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系统及其绑定方法、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84918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系统及其绑定方法、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到通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系统及其绑定方法、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通过与固定电话建立网络连接,使其具备作为固定电话子机的功能,此项功能方便人们使用。

然而,现在的移动终端基本上都使用大屏幕和触摸操控,一般为android或ios系统平台。出于待机时间和性能等方面的考虑,移动终端基本上都会在熄屏或app退到后台时关闭应用app。这样会导致移动终端的app被杀掉或断网,无法保证与固定电话主机的实时网络连接。因此移动终端无法实现子机接听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系统及其绑定方法、系统,解决移动终端与固定电话建立网络连接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绑定方法,包括:

移动终端上的app通过扫描固定电话的二维码或输入id获取固定电话的唯一标识;

建立所述固定电话与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向所述固定电话发送所述移动终端的系统设备类别及唯一标识。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包括:

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推送服务器;

通过所述推送服务器推送信息至指定移动终端,并激活所述移动终端上的app;

通过所述app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由于推送服务是移动终端厂商提供的系统级服务,指定移动终端也是在系统层接收推送服务器推送的信息,因此移动终端接收到推送信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都有大幅提高。

优选地,所述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同一局域网络。

优选地,所述通过所述app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的步骤包括:

通过无线路由,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推送服务器的步骤还包括:

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转接服务器;

通过所述转接服务器将所述呼叫信息发送至推送服务器。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固定电话和已绑定子机间通话呼叫转移的方法,包括:

接收对通话转接目标的选择;

向所述转接目标发送通话转接请求;

当所述转接目标响应所述转接请求时,将通话转移到通话转接目标,中断当前终端的通话。

优选地,所述向所述通话转接目标发送通话转接请求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转接目标为转接移动终端时,采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建立所述转接移动终端与固定电话的网络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绑定系统,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移动终端上的app通过扫描固定电话的二维码或输入id获取固定电话的唯一标识;

建立连接单元,用于建立所述固定电话与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固定电话发送所述移动终端的系统设备类别及唯一标识。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系统,包括:

请求单元,用于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推送服务器;

推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推送服务器推送信息至指定移动终端,并激活所述移动终端上的app;

连接单元,用于通过所述app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同一局域网络。

优选地,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路由连接子单元,用于通过无线路由,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优选地,所述请求单元包括:

发送子单元,用于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转接服务器;

转接子单元,用于通过所述转接服务器将所述呼叫信息发送至推送服务器。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系统及其绑定方法、系统,采用现在非常普及的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无绳电话的专用子机,实现无绳通话的目的,节省了专用子机费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采用通用的局域网络连接方式,替代传统无绳电话的专用通信方式,具有比传统无绳电话更好的抗干扰性能、更好的音频传输带宽,同时由于局域网络具有中继功能,进而大大扩展了子机的有效覆盖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包括:

s10、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推送服务器;

s20、通过所述推送服务器推送信息至指定移动终端,并激活所述移动终端上的app;

s30、通过所述app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电话可以通过pstn和sip等不同接入方式接入电话网络。同时,固定电话通过wifi或有线网口与局域网络进行联网。移动终端通过wifi接入与固定电话同一或与之相通的路由器联网,使移动终端和固定电话通过网络可以实现tcp/udp相互连接。此处,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也可以是平板电脑或其他具备通话功能的智能设备。

在实现移动终端用作固定电话子机的功能之间,需对移动终端和固定电话进行绑定。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app通过扫描固定电话上的二维码,或在移动终端上输入固定电话的设备id,登录固定电话,使固定电话获得移动终端的标识和与其匹配的推送服务器。

本方法主要利用现有手机系统存在的系统级推送服务,在固定电话主机来电时向移动终端推送来电消息,移动终端的系统收到系统推送消息后,激活对应的app,立即恢复与固定电话主机的网络连接,从而实现手机子机的实时通话功能。具体实现上,作为子机的移动终端向作为主机的固定电话注册时,需提交子机支持的推送服务类型,这样作为主机的固定电话发送推送消息时可以根据子机的推送类型选择不同的推送服务,如iphone子机只能通过applepush服务进行推送。

