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7071阅读:1232来源:国知局
头戴式耳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头戴设备的交互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按键的方式,即在头戴设备上设置实体按键,通过点击、长按等操作实现一定的指令功能;这类方法的成本低、设计简单,但仅能够满足少量的指令,且交互方式生硬无趣。另一类是触摸控制的方式,通过在头机等头部可穿戴设备上面安装可触控面板平面,通过识别手指在面板上进行的滑动、点击等指令,通过集成电路总线(IIC)协议或者其他通信方式将指令信号传给主芯片,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暂停/播放、更换曲目、调节音量等等;触摸控制能够灵活对设备进行操控,但是其操控区域局限于触控板的面积,必须贴近触控板才能进行操作,同时由于触控板面积的限制,也无法使用复杂或多样的操作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耳机,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头戴设备的人机交互时可以使用的控制指令少、控制方式单一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左耳机、右耳机和连接所述左耳机和右耳机的头梁,在所述左耳机或者所述右耳机中设有手势识别模块,其中,所述手势识别模块包括:电场生成单元、电场检测单元、手势识别单元、指令生成单元;所述电场生成单元,用于生成具有特定电场分布特征的电场信号;所述电场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附近的电场信号并提取出该电场信号的电场分布特征;所述手势识别单元,与所述电场检测单元连接,用于识别所述电场分布特征对应的手势动作;所述指令生成单元,分别与所述手势识别单元和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主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将所述手势动作转换为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传递给所述主控制模块。

可选地,所述电场生成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正电极、至少一个负电极和功率调节子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正电极和所述至少一个负电极,分别与电源输入端电连接,用于产生电场信号;所述功率调节子单元,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电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电源输入端的输入电压。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正电极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至少一个负电极的数量为四个;或者,所述至少一个正电极的数量为四个,所述至少一个负电极的数量为一个。

可选地,所述电场检测单元包括多对检测电极,所述多对检测电极分布在所述至少一个正电极和所述至少一个负电极之间。

可选地,所述手势识别单元包括:手势动作库和手势识别子单元,其中,所述手势动作库用于存储电场分布特征与手势动作的第一对应关系;所述手势识别子单元,分别与所述电场检测单元、所述指令生成单元和所述手势动作库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手势动作库中存储的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识别所述电场分布特征对应的手势动作。

可选地,所述指令生成单元包括:控制信号库和指令生成子单元,其中,所述控制信号库用于存储手势动作与控制信号的第二对应关系;所述指令生成子单元,分别与所述手势识别单元、所述主控制模块和所述控制信号库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库中存储的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将所述手势动作转换为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传递给所述主控制模块。

通过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头戴式耳机,包括左耳机、右耳机和连接左耳机和右耳机的头梁,在左耳机或者右耳机中设有手势识别模块,其中,手势识别模块包括:电场生成单元、电场检测单元、手势识别单元、指令生成单元,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头戴设备的人机交互时可以使用的控制指令少、控制方式单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的控制方式,并且增加了人机交互中可以使用的控制指令。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场生成模块上的电极分布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电极的分布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势识别模块可选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势识别模块可选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左耳机、右耳机和连接左耳机和右耳机的头梁,在左耳机或者右耳机中设有手势识别模块。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手势识别模块包括:电场生成单元100、电场检测单元200、手势识别单元300、指令生成单元400;其中,电场生成单元100,用于生成具有特定电场分布特征的电场信号;电场检测单元200,用于检测附近的电场信号并提取出该电场信号的电场分布特征;手势识别单元300,与电场检测单元200连接,用于识别电场分布特征对应的手势动作;指令生成单元400,分别与手势识别单元300和头戴式耳机的主控制模块500连接,用于将手势动作转换为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传递给主控制模块500。

上述的电场生成单元100设置在左耳机或者右耳机的外侧,产生的电场信号向左耳机或者右耳机的外侧扩散;电场检测单元200则设置在电场生成单元100所生成的电场信号中。在手或者手指等与导体进入电场时,电场会产生失真。即由于人体本身的导电性且人体与大地连通,手或者手指附近的电场线则会沿着手部分流到地面;同时,电场线的变化导致电场生成单元100所生成的电场信号的电场分布特征发生变化,而电场检测单元200就负责检测电场信号的电场分布特征的变化。其中,电场分布特征的变化包括特点的检测点位上的电场强弱变化以及电场强弱变化的变化速度或者持续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一个在电场信号区域内的特定手势动作,将会引起检测点位上的电场强弱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且随着特定手势动作的执行,这些检测点位上的电场强度呈现出以一定速度变化或者持续的特征。因此,电场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出某一个特定手势动作。

比如手指在离耳机15cm范围以内左右滑动时,可以进行切歌操作,播放上一首或者下一首歌曲。上下滑动时,可以调节音量,增大或减小音量。具体的手势动作对应的控制信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的电场生成单元100包括:至少一个正电极110、至少一个负电极120和功率调节子单元130,其中,至少一个正电极110和至少一个负电极120,分别与电源输入端电连接,用于产生电场信号;功率调节子单元130,与电源输入端电连接,用于调节电源输入端的输入电压。功率调节子单元130通过调节电源输入端的输入电压来控制电场生成单元100所生成的电场信号的强度和作用范围。

正电极和负电极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正电极110的数量为一个,至少一个负电极120的数量为四个;或者,至少一个正电极110的数量为四个,至少一个负电极120的数量为一个。这些正电极和负电极的排列方式不同将产生不同特征的电场信号,在本实施例中,对正电极和负电极的排列方式并不限定。较优的排列方式是相同极性的电极均匀分布在另一极性电极的周围,如图2所示。

可选地,电场检测单元200包括多对检测电极210,如图3所示,多对检测电极210分布在至少一个正电极和至少一个负电极之间。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势识别模块的可选结构示意图一,如图4所示,可选地,手势识别单元300包括:手势动作库310和手势识别子单元320,其中,手势动作库310用于存储电场分布特征与手势动作的第一对应关系;手势识别子单元320,分别与电场检测单元200、指令生成单元400和手势动作库310电连接,用于根据手势动作库310中存储的第一对应关系,识别电场分布特征对应的手势动作。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势识别模块的可选结构示意图二,如图5所示,可选地,指令生成单元400包括:控制信号库410和指令生成子单元420,其中,控制信号库410用于存储手势动作与控制信号的第二对应关系;指令生成子单元420,分别与手势识别单元300、主控制模块500和控制信号库410电连接,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库410中存储的第二对应关系,将手势动作转换为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传递给主控制模块500。

可选地,手势动作库310中的电场分布特征与手势动作的第一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存储的,也可以是由用户录制并储存的。用户可以利用电场检测单元200和手势识别单元300录制相应的手势动作,并将该手势动作设定为对应的控制信息;电场分布特征与手势动作的对应关系保存在手势动作库310中,手势动作与控制信息的对应关系保存在控制信号库410中。

此外,手势识别模块在头戴式耳机上设置的位置不仅限于耳梁位置,还可以位于头梁末端,以及耳部侧面面板上的各个点上。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实施例或者优选实施例,使用者在使用头戴式耳机听歌时,左耳或者右耳一侧带有手势识别模块,可实时感应近场的手部动作。当感应到某种特定的手势动作后,将信号传达给耳机的主控制芯片,实时分析处理信号指令,从而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通过该方式,能实现头戴设备的多指令操控,不再仅限于点击、长按和滑动;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炫酷的交互方式,满足更多多样化交互场合;不再局限于按钮或者操控面板,可在整个区域内自由操控,更加自由以及人性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模块分别位于多个处理器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