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保护膜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377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保护膜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保护膜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设备都采用触摸屏幕,并在触摸屏幕上设置保护膜。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保护膜大都由使用透明材料制作的四层材料组成,由下往上依次为硅胶层、导电层、基材层和硬化层,保护膜对应贴合在电子设备的触摸屏上,不固定位置设有触摸按键或感应电极,其中,保护膜或保护玻璃对应手机触摸屏上端或下端触摸无反应的部分不固定位置设有一个或多个触摸按键,每一个触摸按键通过两根或多根导线分别与两个感应电极连通,所述感应电极位于保护膜或保护玻璃显示视窗内不固定位置。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保护膜的缺点在于,当触摸按键不工作时,由于两个感应电极通过导线及触摸按键连接,当用户直接用手触摸到屏幕上的两个感应电极之一时,另一个感应电极上也会有感应,导致上报触点,从而产生鬼点。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现有保护膜产生鬼点的现象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保护膜,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保护膜产生鬼点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保护膜,包括: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虚拟按键区域;其中:

所述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两个感应电极;

所述虚拟按键区域包括第一虚拟按键区和第二虚拟按键区;

所述第一虚拟按键区中设置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虚拟按键区中设置有第二接触部;

所述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感应电极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虚拟按键区中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相连;

所述显示区域中的第二感应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虚拟按键区中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相连;

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至少一根第一接触线。

优选地,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至少一根第二接触线。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线与所述第二接触线之间设置的预定距离为0.1mm~1mm。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智能保护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保护膜,包括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虚拟按键区域,其中,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两个感应电极;虚拟按键区域包括第一虚拟按键区和第二虚拟按键区;第一虚拟按键区中设置有第一接触部,第二虚拟按键区中设置有第二接触部;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感应电极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虚拟按键区中的第一接触部相连;显示区域中的第二感应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虚拟按键区中的第二接触部相连;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通过将虚拟按键区域划分为物理隔开的第一虚拟按键区和第二虚拟按键区,使得通过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导线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与通过第二接触部和第二导线连接的第二感应电极之间的感应量极小,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保护膜产生鬼点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智能保护膜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智能保护膜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智能保护膜中第一虚拟按键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智能保护膜中第二虚拟按键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中第一虚拟按键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中第二虚拟按键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一种智能保护膜,所述智能保护膜可以包括: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虚拟按键区域10;其中:

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两个感应电极;

虚拟按键区域10包括第一虚拟按键区101和第二虚拟按键区102;

第一虚拟按键区101中设置有第一接触部1011,第二虚拟按键区102中设置有第二接触部1021;

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感应电极111通过第一导线103与第一虚拟按键区101中的第一接触部1011相连;

显示区域中的第二感应电极112通过第二导线104与第二虚拟按键区102中的第二接触部1021相连;

第一接触部1011与第二接触部1021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虚拟按键区101和第二虚拟按键区102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虚拟按键区域10,第一虚拟按键区101和第二虚拟按键区102物理隔离。第一虚拟按键区101中的第一接触部1011与第二虚拟按键区102中的第二接触部1021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预定距离可以根据虚拟按键的尺寸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在0.1mm~1mm之间,一般设置的距离为0.3mm左右。

当用户只接触到显示区域中的一个感应电极或者只接触到虚拟按键区域10中的其中一个虚拟按键区时,由于第一虚拟按键区101和第二虚拟按键区102物理隔开,所以显示区域中的另外一个未被接触到的感应电极上信号量极小,因此不会产生鬼点。

当用户同时接触到虚拟按键区域105中的两个虚拟按键区时,会将第一感应电极111和第二感应电极112连接,第一感应电极111和第二感应电极112会形成共同的较强的感应,两个感应电极都会上报触点,软件定义为检测到两个感应电极位置同时报点为虚拟按键,而实现虚拟按键的功能。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公开的一种智能保护膜可以包括: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虚拟按键区域25;其中:

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两个感应电极;

虚拟按键区域25包括第一虚拟按键区28和第二虚拟按键区29;

第一虚拟按键区28中至少设置有一根第一接触线26,第二虚拟按键区29中至少设置有一根第二接触线27;

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感应电极21通过第一导线23与第一虚拟按键区28中的第一接触线26相连;

显示区域中的第二感应电极22通过第二导线24与第二虚拟按键区29中的第二接触线27相连;

第一接触线26与第二接触线27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虚拟按键区28和第二虚拟按键区29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虚拟按键区域25,第一虚拟按键区28和第二虚拟按键区29物理隔离。第一虚拟按键区28中的第一接触线26与第二虚拟按键区29中的第二接触线27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预定距离可以根据虚拟按键的尺寸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在0.1mm~1mm之间,一般设置的距离为0.3mm左右。

当用户只接触到显示区域中的一个感应电极或者只接触到虚拟按键区域25中的其中一个虚拟按键区时,由于第一虚拟按键区28和第二虚拟按键区29物理隔开,所以显示区域中的另外一个未被接触到的感应电极上信号量极小,因此不会产生鬼点。

