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599阅读:2525来源:国知局
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作为个人音响,其可以利用内部的发音单元(例如动圈单元或动铁单元)将接收到的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转化为耳朵可以听到的音波,因此,耳机现已被广泛应用。

现阶段市场上主流的耳机主要有头戴式、耳塞式、以及入耳式等不同类型的耳机。其中,入耳式耳机在使用时,其塞头是插入耳道内的,因此,可以提供一个封闭的环境,降低外界噪音的干扰,使得采用较低的音量即可不受影响的听音乐。然而受限于入耳式耳机的结构,入耳式耳机因其音腔体积较小,因此,也常常使得入耳式耳机的低频音质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如何提升入耳式耳机的低频音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入耳式耳机,包括:中空的耳机壳、被动振膜、以及安装于被动振膜内的发音单元,所述耳机壳的前端被配置为与耳道形状相匹配的塞头,所述耳机壳的后端被配置为安装口,所述被动振膜封闭所述安装口,并与所述耳机壳、所述发音单元围合成密封腔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固定于所述耳机壳的后端,并封罩所述被动振膜,所述保护盖上开有供气体流通的出气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保护盖包括密封环和透明盖,所述密封环以可拆卸方式固定于所述耳机壳的后端并包围所述安装口,所述透明盖 封罩于所述密封环远离所述安装口的开口侧,所述密封环上开有所述出气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保护盖还包括罩于所述安装口上的装饰环,所述装饰环卡接于所述透明盖与所述密封环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设于所述装饰环与所述安装口之间的密封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与所述发音单元电性连接的接线套管,所述接线套管以可拆卸方式固定于所述保护盖与所述耳机壳的后端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耳机壳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的一侧设有所述塞头、所述前壳的另一侧设有固定座,所述发音单元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后壳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前壳连接,所述被动振膜安装于所述后壳远离前壳的一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音单元为动圈单元。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动铁单元、前嘴与防尘网,所述前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塞头上,所述前嘴的另一端与所述防尘网连接,所述动铁单元内置于所述前嘴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封罩于所述前嘴上的耳套、以及安装于所述耳机壳内的调音网。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耳机壳的后端的所述安装口上安装所述被动振膜,并使所述被动振膜与所述耳机壳、所述发音单元围合成密封腔体,如此,当所述发音单元工作时,所述发音单元内部的膜片可以产生向外或向内的振动,并随之改变所述密封腔体的体积,从而带动所述被动振膜同时做向外或向内的运动,即与所述发音单元内部的膜片同相位的运动,以提高所述入耳式耳机的低频辐射,从而提升所述入耳式耳机的低频音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被动振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被动振膜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其中,1、耳机壳;11、前壳;111、塞头;112、固定座;12、后壳;13、安装口;14、密封腔体;15、第二缺口;2、被动振膜;21、铜圈;22、膜片;3、动圈单元;31、振动膜片;32、动铁单元;4、保护盖;41、出气孔;42、密封环;421、第一缺口;43、透明盖;44、装饰环;45、密封圈;5、接线套管;51、可插拔母座;52、可插拔公头;53、尾胶内膜;54、尾胶外膜;55、线材;6、前嘴;61、防尘网;62、耳套;7、调音网;8、装饰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入耳式耳机,其包括中空的耳机壳1、被动振膜2、以及安装于被动振膜2内的发音单元,所述耳机壳1的前端被配置为与耳道形状相匹配的塞头111,所述耳机壳1的后端被配置为安装口13,所述被动振膜2封闭所述安装口13,并与所述耳机壳1、所述发音单元围合成密封腔体14,其中,所述被动振膜2可以采用如图2、图3所示的常见结构,由铜环与设置在铜环上的膜片22组成,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增设其他部件或者改变各部件的形状。

上述的入耳式耳机由于在所述耳机壳1的后端的所述安装口13上安装了所述被动振膜2,并使所述被动振膜2与所述耳机壳1、所述发 音单元围合成密封腔体14,如此,当所述发音单元工作时,所述发音单元内部的振动膜片31可以产生振动,并带动所述被动振膜2同时做向外或向内的运动,即同相位的运动。

具体的,请参见图5,图5为所述入耳式耳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5中的发音单元采用的是动圈单元3,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发音设备。当所述动圈单元3工作时,其内部的振动膜片31可以产生如图5中空心箭头示意的向前或向后的振动,由于所述密封腔体14的容积有限,所述振动膜片31的运动,将会改变所述密封腔体14的容积,从而推进所述密封腔体14内的气体按实心箭头方向流动,而产生的气流则会带动所述被动振膜2向前或向后振动,使所述被动振膜2与所述动圈单元3内的振动膜片31保持同相位的运动,以提高所述入耳式耳机的低频辐射,从而提升所述入耳式耳机的低频音质。

