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膜以及包括该振膜的发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426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振膜以及包括该振膜的发声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振膜以及包括该振膜的发声器。



背景技术:

发声器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声能的器件,属于最基本的发声单元,广泛应用于手机等终端设备中。发声器一般包括外壳和和收容于所述外壳内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其中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结合于振膜下方的音圈。在振膜结构中,所述振膜通常包括有固定部,与固定部一体设置的凹/凸结构的折环部以及位于折环部内的中央部,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振膜的刚性,提高振膜的振动性能,通常会在振膜的中央部上结合固定有补强部。但随着发声器使用时声压级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振动位移要求也越来越大。当音圈带动振膜振动时,由于振膜与补强部的粘接力不够大,使得振膜和补强部脱离,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发声器的声学性能。并且由于材质原因,振膜与音圈粘接力小,音圈振动时,振膜容易与音圈脱离,更加影响发声器的声学性能。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振膜结构,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是提供一种振膜,以解决发声器振膜产品中振膜与补强部、振膜与音圈粘接不牢固导致的振膜与补强部或音圈易脱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振膜的发声器。

为达到上述之一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膜,所述振膜包括与发声器外壳固定的固定部,与固定部一体设置的折环部,位于折环部内的中央部以及与所述中央部结合固定的补强部;所述补强部包括与中央部上表面结合固定的第一补强部以及与所述中央部下表面结合固定的第二补强部,所述第二补强部用于与音圈连接;所述中央部上包括有若干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一补强部下表面,另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补强部上表面的粘接孔,该粘接孔内包括有胶水。

优选地,若干粘接孔沿所述补强部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中央部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补强部为连续的环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中央部的中央镂空,所述第一补强部为覆盖所述中央镂空的实心片状结构,镂空边缘位于第二补强部内侧边缘的内侧,或者镂空边缘与第二补强部内侧边缘对齐。

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强部为连续的环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中央部的中央镂空,所述第二补强部为覆盖所述中央镂空的实心片状结构,镂空边缘位于第一补强部内侧边缘的内侧,或者镂空边缘与第一补强部内侧边缘对齐。

优选地,在垂直所述中央部的方向上,所述粘接孔位于振膜与音圈结合固定后,音圈与振膜结合固定面所限定的区域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补强部为PET片、PEN片或LCP片。