作为主机的固定电话可以注册多个移动终端作为子机,有来电时,主机会推送信息给所有子机,主机和所有子机都会同时响铃。当主机和所有子机中任意一个接通电话后,其他设备的来电振铃就会取消。接通后的设备需要转接时,可在app中选择另一设备进行转接。

步骤s10中,固定电话在接收呼叫请求时,向推送服务器推送呼叫信息。

步骤s20中,推送服务器将呼叫信息推送到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收到主机推送的呼叫消息,启动移动终端上的app。

步骤s30中,移动终端上的app启动后,通过局域网络与固定电话建立网络连接。app收到推送的响应请求,立即与固定电话建立网络连接,此时,用户就能看到了待接的来电。移动终端响应呼叫请求进行接听时,固定电话与移动终端建立音频数据联网通道,固定电话负责把从电话网络传送的对方音频转发到移动终端子机播出,同时把从移动终端子机mic接收的己方音频数据转发到电话网络,从而实现手机子机接听固定电话的来电通话。

本发明实施例对来电的具体处理流程为:

1)pstn/sip来电时,固定电话主机响铃,并通过局域网路由器发送来电消息到已绑定的子机,当前在线的手机子机也会同时响铃,同时主机通过转接服务器调用推送服务器推送服务,向已绑定的子机发送来电推送消息;

2)app被杀掉或限制联网子机的手机系统收到主机推送的消息,启动手机子机app,随即子机app被启动或激活联网;

3)手机子机app恢复与主机的网络连接,接收到主机发送的来电消息发出振铃;

4)子机通过网络响应来电请求或挂断来电;

5)子机响应来电请求接听时,主机与子机建立音频数据联网通道,主机负责把从电信网络传送的对方音频转发到手机子机播出,同时把从手机子机mic接收的己方音频数据转发到电信网络,实现手机子机接听固定电话的来电通话;

6)挂断通话时,子机发出挂断请求,主机接收到子机挂断请求执行挂断操作,完成通话过程;

7)通话过程中,正在通话中的主机或子机均可点击通话界面的转接按钮,选择把通话转接到其它的主机或已绑定的子机,这时,被选择的主机或主机就会响铃,选择响应转接后,如转接的是子机则主机音频数据转接到对应的子机,完成通话的转接。

本发明实施例对子机外拨电话的处理流程具体为:

1)子机选取或输入联系人号码,按通话按钮把通话请求发送到主机,主机把指令发送到电话网络(因子机拨打电话时应用已在前台并已与主机联网,因此无需发送推送消息启动激活子机);

2)主机与电信网络通话建立后,与接听一样,主机负责把从电信网络传送过来的对方音频转发到手机子机播出,同时把从手机子机mic接收的己方音频数据转发到电信网络,实现手机子机接听固定电话的支持通话;

3)挂断通话时,子机发出挂断请求,主机接收到子机挂断请求执行挂断操作,完成通话过程。

可选的,所述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同一局域网络。

本实施例中,由于固定电话无法与外网通讯,因此,固定电话与移动终端处于同一局域网络。

可选的,所述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的步骤包括:

通过无线路由,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电话可以通过无线路由与移动终端。无线路由的信号较好,具有中继功能,进而大大扩展了子机的有效覆盖范围。

可选的,所述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推送服务器的步骤还包括:

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转接服务器;

通过所述转接服务器将所述呼叫信息发送至推送服务器。

本实施例中,转接服务器的作用是屏蔽各种推送服务器的差异,简化固定电话主机调用各种推送服务器的差异性导致的固定电话主机的复杂度。增加其它类型推送服务器的时候,只需要升级手机子机app和转接服务器而无须升级固定电话主机,同时也避免了某些推送服务器要求在调用端部署私钥的安全性问题。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固定电话主机与电话网络连接,当固定电话主机接收来自电话网络的呼叫信息时,发送呼叫信息至转接服务器,然后转接服务器将呼叫信息发送至推送服务器,接着推送服务器推送信息给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激活相对应的app。app主动与固定电话建立连接,使得移动终端可用作固定电话的子机来接听电话。在此处省略了无线路由。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绑定方法,包括:

