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身音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837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随身音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随身音响。



背景技术:

音响是一种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在KTV、家庭、影院等场合应用尤其广泛,在人们生活中,音响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期望逐渐向智能化、小巧化发展,而目前市场上的音响普遍体积较大,在户外活动时,常规的音响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小巧、便携的随身音响。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随身音响,包括音响本体以及支脚、所述支脚固设于所述音响本体上,用于所述音响本体的固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脚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支脚均固设于所述音响本体的背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脚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支脚分别固定在所述音响本体相邻或相对的两侧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脚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支脚均固设于所述音响本体的一侧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脚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支脚分别固设于所述音响本体的正面与背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设于所述音响本体的背面或侧面上,所述连接板远离于所述音响本体一侧上伸出有2个所述支脚,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上的2个所述支脚为一体化成型的整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脚上开设有过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腕带,所述腕带可穿过一对所述支脚上的所述过槽,并与可形成一环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沿所述腕带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腕带上间隔设置有一对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支脚相匹配,以使所述支脚可卡嵌于所述固定槽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腕带的端部穿过所述过槽后与所述腕带的主体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音响包括音响本体以及支脚,所述支脚固设于所述音响本体上,本实用新型的随身音响,其音响本体采用小巧型设计,可随身携带,通过支脚可以轻松将音响本体固定在支撑平台上,使用十分方便,本实用新型的随身音响具有小巧、携带方便有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随身音响的一种改进结构;

图3是图1中的随身音响穿上第一种腕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的随身音响穿上第二种腕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便携、小巧的随身音响,基于该方案,如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音响本体1,音响本体1采用小巧型设计,使其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更加方便,音响本体1上固设有至少一对支脚2,通过支脚2,音响本体1可以方便的固定在各种平台上。

优选的,支脚2上还开设有过槽20,可以通过过槽20穿上腕带,从而实现将该音响本体1绑定在手腕上,或是其他场合,如背包带、杆状固定物、自行车把手杆等等,以此该随身音响可以随身固定并工作,增加使用者外出时的趣味性。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简易的绑定绑带的支脚结构,为此支脚2的数量为2个,且2个支脚2均固设于音响本体1的背面,2个支脚2对称设置于音响本体1的两侧,以形成对音响本体1的支撑结构。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其为实施例1的改进结构,该随身音响还包括连接板21,图2中,连接板21固设于音响本体1的背面上,当然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连接板21还可以固设于音响本体1的任一侧面上,连接板21远离于音响本体1一面上伸出有两个支脚2,该结构的特点在于,连接板21与其上的两个支脚2为整体式结构,只需要将连接板21固设于音响本体1上,即实现了支脚2的固定。

如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随身音响固定腕带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腕带3呈长条形,其可穿过2个支脚2的过槽20,并且首尾两端弯折,以与音响本体1配合形成一环形结构,腕带3利用该环形结构可以便捷地将音响本体1固定在其他支撑物上,实现可穿戴式音响功能。

如图4,沿腕带3的长度方向上,腕带3上间隔设置有一对固定槽30,固定槽30与支脚2匹配设置,支脚2可以卡嵌于对应的固定槽30内,从而将腕带3与支脚2紧固定在一起,防止腕带3滑动导致的腕带滑落、固定位置倾斜等问题。

腕带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紧固孔31与紧固柱32,当腕带3弯折形成一环形结构时,腕带3两端的紧固孔31与紧固柱32随其弯折而达到同一位置处,此时,将紧固柱32嵌入紧固孔31内部,从而将腕带固定。

优选的,若干紧固孔31分别沿腕带3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在腕带3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形成多个固定位,紧固柱32通过与不同的固定孔31匹配,可以调节腕带3松紧或倾斜度。

进一步的,腕带3的一端开设有通槽33,腕带3的弯折过程中,腕带3的另一端穿过通槽33,从而实现对腕带3的粗限位,防止腕带两端相互发生过大偏移。

腕带3上还开设有若干透气孔34,该随身音响携带于手腕上时,通过透气孔34可以增加腕带3的透气性,增加穿戴的舒适性。

音响本体1的侧面上还固设有音响开关10,在音响本体1的背面上固设有USB接口11,音响开关10用于控制该随身音响的工作状态,USB接口11用于该随身音响的充电以及与外部的数据传输,此外,该随身音响内还集成有蓝牙模块,通过该蓝牙模块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连接,以进行数据的传输。

基于上述的随身音响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随身音响不仅可以作为随身音响,在各种场合播放音乐、广播,还可以与智能设备端通信连接,实时收听、播放最新音频信息,存储资料,此外,该随身音响还可以充当电话扬声器,由于户外环境嘈杂、噪声大,电话自带扬声器往往无法将声音放大到人耳清晰辨识的大小,通过将电话与随身音响通信连接,实时将电话的声音放大到人耳足够辨识的大小,大大增加了使用者在户外环境的舒适感、体验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第二种腕带的固定结构,如图5所示,腕带3分别从支脚2内侧向支脚2的外侧穿出,腕带3伸出2个支脚2的两端分别弯折,并与腕带3未伸出支脚2的部分贴合,本实施例中,腕带3通过魔术贴35进行贴合,在腕带3伸出支脚外侧的部分以及未伸出支脚的部分上分别设置有魔术贴35的钩面与绒面。

优选的,腕带3的材质选择为布带。

实施例2:

如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与第一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其2个支脚2均固设于音响本体1的一侧面上。

实施例3:

如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与第一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三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其2个支脚2对称设置于音响本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且2个支脚2固设于音响本体1的上端位置处,需要注意,图7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支脚2与音响本体1的结构的限制,2个支脚2分别设置于音响本体1相邻的2个侧面也可。

实施例4:

如图8,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与第一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四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其2个支脚2对称设置于音响本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且2个支脚2固设于音响本体1的中间部位。

实施例5:

如图9,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与第一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五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其2个支脚2对称设置于音响本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且2个支脚2固设于音响本体1的下端。

实施例6:

如图10,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与第一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六个实施例的随身音响,其2个支脚2对称设置于音响本体1的正面与背面上。

如图1-10,本实用新型的随身音响,其支脚2与音响本体1之间可为可拆式固定连接关系或不可拆式固定连接关系,具体的,如图1、图3-10,其支脚2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音响本体1上,也可以在音响本体1上设置用于固定支脚2的嵌入槽,从而实现对支脚2的可拆式固定连接,如图2的随身音响,其也可以在音响本体1上设置用于固定连接板21的卡扣,即可方便实现音响本体1与支脚2的可拆式固定连接,当然,图1-10的随身音响,其还可以通过焊接、粘贴等方式实现支脚2或连接板21与音响本体1的不可拆式固定连接,尤其的如图2所示的音响本体,其可以通过一体化加工成型,这种方式可以有利于该随身音响的两场,此外,图2中的随身音响,其连接板21与音响本体1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不意味着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支脚2可以采用如图1、图3-10中任一项中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