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套及具有该耳机套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6384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耳机套及具有该耳机套的耳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套及具有该耳机套的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都有音乐或音效功能,这样就需要使用耳机,而且,大多数耳机都是有线耳机。在使用过程中,这些有线耳机需要插入人耳内。然而,当人们在运动时,耳机很容易从人耳内脱落出来,给人们带来不便。

此外,耳甲腔与头骨的接触部位软骨厚度很薄,也最脆弱,一般的耳机易对此处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耳机套及使用该耳机套的耳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套,用于套设在耳机上,包括用于将所述耳机套套设在所述耳机上的套设部及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围设所述套设部,所述套设部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端部及与所述第一端部正对的第二端部;当所述耳机套内置在人耳内时,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与耳骨相接触形成卡至少三个设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呈蛋形,第一端部的球面半径大于第二端部的球面半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包括与耳轮脚对应的上部及与耳甲腔对应的下部;当所述第二端部卡设在耳骨的对耳屏时,所述上部与所述耳轮脚形成至少一卡设点,所述下部与所述耳甲腔形成至少一个卡设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卡设在耳骨的耳屏时形成至少一个卡设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设置有一空腔,所述套设部与所述空腔相连通;当所述固定部内置到人耳内时,所述固定部发生形变将空腔中的气体从套设部中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朝向耳朵内的前侧及与所述前侧正对的后侧,所述套设部位于前侧的孔径大于位于后侧的孔径使所述耳机套套设在所述耳机上时,所以耳机套与所述耳机之间形成有空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或/与所述第二端部开设有通孔,当第二端部或/与第二端部卡设在耳骨时所述通孔发生形变使所述耳机套实现伸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呈月牙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由硅胶制成。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耳塞帽、前机壳、后机壳以及一耳机套,所述耳塞帽套设在所述前机壳的一端上,所述前机壳与所述后机壳相配合形成音腔和用于容纳耳机其他电路元件的腔体,所述耳机套套设在前机壳上,所述耳机套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套。

耳塞帽、前机壳、后机壳以及一耳机套,所述前机壳内包括有一扬声器,所述耳塞帽套设在所述扬声器上,所述前机壳与所述后机壳相配合并设置了用于容纳耳机其他电路元件及形成音腔的腔体,所述耳机套套设在前机壳上且与所述耳塞帽相临接,其中,所述耳机套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耳机套套设在耳机听筒后,利用耳机套和耳机听筒卡设在耳骨内所形成的三个固定点,可将耳机听筒牢固的卡设在耳骨内,使耳机听筒可以紧固在耳骨中,不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耳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耳机在另一视角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耳机套在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耳机套在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中的耳机在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耳机套的受力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剖视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耳机套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耳机套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具体实施例中的耳机在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与图2,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耳机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耳机1为入耳式耳机。所述耳机1包括一耳塞帽10、一前机壳20、一后机壳30、以及一耳机套50。其中,耳塞帽10套设在前机壳20的一端上,前机壳20与后机壳30相配合形成音腔和用于容纳耳机其他电路元件的腔体。

请参见图3与4,其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套50的示意图。所述耳机套50包括一套设部51及一固定部52。所述套设部51用于将所述耳机套50套设在所述前机壳20上。所述固定部52围设所述套设部51。所述套设部51贯穿所述固定部52。所述固定部52包括:第一端部521以及与第一端部521正对的第二端部522。优化的,所述第一端部521的球面半径大于第二端部522的球面半径。具体的,固定部52呈蛋形。所述套设部51距离所述第一端部521的距离比距离第二端部522的距离小。所述套设部51还包括一前侧523以及与前侧523正对的后侧524。其中,所述前侧523朝向所述耳塞帽10,即朝向耳朵内;所述后侧524朝向所述后机壳3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套设部51位于前侧523的孔径大于套设部51位于后侧524的孔径,且大于前机壳20的躯体最大直径。故此,当所述耳机套50套设在所述前机壳20上时,所述耳机套50与前机壳20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缝隙527(请参见图6)。

请参见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52设置了一中空的空腔528。所述空腔528与所述套设部51是连通的。所述耳机套50由软性材质如弹性硅胶制成。

请参见图5,其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耳机1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请一并参见图6,其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耳机1在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当该耳机1被塞入到用户的人耳100内时,耳机套50与耳骨110相抵接。具体的,耳机套50的前侧523与耳骨110相抵接,使得前侧523受力朝后侧524挤压发生形变,同时第一端部521与第二端部522都会卡设在耳骨110上。具体的,耳骨110包括耳屏111与对耳屏112,第一端部521与耳屏111相抵接;第二端部522与对耳屏112相抵接。且,第二端部522与耳骨110能形成至少两个卡设点200。具体的第二端部522包括与耳轮脚对应的上部及与耳甲腔对应的下部;当第二端部522卡设在耳骨110时,所述上部与所述耳轮脚形成至少一卡设点220,下部与耳甲腔形成至少一个卡设点200。同时第一端部521也会卡设在耳骨110上,以形成至少一卡设点200,即,第一端部521会在耳屏位置处形成一卡设点200。当耳机套50的顶部525与底部526分别于耳骨110相抵接时,会挤压空腔528内的空气从缝隙527出排出。故此,该耳机套50可根据受压情况(即用户甲耳腔纵向距离的大小)通过形变调整其形态。故此,该耳机套50可适用多个用户。

此外,借助所形成的至少三个卡设点,所述耳机套50可将耳机1紧固在耳骨110上,使得耳机1不会轻易脱落。此外,还使得耳机1与人耳100更加贴合,漏音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请参见图8,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中的耳机套50的示意图。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套50的固定部52为实心结构,所述套设部51为一贯穿所述固定部52的圆形通孔。即,所述套设部51位于前侧523的孔径大于套设部51位于后侧524的孔径。

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耳机套借助其平滑的表面不仅更易于贴合耳腔,还可与耳软骨有更多的接触点,从而实现均化压力的作用,不会刺痛人耳软骨。

请参见图9,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具体实施例中的耳机套50的示意图。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套50的固定部52还设置有至少一通孔529。所述通孔529呈月牙形。具体的,所述通孔529开设在所述固定部52的第一端部521与第二端部522上。

请参见图10,其示出了第三实施例中的耳机1在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当该耳机套50与耳骨110相抵接时,所述第一端部521与第二端部522的受耳骨挤压使得位于两端部的通孔529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第一端部521与第二端部522不会给耳骨造成太大的压力。即可让耳机1固定在人耳内,又不会刺痛人耳的耳骨。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耳机套在收到压力是会发生形变,并通过形变实现耳机套的伸缩。故此,该耳机套可弱化耳机在使用过程中对人耳腔体所造成的压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