优选地,所述第二补强部的外侧边缘位于所述第一补强部边缘的内侧或者外侧,或者齐平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振膜的发声器,所述发声器包括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振膜和与所述振膜结合的音圈,所述音圈结合固定在所述第二补强部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振膜结构在中央部与补强部表面结合固定的区域设置了粘接孔,该粘接孔内可容纳胶水,增加了振膜与补强部结合粘接强度,并且本实用新型中音圈与振膜之间设置有第二补强部,第二补强部使振膜与音圈结合更加牢固,尤其加强了音圈外侧边缘与振膜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使得音圈振动时更加稳定,可进行长时间的大位移振动,提高了发声器的声学性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该振膜的发声器,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振膜结构,提高了该发声器的振动稳定性及声学性能,使该发声器可长时间连续运行,所述发声器的其它优势,与所述振膜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发声器的装配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振膜的结构仰视图之一。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振膜的结构仰视图之二。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振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图4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振膜,11-固定部,12-折环部,13-中央部,14-粘接孔,2-补强部,21-第一补强部,22-第二补强部,3-音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其中一个和其中另一个;例如“第一补强部”表示图1示出的位于振膜上方的补强部,“第二补强部”表示图1示出的位于振膜下方的补强部,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教导情况下,所述“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也可以命名为“上补强部”、“下补强部”,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振膜的刚性,提高振膜的振动性能,通常会在振膜的中央部上结合固定有补强部。但当音圈带动振膜振动时,振膜和补强部容易脱离,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发声器的声学性能。并且由于材质原因,振膜与音圈粘接力小,音圈振动时,振膜容易与音圈脱离,更加影响发声器的声学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此基础上,为了使振膜和补强部以及振膜与音圈不易脱离,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在补强部与中央部表面结合固定的粘接面设置了粘接孔,增加了振膜与补强部结合粘接区域,使振膜与补强部粘接更牢固。同时,在音圈与振膜之间设置第二补强部,从而加强了音圈外侧边缘与振膜之间的结合强度,使得音圈振动时更加稳定,可进行长时间的大位移振动,提高了发声器的声学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图5所示,一种振膜1,所述振膜1包括与发声器外壳固定的固定部11,与固定部11一体设置的折环部12,位于折环部12内的中央部13以及与所述中央部13结合固定的补强部2;所述补强部2包括与中央部13上表面结合固定的第一补强部21以及与所述中央部13下表面结合固定的第二补强部22,所述第二补强部22用于与音圈3连接;所述中央部13上包括有若干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一补强部21下表面,另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补强部22上表面的粘接孔14,涂胶时,胶水可容纳在该些粘接孔内,可增加音圈与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的粘接面积,从而增大了音圈与第一补强部和第二补强部的结合强度。更具体的,结合图2所示,该些粘接孔14沿所述补强部2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中央部13上,当然,粘接孔的横截面14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等,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由于音圈3振动时,第二补强部22与音圈3粘接的位置受力最大,因此,对于粘接孔14的位置,最好设置为:在垂直所述中央部13的方向上,所述粘接孔14位于振膜1与音圈3结合固定后,音圈3与振膜1结合固定面所限定的区域范围内,所限定的区域范围指如图5示出的,音圈3的外侧边沿与内侧边沿对应的中央部13的区域,当音圈3向下振动时,中央部13与第二补强部22之间具有拉力,粘接孔14位于该处增大了该区域范围内的结合力,因此使音圈3振动时更加牢固。同时,为了在不影响与音圈3粘接的前提下降低振膜的重量,优选地,所述第二补强部22为连续的环状结构。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所述第一补强部21的材质为本领域内惯常设计,本实用新型优选第一补强部21的材质为本领域公知的金属、塑料、弹性体、纤维等,其结构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题构思的前提下,仅仅对第一补强部的材质进行惯常替换,仍然属于本实用新型限定的范围。而第二补强部22为音圈3和振膜1的结合固定提供中间介质,从而解决了音圈3与振膜1直接固定时粘接力小,音圈3与振膜1容易脱离的问题,第二补强部一般选用塑料薄片,所述第二补强部22优选为PET片、PEN片或LCP片,上述优选方案使第二补强部22具有质量小的优点,使发声器不会因额外增加重量而降低该发声器的声学性能,并且还能够使音圈3与第二补强部22牢固结合,同时第二补强部22在粘接孔14及本身材质的作用下,与振膜1结合强度更高。

此外,为了减轻第二补强部22的重量,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第二补强部22为连续的环状结构。振膜1中央部13可以为板状,但为了减小振膜1的重量,使音圈3振动灵敏度更高,振膜1的中央部13可对应设置为中央镂空结构,即如图4所示,所述中央部13的中央镂空(对应图3、5中的M1区域)。所述第一补强部21为覆盖所述中央镂空的实心片状结构,镂空边缘位于第二补强部22内侧边缘的内侧,或者镂空边缘与第二补强部22内侧边缘对齐。上述优选方式,减轻了补强部和振膜的重量,提高了音圈的灵敏度,使具有该结构的发声器声学性能得到提高,并且当镂空边缘位于第二补强部22内侧边缘的内侧时,第二补强部22与中央部13形成一定的溢胶空间,防止涂胶时胶水溢出至振膜中央镂空的区域内。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补强部22的外侧边缘可以位于所述第一补强部21边缘的内侧或者外侧,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补强部21边缘齐平位置,上述设置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体构思的前提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惯常设置,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变形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与上一实施方式相区别地,所述第一补强部21可以为连续的环状结构。对应地,所述中央部13的中央镂空,所述第二补强部22为覆盖所述中央镂空的实心片状结构,镂空边缘位于第一补强部内侧边缘的内侧,或者镂空边缘与第一补强部内侧边缘对齐,该实施方式所提供振膜结构的其它优势,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振膜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势相同,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中央部13上设置粘接孔14,增加了振膜1与补强部之间的粘接结合强度,并且在音圈3与振膜1之间设置第二补强部22,第二补强部22使振膜1与音圈3结合更加牢固,尤其加强了音圈3外侧边缘与振膜1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使得音圈3振动时更加稳定,可进行长时间的大位移振动,提高了发声器的声学性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声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发声器包括振动系统,该振动系统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振膜1以及与该振膜1结合的音圈3,音圈3结合固定在所述第二补强部22下表面。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振膜结构,提高了发声器的振动稳定性及声学性能,使该发声器可长时间连续运行,所述发声器的其它优势,与所述振膜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