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0673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扬声器箱。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极其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因此,用于播放声音的扬声器箱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之中。

相关技术的所述扬声箱包括下盖、与该下盖组配形成一收容空间的上盖、一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以及由所述上盖向下盖方向延伸的挡壁,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围成前腔,所述发声单体、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所述挡壁与所述上盖围成辅助发声腔,其靠近所述下盖的一侧贴设与所述下盖平行的透气隔板,通过向所述辅助发声腔内填设吸音颗粒形成虚拟声腔,从而改善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

然而,相关技术的扬声器箱中,所述透气隔板与所述挡壁通过热熔连接,所述挡壁需要设置一层厚度约为0.70mm的热熔墙以配合热熔工艺,同时,所述透气隔板为平行于所述下盖板设置,其需与所述下盖设置约0.3mm高度的间隙作为后腔的泄漏。所述热熔墙和所述泄漏的间隙结构的设置占用的作为虚拟声腔的所述辅助发声腔的体积,则使得所述虚拟声腔的体积减小,影响了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

因此,实有必须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音频性能好的扬声器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扬声器箱,包括上盖、与所述上盖组配形成收容空间的下盖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与所述上盖围合形成前腔,所述扬声器单体与所述下盖及所述上盖共同围合形成后腔,所述上盖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挡壁、贯穿所述挡壁形成的连通孔、覆盖所述连通孔的透气隔离件及设于所述挡壁的吸音棉层,所述挡壁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且所述挡壁靠近所述上盖的侧面与所述上盖抵接,所述吸音棉层设于所述挡壁靠近所述下盖的侧面并抵压于所述挡壁与所述下盖之间,所述挡壁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用于装设所述扬声器单体的第一后腔和用于形成虚拟声腔的第二后腔,所述连通孔使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连通,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靠近所述上盖一侧的槽宽小于靠近所述下盖一侧的槽宽。

优选的,所述挡壁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围成所述连通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上盖抵接,所述吸音棉层设于所述第三侧壁,且所述第三侧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侧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靠近所述下盖一侧的槽宽。

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设于所述挡壁靠近所述第一后腔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与所述挡壁注塑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为网布。

优选的,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贯穿所述上盖设置的填充孔,所述填充孔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有益效果在于:

一、所述挡壁将所述后腔分隔形成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并在所述挡壁贯穿设置连通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的连通孔,所述透气隔离件设于所述挡壁并覆盖所述连通孔,通过在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使其形成虚拟声腔,结构简单,提高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性能,另外,省去了用于泄漏的间隙高度,相对增加了所述第二后腔的体积,同时,节省了设置热熔墙的高度,也相对增加了所述第二后腔的体积,从而增加吸音颗粒的填充量,进一步改善了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性能。

二、所述挡壁和所述透气隔离件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保证了所述透气隔离件与所述挡壁的连接牢固性和密封性。

三、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靠近所述上盖一侧的槽宽小于靠近所述下盖一侧的槽宽,方便于所述挡壁的插入;所述第三侧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宽度,可设置更宽的吸音棉层,提高所述挡壁与所述下盖的密封效果同时还可以防止壳震;所述第三侧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靠近所述下盖一侧的槽宽,所述第三侧壁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靠近所述下盖的端面,支撑所述第三侧壁的同时对所述挡壁进行限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扬声器箱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扬声器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扬声器箱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扬声器箱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扬声器箱100包括上盖11、与所述上盖11组配形成收容空间的下盖12、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扬声器单体13、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挡壁14、透气隔离件15及吸音棉层16。

所述上盖11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内壁111和第二内壁112,形成与所述第一内壁111和所述第二内壁112的第一卡槽113和第二卡槽114,贯穿其底部形成的填充孔115。其中,所述第一卡槽113和所述第二卡槽114相对设置,优选为正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槽113和所述第二卡槽114用于固定安装所述挡壁14。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槽113和所述第二卡槽114的靠近所述上盖11一侧的槽宽小于靠近所述下盖12一侧的槽宽,方便于所述挡壁14的插入。

所述上盖11与所述扬声器单体13围合形成前腔17,所述扬声器单体13与所述上盖11及所述下盖12围合形成后腔18。

所述挡壁14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113和第二卡槽114,所述挡壁14靠近所述上盖11的侧面与所述上盖11抵接,所述吸音棉层16设于所述挡壁14靠近所述下盖45的侧面并抵压于所述挡壁14与所述下盖12之间,所述挡壁14将所述后腔18分隔形成为第一后腔181和第二后腔182,所述第一后腔181内装设有所述扬声器单体13,所述第二后腔182内填充吸音颗粒,用于形成虚拟声腔。具体的,所述填装孔115与所述第二后腔182连通,所述吸音颗粒通过所述填装孔115灌入所述第二后腔182内。

所述挡壁14包括贯穿的连通孔141。具体的,所述挡壁14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142、第二侧壁143、第三侧壁144和第四侧壁145,所述第一侧壁142、第二侧壁143、第三侧壁144和第四侧壁145围成所述连通孔141。所述第二侧壁143和所述第四侧壁145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113和第二卡槽114内,所述第一侧壁142和所述第三侧壁144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侧壁142与所述上盖11的内壁抵接设置,所述吸音棉层16设于所述第三侧壁144并抵压于所述第三侧壁144与所述下盖12之间,用于将所述挡壁14与所述下盖12的密封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三侧壁14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侧壁142的宽度,即所述挡壁14用于安装所述吸音棉层16的一侧面积大于其相对一侧,提高所述挡壁14与所述下盖12的密封性。优选的,所述第三侧壁14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卡槽113和所述第二卡槽114的靠近所述下盖12一侧的槽宽,所述第三侧壁144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槽113和第二卡槽114靠近所述下盖12的端面,支撑所述第三侧壁144的同时对所述挡壁14进行限位。

所述透气隔离件15固定于所述挡壁14并用于完全覆盖所述连通孔141。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15设于所述挡壁14靠近所述第一后腔181的一侧,该结构可更大程度的增加吸音颗粒的填充体积,改善音频效果。

具体组装工艺中,优选将所述透气隔离件15与所述挡壁14注塑一体成型,制作工艺简单,进一步保证了所述透气隔离件15与所述挡壁14的连接牢固性。更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15为网布。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有益效果在于:

一、所述挡壁将所述后腔分隔形成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并在所述挡壁贯穿设置连通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的连通孔,所述透气隔离件设于所述挡壁并覆盖所述连通孔,通过在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使其形成虚拟声腔,结构简单,提高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性能,另外,省去了用于泄漏的间隙高度,相对增加了所述第二后腔的体积,同时,节省了设置热熔墙的高度,也相对增加了所述第二后腔的体积,从而增加吸音颗粒的填充量,进一步改善了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性能。

二、所述挡壁和所述透气隔离件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保证了所述透气隔离件与所述挡壁的连接牢固性和密封性。

三、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靠近所述上盖一侧的槽宽小于靠近所述下盖一侧的槽宽,方便于所述挡壁的插入;所述第三侧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宽度,可设置更宽的吸音棉层,提高所述挡壁与所述下盖的密封效果同时还可以防止壳震;所述第三侧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靠近所述下盖一侧的槽宽,所述第三侧壁抵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靠近所述下盖的端面,支撑所述第三侧壁的同时对所述挡壁进行限位。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