模转换器104的输出端接入CPU的输入端,单元门口机14连接的音视频总线传输的模拟信号经模数/数模转换器104转换为无线传输的数字信号并通过WIFI模块13传达至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20上。RS232/RS485/CAN/SPI等这些通讯接口104,接原系统的通讯总线,用以获取原系统的通讯数据并转发为无线对讲系统的数据;或接收到无线数据后转换为有线数据从此接口进行发送;音频接口是原系统的音频总线的模拟信号;视频接口是接原系统的视频总线的模拟信号。信号转换模块10的信号转换功能主要在小区内楼宇对讲系统中单元门口机没有发生故障,而部分室内机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使用;发生故障的室内机用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替代。该设备用在楼宇对讲系统上时,访客或业主在单元门口机上按目标房号开始呼叫,若该房号不在故障设备列表内,则进行原有线系统的呼叫方式;若目标房号在故障设备列表内,则每个室内机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与信号转换模块进行无线连接后实现对讲。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呼叫模块11还包括对对讲设备的声音进行采集传输的拾音器112、对对讲设备的声音进行播放的喇叭113和采集呼叫方视频信息并进行传输的摄像头114;拾音器和摄像头均接入CPU的输入端,且喇叭接入CPU的输出端。无线呼叫模块11还包括门禁刷卡器115,门禁刷卡器115通过CPU12与电锁控制器21连接;门禁刷卡器接收卡片信息,通过CPU处理后分析卡片权限进而控制电锁22的开闭。通过触摸屏将每个室内机对应的室内无线对讲终端对应的房号、IP地址输入并形成对讲关系列表获;flash存储器和内存器进行存储;拾音器、喇叭和摄像头实现音视频信号的呈现与拾取。拾音器是对讲设备的拾音装置,采集声音信息用以传输;喇叭是对讲设备的放音装置,用以重现对方声音;摄像头是对讲设备的摄像装置,采集呼叫方视频信息用以传输;门禁刷卡器的增设,可增加刷卡开锁”的功能,实现了对单元门电锁的多元控制,增加了方便性。

本设备的无线呼叫功能主要是在楼宇对讲系统中的单元门口机和部分室内机均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使用,将电锁控制器连接至无线呼叫模块的电锁控制接口,这种改进方式可在不更换新线材的情况下,进行无线网络的对讲。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