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3682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



背景技术:

网关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网关在网络层以上实现网络互连,是最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仅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连。网关既可以用于广域网互连,也可以用于局域网互连。 网关是一种充当转换重任的计算机系统或设备。使用在不同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或语言,甚至体系结构完全不同的两种系统之间,网关是一个翻译器。与网桥只是简单地传达信息不同,网关对收到的信息要重新打包,以适应目的系统的需求。

目前一种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已实现大气各项指标参数采集、监控传输的功能,但在传输方式上采用GPRS网络、WiFi以及有线等方式进行传输,而GPRS网络传输数据速率较慢;WiFi传输需要依赖于一个非常稳定的网络环境才能进行传输;有线传输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进行搭设线缆,当该种物联网网关处于极端环境时,上述几种传输方式均不能满足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可以实现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用于各传感网节点与外界主机之间的数据转换及传递,包括处理器模块以及与处理器模块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和存储模块;电源模块,所述处理器模块、无线传输模块以及存储模块均与电源模块连接,用于为处理器模块、无线传输模块以及存储模块提供电能;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包括用于连接各传感网节点的ZigBee单元和用于连接外界主机的5G网络单元,所述ZigBee单元和5G网络单元均与处理器模块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WiFi网络单元,用于数据传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管理单元和充电单元,所述电源管理单元与无线传输模块连接,无线传输模块接收到外界主机传来的启动信号,无线传输模块将信号传输到电源管理单元启动充电单元进入工作状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充电单元为锂电池。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处理器模块支持 Android和 Linux 双操作系统。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一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与处理器模块连接,外部设备通过接口模块对处理器模块进行升级。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的有益效果是:无线传输模块的5G网络单元与处理器模块连接,当该种物联网网关处于极端环境时,依赖5G网络单元传输数据量大以及传输速率快等特点,实现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1,一种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用于各传感网节点与外界主机之间的数据转换及传递,包括处理器模块10、无线传输模块20、存储模块30、电源模块40以及接口模块50。

处理器模块10支持 Android和 Linux 双操作系统。无线传输模块20和存储模块30均与处理器模块10连接,处理器模块10、无线传输模块20以及存储模块30均与电源模块40连接,用于为处理器模块10、无线传输模块20以及存储模块30提供电能。

无线传输模块20包括ZigBee单元21、5G网络单元22和WiFi网络单元23,ZigBee单元21、5G网络单元22和WiFi网络单元23均与处理器模块10连接。ZigBee单元21用于连接各传感网节点;5G网络单元22用于连接外界主机,依赖5G网络单元传输数据量大以及传输速率快等特点,实现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当附近拥有稳定的WiFi时,WiFi网络单元23启动并替换掉5G网络单元22承担数据的传输,从而节约成本支出。

电源模块40包括电源管理单元41和充电单元42,未工作时,电源管理单元41切断处理器模块10和存储模块20二者与充电单元42之间的电性连接进入休眠状态,无线传输模块20接收到外界主机传来的启动信号,无线传输模块20将信号传输到电源管理单元41启动充电单元42,处理器模块10和存储模块30均与充电单元42重新电性连接进入工作状态,可以节约电能的浪费。

接口模块50与处理器模块10连接,外部设备通过接口模块50对处理器模块10进行升级。

上述方案中,充电单元42为锂电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大气监测的物联网网关,无线传输模块的5G网络单元与处理器模块连接,当该种物联网网关处于极端环境时,依赖5G网络单元传输数据量大以及传输速率快等特点,实现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