当用户同时接触到虚拟按键区域25中的两个虚拟按键区时,会将第一感应电极21和第二感应电极22连接,第一感应电极21和第二感应电极22会形成共同的较强的感应,两个感应电极都会上报触点,软件定义为检测到两个感应电极位置同时报点为虚拟按键,从而实现虚拟按键的功能。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安装在移动终端本体上的智能保护膜50,所述智能保护膜50可以包括: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虚拟按键区域510;其中:

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两个感应电极;

虚拟按键区域510包括第一虚拟按键区501和第二虚拟按键区502;

第一虚拟按键区501中设置有第一接触部5011,第二虚拟按键区502中设置有第二接触部5021;

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感应电极511通过第一导线503与第一虚拟按键区501中的第一接触部5011相连;

显示区域中的第二感应电极512通过第二导线504与第二虚拟按键区502中的第二接触部5021相连;

第一接触部5011与第二接触部5021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虚拟按键区501和第二虚拟按键区502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虚拟按键区域510,第一虚拟按键区501和第二虚拟按键区502物理隔离。第一虚拟按键区501中的第一接触部5011与第二虚拟按键区502中的第二接触部5021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预定距离可以根据虚拟按键的尺寸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在0.1mm~1mm之间,一般设置的距离为0.3mm左右。

当用户只接触到显示区域中的一个感应电极或者只接触到虚拟按键区域510中的其中一个虚拟按键区时,由于第一虚拟按键区501和第二虚拟按键区502物理隔开,所以显示区域中的另外一个未被接触到的感应电极上信号量极小,因此不会产生鬼点。

当用户同时接触到虚拟按键区域505中的两个虚拟按键区时,会将第一感应电极511和第二感应电极512连接,第一感应电极511和第二感应电极512会形成共同的较强的感应,两个感应电极都会上报触点,软件定义为检测到两个感应电极位置同时报点为虚拟按键,而实现虚拟按键的功能。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安装在移动终端本体上的智能保护膜60,所述智能保护膜60可以包括: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虚拟按键区域65;其中:

显示区域中至少设置有两个感应电极;

虚拟按键区域65包括第一虚拟按键区68和第二虚拟按键区69;

第一虚拟按键区68中至少设置有一根第一接触线66,第二虚拟按键区69中至少设置有一根第二接触线67;

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感应电极61通过第一导线63与第一虚拟按键区68中的第一接触线66相连;

显示区域中的第二感应电极62通过第二导线64与第二虚拟按键区69中的第二接触线67相连;

第一接触线66与第二接触线67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虚拟按键区68和第二虚拟按键区69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虚拟按键区域65,第一虚拟按键区68和第二虚拟按键区69物理隔离。第一虚拟按键区68中的第一接触线66与第二虚拟按键区69中的第二接触线67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预定距离可以根据虚拟按键的尺寸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在0.1mm~1mm之间,一般设置的距离为0.3mm左右。

当用户只接触到显示区域中的一个感应电极或者只接触到虚拟按键区域65中的其中一个虚拟按键区时,由于第一虚拟按键区68和第二虚拟按键区69物理隔开,所以显示区域中的另外一个未被接触到的感应电极上信号量极小,因此不会产生鬼点。

当用户同时接触到虚拟按键区域65中的两个虚拟按键区时,会将第一感应电极61和第二感应电极62连接,第一感应电极61和第二感应电极62会形成共同的较强的感应,两个感应电极都会上报触点,软件定义为检测到两个感应电极位置同时报点为虚拟按键,从而实现虚拟按键的功能。

为了更加特定地强调实施的独立性,本说明书涉及许多模块或单元。举例而言,模块或单元可由硬件电路实现,该硬件电路包括特制VLSI电路或门阵列,比如逻辑芯片、晶体管,或其它组件。模块或单元也可在可编程的硬设备中实现,比如场效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阵列逻辑、可编程逻辑设备等等。

模块或单元也可在藉由各种形式的处理器所执行的软件中实现。比如说,一可执行码模块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实体的或逻辑的计算机指令区块,该区块可能形成为,比如说,对象、程序或函数。然而,鉴别模块或单元的可执行部分不需要物理上放置在一起,但可由存于不同位置的不同指令所组成,当逻辑上组合在一起时,形成模块或单元且达到该模块或单元所要求的目的。

实际上,可执行码模块或单元可以是一单一指令或多个指令,甚至可以分布在位于不同的程序的数个不同的码区段,并且横跨数个存储设备。同样地,操作数据可被辨识及显示于此模块或单元中,并且可以以任何合适的形式实施且在任何合适的数据结构形式内组织。操作数据可以集合成单一数据集,或可分布在具有不同的存储设备的不同的位置,且至少部分地只以电子信号方式存在于一系统或网络。

本说明书所提及的“实施例”或类似用语表示与实施例有关的特性、结构或特征,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因此,本说明书所出现的用语“在一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中”以及类似用语可能但不必然都指向相同实施例。

再者,本实用新型所述特性、结构或特征可以以任何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下说明将提供许多特定的细节,比如编程序、软件模块、用户选择、网络交易、数据库查询、数据库结构、硬件模块、硬件电路、硬件芯片等例子,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看出本实用新型,即使没有利用其中一个或多个特定细节,或利用其它方法、组件、材料等亦可实施。另一方面,为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公知的结构、材料或操作并没有详细描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