为了避免所述被动振膜2在使用过程中受损,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以在所述耳机壳1的后端增设保护盖4,并使所述保护盖4封罩于所述被动振膜2上,而所述保护盖4上开有供气体流通的出气孔41。如此,所述保护盖4既可以将所述被动振膜2与外界环境隔离开,避免所述被动振膜2受损或污染,又可以利用其上开设的所述出气孔41,使所述保护盖4与所述被动振膜2之间形成的腔体与外界环境连通,从而保证所述被动振膜2在发生振动时,会有气体顺着所述出气孔41流进或流出所述被动振膜2与所述动圈单元3、所述耳机壳1形成的所述密封腔体14,以及所述被动振膜2与所述保护盖4之间形成的腔体,以使所述被动振膜2两侧的气压可以保持一致性,保证所述被动振膜2振动顺畅,可以实现来回振动,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强低频辐射,提升所述入耳式耳机的低频音质,与此同时,还可以延长所述入耳式耳机的使用寿命。

为了扩展所述保护盖4的功能,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可以将所述保护盖4设置成由密封环42和透明盖43构成,并使所述密封环 42以可拆卸方式(例如卡接方式或插接方式等)固定于所述耳机壳1的后端并包围所述安装口13,而所述透明盖43封罩于所述密封环42远离所述安装口13的开口侧,所述密封环42上开有所述出气孔41,如此,通过所述透明盖43不仅可以对所述密封环42内的所述被动振膜2进行观察,而且也可以提高所述入耳式耳机的整体美观性;而所述密封环42的设置,可以便于对所述透明盖43进行更换。当然,所述保护盖4的结构也可以不仅仅限于所述密封环42和透明盖43,例如,还可以增设装饰环44,并使所述装饰环44罩于所述安装口13上,并卡接于所述透明盖43与所述密封环42之间,如此,可以通过改变所述装饰环44的颜色,以区分多个所述入耳式耳机。当然,还可以在所述保护盖4上设置装饰片8。此外,也可以在所述装饰环44与所述安装口13之间增设密封圈45,以提高所述保护盖4与所述耳机壳1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所述密封圈45与所述密封环42、所述装饰环44之间的间隙填充密封胶,而所述密封圈45可以采用常用的垫圈。

为了便于拆装耳机线,可以将连接有线材55的接线套管5以可拆卸方式固定于所述保护盖4与所述耳机壳1的后端之间,从而使所述发音单元可以与所述接线套管5内的电线电性连接。示例性的,可以在所述密封环42的侧壁设置第一缺口421,在所述耳机壳1的后端的外壁设置第二缺口15,而当所述保护盖4固定于所述耳机壳1的后端时,所述第一缺口421和所述第二缺口15之间可以围合成与所述接线套管5插接配合的连接口。而为了提高所述接线套管5与所述连接口的连接的稳定性,还可以在所述连接口上设置可插拔母座51,并在所述接线套管5的一端设置与所述可插拔母座51相匹配的可插拔公头52。此外,为了避免所述接线套管5在与所述连接口频繁的插装过程中,其内部的线材55受损,示例性的,还可以在所述接线套管5靠近所述可插拔公头52的一端设置尾胶内膜53与尾胶 外膜54。

为了方便安装所述发音单元,可以使所述耳机壳1由前壳11和后壳12构成,其中,所述前壳11的一侧设有所述塞头111、所述前壳11的另一侧设有固定座112,所述发音单元固定于所述固定座112上,所述后壳12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前壳11连接,所述被动振膜2安装于所述后壳12远离前壳11的一侧。

为了使所述入耳式耳机发出的声音更真实好听,如图4所示,在将所述发音单元设置为采用动圈单元3后,还可以增设动铁单元32,使所述入耳式耳机可以集所述动圈单元3与所述动铁单元32的优势为一体,既可以具有高解析力和细腻的中频,又可以具有强烈的低频氛围感。具体的,可以增设前嘴6和防尘网61,并将所述前嘴6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塞头111上,所述前嘴6的另一端与所述防尘网61连接,而所述动铁单元32内置于所述前嘴6内。此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在所述耳机壳1内增设调音网7。当然为了避免所述入耳式耳机的前嘴6对耳道的损伤,还可以在所述前嘴6上封罩一耳套62。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