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8161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堆叠领域、北斗传输领域以及表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



背景技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具备的短报文通信功能是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都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是全球首个在定位、授时之外具备短报文通信为一体的卫星导航系统。

目前北斗通信技术已经在海洋、石油、车载等领域得以应用,将北斗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行业是行业趋势,能解决无信号覆盖的偏远山区的智能化电力信息采集难点。

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将北斗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附加设备中,再通过网络/RS232等接口进行通信,所以现有技术的结构设计多不束缚于远程通信模块的结构要求,而采用蘑菇云的结构设计方式。现有结构设计方法多采用独立供电方式,因此将主控芯片、LNA、基带芯片及功放芯片可集成到一个电路板上放置在蘑菇头壳体内部。

现有技术方案不能满足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规范中对远程通信模块的型式及性能指标的要求,仅作为附加设备,通过外接接口进行通信,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并且后期维护不方便。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通过将实现北斗通信所需的电路和器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局,保证了北斗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一体化,不再需要通过附加设备来实现北斗通信,有效的利用了集中器终端设备本身的资源条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电力北斗通信模块集成于集中器终端内,用以使集中器终端与主站服务器进行通信,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包含:盒体、RDSS板以及SIM板。盒体包含:壳体及盖板,盖板盖设于壳体上。RDSS板设置于盒体内,且RDSS板固定于壳体上;以及SIM板叠装于RDSS板上,且SIM板与RDSS板通信连接;其中,盒体的尺寸大于RDSS板的尺寸和SIM板的尺寸。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RDSS板上包含:电源管理电路、北斗基础模块、法拉电容、网络接口、网络变压器、20PIN输出接口以及30PIN接口。电源管理电路用以提供电源;北斗基础模块与电源管理电路电性连接;法拉电容与电源管理电路电性连接,且法拉电容用以快速充放电;网络接口与北斗基础模块通信连接,且网络接口用以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网络变压器与网络接口通信连接;20PIN输出接口与北斗基础模块通信连接;30PIN接口与电源管理电路通信连接。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SIM板上包含:主控电路、SIM卡卡座、FLASH芯片、20PIN输入接口以及多个状态灯。主控电路与北斗基础模块、电源管理电路及30PIN接口通信连接;SIM卡卡座与北斗基础模块通信连接,且SIM卡卡座用以插入SIM卡;FLASH芯片与主控电路通信连接;20PIN输入接口与主控电路通信连接;多个状态灯与主控电路通信连接,且多个状态灯用以提示当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工作状态。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盒体的尺寸为65.18毫米×69.19毫米×21.3毫米。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RDSS板的尺寸为63.18毫米×67.84毫米×11.6毫米。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SIM板的尺寸为63.18毫米×67.19毫米×5.6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通过将实现北斗通信所需的电路和器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局,保证了北斗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一体化,不再需要通过附加设备来实现北斗通信,有效的利用了集中器终端设备本身的资源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的SIM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的RDSS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盒体,11-壳体,12-盖板,2-RDSS板,21-北斗基础模块,22-法拉电容,23-网络接口,24-30PIN接口,25-铜柱,3-SIM板,31-SIM卡卡座,32-20PIN输入接口,33-测试接口,34-铜柱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电力北斗通信模块集成于集中器终端内,用以使集中器终端与主站服务器进行通信,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包含:盒体1、RDSS板2以及SIM板3。盒体1包含:壳体11及盖板12,盖板12盖设于壳体11上。RDSS板2设置于盒体1内,且RDSS板2固定于壳体11上;以及SIM板3叠装于RDSS板2上,且SIM板3与RDSS板2通信连接;其中,盒体1的尺寸大于RDSS板2的尺寸和SIM板3的尺寸。

优选地,RDSS板2上包含:电源管理电路、北斗基础模块21、法拉电容22、网络接口23、网络变压器、20PIN输出接口以及30PIN接口24。电源管理电路用以提供电源;北斗基础模块21与电源管理电路电性连接;法拉电容22与电源管理电路电性连接,且法拉电容22用以快速充放电;网络接口23与北斗基础模块21通信连接,且网络接口23用以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网络变压器与网络接口23通信连接;20PIN输出接口与北斗基础模块21通信连接;30PIN接口24与电源管理电路通信连接。其中,北斗基础模块21设置于RDSS板2的左下方,网络接口23设置于RDSS板2的右下方,法拉电容22设置于网络接口23的上方,而30PIN接口24设置于北斗基础模块21的上方,且RDSS板2还包含固定于其上的铜柱25。另,RDSS板2上还开设有固定安装孔,通过螺钉与固定安装孔的配合,可以使RDSS板2固定于壳体11上。

优选地,SIM板3上包含:主控电路、SIM卡卡座31、FLASH芯片、20PIN输入接口32以及多个状态灯。主控电路与北斗基础模块21、电源管理电路及30PIN接口24通信连接;SIM卡卡座31与北斗基础模块21通信连接,且SIM卡卡座31用以插入SIM卡;FLASH芯片与主控电路通信连接;20PIN输入接口32与主控电路通信连接;多个状态灯与主控电路通信连接,且多个状态灯用以提示当前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工作状态。其中,SIM卡卡座31设置于SIM板3的上半部分,而20PIN输入接口32设置于SIM板3的左侧,测试接口33设置于20PIN输入接口32的上方,以上所指的位置方位用词,是在SIM板3平铺于地面情况下的位置方位用词。另,SIM板3还包含铜柱孔34,其用以与铜柱25配合,使SIM板3与RDSS板2固定连接。

优选地,盒体1的尺寸为65.18毫米×69.19毫米×21.3毫米;RDSS板2的尺寸为63.18毫米×67.84毫米×11.6毫米;SIM板3的尺寸为63.18毫米×67.19毫米×5.6毫米。更具体的说,RDSS板2及SIM板3的长度和高度均小于盒体1的长度和宽度,RDSS板2的高度加SIM板3的高度为11.6毫米+5.6毫米=17.2毫米,两个板的高度和小于盒体1的高度21.3毫米,满足设计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将北斗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设备(集中器终端)的远程通信模块中,用以取代原先采用公网通信技术而设计的结构方案。由于企业标准Q/GDW 1375.2-2013中对远程通信模块的外壳尺寸、内部结构及端子定义都有很明确的指标要求,因此需要对模块的结构进行特殊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结构,综合考虑了远程通信模块盒体1结构标准尺寸要求及北斗基础模块21、电源管理电路、法拉电容22、网络接口23、网络变压器、SIM卡卡座31、各状态灯中器件的规格大小进行了板间器件的合理分配和布局。

RDSS板2通过螺钉固定在壳体11上方,而SIM板3则通过铜柱25、铜柱孔34及螺钉固定在RDSS板2的上方(即SIM板3叠装于RDSS板2的上方),且RDSS板2与SIM板3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两个板之间的信号线通过单排软件进行连接。RDSS板2和SIM板3中的定位孔、SIM卡、状态灯孔,网络接口23位置等均与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相应位置重合(即RDSS板2及SIM板3外露于盒体1的部分位置,盒体1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镂空部位)。而盖板12盖设于壳体11上,从而把RDSS板2与SIM板3包裹起来(即从下至上的结构顺序为:壳体11、RDSS板2、SIM板3及盖板12)。RDSS板2和SIM板3无论在空间尺寸,还是在元器件的空间布局位置上均不会与盒体1发生干涉,所以满足整体设计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力北斗通信模块的结构,通过将实现北斗通信所需的电路和器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局,保证了北斗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一体化,不再需要通过附加设备来实现北斗通信,有效的利用了集中器终端设备本身的资源条件。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