移动终端上的app通过扫描固定电话的二维码或输入id获取固定电话的唯一标识;

建立所述固定电话与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向所述固定电话发送所述移动终端的系统类别信息及唯一标识。

本实施例中,采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app通过扫描固定电话上的二维码,或在移动终端上输入固定电话的id,登录固定电话,与固定电话建立网络连接。移动终端上的app会将其本身的唯一标识及系统类别信息发送给固定电话。系统类别信息包括需要推送的推送服务器地址。这样固定电话便可通过相应的地址发送推送信息。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呼叫转接的方法,包括:

接收对通话转接目标的选择;

向所述通话转接目标发送通话转接请求;

当所述通话转接目标响应所述通话转接请求时,中断当前通话。

本实施例中,当固定电话或移动终端在接听电话过程中,需要转接电话,此时可以选择其他关联的通讯终端。通话转接目标可以是固定电话主机,也可以是另一移动终端。如当固定电话在接听电话后,可以将电话转给与其绑定的任意一个子机。而接听电话的通讯终端为子机时,可以选择固定电话或其他子机作为通话转接目标。以移动终端为例,具体操作是,在app选择通话转接目标。若通话转接目标为固定电话,则固定电话接收到通话转接请求后,发出响铃。若在固定电话接听则响应了该通话转接请求,此时固定电话与外部来电建立通话,而当前移动终端的通话则断开。

若通话转接目标为另一移动终端,记为转接移动终端,采用上述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向该转接移动终端推送转接信息,激活该转接移动终端上的app,然后建立固定电话与转接移动终端之间的网络连接。此时该转接移动终端接收到通话转接请求,发出响铃。若在该转接移动终端接听,则响应了该通话转接请求,此时该移动终端与外部来电建立通话,而当前移动终端的通话则断开。

参照图3,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系统,包括:

请求单元10,用于固定电话接收呼叫请求,发送呼叫信息至推送服务器;

推送单元20,用于通过所述推送服务器推送信息至指定移动终端,并激活所述移动终端上的app;

连接单元30,用于通过所述app建立固定电话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电话可以通过pstn和sip等不同接入方式接入电话网络。同时,固定电话通过wifi或有线网口与局域网络进行联网。移动终端通过wifi接入与固定电话同一或与之相通的路由器联网,使移动终端和固定电话通过网络可以实现tcp/udp相互连接。此处,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也可以是平板电脑或其他具备通话功能的智能设备。

在实现移动终端用作固定电话子机的功能之间,需对移动终端和固定电话进行绑定。如采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app通过扫描固定电话上的二维码,或在移动终端上输入固定电话的id,登录固定电话,使固定电话获得移动终端的标识和与其匹配的推送服务器。

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系统与上述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的实施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建立系统,包括:

建立单元,用于固定电话通过移动终端上的app与移动终端建立连接;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系统类别信息及唯一标识。

本实施例中,采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app通过扫描固定电话上的二维码,或在移动终端上输入固定电话的id,登录固定电话,与固定电话建立网络连接。移动终端上的app会将其本身的标识及匹配的推送服务器地址发送给固定电话。这样固定电话便可通过相应的地址发送推送信息。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接收固定电话通话的方法、系统及其绑定方法、系统,采用现在非常普及的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无绳电话的专用子机,实现无绳通话的目的,节省了专用子机费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采用通用的局域网络连接方式,替代传统无绳电话的专用通信方式,具有比传统无绳电话更好的抗干扰性能、更好的音频传输带宽,同时由于局域网络具有中继功能,进而大大扩展了子机的有效覆盖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